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机遇:爱好诗文词赋
我中学期间的语文课本都是文言,从未学过语体文,初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姓邵,松江人,是一位精通古文、认真教学的好老师,我在课外阅读的大多是《曾文正公日记》《浮生六记》以及林琴南翻译的外国小说,略略有了一点古文的爱好。
进入高中时正赶上日本偷袭珍珠港,美日开战,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我回到故乡的常熟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七中学),期中插班,就读高中一年级。这年开设了一门中国文学史课程,我入学时已学到汉赋。这门课程令我赏心悦目,心怀大开,课本是欧阳溥存编写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老师是杨毅庵先生。杨家是常熟恬庄的望族,族人杨崇伊是戊戌变法时奏劾康有为的顽固旧派,杨崇伊的儿子杨云史是著名的才子、诗人,其发妻是李鸿章的长孙女李道清(李经方之长女),杨云史曾任吴佩孚的秘书长,抗日军兴,不受日伪胁迫,避居香港终老,著有《江山万里楼诗词钞》(这部书2004年出版。我久闻其名,购置一套,品读其诗,雄浑峻拔,气象万千,确是一代作手)。杨毅庵先生是无锡国学专修馆的高才生,又有家学渊源,深受陶冶,对中国古代诗文极有造诣,他讲授的中国文学史课程非常精彩,指点文章,论说千古,把我这个16岁的孩子听得如痴如醉,十分入迷。杨先生对我的用心学习似乎也很欣赏,要我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和其他书籍中查找古代文士诗人的小传,汇集成册,用钢板刻印后,发给同学们参考。不久我成了杨先生的义务“助教”,帮他查找资料,抄写作品。他也悉心教授我古文作业。每到寒暑假,我几乎每天上午都到他家中补习课程,他为我和其他学生讲授《左传》《诗经》《苟子》《庄子》和《昭明文选》。他的讲授,清晰细微,一篇文章之新,用笔之妙,炼句之工,用字之切,讲得头头是道。他讲授时全神贯注,口若悬河,还能运用古人吟诗诵文的方法,朗朗上口。尤其是读词赋和读骈体文,平仄对仗,神妙之至,我们最喜欢听杨先生吟诗诵文,抑扬顿挫,声遏行云,真正是美的享受。
在杨毅庵先生将近三年的指导下,我高中时代就接触到经史子集各部类的书籍。空闲时分,我经常逛旧书摊,用很少一点零钱购买旧书。日久也积存了一批线装书,夜深人静,独坐小楼,披卷阅览,随笔圈点,自得其乐。这样我的古文修养有较大提高。
“人生难得一恩师”,杨毅庵先生是我故乡小城的普通文士,清贫一生,终身以教书为业。我从他那里学习所得最为丰厚。至今我每逢教师节总要想起杨先生对我的殷殷教诲,他帮助我奠筑了历史研究的知识基础,是我在学术领域的第一个领路人。我总想写一篇纪念杨毅庵先生的文章,惭愧的是我只知道他的姓名,略知他的家世,关于他的事迹,当年竟不闻不问,一无所知,连他的岁数也不知道。前几年几次向往日同学们打听杨先生的事迹,也无人知晓,纪念他的文章一直未能动笔,令我深以为憾。
P6-8
戴逸先生的历史尤其是清史研究,具有极为鲜明的特点,这就是既具备坚实的文史功底,重视文献资料,长于考证辨析,又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强调理性思考,善于宏观把握。先生的文章还极富文采,笔端常带感情,文字行云流水,特别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爱平
第一编 历史学家与历史研究
我走了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道路
历史学家的过去和现在
资料 思想 文采 道德——对历史学家的四项要求
我和清史
第二编 史事与人物
论“清官”
清朝的兴、盛、衰、亡
论康雍乾盛世
中日甲午战争与远东政治风云
学术大师黄宗羲
乾隆的家庭悲剧及有关的政治风波
第三编 书评与序跋
失去了的机会——《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序言
历史学要走出书斋——《历史的顿挫》台湾版序言
“近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序言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总序
弹指兴亡三百载 都在诗文吟唱中——清代诗文简论
第四编 清史工程与清史编纂
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贯穿《清史》的一条主线——新修《清史·通纪》内容要旨
在《清史·通纪》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清史·传记》样稿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清史·史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图录》组图片征集会议上的讲话
理念归宿、精神依托与生命安宅
——写在戴逸先生《清史寻踪》编选出版之际
黄爱平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的文章选辑。戴逸先生作为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做出了卓越学术贡献的清史大家,为什么要出版这样一本小书?他的成长历程和治学经历如何?这本小书精选了哪些文章,又反映出什么特点?所有这些,或许都是读者希望了解的问题。
