花米团
花米团是将小米花与糖稀黏合而成的一种乒乓球状的食品(另有一种以大米花与糖稀黏合而成的花米团,因块头较大,又名“大蒸馍”),它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一种零食。我喜欢吃花米团不仅是因为它的香甜可口、松脆宜人,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花米团一分钱就能买两个,便宜。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日常用品极度匮乏的环境中度过的,且不说小县城的副食品商店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儿童食品,即便有,以父母微薄的收入,也根本不可能同时满足我们四个孩子的口腹之欲。所以,虽然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但在零食方面,父母对待我们四个从来都是一视同仁,决不会私下里搞一些厚此薄彼的小动作。在我的记忆中,我小时候对于零食的需求,差不多都是在那些诸如拨浪鼓之类的小摊子上得到满足的,不管是平时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还是春节得到了“压岁“在寒夜深更,常闻此种悲凉之声,令人怃然,有百感交集之慨”。现在回想起来,拨浪鼓发出的虽非人声,但其中传递出的却也未必不是一种“悲凉之声”吧。
但这种“悲凉之声”无疑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种声音了。不管是在自家的老门楼里做游戏,还是在学校课间短暂的十分钟内,但凡听到有拨浪鼓摇动的熟悉的声音,大家就像听到了某种极富诱惑力的召唤,马上会一拥而出,将“货郎鼓”包围得密不透风。但每次所买的东西却总是有限的,吃的,不过一棒糖稀、一个梨膏、几个江米片;玩的,不过一个陀螺、一张砸炮、几只琉璃弹。有时即便不买东西,围聚在板车或独轮车周围,看看车子里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好东西,或者干脆摇动一会儿摊主的拨浪鼓,只是听着那“扑噔噔、扑噔噔”的响声,也同样是很快活、很过瘾的事情。
有些“货郎鼓”的板车上还会有一种很有趣的装置,在板车中央的位置支起一个木板做成的圆盘,圆盘上以线条分隔出不同的空格,每个空格上都标示着价格不等的货物名称。圆盘的对面则架着一个引弓待发的铁针,转动圆盘,发射铁针,铁针射中的空格处即可以得到与之相对应的货物。这有点类似于时下流行的一档名为“购物街”的娱乐节目,其中“大转盘”的创意即与之颇相仿佛。我记得每次打出一枚铁针大概只需一两分钱的样子,却有得到数倍于付出的可能——虽然这种可能非常微小,而最大的可能或是一无所得,但这种“认赌服输”的方式却依然能够刺激我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木制的圆盘亦因之被铁针打得伤痕累累,可见这种带有一点赌博意味的促销手段
还是颇为成功的。
当然,如果你实在没钱,却又的确想要一试身手,也可以拿了铝制
的牙膏皮去与摊主做一个交换——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家中的牙膏尚未
用完,装有剩余牙膏的牙膏皮却已经不翼而飞了。花米团
花米团是将小米花与糖稀黏合而成的一种乒乓球状的食品(另有一种以大米花与糖稀黏合而成的花米团,因块头较大,又名“大蒸馍”),它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一种零食。我喜欢吃花米团不仅是因为它的香甜可口、松脆宜人,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花米团一分钱就能买两个,便宜。P5-7
我的“双城记”
糖纸,烟盒,拨浪鼓;弹弓,瓦屋,琉璃弹儿——说起这些,现在的孩子或许大都不知所云了,但曾经一个时期内,它们却是包括我个人在内的、不止一代人童年生活中的最爱。我已经属于见证那个逝去年代的许许多多的老游戏、老玩具、老物件,乃至老屋、老宅、老建筑的最后一代人了吧,仿佛只是转瞬之间,我们那一代人纯真的童年、美好的往事,即已渐行渐远;而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欢欣的旧时风物。亦已消失殆尽。
在罗大佑的《恋曲1990》中,有一段歌词这样写道:“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罗大佑把旧时光形容为“轻飘飘的”,似乎真实可见,却又无从把握,他所唱出的,其实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惆怅而又无奈的感受。而每每听到这样的老歌,我的脑海里也总会泛起一段过去岁月的记忆——是的,岁月的流逝,真的就是这般物是人非,却又这么了无痕迹啊。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轻飘飘的”小书,文字是轻飘飘的,内容同样是轻飘飘的。其中写的都是一些过往的微末小事,既无足轻重,也不足挂齿。即便是同时代人,或许也大都将其抛诸脑后了。但是,我却无法忘记它们,不仅无法忘记,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甚至在我的面前变得愈加清晰起来——那些儿时的人事、风物、民俗、老歌……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由是,它们或许超出了我的个人意义,从而打上了清晰的时代烙印,并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在这些文章中,虽然在怀旧之余,我也想尽量写出时代背后沉甸甸的东西,多一些言而无尽的意味在内,只是限于写作的功力,我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达到此目的。
书中讲述的其实是有关两个小城的故事,我童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两个小城——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们是我个人的“双城记”。虽然小城很小,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同时也承载着我的童年,我的梦想;虽然小城很小,但那里有我的父母、我的姐妹,有我平生度过的最为美好的时光——童年的时光短暂,却如悠悠长河;童年的世界很小,却总是探索不完。如今,父母垂垂老矣,连我自己亦已步入中年。岁月其徂,日子的确是越过越冷了,好在,我的心中还有那么多值得时常咀嚼、反复回味的记忆存在。
我把这本小书分作四个部分,分别是“民间”“风土”“人情”“老歌”。其中,“民间”和“风土”相互纠缠,彼此暗合,我并不能把它们区别得十分明晰。而把“老歌”部分纳入此书,似乎显得有些突兀。不过,这些歌者、这些老歌,都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与象征,也与我的童年、与我的青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同是怀旧,自己也就不觉得太游离了。毕竟,岁月本身就是一首老歌,既然不忍割爱,也算是对“轻飘飘的旧时光”的另一种方式的回顾吧。
有关旧时风物、民俗、人物、游戏、美食的民间记忆,以童年的视角回顾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以个人生活史的方式,体现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过去的生活不代表没有存在过,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和现在是有很大差别的,王淼著的《糖纸烟盒拨浪鼓》对于父辈人来说是一个美好回忆,对于现代人来说一一种参考。对于那个科技并不算发达的时代,孩子们是怎样度过童年的……本书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不得不承认,王淼著的《糖纸烟盒拨浪鼓》是一部“轻飘飘”的小书,文字是轻飘飘的,内容同样是轻飘飘的。其中写及的都是一些过往的微末小事,既无足轻重,也不足挂齿。即便是同时代人,或许也大都将其抛诸脑后了。但是,我却无法忘记它们,不仅无法忘记,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在我的面前变得愈加清晰起来——那些儿时的人事、风物、民俗、老歌……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于是,它们或许超出了我的个人意义,从而打上了清晰的时代烙印,并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