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化民从小就听长辈们谈起过去谢子长领导他们闹革命的故事,一直对西北革命历史非常感兴趣。1980年暑假帮助舅舅整理资料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宣传陕甘革命领袖谢子长、刘志丹的书籍虽然非常多,但大都是文学作品或者零散的片段回忆,没有一本比较系统的史实研究的专著,于是开始下决心写一本系统的、可以为党史研究引用参考的《谢子长传》,于是本书就诞生了。
| 书名 | 谢子长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央党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张化民从小就听长辈们谈起过去谢子长领导他们闹革命的故事,一直对西北革命历史非常感兴趣。1980年暑假帮助舅舅整理资料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宣传陕甘革命领袖谢子长、刘志丹的书籍虽然非常多,但大都是文学作品或者零散的片段回忆,没有一本比较系统的史实研究的专著,于是开始下决心写一本系统的、可以为党史研究引用参考的《谢子长传》,于是本书就诞生了。 内容推荐 张化民的《谢子长传》分四部分12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谢子长求学和探索救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在党的领导下,创建陕甘游击队和寺村塬游击根据地的史实;第三部分介绍了在中央局受训后到察哈尔抗日前线,组建十八师,浴血奋战的史实;第四部分介绍了他受命回到陕北创建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事迹。 目录 序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1897-1919) 一 平凡家世 二 志存高远 三 状告县长 四 思想启蒙 第二章 东奔西走探索救国道路(1920-1925) 一 教育救国 二 投笔从戎 三 追寻真理 四 创办民团,民呼青天 五 改编民团 六 北京入党 第三章 在大革命时期 一 部队中建党 二 惩恶扬善 三 组织农民协会 四 农运、学运之火 第四章 奋不顾身领导武装起义 一 清涧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 二 渭华起义的干将 第五章 百折不挠开展兵运工作 一 再回陕北 二 宜川围城 三 争取杨庚武 四 平罗兵运 五 任广盛之死 六 三道川事变 七 清算“立三路线” 第六章 创建陕甘游击队 一 奉命上南梁 二 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 三 创建陕甘游击队 四 首战阳坡头 五 南下关中 第七章 创建红色政权 一 创建寺村塬游击根据地 二 被排挤出部队 三 靖远兵暴 四 策划西华池起义 五 再任总指挥 六 风雪子午岭 七 依依惜别 第八章 在察哈尔抗日前线 一 参与组建十八师 二 浴血奋战,收复失土 三 反对“左”倾冒险主义 第九章 恢复红一支队,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 一 回到安定 二 恢复红一支队 三 连战皆捷,创建根据地 五 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 第十章 粉碎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围剿” 五 胜利粉碎第一次“围剿” 第十一章 扩大陕北红军创建根据地 五 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 六 组建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 第十二章 丰碑永存 附录一 刘华清在谢子长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附录二 谢子长年谱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在大革命时期 一、部队中建党 在带部队从府谷返回团部前,谢子长经中共北方区委的介绍,到绥德省立第四师范(简称四师)和中共绥德特别支部(1926年春改为地委)负责人李子洲、王樊廷接上了关系。他和李子洲同志早就相识,这次以党内同志关系相聚畅谈,分外亲切。他们一块分析了陕北的形势,决定争取石谦,利用石谦扩大自己力量的机会,在石谦的部队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和扩大革命力量。 应李子洲的邀请,谢子长为绥德师范的师生们作了赴京考察感想的讲演。随后告别了李子洲,回到宜川会见了石谦团长,讲述了旅京途中的所见所闻,重点向他宣传了全国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并且向他转达了李子洲等对他的期望之意。石谦听后十分高兴,石谦平素喜欢结识有学识的人士,一听说素有威望的四师校长李子洲向他问好,更是满心欢喜。此后,他往榆林途中,还专去拜访了李子洲,李子洲循循善诱地给他讲了许多民族英雄的故事和救国为民的道理,激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他听后连连称是。并且叫他住在清涧城内的一个儿子石介,专程到四师补习班来补习功课,学习新知识、新思想。他还再三托付李子洲代他管教。在李子洲等同志的教育下,石介后来也参加了共产党。 在李子洲、谢子长、李象九等人的影响启发下,石谦也逐渐地同情与倾向革命。他是个讲义气的人,常常用他粗鲁不堪的话语当着别人的面说:“谁不革命就不是娘老子养的!”石谦同情革命,这就给共产党在石谦部队中建立党组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谢子长这次回到连队,按党的指示,用革命的思想和新制度,改造和建设部队。他首先从自身做起,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平等对待下级和士兵,不打骂士兵;还把带回来的书籍杂志散发给士兵,命令全连士兵,每天除按规定的时间学习军事、政治课目外,还阅读《向导》、《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浅说》等。