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宋史其实很有趣之赵匡胤的逆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之秋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宋太祖赵匡胤没有像五代其他诸侯一样以血腥暴力来夺取帝位。他苦心经营了一场大戏,把自己描绘成被逼无奈之下才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在实力不行的时候,许多人会靠伪装保命上位。可赵匡胤在万事俱备之时,为何还如此低调?

与前代那些好勇斗狠崇尚武功的暴力君王不同,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却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于是,赵匡胤没有搞“狡兔死,走狗烹”,而是杯酒释兵权,和诸位老兄弟共享富贵。即便是对那些后周的皇室、遗臣,赵匡胤也能够善加抚慰。整个夺权过程,除了后周大臣韩通一家抵抗被杀之外,几乎就是兵不血刃地实现了政权交替。就这点来说,赵匡胤确实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在整场兵变当中,赵匡胤花费心思最多的不是如何攻城略地,而是如何扮演好一个万般无奈“被皇帝”的角色。

1.高调造势

以当时赵匡胤的地位和影响力,完全有能力直接发动一场暴力政变,但是,用屠刀换来的政权有太多的弊端。血腥只能换来血腥,而不是赵匡胤所期待的长远的和平。赵匡胤和主要智囊赵普思考了很久,最后选择了在建隆元年的正月下手。

下手之前,赵匡胤在京城中散布了两个传言:一个是契丹人和北汉人趁着周世宗去世,在正月大举进犯后周边境的镇州、定州等地。一个是“点检做天子”。

第一个传言让京城百姓官员人心惶惶,尤其是后周的那些掌权者们。当时,后周皇帝柴宗训只有八岁,皇太后符氏垂帘听政。但是,早先仁德聪慧、颇有权谋的大符皇后已经去世,此时当政的乃是符皇后不足二十岁的妹妹。周世宗的意思,是希望小姨子接班继任皇后,就可以好好照顾外甥,当好后妈。只是,小符太后人宫不过几个月,对朝中那些派系斗争尚且没有搞清楚,更不要说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了。小符太后只能把一切都交托给宰相范质和王溥二人。

范质、王溥二人知道军情紧急,赶紧招呼担任太尉、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议事。赵匡胤在周世宗即位之初就追随左右,在周世宗去世的前六个月被提拔为殿前都点检,成为后周禁军的最高领导者。周世宗对赵匡胤如此信任,自然,范质和王溥对赵匡胤也没有多心。赵匡胤提出,自己可以带兵出战,但此次敌军攻势强劲,若要成功,必须调派更多的兵马,要求朝廷给他全国兵马的指挥权。两位宰相没有多想,答应了要求。第一个传言,目的已经达到。

第二个传言,赵匡胤的力度拿捏得极好。史料记载“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宴然不知”。都城百姓人人都在议论,大军出发之日就会作乱,策动点检做天子。百姓很是恐慌,纷纷远走他方,躲避战乱,可皇宫之中竟然不知。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赵匡胤的保密工作做得好,只是在市井散布传言。官府就是想查,也查不到赵匡胤身上。另一个,就是军中朝中,有许多人对新皇帝都没有足够的归属感。就算是听到了流言,也隐瞒不报。毕竟赵匡胤势力强大,谁也不愿意做那个出头鸟。可是,范质、王溥两位宰相为什么也没有反应呢?一者可能是两人警觉性不高,这个“点检做天子”的传言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去年军中就有流传,因此周世宗罢黜_『当时担任点检的张永德将军。二者,范质、王溥还要借重赵匡胤带兵平定变乱,在外敌未清除之前,不想过早下手。

总之,赵匡胤这两个传言成功使其夺取了兵权,控制了舆论。后来,赵匡胤真的称帝做了天子,老百姓大都觉得,一切都是天命,对赵匡胤废掉后周恭帝也就少了许多非议。

2.低调密谋

赵匡胤先让担任副都点检的慕容延钊带着先头部队快速赶往镇州,自己在第二天率领大军前进。慕容延钊和赵匡胤的关系比较微妙,作为殿前司二把手,慕容延钊并没有直接参与陈桥兵变。当赵匡胤称帝的消息传到慕容延钊处,慕容延钊也没有很高兴,只是“从命”,听从命令而已。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赵匡胤和慕容延钊之间,虽然关系比较和睦,但是并非铁杆心腹。毕竟,慕容延钊官阶仅仅比赵匡胤低半级,地位有些尴尬。让慕容延钊暂时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赵匡胤把自己的心腹分成两拨,一拨以石守信为首,率领侍卫亲军防守皇城,掌控汴京,一拨以李处耘为首,跟随在身边,发动大军,图谋兵变。而整场密谋的策划者,则是赵匡胤的第一心腹,之后宋初的一代权相——赵普。

