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为谁鸣/冰心奖25周年典藏书系》是我国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经典之作!新颖别致的奇幻故事,解放孩子的想象力,为孩子带来新奇的阅读感受。作品不仅带给孩子以感动和共鸣,培养孩子一种仁爱之心,还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理想,成为善良正直、同情弱小、向往自由、尊重个性的人。此外,这本书也引发人们对教育的反思和关注,引导照顾者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作者以坦然的态度,自然的笔触,将孩子在青春期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坚定地摆在读者面前。鼓励并且引导孩子不要被现实击退,告诉孩子:爱与理想远比痛苦和缺失要强大。这本书饱含作者对少年儿童*真诚的愿望和祝福,关注孩子的成长,教会孩子在广阔的世界中,怎样与他人相处,与自己相处。
张之路著的《蝉为谁鸣/冰心奖25周年典藏书系》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故事森林冰心奖25周年典藏书系推出的作品之一。成绩平平的少女秀男,突然收到几封匿名信。父母与老师的追问,好友的隐瞒,让秀男觉得生活一团糟。这时,男孩边域送给她一支由玉石做的刻有蝉的钢笔。在这支有魔力的钢笔的帮助下,秀男的成绩得到了提高,她的巨大变化引起了周围人的怀疑……这部充满神秘气息的儿童小说,巧妙地将几个人的命运编织到一起,关注了孩子青春期的成长烦恼。
第一次模拟考试的试卷发下来。秀男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三,赖小珠倒数第二。她们似乎在考试中用去了九分的气力,余下的一分气力又被看到成绩后的悲哀无情地耗尽了,以至于她们现在谁也没有气力再去安慰对方。
现在,离高中的升学考试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第一次模拟考试之前,老师说,这次考试十分重要,这个成绩基本上就是中考成绩的提前展现,大家可以在这个成绩里看到自己在中考中的位置。一模之后,老师又硬着头皮有气无力地鼓励说,这个成绩虽然说明一些问题,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在中考中的命运。如果加倍努力,没准会出现奇迹。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不搏,更待何时!
赖小珠忽然指着一棵大杨树对秀男喊:“你看一一”
顺着赖小珠的手指看去,秀男看见了杨树的树干上,一个土黄色的小东西正缓缓地向上爬。
“知了猴一一”秀男叫着与赖小珠一起向杨树跑去。当地的人把蝉的幼虫叫知了猴。常识课的时候,老师讲过,蝉是一种很奇特的昆虫,它的卵在地下要“忍耐”约七年,及至形成了浑身的“铠甲”,才从坚硬的土层下爬上地面。一般是凌晨的时候,它们从地面爬上树干,脱去“铠甲”,爬上树梢,高声呜叫着,度过一个夏天,然后死去。如果把夏天算作三个月的话,也就是说,它们在世界上生活的时间约占孕育过程的三十分之一。真是不可思议……
赖小珠捏住知了猴的脊背将它抓在手里,知了猴的六条小腿在空中拼命挣扎着。
赖小珠说:“秀男,我心里特别难受……”
“怎么啦?”
“你想,如果我也像蝉一样一一在妈妈肚子里待上七年,而生下来只活三个月,多难受呀!多悲哀呀!我一想,心里就觉得憋闷得难受……”
秀男笑了起来:“亏你想得出来,快把它放了吧,人家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上,你还要折腾人家!”
赖小珠踮着脚,伸长了胳膊,将知了猴放在一个人们不易看见的地方。“祝你平安一一”赖小珠说。
秀男拍了拍树干:“祝你考上音乐学院。”
“人家不用考,明天早上就会唱歌了。”
秀男又拍了拍树干:“爬高点吧!千万别让人把你捉去!”
赖小珠大声说:“俄们对你不错,别让我们失望。明天来听你唱歌!”
过路的人看见两个女孩子对着一棵树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话,好奇地停下来,向这里张望。
一回头,猛地看见行人们奇怪的目光。两个女孩子的脸顿时红了,不好意思地互相拉扯着向前跑去。一面跑一面咯咯地笑个不停。
快到分手的时候,两个人才从蝉的世界回到现实,脚步也渐渐地慢了下来。她们意识到她们刚才是强作欢颜,就她们现在的学习成绩,她们是没有资格这样开心的。
秀男小声问:“你爸会打你吗?”因为她知道赖小珠的父亲脾气非常暴躁,尤其是这样重要的考试。
赖小珠苦笑一下摇摇头,不知道是说不会,还是不好预测。
赖小珠的苦笑给秀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丝苦笑一直伴她走进家门。
出乎秀男意料的是,今天爸爸妈妈都在家。每天这个时候,他们还都在上班,家里有一个“领导”迎接她,就算是很难得的事了。
爸爸妈妈一齐抬头看了她一眼,目光暗暗的,仿佛他们已经意识到女儿会再一次将不好的消息带给他们。
P2-4
说到冰心奖,自然会想起韩素音来。她的名字和冰心奖是分不开的。
2012年12月6日,我曾在《文学报》发表了一篇怀念韩素音的散文。如今,将它放在这套丛书里作为代序,也是对冰心奖25周年的一份追忆。因为,韩素音是冰心奖的创立人之一。
群树绿叶尚未变色,突然雪花飘飞,树冠和草地披了一层白。雪水从树枝树叶滴洒下来,路面出现冰冻,寒气袭来,顿觉清冷。这时传来韩素音辞世的消息,心中怅然,仿佛身在梦中。
那样一位精力充沛、热情饱满的女作家,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
曾记得,创立冰心奖时,我们必须先申请注册,然后才能办理开户、刻公章等一系列的繁杂手续。这一切必须先有房子作为登记地址。当时商品房还没有流行,困境可以想象。韩素音决定把她的私人房产,隔断一间出来作为冰心奖办公用房,这令我十分感动。韩素音在北京原有过一处房产,是独院平房,“文革”中被侵占,“文革”后政府落实政策,补给她几间平房。这处房产坐落在西四一个胡同里,是一进三层的大院,中间的单独小院给了韩素音,几间平房相互通着。临院门的一间隔断开来作为冰心奖办公室,虽是平房,却有卫生设备,还分成里外间,这在当时确实难得。韩素音真诚地为我办了亲笔签字的手续。这件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为冰心奖的创立解决了一项实际困难。
后来,我考虑韩素音本人并不在中国居住,将来处理这私人房产时,切割出来的这一间会对她造成不便,我就把这间房子退还了她。她惊奇地说:“你知道吗,多少人想着这房子?你已用着这房,怎么还退回来?”