谢子长经常对士兵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教育,讲解马列主义常识,教士兵唱他写词由别人谱曲的歌曲。其中有一首歌唱道: 孙文在广东, 列宁一声唤, 双手迎接世界共产党。 谢子长和李象九还多次邀请李子洲、杨明轩等共产党人到部队讲演,宣传革命道理。连队成立了“学习励进会”,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讨论;又成立了“士兵自治会”、“娱乐会”、“打球会”,提倡艰苦朴素,自己缝补衣服,做鞋,禁止抽烟、喝酒,提高士兵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连内还成立了“管理伙食委员会”,让士兵推选代表参加,民主管理,改善士兵物质生活。谢子长的十二连本来就军纪严明,这样一来,很快就建立起了新的革命生活。全连官兵,团结一致,气象一新。 在对全连官兵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谢子长还物色一些本质好、思想进步的有为青年,个别重点培养,发展了阎红彦、雷恩均等一批党员。谢子长除在本连士兵中发展党员外,还积极在同级军官中做工作。1926年,他和李象九一起,先后发展了四连长王有才、十连长李瑞成、十一连长韩子丰等人参加了共产党。 1926年春末,中共绥德地委负责人李子洲、田伯英、蔡楠轩,先后派在四师任教的共产党员李瑞阳,学生党员杜振廷(杜衡)、杨璞和冯景异等一批党员任班长、排长和负责教育训练工作。他们分别到连队给士兵教文化课,搞政治宣传。不久,党组织又派来了黄埔军校毕业的阎揆要和上海大学毕业的曹必达任军事和政治教官。此时,由陕西省委军委、绥德地委直接领导,归北方区委、豫陕区军委指导的十一旅特别党支部组建成立,李象九、谢子长、史唯然同志为特支委员。他们说服石谦,报井岳秀批准,在宜川集义镇对全团举办了“基层干部训练班”,训练班分设军官和士兵两个级别,选调各连内的优秀班长、排长和士兵为学员,共计100余名,进行了三个月的政治、军事训练。 这次训练是在特支领导下进行的,训练班由李瑞阳主办,曹必达讲政治课,阎揆要担负军事课。开设的课程有文化、军事、政治等。讲解的具体内容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马克思主义浅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战争》等,还有《向导》、《新青年》等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借此机会把许多进步书刊散发给官兵,并直接向石谦宣传革命道理,使石谦及大部分官兵倾向革命,为尔后共产党在石谦部队中的发展培训了基层骨干力量。 在整训中,各连队和训练班还成立了士兵自治会,建立了文化室,创办了《我们的月刊》。通过这些活动,全团官兵的精神面貌马上为之改观,演文明戏、唱革命歌,成为全团的风气,连队与连队之间还开展了篮、排球比赛。同时他们在官兵中提倡新风气,提出:“人人会讲演,人人会写信,人人能吃苦,自己做鞋穿”的口号。禁止官兵抽鸦片,耍赌博,在军队中建立了新的生活秩序。经过整训,淘汰了冗员,充实了新生力量,军纪、军风大大改观,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提高。 1926年夏,广东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北伐军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为先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所向披靡,节节胜利,全国呈现出一派风起云涌、势不可挡的革命形势。在陕西,中国共产党帮助冯玉祥整顿和改造了遭到严重失败的国民军,组成国民联军,并在各军中建立起政治工作制度,由共产党员担任军中的政治领导工作,使之成为一支革命的军队。9月,国民革命军在五原誓师,表示拥护革命,参加北伐战争。11月,国民联军从宁夏、甘肃进入陕西,在陕西农民武装的配合下,赶走了围攻西安达八个月之久的直系军阀刘镇华。石谦团也奉命南下与驻守韩城的姜清海开战,石谦亲率十二连和三连出征,谢子长率部从侧后出击韩城刘镇华镇嵩军,参加解西安之围的战争。11月28日,被围近八个月的西安城彻底解围。西安解围后,冯玉祥对陕西的军队进行了改编,井岳秀的部队被改编为国民联军第九路军,石谦所属的部队被改编为第三集团军第六旅,石谦升任旅长。队伍回师宜川,井岳秀送来了“训练有方,作战有功”的锦旗,对石谦部进行嘉奖。 …… P41-43 序言 共和国版图上,子长县是一个以先烈名字命名的县域称谓。 天之高焉,地之古焉,唯陕之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是一个地脊民贫、苦难深重的地方,又是一个群雄奋起,殊死抗争的地方。一场轰轰烈烈的“闹红”斗争风起云涌,迅速扩展到陕甘宁23县。影响所及,整个西北星火点点,旌旗耀眼。 这场斗争的领袖,是谢子长和他生死不渝的战友刘志丹。 镰刀斧头红旗扬,陕北出了个谢子长。打土豪来斗列强,穷苦人翻身呀有指望。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好汉,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 这些至今回荡在陕北高原的民间歌谣,传递的是人们对那段火红岁月的深情回望,是对革命先辈艰苦卓绝英雄业绩的无尽感念。 1935年,一个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年份。正是这两位杰出共产党人从大革命时期开辟的红色根据地,在危急关头迎接了自己的中央,迎接了“那些被通缉的人”。 毛泽东后来说过,陕北有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没有陕北那就下不了地。 最新版的中共党史介绍:“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瓦窑堡,即今子长县城。 