第二天大军出发,走得很慢,到了晚上才走到陈桥驿。大军不走了。史料记载,晚上,赵匡胤在大帐中呼呼大睡,什么事情也没做。可事实是,赵匡胤早就和赵普等人商量好了,如何策动,如何安排,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等。P1-3

目录

第一章 建隆元年

 一、苦心经营的“被皇帝”

1.高调造势

2.低调密谋

3.煞费苦心

 二、出人意料的赏与罚

1.有过却赏

2.有功却罚

3.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三、冲动、隐忍皆有度

1.雷霆手段

2.雨露之恩

 四、非常时期的“诚信牌”

1.诚信可平内

2.诚信可御外

 五、谎言的三个境界

1.初级境界之唯上

2.中级境界之精密

3.最高境界之得众

第二章 建隆二年

 一、仁德之君不好当

1.长远目光

2.重在人心

 二、一笑泯恩仇

1.往日情仇

2.今朝喜忧

3.进退有据

 三、良苦用心

1.英雄母亲

2.驳杂真相

 四、治国奇策

1.平乱良方

2.推己及人

第三章 建隆三年

 一、让利与争利

1.小利不弃

2.大利不取

 二、小事中的大节

1.严守规矩

2.时或糊涂

第四章 乾德元年

 一、一个谎言平两湖

1.千载良机

2.借道奇谋

 二、赵匡胤坐殿

1.用心公正

2.非常手段

3.冷血多情

 三、历代名将排排坐

1.驱逐白起

2.名节可贵

 四、祖制都是擦脚布

1.无规矩不成方圆

2.遇矛盾不妨从权

第五章 乾德二年

 一、西川无男儿

1.荒唐君臣

2.平蜀良策

第六章 乾德三年

 一、狂妄的胜利者

1.骄兵祸国

2.无奈变乱

3.落魄归来

 二、孟昶之死

1.尴尬局面

2.死亡之谜

3.贤明盂母

第七章 乾德四年

 一、窦仪难封

1.副相人选

2.祸从口出

3.帝王心术

4.艰难抉择

 二、赵匡胤尚俭

1.尚俭以垂范

2.读史以明哲

第八章 乾德五年

 一、秋后不算账

1.小惩大诫

2.不赏即罚

 二、忠心要表

1.攻城不如跳水

2.刺字闹出笑话

 三、赵普跋扈

1.冯瓒大才

2.交通大罪

 四、多面李煜

1.文弱李煜,因何为君

2.有心振作,无力回天

五、太祖事佛

第九章 开宝元年

 一、不念旧恶

1.旧怨新仇

2.赦过责功

 二、社稷之臣

1.鼎铛有耳

2.小鬼难缠

 三、千载良机

1.间谍外交

2.兄弟之乱

3.别样心思

第十章 开宝二年

 一、喜优参半

1.汉辽乱局

2.君臣较量

3.宽仁景宗

 二、功败垂成

1.捷报频传

2.主动退却

3.弱敌之策

 三、非我,不能也

1.几道调令

2.灵州之变

第十一章 开宝三年

 一、可贵的信任

1.君臣重相知

2.真心换真心

3.恶人也难弃

 二、群魔乱舞

1.阉宦祸国

2.女巫弄权

3.群贤陨落

 三、小丑刘银

1.众叛亲离

2.无耻君王

第十二章 开宝四年

 一、赵普谋利

1.刚强宰相

2.跋扈遭忌

 二、纯厚中丞

1.温和为人

2.不与党争

 三、恩威之间

1.雨露之恩

2.冰火相间

3.雷霆手段

第十三章 开宝五年

 一、昭辅问策

1.烫手山芋

2.脱困良策

 二、崇矩被贬

1.当代季布

2.将相联姻

第十四章 开宝六年

 一、多逊之兴

1.媚上得位

2.投机求利

 二、姚、雷事件

1.叫板宰相

2.状告赵普

3.朴朔真相

 三、忠实走狗

1.赵宋忠臣

2.党争输家

第十五章 开宝七年

 一、史硅博访

1.越诬告越升官

2.幸福时光远去

 二、深刻机心

1.十年磨剑

2.一战成名

 三、精心备战

1.师出有名

2.精心择帅

3.联盟吴越

第十六章 开宝八年

 一、艰难一战

1.仁肇奇谋

2.奸佞误国

3.天不佑唐

 二、名将风采

1.武将不爱钱

2.仁德平南唐

3.谦逊享美名

第十七章 开宝九年

 一、迁都之变

1.万世之利

2.隐藏机心

3.即位隐忧

4.权宜之计

 二、危机四伏

1.安抚诸弟

2.乘马风波

3.错判形势

 三、太祖之死

1.烛影斧声

2.雪夜夺宫

3.迷离真相

序言

唐末五代,群雄逐鹿,血战连天。从中唐时期就出现的藩镇割据,犹如一个梦魇,二百年间始终萦绕在华夏大地上。大小军阀们都信奉“天子本无种,兵强马壮者为之”。于是,但有兵马者,或者称王称帝,或者割据一方。从朱温灭唐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短短五十余年,中原地区就出现了五朝十四位皇帝。只是这些王朝都是短命王朝,这些皇帝也都是短命皇帝,长则十余年,短不过三五年,就被昔日的心腹大将推翻。

这个恶性循环一直到赵匡胤手中才被打破。

赵匡胤为何能终结华夏两百年的噩梦,开创一个无比辉煌的新时代?

