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著的《老人与海(全译本)》讲述了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老人与海(全译本)》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
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
湾流中一条小船上,有一个孤独的老渔夫。
从背影就能看出,他有点落寞。八十四天过去了,他依然没逮住一条鱼。本来在开始的头四十天,有个男孩跟随他出海。可过了四十天一无所获的日子后,孩子的父亲沉不住气了。他警告孩子说,老人准是交上了霉运,或者不客气地说,是倒了大霉,让孩子不要再跟着他。孩子只好听从,毕竟在他这个年龄看来,父命是不可违背的。孩子搭上了另一艘船,果然头一个星期就逮到了三条大鱼。
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空的,这让孩子觉得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钓索、鱼钩鱼叉等家什,有时还帮忙扯下绕在桅杆上的帆。老人的帆已经很旧了,上面用面粉袋打了些补丁,看起来像是一面标志失败和投降的白旗。
老人面容瘦削,面色憔悴,脖颈上还有很深的皱纹。他的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热带海面上强烈的阳光赐给他的无法拒绝的礼物。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甚至连脖子上都有一些了。他的双手又干又硬,像沙漠中被风化的岩石。
总之,他看起来非常显老,但当你看了他的眼睛,你又会怀疑自己的判断了。他的眼睛非常灵动,像海水一样湛蓝,时常闪烁着快乐而倔强的光辉。
“圣地亚哥,”他们俩从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时,孩子对他说,“我又能陪你出海了。最近我家挣到了一点儿钱。”
是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所以孩子很爱他。这爱里,包含着尊敬,崇拜,感激,或者还有,一丝丝的怜悯。连孩子自己也说不清。
“不必了,”老人说,“你搭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吧。”
“但说不定你的好运也要来了呢?你该记得,有一回,我们干了八十七天却连鱼尾巴都没钓到,但紧接着有三个礼拜,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
“我当然记得,”老人理解地对孩子笑笑,“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信心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你知道,儿子总要服从老子的。”
“我明白,”老人说,“这是天经地义的。”
“他对你没多大的信心。”
“没关系,”老人微微一笑。“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就行了。”
“说得好,”孩子说,“我请你到露台饭店喝杯啤酒吧,然后再一起把打渔的家什送回去。”
“那我就不客气了,”老人说,“大家都是打渔人吗。”
他们坐在饭店的露台上,安静的啜饮着啤酒。对渔夫来说,这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日子。
一些年轻的渔夫拿老人开涮,老人只是一笑置之,并不生气。而另外一些上了年纪的渔夫则用同情的眼光望着他,替他难受。当然,他们很好地控制了情绪,并没有明显地流露出来。他们只是斯文地谈海流,谈钓索的深度,谈最近的好天气以及他们的见闻。当天有收获的渔夫都已回来了,他们有的把大马林鱼剖开,整片儿排在木板上,然后让两个人各抬木板的一端,摇摇晃晃地送到收鱼站——那里的冷藏车会把它们运往哈瓦那市场;有的把鲨鱼除去肝脏,割掉鱼鳍,剥去外皮,然后切成一条条送到海湾另一边的鲨鱼加工厂去,以备腌制。(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