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大陆军总司令。创建总统制,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和林肯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华盛顿的一生就是整个美国国家历史的缩影。
群体就像温顺的羊群,没了领头羊就会一事无成。唯一能够让人民团结的共同纽带是意志,或多少受到尊敬的头领,无疑,华盛顿身上散发出的精神,使其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领袖。
《华盛顿传》由吴玲编著,供读者阅读。
| 书名 | 华盛顿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大陆军总司令。创建总统制,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和林肯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华盛顿的一生就是整个美国国家历史的缩影。 群体就像温顺的羊群,没了领头羊就会一事无成。唯一能够让人民团结的共同纽带是意志,或多少受到尊敬的头领,无疑,华盛顿身上散发出的精神,使其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领袖。 《华盛顿传》由吴玲编著,供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华盛顿是美国最具传奇性质的总统,其人生经历以及他对于美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由吴玲编著的《华盛顿传》作者华盛顿·欧文则是在美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传记作家,由他执笔的华盛顿传记更是经久不衰。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国家的梦想,只有通过每个人的梦想实现才能绘制成功,尤其是这些精英的梦想引领着国家与历史的前进方向与进度。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国父不是神 第二章 平凡的路,不凡的人 第三章 不战斗,不成活 第四章 壮志未满 第五章 英雄之名,筑国之梦 第六章 逆境而上,中流砥柱 第七章 大战前奏 第八章 屡战屡败,不服输 第九章 屡败屡战,真英雄 第十章 为了美国,前进 第十一章 自助者,天助也 第十二章 美国梦,不再是空谈 第十三章 打造美利坚 试读章节 追根溯源,华盛顿的祖上,也非等闲之辈。 众所周知,最初的美国人是来自英国的移民,他们与英国有着剪不断的羁绊,在开拓的新土地上,成家立业,繁衍生息,打破了原始居民的沉静,也促进了新民族的觉醒。 华盛顿家族由诺曼底人而来,他们击败英格兰后,在长官的示意下,顺理成章地占领了英格兰一部分广袤的领土。征战胜利不仅带给他们荣耀,还有土地和特权,华盛顿的祖上便是其中一分子,他们将达勒姆郡收入囊中。 统领众多征服者的人是威廉,他确定了他们拥有世袭的特权,保证了世代享有荣誉的权利。与此同时,当地人也在反抗外来入侵者,家园被无端瓜分,岂能忍气吞声,毫无作为?其中带头反抗的是诺森伯兰人,他们活跃在威廉的周围,威胁着他的地位。为了巩固得来不易的果实,威廉决定安排亲信镇守边远的地区,以防止“闹事者”坏了大局。 被威廉委以重任的便是华盛顿的祖先——威廉·德·赫特伯恩家族,在诺曼底时期,这个家族就已经不是默默无闻之辈,而是颇有声望。 “威廉.德.赫特伯恩”来源于一个村庄的名字,这个村庄是华盛顿祖先从当地主教那里得到的分封。在威廉执政时期,教士和贵族惯用分封地的名字作为家族的姓氏,因此,华盛顿的祖先便以村庄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历代传承下去。 为了向威廉表示自己的一片忠心,威廉·德·赫特伯恩信誓旦旦地将个人的赫特伯恩村庄与本教区的威星顿村庄作交换。除此之外,他还许下承诺:每年向主教缴纳4英镑的免役税;若是参与重大狩猎活动,会伺奉主教两只灵缇狗;一旦发生战事,会增派一名装备齐全的男子。 按照惯例,换到威星顿这个村庄后,华盛顿祖先的名字便改为德·威星顿。在时局还未彻底稳定前,军事事务仍然是重中之重,需要时刻提防反抗者,而且由于各家族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和森林,所以狩猎活动成了确认、看护领地的一个重要方式。 德·威星顿这个名字并没有威廉·德·赫特伯恩来得有名气,甚至鲜为人知,曾经的辉煌都化为广阔的土地以及低调的特权,与威望相比,后者显然要实惠得多。直到许久之后的1257年,国王特许教会所有的契约书上多次提到“德·威星顿”,人们才得以了解这个家族的显赫地位。 有幸得到皇室赋予的盛大恩惠,得以享受良田美宅、高官厚禄,这些传教士作为幸运儿,自然而然地成为捍卫王权的坚实力量。他们深知自身与国王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所以当新兴的资本家们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想要揭竿而起,与国王争夺权力的时候,始终站在国王一边的传教士们主动地组成皇家护卫队,以生命做盾牌,捍卫国王的权力。 但实力雄厚的资本家们,没有手下留情。在很短的时间内,至高无上的国王便成了他们的阶下囚,国王护卫队成员们的境遇也大不相同,逐渐变得潦倒、落魄,其中就有威星顿村庄的威廉·威星顿。“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古今中外通行的真理。对于威星顿家族而言,纵然不是毁灭性的打击,它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 在其他家族走向衰落时,威星顿家族却没有因为一时的窘境而就此放弃。在爱德华三世执政时,威星顿家族的成员依旧活跃于各种社交场合,行走在众人中间,谈笑风生,心中怀揣着永不熄灭的火焰。往昔的峥嵘岁月岂能够如此轻易抹去?人心不灭,希望就不灭,东山再起就不只是妄想。 正是得益于这份坚守,时至今日,活在当代的人们依旧可以找寻到这个家族的徽章样式——天蓝色的衬底之上,盛开着一朵金色的玫瑰,高贵典雅,落落大方,彰显着威星顿家族的气质。 