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如何从白领到金领)》分为四章,通过列举大量案例和一些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吴兵的工作经历,试图回答下列问题:成功是否由一些人们无法预见也无法掌控的偶然事件造就的、成功者们是如何碰到和抓住拐点的、失败者们在拐点面前做错了什么以及人们该如何做才能给幸运一个机会。
| 书名 | 拐点(如何从白领到金领)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吴兵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拐点(如何从白领到金领)》分为四章,通过列举大量案例和一些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作者吴兵的工作经历,试图回答下列问题:成功是否由一些人们无法预见也无法掌控的偶然事件造就的、成功者们是如何碰到和抓住拐点的、失败者们在拐点面前做错了什么以及人们该如何做才能给幸运一个机会。 内容推荐 作为一家知名企业里的第一位华人集团副总裁,吴兵博士曾经近距离接触过一些外企的首席执行官,也跟不少国内上市企业的民营企业家们打过交道,更有过许多与公司里的职业经理人们并肩作战的工作经历。他目睹过一些人的成功,也感叹过某些人的失败,“如何获取成功”是一个让他一直很好奇的课题。 在一次大学同学的聚会上,他惊讶地发现有些在学校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同学后来做得非常成功,而一些在学校里表现很出色的同学却未能笑到最后。他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成功似乎与人们在大学里的表现毫无关系?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成功?成功者们有什么奥秘?是不是一些人们无法预见也无法掌控的偶然事件?成功者们是如何碰到和抓住那些偶然事件的?失败者们又在拐点面前做错了什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给幸运一个机会? 《拐点(如何从白领到金领)》一书回答了他的这些问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生是一条折线 1.汤普森的故事 2.黑天鹅 3.折线原理 第二章 成功者的奥秘 1.滚石乐队 2.蛛网战术 3.阿拉伯狼 第三章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1.山雨欲来风满楼 2.进化论 3.未雨绸缪 4.高处不胜寒 第四章 成功之大道:给幸运一个机会 1.人唯知己才会贵 2.乘风破浪会有时 3.让时间站在我们一边 结束语 试读章节 汤普森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是奶奶,奶奶来接他回家了!他像豹子一样飞奔出笼,朝奶奶扑了过去,像落水人抱木桩一样紧紧地扣住她。他一下子有了安全感,也感到有水滴落到了头颈里,他知道那不是因为下雪,是奶奶担心挂念的泪水。许多年后,当有人问起汤普森和他奶奶的感情时,一向反应很快的他却沉默了许久,然后,他泪光点点,徐徐答道:“我相信上帝会为我们带来天使的。” 时过境迁,2012年初冬,汤普森和他在同一个街区里长大的太太利兹来到了卡布里尼绿街区。他身着深灰色的名牌西装,配着紫色橄榄枝图案的高级领带,法式衬衫的领口上戴着美国总统奥巴马送给他的链扣,身边陪同着他们所赞助的慈善基金会的管理人员们。 四十年过去,卡布里尼绿街区已经焕然一新,曾经的肮脏和破烂不堪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那些曾被黑帮团伙们霸为己有、各自为营的高楼已被全部拆除重建,学校崭新的教学楼外面也不再有双层铁丝网的包围,顽固在他们记忆里多年的老鼠、蟑螂、垃圾和涂鸦早已被一扫而光,街角上的毒品贩子和马路妓女们更是不见踪影。温暖的阳光照在干净的马路上,芝加哥冬季的寒风也好像不再有以往那般刺骨。 高大、壮硕、比著名的篮球中锋沙奎尔·奥尼尔只小了一号的汤普森高兴得像一个9岁的孩子,他挥舞着宽大有力的双手,高谈阔论,脸上挂满了他标志性的笑容,真诚爽朗。他们在一起高声地谈论着这个街区的过去,规划起它的美好未来。尽管他还是和儿时的汤普森一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可是周围的人却对他毕恭毕敬,众星捧月,眼神里充满了尊重和羡慕,因为此时的汤普森已经站到了金字塔的塔尖。 2012年,汤普森出任麦当劳全球首席执行官,成为了麦当劳公司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首席执行官,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黑人职业经理人之一。 在一个美国最糟糕的社区里长大,从一个既没有父教也没有母爱的黑人孩子,汤普森走到了麦当劳全球首席执行官的宝座上。他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他的成功真就像一场美国梦那样简单? 1973年,汤普森小学毕业,要上初中了,可是他所就读的卡布里尼绿街区却是每况愈下,腥风四起。