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与焰(南方笔记)》,一个作家的南方个人史,一个作家地理与精神的南方,一个作家诗意而纯美文字里的南方——南方与最美汉语的化合反应,让我们共赴作家黑陶的南方精神之旅!
本书适读人群:小资、白领、文学爱好者、文艺青年、品质生活和人文旅游爱好者。
| 书名 | 泥与焰(南方笔记)(精)/极度文丛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黑陶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泥与焰(南方笔记)》,一个作家的南方个人史,一个作家地理与精神的南方,一个作家诗意而纯美文字里的南方——南方与最美汉语的化合反应,让我们共赴作家黑陶的南方精神之旅! 本书适读人群:小资、白领、文学爱好者、文艺青年、品质生活和人文旅游爱好者。 内容推荐 《泥与焰(南方笔记)》是由99篇文章构成的一部关于故乡江南的散文集。在书中,镇江、湖州、渎边公路、气息的后宅、古龙窑、农宅形式、蠡河、山中一夜、九月之书、一个人的一瞬、少年的寂静行走、底层亲人的清贫生活……汇集成一个个密集的词汇,犹如泉源一般喷涌而出,形成本书全部的篇章。在这些篇章里,作者黑陶所有的故乡记忆、少年记忆,以及那些成长中曾经遭逢过的逼真、复杂气息,全部珍贵地涵藏于中。 本书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南所发生的剧烈变迁。书中所记,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许多已经彻底改变或丧失,无从再觅。由是,黑陶目睹并亲历了一场故乡沧桑。此书,便也成为这种沧桑的一份见证。同时,黑陶又以独特的“黑陶式”语言——激烈,简捷,注重色彩和画面,有明显的个人辨识度,向我们再现了汉语修辞的魅力。 目录 1.幻稻与火焰 2.阴影灼烫 3.吴越草木札记 4.镇江 5.红木 6.灶 7.夜叉 8.狗 9.说童年方言的地域 10.内部 11.一条街道的忧郁和神秘 12.油,或油菜 13.湖州想象 14.火焰地 15.南方中国的雨 16.白色 17.渎边公路 18.四月之书 19.河流的四种说法 20.米 21.屺亭 22.东坡肉 23.古琴名私记 24.散发和呈现南方特质的弘一 25.像夜晚一般狰狞的粉尘 26.麦 27.气息的后宅 28.大海 29.漫长清贫生活里的美好一刻 30.洪水 31.南方 32.夏季闪烁 33.闪电 34.镇 35.雨 36.致 37.吴谣:儿歌 38.神鱼 39.露水 40.花果疏 41.芦花 42.下午的讲经 43.夜晚的河流上 44.一位诗人 45.吴谣:情歌 46.梦 47.古龙窑 48.晚暮 49.农宅形式 50.蠡河 51.酒席 52.祠 53.油坊 54.粥 55.痴女婿故事 56.泥土与火焰交织之地 57.词汇 58.雨意浸渗的岁暮故乡 59.路途 60.陈独秀墓 61.旅馆 62.塘溪 63.伤 64.吴 65.午后 66.山中一夜 67.夏脞录 68.幽凉汉语的面影 69.八月空旷 70.河边仓库 71.漆黑 72.时间之伤 73.合新陶瓷 74.往丁蜀中学之路 75.九月之书 76.收音机 77.一天上午的乡村 78.夜晚 79.正午 80.虹星桥镇 81.江东 82.楚之梦 83.乡镇,或南方的毁 84.一句话 85.黎明 86.早春 87.一个背书包的少年在寂静行走 88.乡戏 89.夜与街 90.运河 91.三种颜色 92.赤壁 93.竹 94.河埠 95.一个人的一瞬 96.在书场 97.三月二十九日 98.我在湖边的房子给你写信 99.少年忆(一份备忘) 试读章节 2、阴影灼烫 红焰闪闪的窑场和周边长满农作物的田野都属少年们捉迷藏的范围。在陶器与火焰隐秘的缝隙间跑累了,黑影幢幢的人形,就会移到已经结满露水的空旷田野。卧倒,屏住不出声响(让呼吸急促的寻找者经过头顶而不被发现)。齿间、鼻前、耳旁,充溢夜晚的嫩叶、花朵和破碎露水。植物几乎进溅出来的暴力气息将剧烈的心跳深埋,而天空,则是稀疏明亮却急速倾斜的一条银河——这片暗黑、似乎望不到边的茂密“胡花浪地”(苜蓿地)。 寻找者嘉远了,卧倒的人便从茂密的花叶地里跳起来(裤子的膝盖部位,肯定已被研濡的汁液染青),并得意地大喊大叫着,跑向窑场内火焰旁的“归家”处。他胜利了。 焰滴叮当的窑场,还是少年们用火刑处置老鼠的地方。工厂附近积满杂物的陈年住屋,鼠迹斑斑。身尾肥硕却异常敏捷的这些阴暗嗜爱者,即使在白昼,也会大胆地钻出它们躲藏的神秘居所,一只或两只,穿堂过室,转着贼溜溜的圆亮小眼珠,钻啮床脚,偷吃剩菜,打翻碟子,忘乎所以之余,甚至会露出尖利的细齿,去咬睡觉的孩子的鼻子。因此,恶毒的老鼠人人愤恨。 对付它们,鼠药基本不用,因为怕吃了药的鼠烂死家中,居民们总是去蠡河边的供销社买来闸鼠的铁丝笼子。