机会不是不来,而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346年,新的战争光顾了英格兰,苏格兰国王乘英格兰国内空虚之际,大规模调兵进攻诺森伯兰。威星顿家族明白,战争意味着变动,若是想要为子孙后代守住荣誉的光环,势必要积极响应号召,倾力出征。这一次,威星顿家族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苏格兰不堪重负,以战败收场,从而为威星顿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此后,威星顿家族恪守先祖的承诺,积极参加每一场战役,冲锋陷阵,披荆斩棘。战场之上,血肉之躯是脆弱的,不难想象,威星顿家族的族人流了多少汗水,多少鲜血,才换来家族的长盛不衰。在此后200多年的岁月中,威星顿家族的名字始终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一席之地。边境地带是威星顿家族固守的地方,他们的英勇无畏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敬仰。 长久以来的战斗,培养了这个家族坚不可摧的优秀品格,这是时间的沉淀,是每一次生死搏斗中积攒起来的勇气,越挫越勇使威星顿族人经历过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洗礼后,在内心深处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不论是挫败还是打击,只要活着,就不会轻易放弃。这就不难理解后辈华盛顿在任何时刻所展现出来的刚毅从何而来,那是身上流淌着的血脉,那是深深扎根在意识中的执着! P3-5 序言 这一生,到底为了什么而活?尊严,爱情,事业,还是只是为了活着? 华盛顿,则是为了美国的自由,不停地战斗,成就了自己,也造就了美国。 权力是诱人的果子,不由得让人垂涎三尺。但凡有机会掌权者,皆恨不能削尖头颅横冲直撞,可华盛顿是个例外。 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但在封建等级制度上,可谓有着高度的默契。西方称至高无上的那个人为“国王”,东方则是“皇帝”,尽管称呼有所不同,但所握有的权力大同小异,即万事一个人做主,手下一群人参政、议政,可最后定夺者,只能是高高在上的那一个人。 当国王,谁不想?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华盛顿眼前,他却提不起半点兴趣。别人热衷的,未必是他所想的,一大群人等着他点头示意,可他偏偏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新生的美国需要的不是君主,而是民主,而他也不想当皇帝,他想的是造共和! 经历殊死搏斗后,迎来了约克镇大捷,胜利让华盛顿的声誉更加显赫,民众开始将肉眼凡胎的他奉为神明,甚至称其为救世主。 战斗是胜利了,可摆在眼前的棘手之事不得不考虑。虽千辛万苦建立了联邦政府,可并没有形成紧密完善的组织结构,本应掌握的权力也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看得见却摸不着——没有征税的权力,没有制定州际商约的权力, 没有权就意味着没有钱,联邦政府的经费还要依靠各州摊派,同军队的关系也并不和谐,军界对联邦制度不满意,普遍向往建立君主政体,同时,各州却仍然保留财税大权和商贸大权。通俗地讲,各州没有联邦政府照样可以生存,可联邦政府缺了各州的支援,将举步维艰。 鉴于窘迫的现状,许多人想要改变,推选华盛顿当国王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当时大的环境下,这也不乏是一种选择。论“天时、地利、人和”,华盛顿都具备,至于当还是不当,这即是他的事情了。 经过思考,华盛顿决定站在人民这一边。他对君主制深恶痛绝,对国王也着实没有什么好感,现在让他穿上国王的袍子,接过国王的权杖,别人愿意,可他不愿意。 在美国还没有独立前,13个殖民地通通归属于英国国王统治,各殖民地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其任命权也在英国国王手中。日不落帝国历经1688年革命后,十分不情愿地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与国王并驾齐驱,制约着国王的言行举止,而北美各个殖民地在议会中并没有自己的代表,作为英王的臣民,其由内而外只有“忠于国王”的观念。 《独立宣言》引发了各殖民地争取独立。反对英王的运动,一向作威作福的总督、官吏、王党分子伺机逃亡,掌管大权的人没了影子,原有的统治机构也即将破亡,“不破无以立”,各州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指引下,制定各州的宪法,建立全套的行政机构,活脱脱地跳出了封建君主制的禁锢。 尽管如此,君主立宪制并不是没有市场。放眼国际,欧洲仍由封建君主制度主宰,德意志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沙俄帝国由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掌权,法国则是国王路易十五执政,遥远的东方也不甘示弱,君主专制掌管天下。纵览寰宇,试图建立共和政体的美国,无疑是历史上的异类,美国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封建传统在美国并不盛行,可想要君主立宪的人,却不在少数。 曾经属于英王的这片土地上,殖民统治时期的总督、官吏,遗留下的业主和特权商人,以及军队中的军事独裁者,在革命大潮中是不可忽视的保守势力。他们妄图说服华盛顿登上王位,重拾君主的荣光,以此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不至于损失太多。 1782年5月,曾经担任过米夫林堡指挥官的刘易斯?尼古拉上校致信华盛顿,他在洋洋洒洒的长信中,用漂亮华丽的措辞列举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归根结底在于共和制度,他指责共和政体耽误了国家的繁荣,只有建立像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政体,才能为美国带来蓬勃的生机。 