看到汤普森的两个表兄都投靠了黑帮,他奶奶非常担心他也会走上那条路,那条不归之路。思来想去,她决定把家搬到离芝加哥两百多公里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城的郊区,她的一个女儿住在那里。很多年后,汤普森有次半开玩笑地跟人说:“刚搬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城的时候,我晚上常常睡不着觉,因为外面实在是太安静了。” 汤普森的奶奶出生于美国黑人众多的密西西比州,作为虔诚的教徒,她坚信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影响。她不仅极力为汤普森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到了她99岁的时候,她还在为她的重孙子孙女攒集上大学的费用,尽管那时候汤普森的年收入已超过了九百万美元。 在汤普森的成功之路上,那次搬家纯属偶然。他不但没有参与设计或掌控那个事件,甚至也没有主动争取过。那年,他只有十岁,那个事件完全是由于他奶奶的一个英明决定。汤普森什么都没做,他只是等在那里,幸运便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可那却是一个柳暗花明的转折点,那个孟母择邻式的搬家彻底地改变了汤普森的人生轨迹,是他在成功路上所遇到的第一个偶然事件。那个偶然事件不但极大地降低了汤普森误入歧途的可能性,还为他遇到后来的一系列偶然事件打下了基础。 P8-9 序言 万事皆有因。 我写这本书的起因来自于2011年7月底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当时为了庆祝我们相识30周年,聚会在北京长白山国际酒店举办,就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侧,步行到鸟巢、水立方只要十几分钟。酒店原来是吉林省驻京办事处,后来推倒重建,变成一家五星级酒店,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因为是吉大校友,打折力度十分诱人。 那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将近100人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专程来到北京。临近知命,人生过半,我们在青涩岁月里遇见的同学们。毕业后各自奔赴了不同的方向。二十多年里,大家上了什么车船,去过哪些远方,遇到了什么事什么人,都不得而知。突然有一天被召集在一个车站上歇脚唠嗑,这样的机会实在让人心驰神往,都想再看看彼此的模样。 我们那一届学生共有六个班,每个班30人。聚会的那天每个班都来了十几位同学。一个班围一桌。聚会开始,先举行班内活动,大家慷慨激昂,争先恐后地介绍在离开学校后的生活事业。短短时间里酒桌上闪现出百种人生,浮光掠影,跌宕起伏。酒过三巡后,同学们纷纷端起酒杯,一桌一桌地开始握手,互对姓名,感慨万千。 我们在一起谈过去,讲后来,评他人,论自己。几度寒暑春秋,尽在笑语中。多少兄弟情结,都在酒杯里。刚刚还留恋着学生时代发生的那些事,封存多年后扒拉出来抖一抖,嬉笑打趣。转眼又唏嘘时光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身材横了,头发白了,发髻退了,皱纹上了,不过始终不变的还是那神态,眼角的笑意里依旧能唤出大学时的朝气蓬勃。 1981年,我们来到了吉林大学化学系。那个年代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全国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高中生可以考上大学。我们前几届的大学生里还有不少老三届,那是一代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到了我们这一届已基本上全是应届高中毕业生,所以大家的年龄和经历都相差不远。 当时吉林大学食堂里的伙食以粗粮为主,买饭不光要钱,还要粮票。一个月只有两斤大米,六斤白面,可是高梁米的分量却很足,四两便是满满的一铝饭盒。大家吃的都是大锅饭和大锅菜,冬天只有白菜土豆萝卜可吃,那时候的食堂不提供小灶。 所有学生全部住校,女生住楼上两层,男生住楼下四层。一间斗室里满满地摆放着四张上下铺床,便要容下八大金刚或者四对仙女。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空间绝不闲着,一床一世界。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我们寝室里就有来自湖南、内蒙、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等地的学生,年龄从十六岁到十九岁不等。 上大学的第一年。等到所有寝室都统一关了灯以后,我便会用手电筒找出我母亲送给我的录音机,这个礼物为我们宿舍的娱乐生活作出了极大贡献。八条汉子经常挤在一起聆听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一遍又一遍,怎么听都不过瘾。为了抄写歌词,还要来回地倒带播放。在那个年代,邓丽君的歌曲尚属于黄色歌曲,学校规定不让听,我们就躲在被子里偷偷地听,其实好听的不光是歌,更是享受那份在黑暗中偷听禁歌时所带来的刺激。