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编著的《血捍莫斯科/时刻关注/二战经典战役纪实》一书全景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德军在突袭苏联后,希特勒决意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军民在莫斯科严阵以待,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寒冬时节,斯大林在红场举办了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式,军队直接从红场开赴前线与德寇作战。最终,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德军惨败于莫斯科城下,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 书名 | 血捍莫斯科/时刻关注/二战经典战役纪实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编著的《血捍莫斯科/时刻关注/二战经典战役纪实》一书全景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场上,德军在突袭苏联后,希特勒决意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苏联军民在莫斯科严阵以待,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寒冬时节,斯大林在红场举办了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式,军队直接从红场开赴前线与德寇作战。最终,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德军惨败于莫斯科城下,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内容推荐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编著的《血捍莫斯科/时刻关注/二战经典战役纪实》讲述了:“巴巴罗萨”计划的成功,让希特勒狂妄地认为德军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击败苏联,因此制订并实施了夺取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计划,并预言“莫斯科将从地球上被抹掉”。危急时刻,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选择留在莫斯科,与苏联军民一起抵抗德寇,保卫家园。1941年11月7日,红场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十月革命阅兵式。最终,英勇的苏联军民在朱可夫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众志成城,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目录 第一章 “巴巴罗萨”计划 战争狂人希特勒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路频奏“凯歌”。蓄意侵略苏联的希特勒陷入了东西两线作战的抉择困境,战争将向何处去?…… No.1 “东线”还是“西线” No.2 第21号指令 No.3 战争史上的一大骗局 第二章 德国不宣而战 苏军作战计划出现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即主要防御方向的选择出现了失误,认为最危险的战略方向是乌克兰而不是白俄罗斯。斯大林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No.1 斯大林的重大失误 No.2 战争一触即发 No.3 战争爆发了 No.4 苏军损失惨重 第三章 “救火队员”朱可夫 为对付德国轰炸机对莫斯科即将实施的疯狂而密集的空袭,苏联首都军民严阵以待。希特勒妄图“把彼得堡从地球表面抹掉”,列宁格勒危在旦夕。哪里有危急,朱可夫就会在哪里出现…… No.1 莫斯科严阵以待 No.2 叶尔尼亚反击战 No.3 朱可夫重任在肩 No.4 列宁格勒保卫战 第四章 “台风”来袭 希特勒决定实施“中间突破”,制订了代号为“台风”的战役计划。希特勒狂妄叫嚣:“我们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就是莫斯科!莫斯科将在冬季到来之前被毁灭,完全从地球上抹掉!”…… No.1 “抹掉”莫斯科 No.2 “台风”直扑莫斯科 No.3 形势万分紧迫 第五章 全民总动员 莫斯科会战关系到苏联的生死存亡。莫斯科全副武装,准备迎击敌人。在严寒的天气下,几十万莫斯科人民动员起来,参加构筑首都周围的防线,终于在莫斯科附近的战线上和城内建成了一个防御体系…… No.1 绝不放走敌机 No.2 坚决顶住德军 No.3 众志成城 第六章 朱可夫临危受命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方向展开强大攻击,莫斯科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保卫首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此危急关头,朱可夫临危受命,毅然担负起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重任,挽狂澜于既倒…… No.1 重回莫斯科 No.2 任职西方方面军 No.3 20世纪最大的间谍 第七章 红场阅兵 最高统帅斯大林决定继续留在莫斯科,与军民共同坚守首都。在德军空袭的威胁下,莫斯科仍然举行了盛大的十月革命节集会和庆祝活动,红场依旧举行了庄严隆重的阅兵式…… No.1 斯大林坐镇莫斯科 No.2 非常时期的激昂演说 No.3 红场阅兵式 第八章 兵临城下 斯大林命令朱可夫对德军实施不合时宜的反突击,朱可夫尽一切可能加强莫斯科地区的防务。“台风”再起,希特勒疯狂发动对莫斯科的总攻。德军攻占了离莫斯科仅有24公里之遥的伊斯特腊。这时,德军用望远镜可以望见克里姆林宫的顶尖。