可华盛顿心知肚明,为美国带来蓬勃生机的,绝不会是君主立宪制!他清楚,尼古拉无非是想让他登基为王,并且提升军队的地位,使之成为强权政府的根基,从而完成军事独裁政治的构建,这种想法与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背道而驰,经过一番血腥斗争好不容易获得改变的机会,断然不能忘了初衷。尼古拉的心思,华盛顿懂,根本用不着考虑,他在5月22日,以严厉的口吻给尼古拉写了回信: ……我怀着突兀和惊奇心情,专心阅读了你要我深思的意见。请相信,先生,在战争进程中发生的任何变故,都没有你告诉我关于军队中存在的这种想法更使我感到痛苦了。对此,我极其憎恶并严加斥责……使我困惑不解的是,究竟我有哪些举措足以鼓励你向我提出这种请求。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蒙受最大的灾难。如果我不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话,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计划的人了……如果你对你的祖国、对你本人和你的子孙还关心的话,或者对我尊重的话,你应该把这些想法从心中排除净尽。从今以后,无论你自己还是其他任何人,再也不要提出同样性质的意见。 一字一句,表达出华盛顿无意当国王的想法,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明,他绝对不会当国王,而且也坚决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到底哪一种政体有益于新生的美国,他心里很清楚,而他对君主立宪制的痛恨也不是两三天了,若是没有起初的愤懑,也就没有热血奋战的这些年,无数人献出生命后,联邦政府才得以成立,《独立宣言》更是浸透着向往民主的人们的鲜血。 确实,以联邦政府目前的状况,没有能力解决眼下的困难,更谈不上治国兴邦,在承认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华盛顿有他的一套治国方案:第一,鉴于安全得不到保障,议会应该加强权力;第二,尽快修改《联邦条款》,使之适应当下的需要,并为长久做打算;第三,妥善解决军队的问题,既然都是自己人,就要排除根本上的分歧,团结一致。 为了更加明确地传达他的想法,他给各州州长分别去信,就他对美国未来的设想加以阐述。他认为,美国人能通过对人类思想的研究,了解人和政府的本质,创造和改革美国的政治机构。反对君主立宪制,反对国王一人独大,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主张13个州彼此相互依靠,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他主张民主,却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确切来说,他是忠实的共和主义者。 抛开国王的诱惑,他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权力或是金钱,都不能撼动他内心的根基。他所做的一切,出发点就不是为了名誉或利益;他带领殖民地的兄弟姐妹杀出一条血路,绝不是为了最后自己“黄袍加身”;他期冀的是每个人都能真正地获得自由,主宰自己。 1783年5月6日,传来和平的消息,华盛顿和英军司令卡尔顿爵士,在奥林奇城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讨论移交英军在美国占有的据点,以及把财产交给美国人的问题。 同年9月3日,美英两国在巴黎签订了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并确认了美国作为独立国家的疆界为北接加拿大与大湖区〔1〕,南至佛罗里达,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达密西西比河,总面积230多万平方千米,比独立战争初期扩大了一倍半。 8个年头,换来了和平、独立和民主,华盛顿备感欣慰。想当初,一路荆棘,多少次差点命丧黄泉,好在福大命大能等到今天。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有了好的结果,献出生命和鲜血的人们,终于可以安息,他们的子孙后代终于可以不用活在阴影之下。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美国,开创了世界史的先例,此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战争,都以美国独立战争为先驱,其影响之深远,可谓空前绝后。 同年10月18日,大陆会议决定解散军队,所有官兵不论军衔,从11月3日起停止服役,战争结束了。为了战斗集合起来的人们,终于等来了胜利的消息,终于可以身披荣光重归故里! 11月2日,作为统帅,华盛顿颁布《向美国军队告别令》,他感慨万千:“由于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已经确立,展现在眼前的广阔无垠的幸福前景,几乎无法用言语描述,……在我们这个条件如此优越的国度里,无论经商或务农,只要为人勤勉,必可谋得富裕的生计。”最后他说:“在本司令即将退役之际,谨以此表示祝愿和祝福。分别的帷幕即将落下,我的军事经历的一幕将永远结束。” 对美国的未来,华盛顿充满信心,在这里生活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必将获得神的庇佑,享受国泰民安。对他而言,这一刻的满足感远远胜过成为一国之君,黄袍再华丽,也不如布衣的非凡意义。 国王与平民,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平民,若是需要理由,华盛顿能列出上百条,可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即是他的心属于人民,他有一个共和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