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柳亚子深为毛泽东这首词的磅礴气势所感染,依毛泽东原韵,和子一首《沁园春》。
10月25日,柳亚子和画家尹瘦石在重庆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大厅举办《柳诗尹画联展》,展出柳亚子的《沁园春》。柳亚子的《沁园春》既是和毛泽东的《沁园舂》,顺理成章,也就公开展出了毛泽东的原作。这下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引起参观者莫大兴趣,传抄者甚众。
11月11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沁园春》,但没有发表毛泽东的原作。
三天后,重庆《新民报晚刊》的副刊《西方夜谭》,首次刊载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引起了轰动。许多国统区读者,原先只知“毛匪”,这才头一回得悉,原来毛泽东写得一手好诗!这“土匪”,原来是“白面书生”呢!
蒋介石“围剿”“毛诗”适得其反
发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乃是《西方夜潭》编者吴祖光的主意。那时,他从王昆仑那里,抄得毛泽东的词,便决定发表,用了《毛词·沁园春》为标题,只说是“毛润之”之作。
中国古有《毛诗》,相传乃西汉毛亨、毛苌所传。眼下,毛泽东的“毛诗”,一时间在山城广为流传。
蒋介石见毛泽东此词,问陈布雷:“照你看,真的是毛泽东写的?”
陈布雷沉默不语。
蒋介石明白,陈布雷这一表情,表明他确认那《沁园春.雪》是毛泽东手笔一一陈布雷可以说是国民党方面读毛泽东文章最多、最细心的一个,深知毛泽东的文学功底。
“毛诗”,只不过一首《沁园春》而已,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论武,蒋介石可跟毛泽东较量一番;论文,蒋介石不能不略输一筹。
毛泽东的《沁园舂.雪》的广泛影响,使蒋介石恼怒不已。他发动丫对“毛诗”的围剿。
一时间,和词之风大盛。《中央日报》、《和平日报》(即原《扫荡报》)等,接连刊登词,词牌皆用《沁园春》,总是标明“步和润之兄”、“次毛韵”,或者干脆标上“和毛泽东韵”。
号称“三湘词人’的易君左作《沁园春》:
国脉如丝,叶落花飞,梗断蓬飘。痛纷纷万象,徒呼负负,茫茫百感,对此滔滔。杀吏黄巢,坑兵白起,几见降魔道愈高。明神胄,忍支离破碎,葬送妖娆。
黄金难贮阿娇,任冶态妖容学细腰。看大漠孤烟,生擒颉利,美人香草,死剩离骚。一念参差,千秋功罪,青史无私细细雕,才天亮,又漫漫长夜,更待明朝。
除了刊登易君左这样“反其意而和之”的许多《沁园舂》之外,还组织了一批批判“毛诗”的文章一一火力集中于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帝王思想”。
1984年,从台湾出版的新书《狗头.狗头.狗头税》中,又透露了鲜为人知的当年秘闻:
国民党曾暗中通知各地、各级组织,要求会写诗填重庆朝天门码头一景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次毛韵”填一首或几首《沁园春》,以便从中选拔优秀之作,署以国民党高级领导人的名字发表,以求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下去!