党史继而写到: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迎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11月20日至24日在直罗镇取得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巩固了陕甘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作为诗人和政治家的毛泽东,则在瓦窑堡的演说中激情宣告: 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 ——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一年多的浴血鏖战,冲出重围的欣悦,夺取更大胜利的自信,掷地有声,溢于言表。 毛泽东到达瓦窑堡时,谢子长已负伤牺牲8个多月。他从地方党组织的文献和汇报中,从陕北干部、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言说中,“从大人娃娃的口里听到不少关于谢子长带领他们战斗的故事”,“知道了谢子长为创造这块根据地的不平凡的奋斗经历”,知道他一家为穷苦人翻身解放先后有17人参加革命,9人壮烈牺牲的事迹,不禁赞叹:“西北红军的创始人谢子长败不丧志,真了不起呀!”并奋笔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1939年,烈士遗骨安葬家乡枣树坪,毛泽东亲为撰写碑文,详述其1925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办农民讲席所,组织农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称颂他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清涧起义,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的顽强精神。 1942年,为永久纪念这位忠贞的共产主义战士,经中央同意,中共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原“安定县”改名“子长县”。 1946年,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子长陵。《解放日报》报导:《瓦市两万多人举行公祭,子长同志陵榇移葬》。纪念碑亭里,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真、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的勒石题词。西北局敬献的挽联为: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多次拨款对遭受战争破坏的陵园进行复修。邓小平为陵园书额,杨尚昆、陈云、徐向前、习仲勋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谢子长当年的战友致送挽辞。 1997年,谢子长诞辰10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纪念会上讲话,高度评价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谢子长和刘志丹名列“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江山不老,事业长青。一个强大而睿智的民族是不会遗忘自己的历史的。而“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德.歌德) 鲁迅先生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正的进步。 2015年2月21日即是谢子长烈士80周年忌辰。由张化民同志撰写的《谢子长传》经中央党史研究室审核即将出版,这不啻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一份有益教材,亦且是先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今中国,民心振奋,国运日兴。但“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祝词中强调,我们的蓝图是宏伟的,我们的奋斗必将是艰巨的。 毫无疑义,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我们唯有牢记先辈嘱托,继承先烈遗志,继续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气,那样一种热情和拼命精神,才能乘风破浪,排除万难,在全党全民的团结奋斗中,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70年了,毛泽东的深情演说从未过时,它将穿越时空,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劾力同心,接力奋斗: “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p吧。” 所有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们永垂不朽! (王巨才,1942年生。曾任中共延安地委副书记、延安地区行政公署专员,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后记 全书分为风湿病概论、风湿病治法与方药及风湿病各论三大部分,其中常用中药皆为作者长期临证之心得体会,对抗风湿中药多有发挥,对药部分皆出自风湿名家之手,是多位风湿病专家智慧的结晶,书中所录名家方药都是临床上经得起考验、经得起重复之良方,十堰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特色制剂与验方部分详细介绍了我院风湿科十几年来从事风湿病研究的成果。