德军的坦克开到了莫斯科城下…… No.1 拯救危局 No.2 “台风”再起 No.3 英勇不屈的卓娅 No.4 离克里姆林宫一步之遥 第九章 苏军大反攻 德军官兵中间弥漫着越来越浓厚的悲观气氛。斯大林下令苏军实施大规模反攻,犹如风卷残云,迅速突破各路德军战线。德军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希特勒“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被打败…… No.1 反攻计划应运而生 No.2 突降严寒 No.3 “把侵略者打回老家去” No.4 来之不易的胜利 试读章节 过了不久,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制订了两份西线作战计划,代号分别为“鱼叉”和“鲨鱼”,目的是使英国确信,对英国的入侵已经迫在眉睫。“鱼叉”计划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它要求德国驻挪威、丹麦和法国的部队着手准备对英国实施两栖作战,从而给人以德国将在1941年8月1日前后入侵英国本土的假象。“鲨鱼”计划是在英吉利海峡地区进行的重大欺骗行动,其内容与“海狮”计划相似。 在此期间,德军还计划并实施了其他重大行动,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巴巴罗萨”方案的欺骗效果。希特勒下令采取措施继续进行对英战争,包括出兵干涉伊比利亚半岛的计划。这份代号为“费利克斯”的计划,目的在于把英军赶出西地中海地区。 德军采取的所有这些措施,旨在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对英战争上来,而事实上也的确转移了世人对“巴巴罗萨”方案的注意。 1940年底,莫洛托夫率领苏联代表团一行,从莫斯科坐火车启程,经过长途跋涉,最后抵达柏林。里宾特洛甫专门到车站迎接,就像是见到老朋友那样高兴地上前拥抱莫洛托夫。面对对方的过分热情,莫洛托夫则显得有几分矜持,也可能是不太适应这种氛围。 里宾特洛甫领着莫洛托夫一行登上早已准备好的汽车,一路风驰电掣,很快就到了位于帝国办公大楼圆厅旁的希特勒办公室。 看到莫洛托夫一行走进办公室,希特勒从写字台后站起身,快步走到了莫洛托夫跟前,抬手行了个举手礼。莫洛托夫不由得仔细打量起站在自己眼前的这位德国元首,只见他身穿深绿色军便服,袖子上佩带着镶有彩色花边的黑“晦”字红袖章,铁十字章在胸前一闪一闪地晃动。 希特勒与苏联代表团的每一个人握手问好之后,便请大家围着桌子坐在蒙着花布的沙发和安乐椅上。等大家坐好后,他便口若悬河地开始了自己的发言,主题是英国已经被击溃,最后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苏联对此应该有所考虑,并在最后建议苏联从巴库向南往波斯湾和印度扩张,而德国则往非洲方向扩展。 当希特勒唾沫乱飞,发表长篇大论的时候,莫洛托夫端坐在座位上不动声色,脸上看不出有什么表情,旁人很难揣测出他到底是赞同还是反对希特勒的意见。莫洛托夫不时地眨眨眼镜片后面的眼睛,有时顺着希特勒的话提出一些问题,但大部分时间则是在静静地聆听。 这就是德苏双方第一次的正式会谈,看上去倒更像是一场独角戏,而希特勒俨然是戏中充满“激情”的主角。至于莫洛托夫,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既在戏中又置身戏外的特殊观众。其实,这正是莫洛托夫采取的对敌策略。 第二天,双方的会谈继续进行。真正的交锋也开始了。当希特勒把自己的想法又阐述了一遍后,莫洛托夫单刀直入,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总理先生,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讨论一些更加具体的问题。我想请总理先生说明,德国军事代表团在罗马尼亚干什么?为什么不同苏联政府协商就把他们派到那里去?按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凡涉及任何一方利益的问题都要进行协商的。同时,苏联政府也关心德国军队为什么出现在芬兰?为什么在采取这样一个重大步骤之前也没有同莫斯科协商?” 莫洛托夫的问题击中了希特勒的“要害”,而且直截了当。毫无准备的希特勒就像从头到脚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完全怔住了,坐在椅子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坐在旁边的里宾特洛甫惊恐地看了希特勒一眼,看到他的小胡子在微微颤动,显然他的内心就像翻滚的沸水一样不平静。里宾特洛甫仿佛看到希特勒暴跳如雷的样子。有趣的是,正当里宾特洛甫在观察希特勒的时候,坐在他身边的翻译施密特也正在观察里宾特洛甫,这位平时傲气十足的德国外长下意识地搓着双手,看样子,他的心里也显得非常紧张。 一贯骄横狂妄的希特勒,从来听到的都是顺从自己的声音,还没有听到过像莫洛托夫这样强硬的语调。他不由得怒火中烧,恨不得把莫洛托夫撕成两半。不过,经过短暂地思考后,希特勒竭力平息了心中的怒气,脸上换上了一抹笑容,说道: “这是小事一桩!您大可不必往心里去,还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更大的问题上去吧!就拿英国来说,就那么几个岛,凭什么要控制半个世界?它还想夺取全世界,这不公平,不是正常现象!” 狡猾的希特勒知道自己无法正面回答莫洛托夫的提问,更不能暴露“巴巴罗萨”的企图,所以只好暂时咽下这口恶气,把话题扯到对方感兴趣的内容上来。双方又就其他一些问题交换了看法,后来又谈到了诸如葡萄酒、赛马等轻松的话题。 ’ 希特勒笑容可掬,温文尔雅,极力想给莫洛托夫留下和善的印象。会谈结束后,他还彬彬有礼地与莫洛托夫道别,在最后合影时还用胳膊搂着这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以示亲密。 P17-18 序言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德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爆发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莫斯科会战。