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缺陷
阿德勒早在和弗洛伊德一起做研究的时候,就把会对幼儿生活产生障碍的身体缺陷称作“器官缺陷”,并研究它对于性格形成所造成的影响。
一九〇六年,阿德勒在星期三心理学会发表了一篇题为《精神官能症的器官性基础》的文章。这篇文章是阿德勒即将出版的第一本著作的摘要。
事实上,所有的精神官能症都是由器官缺陷,特别是特定的器官功能低下(例如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的功能障碍)引起的。其次,性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也大多源自身体先天上的缺陷。因为,体质的弱点会对性能力造成影响。第三,有器官缺陷的人为了适应社会,会试着去克服他的障碍。克服障碍的过程就称作“补偿作用”,而且常常会过度补偿,因为不知道要补偿到什么程度才够。听不见声音的贝多芬,或是先天口吃的古希腊演说家狄摩尼西就是最好的例子。这第三个论点,让与会者,特别是弗洛伊德眼前一亮。
阿德勒之所以提出器官缺陷的理论,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他小时候曾罹患佝偻病,无法随心所欲地活动。他的父母为了培养阿德勒的体力,想办法鼓励阿德勒多到户外玩耍。他们在维也纳郊外的住家后面有一片广阔的草地,阿德勒在那里和许多朋友一起玩一些激烈的游戏,不久,他的佝偻病就完全好了。他不仅病痊愈了,而且很会替朋友着想。个性活泼的阿德勒变得人见人爱,不管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
另一个背景则是,阿德勒于一八九七年结婚后没多久,就在有名的游乐园入口处、普拉特地区的彻尔尼巷七号,开业当内科医生,他在那里替一群在游乐园工作的人进行治疗。通过这个经历,阿德勒看见这些靠体力与技能营生的人,都曾为身体先天的孱弱所苦,但后来都靠着自己努力克服这些弱点。
他在这个时候发表的文章,最后都集结在隔年一九。七年出版的《器官缺陷的研究》中。弗洛伊德基本上认同阿德勒对于器官缺陷与补偿作用的想法,但他感觉这个想法会威胁到自己的学说,也就是性冲动(Libido)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阿德勒原先认为身体上先天的孱弱以及因为孱弱产生的自卑感若没有被克服,会使人产生精神官能症,但后来他放弃这样的想法。即使如此,弗洛伊德仍不认同补偿自卑的欲望可以从性冲动以外的形式去理解,而这正是阿德勒的想法。攻击冲动
阿德勒的《器官缺陷的研究》出版的那一年,学会内部出现很大的变动,会员人数增加到二十二人。随着学会规模变大,内部的气氛也跟着改变。隔年,星期三心理学会改名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学会最开始那种温暖的一体感消失了,会员彼此之间互相斗争,进行人身攻击。但阿德勒并没有卷入这样的斗争中,反而扮演调停纷争的角色。P11-13
有一句希腊谚语说:“一只燕子造不了春天。”某天,父母下定决心,试着对小孩说“谢谢”,结果没想到真的换来小孩面露笑容的回应。父母才在心里想,什么嘛,原来那么简单。但下一刻,小孩又开始惹父母生气。刚才的幸福感顿时烟消云散,父母开始反省自己,怎么一不小心又变得跟以前一样了,原来阿德勒说的话这么难做到。这些日常的人际关系虽然不是人生中的大事件,但确实是人生的试炼。
阿德勒也说:“心理学并非一朝一夕学得会的科学,除了学习还必须实践。”(《孩子的教育》)
的确,阿德勒说的话很简单,而且不难理解。无论古今,很多人都喜欢说一些没有内容、徒有美丽辞藻装饰的话,或者刻意把话说得深奥艰涩,难以理解。我没看过一个像阿德勒这样,用这么简单的语句说话的人。即使如此,如同本书介绍的,许多人抗拒接受阿德勒说的话。那些抗拒阿德勒的人,与其说他们对阿德勒的思想一知半解,不如说他们还蛮了解阿德勒的。因为,阿德勒的思想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
拒绝接受阿德勒的话,不仅仅是因为它很难实践。和我过去专攻古代希腊哲学也有关,每次读阿德勒的著作时,我总是会把他与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的形象重叠。有人是这么形容苏格拉底的:“一开始明明是讲别的事情,但被苏格拉底的话引导,最后话题一定会落在那个人身上,像是现在用什么方式生活,过去用什么方式生活。除非苏格拉底对那个人说的话全都追问清楚了,否则绝不会放他走。”(柏拉图《拉凯斯篇》)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一样,都会询问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严格地追问清楚。他们绝对不会说,“你只要保持现在这样就好了”这种好听的话,所以才会令人想捂住耳朵,逃离现场。
阿德勒在追问人过去的生活方式时,决不手软。但是如同本书阐明的,阿德勒强调,我们过去的人生对于我们未来打算如何生活丝毫没有任何影响。只要能这么想,我们就能鼓起勇气活下去。
希望本书可以成为一个契机,让看过的人不把现在生活困难的责任归咎于过去的经验或他人,而是鼓起勇气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虽然里面夹杂了许多不容易理解的议论,但还是希望大家能锲而不舍地把它弄懂。
