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纵横塞北--元末乱世和明帝国的崛起(1328-1398)/一口气读完中国战史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赵恺//顾晓绿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备,但分封过侈,皇朝虽未易姓,却引起了内乱。朱棣以藩王即位,削弱诸藩势力,强化皇权,使明祚延至二百余年。朱棣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制度,同时使它立于更巩固的基础之上,虽无开创之功,但走了关键性的一步。当然,为了巩固统治,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人也必须走,但朱允炆跌倒了,而朱棣成为明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经过他,完善了中国封建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

从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元顺帝和明太祖相似的人生经历,由赵恺、顾晓绿著的这本《纵横塞北——元末乱世和明帝国的崛起(1328-1398)》细述两大东亚帝国的兴盛荣辱!

内容推荐

从一个怯生生的懵懂少年到君临帝国的无上权威,妥懽帖睦尔如何成功的仅用7年时间便夺回了长期旁落的大权?富饶的江南大地之上,各路军事力量又上演着怎样空前惨烈的争夺战?在群雄纷争的过程中朱元璋又如何步步为营,积聚起空前强大的力量?从西北到辽东,北元与明帝国在近十年时间里展开过多少次关键性主力会战?面对明帝国重兵集团的步步紧逼,北元方面是否全无还手之力?由赵恺、顾晓绿著的这本《纵横塞北——元末乱世和明帝国的崛起(1328-1398)》将首次为您全境式的展现元末明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目录

楔子 皇子复仇记

 西道诸王

 海都之叛

 大宝之争

 武宗海山

第一章 两都故事(1328—1332)

 南坡之变

 两都之战

 旺忽察都

第二章 天威如狱(1333—1340)——元惠宗对燕铁木儿家族及权臣伯颜的压制

 天降皇冠

 伯颜专政

 脱脱内阁

第三章 开河变钞(1341—1351)——元帝国的积重难返和脱脱整顿经济的努力

 胬话母子

 长堤鼠穴

 白莲石人

第四章 百万红巾(1352—1355)——红巾军起义初期各路枭雄的境遇

 元朝军制

 星火燎原

 脱脱南下

第五章 群雄并起(1356—1361)——察罕帖木儿扫荡红巾军和江南地区的混战

 三路北伐

 鏖战江南

 “天完”变迁

第六章 鼎足之势(1362—1365)——南北混战的高潮和结局

 闽中风云

 决战鄱阳

 东西吴王

第七章 洪武北伐(1366—1369)——朱元璋声势浩大的北伐和元帝国的毁灭

 翦平江南

 南征北伐

 最后一击

第八章 拉锯漠北(1370—1378)——明帝国的两次北伐和北元的反击

 争夺辽东

 岭北折戟

 西域得失

第九章 次要战线(1379—1382)——明帝国平定云贵及与高丽王国的关系

 一统金瓯

 属国之争

 远征云南

第十章 捕鱼儿海(1383—1398)——明帝国对北元的最后一击

 明初政治

 名将末路

 北元崩溃

后记 新生代

试读章节

公元1328年,蔚蓝色地球依旧维持着其固有的速率在浩瀚的银河中孤独地转动着,而生活于其上的亿万生灵,也在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驱动之下,继续各自的生活,而他们之间的利益纠葛和各种或明或暗的冲突,最终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历史”的宏伟篇章。当然对于此时生活于广袤非洲草原之上的黑色人种,活跃于南、北美洲的印第安部族以及大洋洲及其周边岛屿之上的毛利人的境遇,我们知之甚少。所谓“文明”聚光灯照耀之下的舞台,依旧仅局限于亚欧大陆。

在这片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陆地的最西端,这一年的2月1日,自诩“美男子”的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结束了他34岁的短暂人生。这位有过三任妻子却没有子嗣的国王之死,不仅宣告了篡夺西法兰克王国的法兰西卡佩王朝的终结,点燃了英法百年战争的导火索,9年之后查理四世的外甥——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法兰西王冠”为名率军南下。