手电简晃动的光柱纵横交织。邓丽君甜美温婉的歌声温暖着宿舍的空气,有哥们尖声怪气的鹦鹉学舌,引得大伙捧腹大笑,偏偏又要压低嗓门,那幅酣畅傻乐的场景仿佛就在昨日。 其实,我们当中有几位在高中时就入了党,思想和心智都已是相当成熟,但是也有像我这样到了大学三年级才突击入团的,还是因为实在忍不住别人碎叨,不能再拖全班的后腿啦! 有些同学的组织能力超强,在中学时代就是学生会主席,进了大学后更是不得了,从班干部做到系干部再一直做到了校干部。有些同学在围棋、桥牌和吉他上找到了自我,他们不但在系里校里频频得奖,有时还跑到校外去参加比赛和演出,一时间风光无限。还有些同学的知识面很广,他们通天文,晓地理,钻研美学哲学,背诵诗文词赋,虽然是学化学的,他们却从学校的图书馆里搬回一大摞的尼采、朱光潜和克罗齐,看到他们一头扎进那些晦涩高深的文字里,再看看自己手上捧着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我真是迷茫而又不知所措,想不自卑都很困难。 毕业时,系里公开发表了所有学生四年的归一化成绩,所以大家全都知道谁学得好,谁学得不好。我们那一届共有180人,我排在第121位,没能挤进108将。 二十几年后,我坐在热闹的酒桌边,饶有兴趣地听着老同学们大声地谈人论己。 酒总能让喉咙变得更响,耳朵变得更背。 大家说起某某现已在学术界里叱咤风云正向院士大步挺进,某某已是国内知名企业家还曾上过电视,某某毕业后去了深圳成为房地产大佬,某某当上了大学校长并获得省里部里的诸多殊荣,桃李加锦旗。听到老同学们的成功,我感到由衷地高兴,也为我是吉大化学系81级的一员感到骄傲和自豪,不过,其中有几位同学的成功却是大大地超出了我的意料。 转首四望后,我问及某某现在如何,怎么没见到他的身影,却被告知他没来参加这个聚会。再问起缘由时,据说是因为干得不好,整天在牌桌上混日子,觉得没脸来见老同学们。那实在让我大吃一惊,因为他正是我大学里所崇拜的偶像之一,他成绩优异,上进心强,坚韧不拔,为人又热情,助人为乐,怎么会在离开学校后变得如此颓废? 听着老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坐在被我视为兄长的大学辅导员高云涛老师的身边,我手里端着酒杯,忽然间那些欢声笑语哗然而退,仿佛在那一瞬间,我便从那个热闹的酒会穿越到了一个安静的剧场。同学们都还红光满面,意气风发地上演着他们的哑剧,我却只身在观众席里专心地思考起了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有些在学校里不显山不露水的同学后来会做得那么成功,而一些在学校里表现很出色的同学却未能笑到最后?为什么成功似乎与人们在大学里的表现毫无关系,一个在学校里默默无闻的同学登上了“波士堂”,而另一位被大家所公认的天之骄子却在靠搓麻将斗地主打发时间?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成功?成功者们有什么奥秘?失败者们又做错了什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够踏上成功之路? 我决心回答这些问题,因为我好奇。对于我来说,探索成功的奥秘就像是做一篇博士论文,好的博士论文并非只是整理和记录人们已知的东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调研找出一些人们尚未知道的东西。 在很多人眼里,我也是一位成功者,我在一家有着130多年历史的全球知名外企里成为了公司历史上的第一个华人集团副总裁,我目睹过一些人的成功,也感叹过某些人的失败,如何获取成功一直让我很好奇。 自从那次同学聚会后,我便开始到处收集国外成功者们的故事和数据,从他们童年时的家庭生活,到他们所上的高中大学,从他们事业起步时的崭露头角,到他们后来发达时的青云直上。我想通过那些真人真事找出成功者们的共性,那些与个人出身、教育背景和所从事的行业无关的共性。我想对于那些共性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破解出成功的奥秘。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回顾起我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作为一家欧美大企业的全球高管,我曾经近距离地接触过一些外企的首席执行官,也跟不少国内上市企业的民营企业家们打过交道,更有过许多与公司里的职业经理人们并肩作战的工作经历。我想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中找出规律,因为我相信,成功和失败都是果,它们的背后必有因。 成功并不是一个新课题,所以我写这本书的最大难处就在于创新,我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老课题上找到一些新角度,令读者们有一种恍然大悟,耳目一新的感觉。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一扇不易被打开的门,其实,那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好奇心。 目前市面上关于成功的书籍很多,可是绝大部分的那些书都可以被归为两类。一类是像教科书一样介绍成功秘诀,教我们要如何在做事和做人方面特别注意哪几条,才能取得成功,这类书就像是古代的八股文一样,结构单一,千篇一律,章节之间往往毫无联系。