苏军为保卫首都而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既是“二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也是苏联最大的城市和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两岸,同伏尔加河有运河连接,不仅是全苏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中心,而且在水路运输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五海(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和里海)通航的港口。另外,莫斯科还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城市,产值占全苏工业产值的15%,在全国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为夺取莫斯科,德军制订了代号为“台风”的战役计划,企图先将莫斯科正面的苏军分为两个包围圈加以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希特勒狂妄叫嚣: “我们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就是莫斯科!莫斯科将在冬季到来之前被毁灭,完全从地球上抹掉!” 希特勒之所以要一意孤行实施“台风”计划,最大企图是想在维亚济马一莫斯科方向和布良斯克一莫斯科方向消灭苏军,然后从南、北、西三面迂回莫斯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其占领。虽然,希特勒的“台风”行动初战告捷,但天气的变坏使德军的攻势锐减。当德军前锋装甲部队行进到莫扎伊斯克时,正逢下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坦克犹如陷入泥潭,根本无法前进。德军被迫全线停止前进。 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苏最高统帅部紧急抽调新的预备队补充到前线。此时,苏联杰出的谍报人员佐尔格从日本送来了准确的情报:日本武装力量将全力南进,而无意对苏作战。于是,斯大林又将部署在西伯利亚的精锐部队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渐渐地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所蒙受的惨重损失中恢复过来。 这时已经到了深冬,天气骤然变冷。莫斯科地区的天气越来越恶劣,气温降到了零下40摄氏度。大部分德军士兵没有御寒的衣服,被冻伤、冻死的人不计其数。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了士兵的身体,而且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此时,德军在各个方向的进攻都被可怕的严寒和苏军顽强的抵抗阻止了。虽然莫斯科近在眼前,也已处于德军的炮火射程之内,但他们已经精疲力尽,锐气丧尽。德军官兵中间弥漫着越来越多的悲观气氛。 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苏军实施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向疲惫不堪、冻得半死的德军发起反击。苏军的反击犹如风卷残云,各路德军战线被迅速突破。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但仍然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苏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 至于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历来存有许多争议。以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富勒为代表的一些人,将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严寒的天气、泥泞的道路。不可否认,严寒的天气以及泥泞的道路对德军的失败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德军的失败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双方的主观因素。 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作了一番比较客观而公正的发言:迫使德军撤离莫斯科的不是冬季,而是苏联军队。除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外,希特勒过高估计德军的力量而过低估计苏军的实力,以及希特勒在作战指导上的一系列失误,都是造成莫斯科会战结局的重要原因。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当中的失败,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打破了希特勒“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莫斯科会战后,德军的有生力量大大削弱,而且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而苏军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苏军保卫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人民,使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促使英美等盟国领导人进一步承认苏德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更加坚定和增强了他们援助苏联的信念:促进了被德国法西斯占领的法国、波兰、南斯拉夫等国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