越过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此时的亚平宁半岛和中欧平原依旧处于曰耳曼诸邦无休止的混战之中。天主教延在历次十字军远征中所积累的微薄声望,也随着其迫于法国的压力而从意大利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尼翁而荡然无存,这一年1月17日登基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路德维希四世便选择了罗马贵族来主持自己的加冕典礼,而这场皇权和神权的拉锯战,此时才刚刚开启序幕。

横跨亚得里亚海,此时巴尔干半岛虽然依旧处在自诩罗马帝国后裔的拜占庭人统治之下,但在奥斯曼帝国逐步蚕食和巴尔干半岛军阀割据的影响下,这个“千年帝国”正目益走向没落和衰亡。这一年号称“新永恒之城”的君士坦丁堡迎来了他的新主人。经过长达4年的“两安德洛尼卡之战”,身为孙子的安德洛尼卡三世终于成功将自己的爷爷——安德洛尼卡二世赶下了王位。成功登基之后的安德洛尼卡三世虽然组织了一系列对奥斯曼帝国的反击,但他的微薄战绩并不能抵消其起兵篡权的恶劣影响,在其身后拜占庭帝国又爆发翁婿争权的“两约翰之战”和父子阋墙的“约翰一安德洛尼卡之战”。如此频繁的内耗最终瓦解了这个强盛一时的帝国,只在西方谚语中留下一句“拜占庭式的阴谋”以警戒后人。

在拜占庭与奥斯曼犬牙交错的战线以东,辽阔的欧亚大陆此时名义上仍在成吉思汗的子孙统治下,昔日蒙古铁骑西征的狂潮早已退去,无论是掌控着俄罗斯诸国的钦察汗国还是统治波斯的伊尔汗国,此时随着中央集权的削弱,均无可避免地驶向了分崩离析的末路悬崖。1327年,位于莫斯科西北的特维尔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动,甚至连时任钦察汗国统治者月即别的堂兄也为暴民所杀。盛怒之下,月即别汗随即命伊凡一世出兵弹压,伊凡一世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之孙,曾先后击败过瑞典和条顿骑士团。正是凭借着屡屡战功,伊凡一世于1328年获得了弗拉基米尔大公头衔的封赏,并掌握了从俄罗斯各地向金帐汗国缴收贡赋的征集权。而随着作为俄罗斯统一象征的弗拉基米尔主教府迁至伊凡一世的封地莫斯科,近代沙俄帝国在钦察汗国的卯翼之下缓慢地生长出他的第一缕枝芽。

与伊凡一世对钦察汗国的“忠心耿耿”相比,伊尔汗国内部此时却正经历着一场君臣交兵的阵痛。长期把持国政的“贝勒贝”(突厥语,相当于中原政权的“太尉”)出班受到了来自新任国君不赛因的猜忌,作为昔日成吉思汗“四骏”之一赤老温的后裔,不甘坐以待毙的出班于1327年举兵反叛,但此时成吉思汗家族的余威尚存,出班的叛军刚刚抵达首都孙丹尼牙(今伊朗苏丹尼耶),便在不赛因的政治攻势下溃散,出班只能带出少数亲信逃亡在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之间左右逢源的呼罗珊地区,但最终为当地的统治者所杀。成功翦除了出班家族的势力,固然巩固了国君不赛因的统治,却也令伊尔汗国的统治基础——蒙古贵族遭遇重创,在不赛因死后整个帝国迅速陷入诸侯并起的分裂之中。

P2-5

后记

后记:新生代

1398年农历五月,71岁的朱元璋终于病倒了,然而他仍坚持处理政事,勉强支持了三十天以后,平静地死去。他在遗嘱中说:“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应该说这个自我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朱元璋去世六天后,葬在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谥为“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由于太子朱标早于洪武二十五年病殁,因此朱元璋的皇位由十六岁的皇太孙朱允l坟继承,年号“建文”。朱允炆即位后,以兵部侍郎齐泰辅政,任之为尚书;以东宫伴读、翰林撰修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朱允炆“仁柔少断”,登上皇位后,更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各拥重兵”,虎视眈眈,对自己形成很大威胁。在与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密议后,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