前一章讲手段,下一章讲情商,所以很容易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只有那些毅力超强的人才可能会从头读到尾,多读就感觉枯燥乏味,也不能在人们心里留下点痕迹。这类书把成功说成了煲汤,仿佛只要把各种食材投入锅里便能够烹制出成功,可是我所见过的成功者们都是自己创出了特色菜谱,换了个厨师并不能如法炮制。 我不想写一本食谱大全,我想发现的是,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够创出自己的特色菜品。 还有一类书是成功者们的自传或是他人为成功者们所撰写的回忆录。这类书的可读性往往会好很多,我尤其喜欢那些没有为自己涂粉抹彩的自传,我们可以从那些真实的故事里学到很多东西,甚至还可以领悟出造就了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不过在大部分的自传或回忆录里,成功者们都会有意无意地渲染自己,执意回避那些造就了他们成功的真实缘由。最后便沦为说教或讲述他们的英雄事迹。 那些不敢或不愿承认自己曾经犯过错误,不敢或不愿坦露自己真实情感的人,不但自欺,而且欺人,这样的书读了又有什么意义? 我不想写一本说教励志的书,也不想谈那些关于聪明努力,机智勇敢的东西,我从来就不相信成功者们是超人,他们具有我们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我也不想写一本回忆录去介绍我的白手起家和破关斩将,因为我并不觉得我有多成功。 我想写的是一本揭秘的书,就像是那些教人如何变魔术的书一样,人人都可以变魔术,只要我们知道窍门,而且愿意反复练习。 成功并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神秘的只是人们不知道她的奥秘,一旦我们知道成功的奥秘,我们便可以为幸运创造机会,从而突破从白领到金领的瓶颈。 成功有因,失败有因,万事皆有因。 后记 时间如白驹过隙,从我开始收集资料至今,一晃已是5年。 写书正似爬山,越邻近顶峰时路便愈陡,人也愈乏。因此我要深深地感谢翟丽莉女士,没有她为我出谋划策,修改文字,整理章节,我可能永远也完成不了此书。她不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她是我的合作者,只是因为书中举了一些我个人的例子,无法把她的名字放到封面上而已。 我们在书中举了很多成功者的例子,特别是一些近代企业家。在近代企业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成就可以与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相提并论,他为我们带来的那些发明如同飞机、汽车一般,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在一次演讲中,乔布斯以十分坦承的态度与我们分享了他从人生中悟出的三个道理。他在当中谈到了“点”的不可预见性和影响之重大,谈到了为什么要去寻找自己的真爱。他谈到了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果敢地走自己的路,最后还谈到了坚持的重要性。我们认为,他的这篇演讲是本书最好的结束语。 2005年6月12日,位于美国北加州的斯坦福市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斯坦福大学的草坪上坐满了应届毕业生,这一天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学生们头戴方学士帽,身着黑色的学士袍,所有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期待。在热烈的掌声中,乔布斯缓缓地走上讲台,发表了一段题为“在死前你该如何走过人生”的演讲。 “今天能来到一个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我感到很荣幸。事实上,我从未念完大学,所以这里就是我最接近大学毕业的经历了。我想跟你们讲一下我人生当中的三个故事,没什么大了不起的,就是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把人生中的一些点连接起来。在加入里德大学6个月后,我辍学了。辍学后我又在学校里待了18个月,选了一些选修课,直到我完全离开。 为什么我要辍学?事情其实发生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生母是一位年轻的未婚大学毕业生,在怀上我时就已经决定了要把我送去领养。她坚持我的养父母一定要读过大学,所以在我出生前就安排好了一位律师和他太太作为我的领养人。 可是在我出生的时候,那对律师夫妇却突然决定他们真正希望领养的是一个女儿。因此,我那排在等候名单上的养父母便在半夜里接到一个电话,‘我们这里有一个意外的男婴,你们要不要?’ 他们答道:‘当然要。’后来,我的生母发现我母亲从未读完大学,而我父亲更是连高中都没毕业,于是她拒绝在最后的领养文件上签字。过了几个月,直到我父母承诺他们将一定把我送进大学,她才渐渐地缓和下来。 17年后,我的确迈入了大学的校门,但是我很天真地选了一个跟斯坦福大学学费差不多贵的学校,我那蓝领父母一辈子的积蓄都将被我用在学费上。