作为戴逸先生的学生,我自20世纪80年代初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起就跟随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亦始终追随先生左右,迄今已30余年。虽不敢望先生项背,但对先生的治学和为人,多少有些了解。因此,当我接受北京出版集团的委托,并得到先生的首肯,为先生编选这本小书时,深感有必要为读者朋友介绍我所知道的戴逸先生,并尽力解答上述问题,期冀能展现先生的高尚人格与杰出成就于万一。
先生原名戴秉衡,1926年出生于江南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城镇常熟。先生自幼喜欢读书,酷爱文史,家里给的不多的零花钱都用于抄书、购书,高中时已拥有自己的一个小书库,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并确立了从事文史研究的志向。然而,日寇侵华,生灵涂炭,高校大多迁往西南内地,学文科者更无出路,1944年高中毕业的先生只得违心考入了当时上海最好的交通大学,学习铁路管理。如果没有之后的改变,或许未来的中国铁路部门会多一个管理专家,而学术界则少了一位清史泰斗。但人生的境遇竟然如此奇妙,抗战胜利后,南迁的高校纷纷回迁,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也从昆明迁回北京,途经上海时,为网罗英才,专设考场招生,而考场就在当时先生所住的交大宿舍楼下。出于对文史发自内心的挚爱,已修完交大两年学业的先生尝试报考北大史学系,竞然榜上有名!是继续留在交大按部就班地再读两年,毕业后找个安安稳稳的工作,还是远赴北大学习自己心仪已久的史学专业,挑战不可预知的未来?先生面临人生道路上最关键的一次抉择。最终,.命运的天平倾向了兴趣爱好一边,他毅然决然地舍弃了交大学籍,投奔北大,从此走上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道路。
进入北大后,先生如鱼得水,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他有机会聆听胡适、陈垣、郑天挺、邓广铭、邵循正、赵万里等大师的授课,有时间就到图书馆饱览群书,还经常与同学、老师讨论问题,相互辩难。然而,内战爆发,偌大的学府,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忧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先生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学生运动,支持“反饥饿,反内战”,结果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不得不连夜逃离北京,奔赴解放区。“戴逸”之名即由此而来,先生的人生道路也随之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
其三,书评与序跋。先生治史,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先生为人,虚怀若谷,温文儒雅,尤为爱惜人才,提携后进。年轻学子的新作问世,学界的研究成果出版,多有求写序跋之事,先生乐见其成,有求必应,虽系命题作文,但都能写出新意,提出创见,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收入本书的5篇书序,于此可见一斑。先生曾专门著文论述对历史学家的四项要求:资料、思想、文采、道德。而先生的治学和为人,正是实践这四项要求的典范。
其四,清史工程与清史编纂。国家修史,百年不遇,先生躬逢其盛,主持其事,既备感荣幸,更觉责任重大。他全力以赴,殚精竭思,举凡学术规划、工作部署,无不周密设计,谨慎考虑,层层把关。十余年间,先生有关清史工程的各种讲话、书信以及学术见解和工作意见,累计不下数百篇文稿。收入本书的6篇,大体反映了修史工程开展初期先生关于《清史》整体面貌的学术思考和工作构想。
自20世纪50年代有机会参与国家修史的筹划以来,纂修大型《清史》就成为先生长久以来埋藏心底的梦想。如今梦想正在成为现实,先生的学术生命和精神寄托已经与清史融为一体。诚如先生所言:“清史是我理念之归宿,精神之依托,生命之安宅。”在先生90华诞之际,我期望通过这本小书,使广大的读者朋友对先生为人、治学有所了解,对先生主持的国家修史工程多予关注,更希冀借此一瓣馨香,祈愿先生早日圆梦《清史》,恭祝先生福寿安康!
丙申盛夏于中国人民大学
戴逸著的《清史寻踪(精)》从先生历年发表的文章中斟选出数篇,并据其内容和性质,分为四类:一是历史学家与历史研究,既反映了先生对自己成长历程和治学道路的回顾,也凝聚着先生多年治史的心得体会,更体现了先生与清史的不解之缘和深厚情结;二是史事与人物,或纵横捭阖,综论有清一代的兴、盛、衰、亡,或以小见大,阐述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意义和影响,甚至具体到某一历史人物的学术贡献,虽然由于篇幅所限,先生更多研精覃思的学术论文未能展现于此,但也大体反映出先生融历史、哲理、文采于一炉的鲜明治史特色;三是书评与序跋,虽系命题作文,但都能写出新意,提出创见,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四是清史工程与清史编纂,反映了修史工程开展初期先生关于《清史》整体面貌的学术思考和工作构想。
戴逸著的《清史寻踪(精)》,所选文章均是戴逸的代表作,结构严谨、论证缜密,贴紧时代发展脉络,关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更加便捷、顺畅、合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本书观点鲜明、内客充实、史料丰富、文笔生动,思想性与学术性达到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