此时,诸藩王中数燕王朱棣最年长、权势最大、军功最高,就连精明过人的朱元璋在临死前也虑及燕王权势过大,一再告诫:“燕王不可不虑。”为了对付燕王,黄子澄建议先剪断燕王的手足。于是,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惠帝朱允蚊先从燕王的同母弟封藩开封的周王朱橚开刀,将其废为庶人,革去王封,迁徙到云南。翌年四月,封藩大同的代王朱桂以罪被废为庶人,幽禁大同;封藩青州的齐王朱樽因罪被废为庶人,囚于京师;封藩荆州的湘王朱柏闻变,在王府自焚而死。六月,岷王朱楩亦被废为庶人,徙置漳州。

诸王被削藩后,燕王开始称病家居,暗中则加紧练兵,收罗异人术士,赶制军器。六月,惠帝得到密报,燕王府旗校于谅等图谋不轨,暗结死士,便下诏切责燕王,并将于谅、周铎逮捕处死。燕王即佯装疯癫,走呼市中,抢夺酒食,甚而卧在土中竞日不起。然而,暗中,他却与谋士僧道衍加紧策划,令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勇士八百潜入府中守卫。此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已接到朝廷之命,率兵包围了燕王府。

七月,燕王在端礼门埋伏了甲士,设计诱杀了谢贵、张禺,“遂夺九门”,迅速控制了北平。燕王朱棣正式起兵,上书天子,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打着“清君侧”的旗帜,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大战四年,朱棣即位,朱棣起兵后,“拔居庸关,破怀来,执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朱允炆急忙调兵遣将,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十三万,驻兵真定,前锋九干人抵雄县。朱棣率师夜渡河,袭雄县,城破,“九干人皆死”。此时,耿炳文部将张保降燕,备告耿军虚实,燕王纵张保复归,诱使耿军移师渡河。耿军刚移动,燕兵骤至,燕王与部将张玉前后夹击,“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燕王大胜,俘副将李坚等,斩首三万。  耿炳文退回真定,众尚十万,坚守不出,朱棣围城二日不下,引兵往援永平。惠帝闻耿炳文败,遂遣曹国公李景隆代领其军。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驻河间。李景隆是个膏粱子弟,未尝习兵见阵,燕王深知其底里,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燕王以世子留守北平,诚其坚守勿战,以牵制李景隆大军。自己则率军打败永平守军后北趋大宁,挟制宁王权,吞并了其属下八万骁勇善战的蒙古兵,因而实力大增。李景隆久攻北平不克,后又遭燕王回军杀来,大败逃归德州。建文二年(1400)夏,双方再战于白沟河(在今保定与涿县之间),李景隆合兵六十万,双方激战两日,最后又以官军大败告终。李景隆逃回德州,燕军追至,李景隆再逃至济南,燕军又围济南。都督盛庸和参政铁铉坚守济南城,燕王攻城三月不克,退师北归。

惠帝遂命盛庸代李景隆为大将军,统帅诸军北伐。铁铉进为兵部尚书,参赞军务。建文二年十二月,盛庸、铁铉屯兵东昌(路府名,治所在聊城),“背城而阵”。燕王率军攻破沧州后,在东昌与盛庸大军相遇。燕王率军直冲盛军左翼,冲不动,转而攻击其中坚,盛军故意放开防线,将燕军放入阵中,“围之数重”,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也死于阵中。幸亏燕将朱能及时率骑救援,燕王才得以突围,返回北平。这一仗,王师大胜,史称:“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建文三年(1401)中,燕军与盛庸军多次激战,各有胜负。燕军所据,不过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双方处于僵持状态。建文四年,燕王得到南京空虚的情报,决心南下,“临江一决”。燕王麾师南下,绕过铁铉驻守的济南,攻破东阿、汶上、邹县、徐州,渡过淮河,攻克盱眙、扬州,驻军江北。盛庸率军沿江御战,几次皆失利溃败。燕军最终渡江攻进南京城。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开门迎降,宫中火起,皇后死于火中,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位,改翌年为永乐元年。朱棣上台伊始,便大开杀戒,对不肯投顺的建文遗臣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朱棣首先公布了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五十余名的“奸臣”榜,将他们逮尽杀绝并加族诛。名士方孝孺因为惠帝穿孝痛哭、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被朱棣处以割舌和寸割的磔刑,并被诛灭九族及其门生,号为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兵部尚书铁铉、礼部尚书陈迪、大理寺少卿胡闰、刑部尚书暴昭、右副都御史练子宁、左佥都御史景清等均因不肯屈从,而被处以残酷至极的剥皮、凌迟处死的极刑。同时被株连而死的不计其数,后人称之为“瓜蔓抄”,即连疏族远亲也不放过,都在诛除之列。这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的明成祖,诛除异己的手段之酷烈,较之乃父朱元璋杀功臣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朱棣奉行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他在诛除异己的同时,大大封赏“靖难之役”中的有功之臣。