国民党出此下策,实在是迫于无奈。蒋介石手下武夫多,却选不出能与毛泽东匹敌的诗才。
蒋介石其实也能写诗,但“蒋
诗”极为罕见。1979年,宋美龄在和美国
《天下事》旬刊《人物志》专栏作者哈妮谈话时,说及蒋介石曾经写过许多诗。宋美龄透露,在1950年到1957年,蒋介石曾写了旧体诗词四十三首、新诗一首、自嘲打油诗两首。当蒋介石在1975年病逝之后,宋美龄曾想出版这些“蒋诗”,但蒋经国阅后,以为:“父亲的诗作,虽然制作精巧,但大都品位不高,使人阅后很容易联想起南唐亡国之君李后主……”宋美龄以为言之有理,遂把这些“蒋诗”付之一炬。至于这些“蒋诗”是否尚有抄本在世,就不得而知,因此眼下也就难以“蒋诗”跟“毛诗”进行比较了。
P32-P33
现代人对历史的感悟,最能产生共鸣、最能感到激动的文学样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蕴涵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场面。这些经典场面令人感慨唏嘘,荡气回肠。记住了一个故事,也就记住了一段历史。故事是一个民族深沉的集体记忆,容易走进读者的心灵世界,它使读者在随着故事里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跌宕之时,不知不觉地与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亲密接触”。
——总策划: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何承伟
何承伟先生从几十年编辑的成功实践中,提出了这样一部以图文并茂的故事形式并包含巨大信息量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的设想。在众多学者的参与和合作下,成就了这样一部新体裁的中国通史《话说中国》。它生动形象、别开生面的编写方式,使包含老中青在内的现代中国人,都可以轻快地从这部书中进入中国历史宏伟的殿堂,从中启迪心智,增加知识,开拓眼界,追述历史,面对未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修明
出版说明
《话说中国》翻开现代史新篇章
一位从事出版工作三十余年的资深编辑对出版创新的领悟和尝试
总序
一个风云变幻的大变动时代
中国近现代史专家经典解析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现代中国三十八年
知名学者纵论现代史三十八年
专家导言
民国史专家谈其对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独具心得的研究精华
把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尽收眼底
本书导读示意图
前言
公元1945年至公元1949年
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时期
○四六 襄樊战役
刀劈三关出奇计,蒋军无措呼奈何
○四七 上海打虎记
声威浩大,太子出马
○四八 济南解放
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四九 黑山阻击战
廖耀湘铁流滚滚,梁兴初岿然不动
○五○ 总前委邓小平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五一 李济深北上
层层封锁,游刃有余
○五二 活捉黄维
黄维束手就擒,书生气不改
○五三 南开校长张伯苓
郁郁而终令人叹,英名毁于一念差
○五四 傅抱石卖画
世态炎凉,怪事多多
○五五 陈布雷之死
千秋功过,耐人寻味
○五六 活捉陈长捷
创造天津方式,顽抗终成笑谈
○五七 北平和平解放
一代名将,将古都完整地还给人民
○五八 刘少奇秘密访苏
万里访苏,虚心取经
○五九 进京“赶考”
读史敲警钟,不当李自成
○六○ 重庆号起义
国民党海军的,挂上了红旗
○六一 陈仪遇害
识人不明,义举流产
○六二 “浙大保姆”竺可桢
苦心戮力,办学育人
○六三 蒋介石辞溪口
远走台湾,魂归故里
○六四 太原之战
徐帅展雄威,扶病下晋阳
○六五 游颐和园
柳亚子牢骚太盛,毛泽东妙解心结
○六六 国共和谈
目标不同,不欢而散
○六七 渡江侦察记
巧探情报,立下奇功
○六八 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南京江面红旗升,舰队倒戈向光明
○六九 南京解放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 黎明前陨落的将星
壮志未酬身先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七一 和平将军张治中
身在军旅,心系和平
○七二 营救张澜罗隆基
周公巧施妙计,张罗虎口脱险
○七三 昆明起义
为人民,立大功,黄花晚节香
○七四 代理市长赵祖康
一夜之间,完成“变身”
○七五 进军青藏高原
圣洁雪域,迎来金珠玛米
○七六 宋庆龄北上
一代国母踏上新的征途
○七七 长沙和平解放
审时度势,两将军毅然起义
○七八 别了,司徒雷登
一个人的离去,一个时代的终结
○七九 衡宝战役
纵是“小诸葛”,反被聪明误
○八○ 杨虎城遇害
夫妇蒙难,英名千古流芳
○八一 穿越“死亡之路”
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
○八二 老华侨参加新政协
护侨胞情真意切,论国号义正词严
○八三 登陆海南岛
偷渡琼州海峡成功,“伯陵防线”成笑柄
○八四 烈火中永生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
○八五 五星红旗
鲜血与心灵凝成的旗帜,从此神圣而光荣
聚焦:1945年至1949年的中国
1945年至1949年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百科
人物索引
关键词索引
从1945年9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9月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四年间,通常被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它在现代中国史的长河里,乃是一个相当短暂的历史阶段,但却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一个大转折、大变动、大改组的非常历史时期,非常历史时期打造了非常历史事件和非常历史的各路人马。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之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场生死大搏斗。夕双方都在为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命运走向,以行动和实践创造自己的新历史。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这是两个命运的决战。命运将发现自己的道路。(罗马,威吉尔语)中国命运向何处去,中国将要建成一个什么模式的国家呢?