我说:“房子的事,早晚你要处理,不想给你留下麻烦。”
韩素音是个慷慨热情的人。冰心奖创立初期,吴作人美术奖国际基金会成立,首届颁奖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与会人坐成圓桌形。韩素音到场时活动已经开始,她就坐在后门旁我们这一桌,我忙让工作人员传话给吴作人老师的夫人肖淑芳老师,不一会儿,有人来请韩素音上主席台就坐。她推辞,我说:“你去坐主席台吧,否则肖老师还要亲自来请你。”她匆忙嘱咐我:“冰心奖颁奖会一定要摆一排排座位,千万不要摆单桌,大家精神不集中,会场难控制。”我回答知道了。所以冰心奖颁奖会会场从未摆过分桌座位,会议时间也不超过两小时。开始几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颁奖会,后来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韩素音都亲自参加,而且每次都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最初几届评出的获奖作品,她都看过,还问过获奖作者的情况。她为冰心奖获奖作品写的诸多题词,大部分我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编的《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序言里提过了,这里不再重达。 韩素音最后一次来北京,我们一起去医院看望冰心。回来她对我说:“冰心是令人羡慕的,近百岁的人,心情平静地躺在医院里安度晚年。有事作家协会派人来解决,家属来看望,作家协会会派车。外国的作家进入老年,哪有什么机构管你?”
我说:“你可以久住中国呀。”
她说:“我的故乡是中国,但我要永久居住在中国,还是需要许多手续的。”
因为这不是我能发表意见的事,便闭口不再谈论。
曾记得,在北大举办韩素音青年翻译奖颁奖会,季羡林老师主持会议,并领导此项工作,所以用车、场地安排等诸项都顺利。颁奖会人数不多,却庄重热烈、轻松愉快,会后在餐厅推出茶几高的大蛋糕,气氛被推向高潮。韩素音说:“他们的做法你可以参考。”
我注意到此项活动中获奖证书是盖方形人名章,这对获奖者或许更具纪念意义。于是会后我请韩素音、冰心二人为冰心
曾记得,冰心奖创立初期,为了答谢燕山石化企业捐赠资金,雷洁琼老师和韩素音亲自出面去远郊厂区访问,并参观厂办小学和幼儿园,慰问教师和孩子们。石化企业的领导海燕同志全程陪伴我们,我准备了玩具、图书,还有一把二尺多长的素面折扇代替签名簿。韩素音兴致勃勃地和海燕同志交谈。海燕同志的父亲也是燕京大学的校友,这使两位老人倍感亲切,欢声笑语不断。韩素音和雷老师从一大清早出发直到傍晚才回,我几乎是筋疲力尽地勉强支撑下来,真难为两位高龄老人了。
韩素音为中国的公益事业东奔西跑,花费了多少心血!“中外科学基金奖”“彩虹奖”“中印友谊文学奖”……凝聚了她对中国的一片真情。怎不令人敬佩!
韩素音晚年是寂寞的,独自一人寡居在瑞士,年节的日子里甚是凄凉。通电话时她反复问:“记得我的地址吗?没有改变。你那儿是白天的时候,这儿是夜里,我在睡觉。这里的白天,北京是夜间,你要睡觉。打电话不方便,你写信!”
可我写了中文信,又有谁读给她听呢……
朗朗笑声犹在记忆中回荡,如今她已是隔世的人了。但愿在另一个世界里,她能和冰心、雷洁琼诸多老朋友快乐地相会。
瑞士洛桑的那串电话号码,不再传送韩素音的声音了,只留在电话簿里,标示着她曾经的岁月。
37.Montoie Lausannel00>SwitzerLand这个地址,不会再接收她的信函,但会留在历史里: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曾在这里度过她的后半生,她的许多作品,从这里走向了世界。
韩素音曾为冰心奖写过不少题词,她对冰心奖获奖作者怀有真诚的期待,这里录下几句她写给小读者的话:
小朋友们
你们是我们的明天
我们是你们的昨天
但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终结
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创造
一个更美丽的中国
一个更文明的世界
冰心奖创立25周年了,一辈又一辈获奖作者涌现出来。未来,获奖作者的名单还会越来越长。期望作家们的作品在小读者心中扎根。
冰心奖,一个美丽的童话梦。
众多出自爱心的手牵在一起,使这童话梦变成了现实。
儿童文学事业,是需要集体培育的事业。
冰心奖创立25周年了,一辈又一辈获奖作者涌现出来。未来,获奖作者的名单还会越来越长,期望作家们的作品在小读者心中扎根。
冰心奖,一个美丽的童话梦。
众多出自爱心的手牵在一起,使这童话梦变成了现实。
儿童文学事业,是需要集体培育的事业。
葛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