大家读完这本书后,再抬头看看周遭的世界,是不是变得有那么一点点不同了呢?期盼大家都有这种感觉。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承蒙各方的协助。特别要感谢野田俊作老师长年教导的恩惠。有时候我会想起老师说的话:“希望你们有办法成为“井户端会议”的哲学家。”(“井户端会议”是指,江户时期围在井旁洗衣服的妇女七嘴八舌地闲聊。)听到老师说这句话以后,我就下定决心成为这样的哲学家,什么样的哲学家呢,借用阿德勒的儿子,也是精神科医师的柯特·阿德勒在评论他父亲时说的话,“与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只追求观念的精英完全相反”的哲学家。
我也要感谢教导我希腊哲学的恩师藤泽令夫老师。年轻时,若没有听老师的演讲,绝对不会有本书的诞生。只是,再也没有机会请老师读这本书了,让人徒留无限的遗憾。
担任这本书编辑的木嵜正弘先生,从草稿阶段就仔仔细细地,不放过任何细节地阅读我的原稿,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建言。回想起祗园祭时,我们才在京都聊他所说的“让人茅塞顿开的新鲜思想”,也就是聊阿德勒心理学聊到欲罢不能,这情景宛如昨日才发生一般。因为有木嵜先生的热忱以及努力,我才能写出这本至今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书。
二〇一〇年三月
岸见一郎
序章
何谓阿德勒心理学——常识的反命题
怀疑常识\并非所有的人都一样\原因论的问题
一切取决于自己
第一章
与弗洛伊德的相遇与诀别——探索欲望的根源
超越自卑感\与弗洛伊德的相遇\器官缺陷\攻击冲动
情感欲望\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个体心理学的诞生
第二章
从“从哪里来”变成“往何处去”——原因论与目的论
不是每个人都活在同一个世界\拯救自由意志、善的选择
内心没有挣扎\作为真正原因的目的\因果关系的假象
找出合乎目的的解释\善的层次\改变现在的状态
连过去也跟着改变\从器官缺陷到自卑感
第三章
生活形态——对自己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
何谓生活形态\对自己与世界所赋予的意义\预测未来
生活形态就是一种认知偏见、自己选择的生活形态
影响生活形态的决定因素、遗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
手足顺位\吸引父母关注\亲子关系、阿德勒的幼年时期
阿德勒的亲子关系\文化的影响\改变生活形态
即使如此,生活形态还是可以改变、超越相对主义
提示一个选择的方向、面对人生的问题
第四章
共同体感觉——超越对自己的执着
人无法独自活下去\共同体感觉\战争精神官能症\对他人的关心
对自己的执着\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邻人之爱与共同体感觉
关于价值\柏拉图的目的论\共同体感觉的验证
第五章
优越性的追求——“善”的实现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才的事迹\为了改变世界
“善”的终极目标\正确的优越性追求以及错误的优越性追求
优越性追求与共同体感觉
第六章
脱离精神官能症性质的生活形态——活在简单的世界中
改善生活形态的必要\被溺爱的小孩\对自立的抗拒
即使长大之后\精神官能症的逻辑\关于震惊
比精神官能症的痛苦还痛苦的事\光有良善的意图还不够
世界观与自我中心性\面向未来的原因论
作为再教育的心理咨询\摆脱精神官能症
第七章
阿德勒的教育论——人生的问题以及赋予勇气
维也纳的教育改革\前往美国\阿德勒所受的教育
是谁的问题\不处理问题的决心\帮助小孩找到自己的价值
关于责骂\称赞的问题\赋予勇气与自己的价值
不被他人的评价左右\把短处看成长处
自己的价值可以通过贡献感获得、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
遇到对峙的状况,仍把对方当同伴\贡献感的重要性
不害怕失败\对等这件事、赋予勇气的问题
第八章
与他人的关系——个体的独立性与他人的共生
通过他人,活出自己\给予和接受
赋予属性以及从中获得解脱\不需要他人的认同
摆脱竞争\从以力服人到对话
第九章
怎么好好地过完这一生——看清现实与理想
人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有意义\超越现实
合乎现实地活下去\乐观主义、乐天主义、悲观主义
运动与活动\关于死亡\克服死亡的恐惧
好好地活着\活着的喜悦\随时做好准备、双重性
改善这个世界\跨越的勇气\游戏人生\阿德勒的遗产
后记
对于活得很痛苦的人来说,阿德勒的话语代表希望。因为阿德勒不要你追溯过去寻找原因,而是告诉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引起广泛共鸣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精髓,透过岸见一郎清晰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调和,交织他自身的人生体验与哲学,因此《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成为岸见一郎至今写得好的一本书。
岸见一郎著的《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告诉你:
即使过去无法改变,「现在」以及「未来」也可以改变。挣脱心理创伤,带着强烈的意志、勇气与希望,坚强努力,好好过完自己的人生吧。
也许你因为挫折与不被爱,将自己的人生停滞在看不到希望与幸福的牢笼里。你沮丧、夜不成眠,甚至必须求助药物或医师的协助。你渴望抓住一根浮木,带给你勇气,去面对人生中各种困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