朱棣“少长习兵”,“智勇有大略”,“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确实,在朱棣统治的二十二年中,这两方面的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一是明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和巩固;二是他多次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使得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

在其他方面,永乐时期也表现出不少问题,如官僚队伍中“贪风,永乐之末已作”,“请托贿赂,公行无忌”,官员任用“渐循资格”,办事“循习”成弊;经济上钞法败坏,“物价腾涌”;军队中“自永乐以后,新官免试,旧官即比试,贿赂无不中”,造成“军职目滥”,而其间“多贪暴怠懈,纪律不严,器械不利,城池不修,军士缺伍,攻战屯守之法渐废弛”,由于“调度频繁,营造日久”,致使“虚有屯种之名而田多荒芜”,“兵之力疲而农之业废”。总之,朱棣一意要建立大功,垂名后世,而举国上下已经漏洞百出。

然而,朱棣毕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迁都,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等都出现在永乐一朝。虽然这些事就朱棣来说,是为了巩固扩大自己的统治,但它们同时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明人王世贞说:“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焦竑说:“高皇帝翦除凶残,鸿业未固,必须大圣人继起乃能定之。汉、唐、宋统一天下皆有太宗,乃克永世。”他们都指出了朱棣在明史上的地位。

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备,但分封过侈,皇朝虽未易姓,却引起了内乱。朱棣以藩王即位,削弱诸藩势力,强化皇权,使明祚延至二百余年。朱棣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制度,同时使它立于更巩固的基础之上,虽无开创之功,但走了关键性的一步。当然,为了巩固统治,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人也必须走,但朱允J坟跌倒了,而朱棣成为明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经过他,完善了中国封建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

在元帝国灭亡的过程中,明帝国虽然在《平胡诏》中宣称:“列群讴歌四集,百年污染一新。”但是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明军诸将却都没留下什么有名的诗作。倒是元惠宗妥懂贴睦尔据说在仓皇离开大都的路上,写下了一首“歌声既哀继之以泣”的长篇史诗。由于篇幅较长,实在不宜转录。不过再华美的辞藻也赶不上明人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所记录的朱元璋在元世祖忽必烈的画像面前的讲话来得直接和雄壮:“痴达子,痴达子!汝何人,入主中国,可谓幸矣。今不革去者,以尔亦一代之王。朕今天命人归,奄有天下,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则朕之待胜国亦可谓有恩矣!汝何恨耶?毋再啼哭!”的确对于崛起于草原最终又回到草原的铁木真及其子孙而言,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那些伟大映像之中,不应该有悔恨和眼泪。

在辽、金时代,盘踞于蒙古高原南部的鞑靼已经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代名词。因此在蒙古崛起之前,人们只知道辽、金边外有鞑靼,不知有蒙古。而根据与中原地区的远近和汉化程度,将蒙古诸部称为黑鞑靼,而将内附的汪古部称为白鞑靼。而从此之后,这两个称谓几乎成为这支草原部族的荣辱坐标。当其强盛、统一之时,人们恭谨地称之为“蒙古”,而在其衰弱、分裂降临之时,他的敌人总会轻蔑地指着那些被驱逐着策马远去的背影骂上一句:“×鞑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