笼子呈长方形,其中有小钩与铁丝闸门相连,只要稍微一碰钩子,相连的闸门就会自动关闭(小钩用来挂诱饵,诱饵一般用一小截油条或半个油豆腐)。将装置好的铁丝笼子放在老鼠可能出没的角落,一夜过后,总会发现有只长着数根细须的家伙在里面惊恐钻窜。这时候,少年们便又迎来了热爱的游戏。一人提了沉甸甸的笼子,沿路呼朋引伴,向窑场奔去。原来在煤堆旁沉闷喝茶的烧窑工人见到有鼠的笼子,顿时也振奋了精神,会兴致勃勃地主动拔去窑身上观火眼的塞子,让少年拿笼子凑上去,小心翼翼地扳开闸门,将开口一方对准火眼。笼内的老鼠以为生机来临,倏地一下冲出笼子,随之,白焰的窑炉内腾起一小团红色火影,围观的大人孩子便一片欢腾。当然,极少的机会,扳开笼闸时老鼠也会乘隙逃窜,惊恐万分地翻越煤堆,钻人垒成丛林状的泥坯阵中,令追赶不及的观者扼腕痛惜。 火焰是乡镇生活的核心,是擎盖滨太湖这块地域的一张巨大荷叶,几乎家家户户,都从这火焰中讨得一份自己的生计。人们从连绵于江浙皖交界处的南山中挖取五色陶土,运回炼泥,再在家庭作坊中,用这五色泥土制成壶、盆、罐、杯、瓮、坛、水底和泥质假山,上釉或不上釉,在太阳底下将泥坯晒干,进而堆放在一节节的有轨窑车上,运进民居近旁饥渴已久的火焰肚腹,经过柔软火舌的死命舔舐,最终成就为金光鉴人的美妙陶器。 经年累代的火焰生涯灼烫,有实力的窑户总将家屋造得高大宽敞,以此来换得休憩和睡眠时的清凉。毛氏家族是乡镇上的大姓,犹记得他们的屋前庭院,葡萄满架,绿荫匝地。两只硕大的荷花陶缸排放在庭院下场,缸中分别矗立有一人多高的巍然陶质假山。由于岁月久远,假山上苍苔湿碧,斜生的微型绿树枝繁叶茂,并点缀有许多同样微型的亭、台、楼、阁和陶石小桥,宛若戏台上的仙界。缸内满水,莲叶田田,有火红的鱼影在莲叶底下或隐或现。 身边的火焰仍如河流,翻滚汹涌于乡镇无穷无尽的窑炉,不舍昼夜和四季。在火焰投布下来的阴影里接受生活,不论少年还是老者,通常都是又黑又红,就像那种透明的、能看见血液在其中周流不息的古老琥珀。 1999年11月12日 P3-6 序言 故乡之所以是故乡 刘烨园 近年来,朋友们在一起议论散文,最厌恶的多是当下类化的泛滥——如对历史旧事(许多事亦未必可靠)的浅薄抒发,如对世间生存的平面描绘(流行的、新公式化的语言与仿制的非个人感受)……然而厌恶归厌恶,大家都知道,如此类化的结论依据是“片面”的,因为这是就公开发表的作品而言。真正拥有“含金量”的散文并不是没有,只不过它们太难有问世的缝隙罢了。 正因如此,读到黑陶的《泥与焰》时,我的饥渴,感到了深深慰藉。于是不止一次地读它。常读常新。且相信,它所蕴生的,一定比我所感受到的要更多。 这是当下少见的“神性”写作(心灵、悟性),而非流行的知觉写作(庸常的知识与感觉)——这使它的有可能发表不了的悲剧之美,也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以人格感动着作者自己与他人;这亦是一个人生命之定力与自信、美感与热爱的自给自足——文中传统与现代相融的语言个性,蒙太奇的讲述方式,眉批法与注释法的活用……诸多的艺术手法的探索与切合,都不是一个身心浮躁的名利之徒所能抵达、所敢抵达的;它的语言是对语言的尊重与呵护,就像语言生来就有亚马逊丛林的气质一样(而多少“作者”却是挥鞭抽打着语言,只视其为工具为奴仆——多么粗暴又功利的工头呵)。 黑陶的“个人”是真正的个人,生命是真正的生命,因为他生存在唯己才有的,独到又立体而非平面、仿制的文本自身的生态之中。是的。是生态。人应该是一个生态。文本应该是一个生态。正是生态——那些潮湿而蓬生的细节,那些沉旋且起涌的节奏,那多聚少散的声部,那朴实却又有华的色彩,使《泥与焰》不仅拥有了空间还拥有了时间。而时间,才是他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黑陶文字的精髓所在。 时间永远是艺术极为难得的分量与境界。它不是数字,不是年代的标识,更不是语言的讲述——它靠的是“气”,是即使生命消失了,神性也依然存在的真谛,是贯穿在文本生态之中,时时处处,可触可叹的那脉鲜润、丰富、沧桑与悠远…… 这是一炷心怀泥与焰的精神烛香,这是一些身藏五谷与桑麻的文字——场景与细节,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代啮噬不疡的卓然独立的惊奇,有如在闹市或高速通衢的哪儿,你不期然走进古老与现代参差的“边城”,又不期然路过那方湿苔天井,而在依然有人居住的青瓦堂屋里,那钵从江河源头一路盛开而来的“红景天”,在桌几朝气盈盈,生机盎然——因为她来自游人罕至或纷纷中途即止的远方,时间与神谕的远方…… 这使我更加说不清它是什么。但我知道,它是大地之所以成为大地,故乡之所以是故乡的原因。就像当年的《阳关三叠》,异国的《哈姆雷特》一样——它们活在自生的时间之中,亦是时间使它们永远活着。而那些——不堪卒读的一切,原因亦简单至极:因为它们不拥有时间。 比如当下,以及迄今不足二十年的许许多多的“作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