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没有像五代其他诸侯一样以血腥暴力来夺取帝位。他苦心经营了一场大戏,把自己描绘成被逼无奈之下才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在实力不行的时候,许多人会靠伪装保命上位。可赵匡胤在万事俱备之时,为何还如此低调?
与前代那些好勇斗狠崇尚武功的暴力君王不同,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却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于是,赵匡胤没有搞“狡兔死,走狗烹”,而是杯酒释兵权,和诸位老兄弟共享富贵。即便是对那些后周的皇室、遗臣,赵匡胤也能够善加抚慰。整个夺权过程,除了后周大臣韩通一家抵抗被杀之外,几乎就是兵不血刃地实现了政权交替。就这点来说,赵匡胤确实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在整场兵变当中,赵匡胤花费心思最多的不是如何攻城略地,而是如何扮演好一个万般无奈“被皇帝”的角色。
1.高调造势
以当时赵匡胤的地位和影响力,完全有能力直接发动一场暴力政变,但是,用屠刀换来的政权有太多的弊端。血腥只能换来血腥,而不是赵匡胤所期待的长远的和平。赵匡胤和主要智囊赵普思考了很久,最后选择了在建隆元年的正月下手。
下手之前,赵匡胤在京城中散布了两个传言:一个是契丹人和北汉人趁着周世宗去世,在正月大举进犯后周边境的镇州、定州等地。一个是“点检做天子”。
第一个传言让京城百姓官员人心惶惶,尤其是后周的那些掌权者们。当时,后周皇帝柴宗训只有八岁,皇太后符氏垂帘听政。但是,早先仁德聪慧、颇有权谋的大符皇后已经去世,此时当政的乃是符皇后不足二十岁的妹妹。周世宗的意思,是希望小姨子接班继任皇后,就可以好好照顾外甥,当好后妈。只是,小符太后人宫不过几个月,对朝中那些派系斗争尚且没有搞清楚,更不要说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了。小符太后只能把一切都交托给宰相范质和王溥二人。
范质、王溥二人知道军情紧急,赶紧招呼担任太尉、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议事。赵匡胤在周世宗即位之初就追随左右,在周世宗去世的前六个月被提拔为殿前都点检,成为后周禁军的最高领导者。周世宗对赵匡胤如此信任,自然,范质和王溥对赵匡胤也没有多心。赵匡胤提出,自己可以带兵出战,但此次敌军攻势强劲,若要成功,必须调派更多的兵马,要求朝廷给他全国兵马的指挥权。两位宰相没有多想,答应了要求。第一个传言,目的已经达到。
第二个传言,赵匡胤的力度拿捏得极好。史料记载“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宴然不知”。都城百姓人人都在议论,大军出发之日就会作乱,策动点检做天子。百姓很是恐慌,纷纷远走他方,躲避战乱,可皇宫之中竟然不知。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赵匡胤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只是在市井散布传言。官府就是想查,也查不到赵匡胤身上。另一个,就是军中朝中,有许多人对新皇帝都没有足够的归属感。就算是听到了流言,也隐瞒不报。毕竟赵匡胤势力强大,谁也不愿意做那个出头鸟。可是,范质、王溥两位宰相为什么也没有反应呢?一者可能是两人警觉性不高,这个“点检做天子”的传言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去年军中就有流传,因此周世宗罢黜_『当时担任点检的张永德将军。二者,范质、王溥还要借重赵匡胤带兵平定变乱,在外敌未清除之前,不想过早下手。
总之,赵匡胤这两个传言成功使其夺取了兵权,控制了舆论。后来,赵匡胤真的称帝做了天子,老百姓大都觉得,一切都是天命,对赵匡胤废掉后周恭帝也就少了许多非议。
2.低调密谋
赵匡胤先让担任副都点检的慕容延钊带着先头部队快速赶往镇州,自己在第二天率领大军前进。慕容延钊和赵匡胤的关系比较微妙,作为殿前司二把手,慕容延钊并没有直接参与陈桥兵变。当赵匡胤称帝的消息传到慕容延钊处,慕容延钊也没有很高兴,只是“从命”,听从命令而已。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赵匡胤和慕容延钊之间,虽然关系比较和睦,但是并非铁杆心腹。毕竟,慕容延钊官阶仅仅比赵匡胤低半级,地位有些尴尬。让慕容延钊暂时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赵匡胤把自己的心腹分成两拨,一拨以石守信为首,率领侍卫亲军防守皇城,掌控汴京,一拨以李处耘为首,跟随在身边,发动大军,图谋兵变。而整场密谋的策划者,则是赵匡胤的第一心腹,之后宋初的一代权相——赵普。
第二天大军出发,走得很慢,到了晚上才走到陈桥驿。大军不走了。史料记载,晚上,赵匡胤在大帐中呼呼大睡,什么事情也没做。可事实是,赵匡胤早就和赵普等人商量好了,如何策动,如何安排,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等。P1-3
唐末五代,群雄逐鹿,血战连天。从中唐时期就出现的藩镇割据,犹如一个梦魇,二百年间始终萦绕在华夏大地上。大小军阀们都信奉“天子本无种,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但有兵马者,或者称王称帝,或者割据一方。从朱温灭唐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短短五十余年,中原地区就出现了五朝十四位皇帝。只是这些王朝都是短命王朝,这些皇帝也都是短命皇帝,长则十余年,短不过三五年,就被昔日的心腹大将推翻。
这个恶性循环一直到赵匡胤手中才被打破。
赵匡胤为何能终结华夏两百年的噩梦,开创一个无比辉煌的新时代?