为争取和平民主 历经百年灾难,特别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欺凌和奴役的中国人,在胜利后的渴望是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的新国家。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和平民主建国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国民党政府为了攫取抗战胜利果实,积极准备发动大规模的内战,企图消灭共产党和一切人民的力量。美国在日本投降后,为了控制中国经济和政治,变中国为它的附属国和殖民地,也在方方面面支持国民党当局,如派飞机空运军队抵达南京、北平和上海等地。千钧一发,中国面临着内战危机。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1945年8月25日,发表对时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和平民主是最高原则,也是前进和倒退的基本原则,要和平民主,必须反对、抵制内战。8月28日,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赴重庆同蒋介石等国民党人进行谈判。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双方于10月10日签订《会议纪要》,即“双十协定”,宣布双方协议“坚决避免内战”,并确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协定公布后,中国共产党遵约,将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和河南(豫南)的自己军队撤至长江以北进行整编,但是蒋介石等的理念是兼并解放区,在谈判期间,就布置了对黄河南北解放区围攻,派军队分别向山西上党地区和河北邯郸地区进犯。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粉碎了他们的侵犯。蒋介石集团为掩饰积极备战阴谋,1946年1月10日。在桌面上同共产党签订了《停战协定》,双方还发布了《停战令》,美国特使马歇尔和国共双方代表张治中、周恩来组成军事三人小组,十几天后又在北平设立有三方代表参加的军调处执行部,并向有关接管地区派出三十九个小组调停。与签订《停战协定》同步,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旧政协”)在重庆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等及无党派民主人士都有代表出席,会议通过了《和乎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等五项协议,在不同程度上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是有利于人民的。
战略防御,以守为攻 蒋介石集团打着和平民主、政治协商的旗号,但始终没有停止对各解放区进攻,美国“调停者”倾斜于蒋介石,帮助空运、海运军队进攻解放区,又以新式的军火武器、辎重,包括飞机、兵舰来装备、训练军队。美国是蒋介石敢于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后台和靠山。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做了很多努力和克制,但蒋介石集团依仗有美国援助,却把它视为软弱的表示,气焰更为嚣张。他们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1946年3月后,更对东北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侵占。在广大国统区,国民党当局又唆使地方军警、特务肆无忌惮地镇压爱国民主运动,迫害民主人士、进步师生,这使更多的人们从幻想和平建国梦中逐步清醒,觉悟到要在中国实现和平、民主、独立,就必须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推翻蒋介石集团控制的民国政府。1946年6月,蒋介石集团认为内战时机成熟,调动307j-兵力,发动了对湖北、河南交界的中原解放区围攻。中原解放区6万人在李先念、郑位三和王震领导下跳出圈子,成功地突围转移。蒋介石头脑发涨,以为武器能解救命运,一个月后,调动160万兵力,向晋南、鲁西南、胶东、冀东、绥东、察南、热河、辽南和苏皖各解放区作全面进攻。发动了在现代中国史上空前规模的内战,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有总兵力430万人,而人民解放军全军只有128万人。蒋介石依仗兵力优势和美国军事援助,采取了全面进攻的战略,攻城夺地,分兵把守,黑云压城城欲摧,大有一下子要并吞、消灭所有的解放区之势。1947年春,全面进攻达到了顶峰。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采取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方针。政治方针是组织广泛的全民族的反对美国和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军事方针是采取运动防御的战略,不以保守城市为主要目标,而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战争前一阶段,各路解放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其中主要的是:粟裕、谭震林的华东解放军在苏中七战七捷,不久又取得莱芜大捷,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发动定陶战役等,屡战屡胜;贺龙的晋绥解放军和太岳解放军取得了晋西南战役和汾孝战役胜利;林彪、罗荣桓的东北解放军取得了“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全面进攻战略遭到了失败。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改向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领导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华北执行中央委托的工作。毛泽东等离开延安后,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等指挥的西北人民解放军,先后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和沙家店等地取得胜利,在山东解放区,陈毅、粟裕的华东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空心战术今已矣,重点进攻安在哉?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又遭到了失败。
得中原者得天下 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深得人心。毛泽东早就指出:工人民解放战争是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必然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他还指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经过一年多的内线作战,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112万正规军,自己已拥有200万大军。中共中央作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决定,规定了解放战争第二阶段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歼灭敌人。人民解放军即刻展开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8月底到达大别山,至翌年3月,恢复和发展了中原解放区,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陈赓、谢富治的太岳兵团,在晋南强渡黄河,开辟了豫陕边解放区;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解放军主力,越过陇海线,建立了豫皖苏解放区。三路大军,逐鹿中原。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得中原者得天下,它极大地威胁着国民党统治的武汉和南京地区。其余各路解放大军也转入反攻:聂荣臻的华北解放军于1947年11月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谭震林、许世友的山东兵团,取得了胶东战役的胜利;林彪、罗荣桓的东北解放军,经过1947年12月至1948年3月的冬季攻势,使东北敌军仅孤守长春、沈阳和锦州数城;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率领的西北解放军,在取得宜川大捷后,于1948年4月22日,收复了延安。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一个历史转折点。