各论部分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最常见的八种疾病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治疗突出中医特色,方法既有内治,也有外治,既有食疗,亦有康复,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切合临床实用。D:\\SHOCR2002\\115\\151025\\3141092-bcy.jpg9787510069956 我始祖张文根为北周骠骑将军、右光禄、都督,于天和四年(公元569年)避祸隐居于陕西省米脂县大窑墕(现属子洲县)。祖父张士智民国十八年率家逃荒到安定县(现子长县)杨家园则乡新庄村怀宝湾落户。他的两个弟弟留在米脂,上世纪30年代初陕北“闹红”,三爷爷张士义任米脂县第三区苏维埃主席,在国民党八十六师“围剿”中牺牲。二爷爷张士让被绑在树上活活烧死。父亲张忠廉1946年师范毕业参加革命,1981年去世。外祖父强坤山,瓦窑堡人,前清秀才,一直做教师。1927年曾经加入共产党,参加过谢子长等人领导的清涧起义,任司务长。外祖父有一儿一女,母亲强巧英,家庭妇女,2006年去世;舅舅强建勋,曾经参加红二十七军,任营教导员,改编为八路军后,抗战初期在山西战斗中受伤致残,先在延安荣军被服厂工作,后来回瓦窑堡务农,上世纪80年代初去世。舅舅的岳父白德胜和岳母任志贞,曾任陕北红一支队代队长和指导员,战败后被俘,1933年大年三十夫妻双双在瓦窑堡英勇就义。外祖父、外祖母家参加红军的亲戚很多,有30年代初期牺牲了的强龙光、强世清、强世光、郝新民等,还有吴岱峰、强晓初、吴思宏、强全义、李国秀、赵晓峰、史秀芸、郝明珠等。 从小就听长辈们谈起过去谢子长领导他们闹革命的故事,一直对西北革命历史非常感兴趣。1980年暑假帮助舅舅整理资料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宣传陕甘革命领袖谢子长、刘志丹的书籍虽然非常多,但大都是文学作品或者零散的片段回忆,没有一本比较系统的史实研究的专著,于是开始下决心写一本系统的、可以为党史研究引用参考的谢子长传记。我的这一想法,得到很多西北老一代革命家的亲属的鼓励和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于2012年6月开始动笔。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当时又是战争年代,大多数资料没有保留下来,而且当事人基本上都不在世了,收集的资料大多数是健在的长辈们后来的回忆及部分交组织资料的留底,因此难免有差错,加上西北问题的复杂性等各种原因,留存的很多资料相互矛盾,且很多资料仍然没有解禁。如何根据掌握的资料去伪存真,挖掘事情的真相,顾全大局,把握分寸是在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比如仅习仲勋到陕甘游击队的史实,所有的资料写的都是:1932年7月,习仲勋到杨柳坪见到了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刘志丹。而根据考证,在1932年6月下旬至8月底,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是阎红彦;8月底至12月中旬是谢子长。根据反复考证,并和有关专家反复商讨确认:习仲勋是1932年9月初(农历七月),先在杨柳坪见的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后又到金刚庙见到陕甘游击队二大队队长刘志丹。类似的地方很多,根据考证,很多老一代人的回忆,和历史史料是有矛盾的,书中对这些部分都进行了相应的更正。由于有前期30多年的积累,加上老一代革命家亲属的激励和支持,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到2013年9月即写成初稿,送经相关人士征求意见,经反复修改,终于现在脱稿。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征求了谢子长烈士的儿子,近90岁的原国家科委顾问谢绍明的意见,他对书稿提了很多修改意见。感谢老一代革命家阎红彦、马文瑞、吴岱峰、郭洪涛、贺晋年、强全义等家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激励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才能完成本书的写作。 还要感谢陕西省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姚文琦、海南省社科院党组书记赵康太教授、科技部郑亚东处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信访办常文平副主任、原新华社甘肃分社张峰、延安大学党校副校长拓宏伟教授、陕西省延安市卫生局强铁牛、延安文学社社长魏建国、4435厂同事和挚友陈俊荣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湖南省国税局科研处长黄文龙、长沙税务干部学院书记方吉杰、副书记张冀南、纪委书记殷美材、副校长徐向阳、远教中心主任武乐农、科研处处长喻长庚和学校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更要感谢五叔吴培基、五婶于英奇及夫人柳煦的支持和帮助!另外,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很多书籍和各种资料,在此就不对作者一一表示感谢了!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是无法写出来的! 另外,子长县政协李延林提供了子长陵的所有照片,在此特别给予感谢! 本书力求真实,所写史实均有依据,且经反复核实。但由于自己是工科专业,一直从事技术工作,史学和文学水平较低;资料限制;加上这本书是业余时间写作,所以里面的各种遗漏和错误很多,希望各位专家和读者给以指正。 明年2月21日,是谢子长逝世80周年,谨以此书作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后人,敬献给西北革命领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谢子长烈士! 张化民 二○一四年三月二十八日于长沙税务干部学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