因为赵匡胤是世代贵族,底蕴深厚,如李渊、李世民一般?

非也!赵匡胤虽然也算是官宦子弟,其父也在军中任职,可只能算是中等人家。他青年从军,是从小兵做起,凭借一刀一枪自己挣来的天下。

因为赵匡胤权谋老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骗过了天下人?

非也!五代帝王之中,比赵匡胤腹黑者有之,比赵匡胤心狠者有之,比赵匡胤冷血者有之,比赵匡胤贪婪者有之。可是,他们全都失败了。

因为赵匡胤心地善良,杯酒释兵权,给了手下大将许多好处?

非也!若是给大将们一些官帽和银子就可以换来江山稳固,哪个皇帝会不千?关键是许多时候银子也给了,帽子也给了,手下武将依然不满意,依然要造反。毕竞皇帝宝座带来的利润永远是最大。

因为赵匡胤重文轻武,大力打压武将?

非也!乱世正需重武,若轻易打压武将,必然遭遇诸将反叛。赵匡胤是在稳定天下之后,方才偃武修文。

那么,赵匡胤能够成功逆袭的秘密,究竟在哪里?

我们且看一个小故事。

话说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有一年冬天天气比较冷,赵匡胤就吩咐宦官赶紧去采购几个熏笼(用来装炭盆的竹笼)。过了三五天,赵匡胤还没见到熏笼,有点生气,就把负责采购的宦官找来询问。

那宦官很委屈,回禀道:“陛下,按照条例规定,宫中购买物品需要先给尚书省打申请报告,尚书省审核通过后将报告发到部里,部里审核后发放到局里。局里做好了预算,再提交部里,部里审核后再提交给宰相。如此层层审核,在宰相批准之后,才能拨款采购。如今才过去三五天,拨款申请都还没下来呢!”

赵匡胤一听大怒,骂道:“是谁制定这样的规矩?”

那宦官低头不语。左右的人说:“这种事情应当去问宰相。”  赵匡胤就把宰相赵普唤来。

赵匡胤和赵普关系极好,于是一开口就责备说:“想当初我没当皇帝的时候,随便花个一二十文钱就可以买到一个熏笼。如今贵为天子,想要一个熏笼,过去三五天了还没见到。这是为什么呢?”

赵匡胤的意思,是说赵普到底搞什么鬼,要刁难、约束自己。

赵普一点不慌张,他回答说:“没办法,宫中规矩如此。”

赵匡胤说:“这是什么狗屁规矩!”

赵普从容说:“这规矩非为陛下设立,而是为赵家子孙设立。我深知陛下度日节俭,可若后代子孙贪于享乐、滥用钱物怎么办?有这么一个层层审批的规矩在,后代子孙若不守规矩,就会有谏官劝阻。眼前看似很麻烦,可长远来看,却是大大有利!”

赵匡胤一听,大喜说:“这规矩太好了!我几天不用熏笼也没啥关系!”

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欲望,每个人也都渴望快意恩仇、肆意人生,可是,赵匡胤却明白,个人的欲望必须服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当然,在赵匡胤看来,国家的长远利益,也就是他赵匡胤的最大利益。

史家曾评价赵匡胤说:“规模广大,谋深虑远。”身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人,不但需要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优良品德,更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十年、百年的谋划。

那么,赵匡胤究竞有着怎样的深谋,怎样的远虑呢?让我们走进《宋史其实很有趣之赵匡胤的逆袭》,许多精彩的故事正等着您!

内容推荐

《宋史其实很有趣之赵匡胤的逆袭》主要围绕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十七年的历史展开,作者叶之秋以严谨而生动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王朝的兴起,通过对赵匡胤为人为政之道的深刻分析,全面阐释赵匡胤如何成就大宋三百年江山。宋初名臣如范质、赵普、卢多逊等人悉数登场,作者以事为证,表现了他们各异的为人之道。书中亦对宋初各路诸侯,如后蜀孟昶、南唐李煜的悲剧人生有不同的见解。最后,作者还立足于有效的史料解密了赵匡胤一生的诸多谜团,如死亡之谜、立储之谜、后宫之谜等。

编辑推荐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宋史其实很有趣之赵匡胤的逆袭》主要围绕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后十七年的历史展开,作者叶之秋以严谨而生动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王朝的兴起,通过对赵匡胤为人为政之道的深刻分析,全面阐释赵匡胤如何成就大宋三百年江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6: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