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同年年底,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号召:“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人民解放军的凯歌行进是和土地改革密切相关的。土地改革使中国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毛泽东指出:中国主要入口是农民,革命靠了农民的援助才取得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坚决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改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为消灭封建的“耕者有其田”政策。1947年秋,由刘少奇主持的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乎山西柏坡村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上地改革中,党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区的上地改革蓬勃地开展了。经过了一年的运动,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大批翻身农民参军。土改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迅猛提高,得以有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前方战争。翻身农民的踊跃参军和支援粮食,是解放战争迅速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因此有人说:“刘少奇主持的一部《土地法大纲》就相当于八百万解放军,”
波澜壮阔的第二条战线 在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游行。民众的武装起义,汇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集团进行内战,以出卖国家主权来换取美国援助,对人民实行专制独裁,残酷地搜括掠夺,民族工商业的一切生机被绞杀,农业陷于崩溃,物价暴涨,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经济危机空前严重。大失人心。国统区波澜壮阔的民众运动,此起彼伏,与人民解放战争相互呼应。与人民为敌的蒋介石集团处在全民包围之中,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也建立了。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8年,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中,发出迅速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它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各民主党派和众多民主人士相继发出通电响应,赞成召开人民政协。
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1948年,人民解放军捷报频传,凯歌行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为向敌人展开主力决战,先后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歼灭东北境内敌军全部主力47万人;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全歼华东、中原地区长江以北的敌军主力55万人;12月5日至1949年1月]1日的平津战役,歼灭天津、张家口守军、和平改编了北平守军,总计敌军主力52万人。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主力大部丧失。中国解放战争得到了军事上的基本胜利。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会上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全党必须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他还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信哉斯言,面对解放战争的巨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在和谈烟幕下获得喘息,以图卷土重来。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接着又在关于时局的声明里,提出了取得真正和平的八项条件。但国民党反动派仍拒绝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了进军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当即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宣布了统治中国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
迎接新中国的曙光 当南京国民党政府被推翻后,中国人必须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1949年6月30日,就在新政协筹备会召开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革命胜利后即将成立的人民共和国,只能是工人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他还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经济工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开幕。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了毛泽东为主席的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了国旗、国歌,并定都北京。9月30日晚,全体会议代表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毛泽东宣读了碑文,明天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新中国将宣告诞生。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从1945年9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9月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四年间,通常被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称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它在现代中国史的长河里,乃是一个相当短暂的历史阶段,却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的一个大转折、大变动、大改组的非常历史时期;非常历史时期打造了非常历史事件和非常历史的各路人马。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之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场生死大搏斗。双方都在为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命运走向,以行动和实践创造自己的新历史。针锋相对,剑拔弩张。这是两个命运的决战。
《命运的决战(1945年至1949年的中国故事上下)/话说中国》由叶永烈等著。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的新体裁中国通史类读物。在每一页上,与图文相配,插有一则历史文化百科知识卡片和中外历史大事记、历史知识的考题,组成为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历史通俗读物。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以故事形式展开瑰丽的历史画卷,中宣部“民族精神史诗出版工程”首推项目,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向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之一。
《命运的决战(1945年至1949年的中国故事上下)/话说中国》由叶永烈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