因为赵匡胤是世代贵族,底蕴深厚,如李渊、李世民一般?
非也!赵匡胤虽然也算是官宦子弟,其父也在军中任职,可只能算是中等人家。他青年从军,是从小兵做起,凭借一刀一枪自己挣来的天下。
因为赵匡胤权谋老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骗过了天下人?
非也!五代帝王之中,比赵匡胤腹黑者有之,比赵匡胤心狠者有之,比赵匡胤冷血者有之,比赵匡胤贪婪者有之。可是,他们全都失败了。
因为赵匡胤心地善良,杯酒释兵权,给了手下大将许多好处?
非也!若是给大将们一些官帽和银子就可以换来江山稳固,哪个皇帝会不千?关键是许多时候银子也给了,帽子也给了,手下武将依然不满意,依然要造反。毕竞皇帝宝座带来的利润永远是最大。
因为赵匡胤重文轻武,大力打压武将?
非也!乱世正需重武,若轻易打压武将,必然遭遇诸将反叛。赵匡胤是在稳定天下之后,方才偃武修文。
那么,赵匡胤能够成功逆袭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我们且看一个小故事。
话说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有一年冬天天气比较冷,赵匡胤就吩咐宦官赶紧去采购几个熏笼(用来装炭盆的竹笼)。过了三五天,赵匡胤还没见到熏笼,有点生气,就把负责采购的宦官找来询问。
那宦官很委屈,回禀道:“陛下,按照条例规定,宫中购买物品需要先给尚书省打申请报告,尚书省审核通过后将报告发到部里,部里审核后发放到局里。局里做好了预算,再提交部里,部里审核后再提交给宰相。如此层层审核,在宰相批准之后,才能拨款采购。如今才过去三五天,拨款申请都还没下来呢!”
赵匡胤一听大怒,骂道:“是谁制定这样的规矩?”
那宦官低头不语。左右的人说:“这种事情应当去问宰相。” 赵匡胤就把宰相赵普唤来。
赵匡胤和赵普关系极好,于是一开口就责备说:“想当初我没当皇帝的时候,随便花个一二十文钱就可以买到一个熏笼。如今贵为天子,想要一个熏笼,过去三五天了还没见到。这是为什么呢?”
赵匡胤的意思,是说赵普到底搞什么鬼,要刁难、约束自己。
赵普一点不慌张,他回答说:“没办法,宫中规矩如此。”
赵匡胤说:“这是什么狗屁规矩!”
赵普从容说:“这规矩非为陛下设立,而是为赵家子孙设立。我深知陛下度日节俭,可若后代子孙贪于享乐、滥用钱物怎么办?有这么一个层层审批的规矩在,后代子孙若不守规矩,就会有谏官劝阻。眼前看似很麻烦,可长远来看,却是大大有利!”
赵匡胤一听,大喜说:“这规矩太好了!我几天不用熏笼也没啥关系!”
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欲望,每个人也都渴望快意恩仇、肆意人生,可是,赵匡胤却明白,个人的欲望必须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当然,在赵匡胤看来,国家的长远利益,也就是他赵匡胤的最大利益。
史家曾评价赵匡胤说:“规模广大,谋深虑远。”身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不但需要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优良品德,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十年、百年的谋划。
那么,赵匡胤究竞有着怎样的深谋,怎样的远虑呢?让我们走进《宋史其实很有趣之赵匡胤的逆袭》,许多精彩的故事正等着您!
《宋史其实很有趣之赵匡胤的逆袭》主要围绕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十七年的历史展开,作者叶之秋以严谨而生动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王朝的兴起,通过对赵匡胤为人为政之道的深刻分析,全面阐释赵匡胤如何成就大宋三百年江山。宋初名臣如范质、赵普、卢多逊等人悉数登场,作者以事为证,表现了他们各异的为人之道。书中亦对宋初各路诸侯,如后蜀孟昶、南唐李煜的悲剧人生有不同的见解。最后,作者还立足于有效的史料解密了赵匡胤一生的诸多谜团,如死亡之谜、立储之谜、后宫之谜等。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宋史其实很有趣之赵匡胤的逆袭》主要围绕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十七年的历史展开,作者叶之秋以严谨而生动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王朝的兴起,通过对赵匡胤为人为政之道的深刻分析,全面阐释赵匡胤如何成就大宋三百年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