六个月后,我看不到那有什么价值。我不知道我这辈子想做什么,也看不出大学就怎么会帮我想明白,而我却要在这里用掉我父母的终生积蓄。 因此我决定辍学,自信将来一切都会好的。那时我很害怕,可是现在回头看看,那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好决定之一。因为在我辍学的那一刻,我便能停止去上那些我不感兴趣的必修课,而仍然可以去选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我那时的生活并不浪漫。我没有宿舍,只能睡在我朋友房间的地板上。我捡可乐瓶子,一个瓶子5美分,用于买吃的。每个周日晚上,我会走7英里到小镇对面的印度寺庙里吃上一顿好饭。但我却很热爱那段日子,因为我跟着我的好奇心和直觉学到了很多东西,它们后来成为了无价之宝。 让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那时候,里德大学提供可能是全美最好的书法教育。整个校园里的每一张海报,抽屉上的每一个标签都设计得十分精美。因为我已经辍学,不用再去学那些必修课了,我决定选书法课,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学习了细体和无衬线字体,学到了如何在不同的字母组合时改变字母间的距离,以及怎样让印刷体裁看上去更漂亮。那是一些科学无法捕捉到的,美丽而悠久,艺术而微妙的东西,我对它们很着迷。 我从没抱有任何幻想我会在今生用到那些东西。但是10年以后,当我们设计第一台Macintosh电脑时,那些东西又回到了我的脑海。我们将那些东西设计进了电脑,那是世界上第一台拥有美丽的印刷字体的计算机。 如果我没去选那门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如此多的字体,和如此成比例的字母间的距离。因为Windows只是在抄袭苹果电脑,因此可能个人电脑里也不会有那些东西。如果我没有辍学,我就不会去选那门书法课,那么个人电脑里可能也就不会有今天这样漂亮的印刷字体。 当然,在读大学的时候,我绝无可能看到那些点会在以后如何连起来。但是10年后往回看时,那些点却是极其清晰。 …… 所以,别停下来,坚持去寻找那份真爱。 乔布斯的最后一段演讲是关于坚持,他是这样说的:“我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在我17岁的时候,我读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作你的最后一天,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是完全正确的。’我被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从那时起,在过去的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就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天,我还会不会去做我今天要去做的事情?’如果连续很多天我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便知道我要去做一些改变了。 ‘记住我将会在不久离开人世’是帮助我在做重大选择时最为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所有的东西,外界的期望值,自豪,对于困难和失败的恐惧,都会在死亡面前消失,只有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来。‘知道你将会死’是我知道的最好方法去避开你以为你将失去一些东西的陷阱。你本来就是赤裸裸的,没道理不去追随你的心。 一年前我被诊断出了癌症。早上7点半我做了一个扫描,明显在我的胰腺上有一个肿瘤,我那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胰腺。医生告诉我那基本上肯定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癌症,我可能活不过3到6个月了。 医生建议我回家把事情都料理好,那是一种医生的说法准备好赴死了。那意味着你要把你将来10年里准备跟孩子们说的话在那几个月里都讲完,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好让家人有一个尽可能容易的过渡,那意味着你要说再见了。 我在那个诊断下生活了一整天,到了傍晚时做了一个切片检查。他们把一个内视镜塞入我的喉咙,通过胃进入肠道,再用针穿进我的胰腺,从肿瘤上取出了一些细胞。我当时被麻醉了,但是守候在我身边的妻子后来告诉我,当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那些细胞时,医生禁不住喜极而泣,因为我所患的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胰腺癌,可以通过手术治愈。我动了手术,现在我康复了。那是我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我希望它也是我在后面几十年里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从那当中走出来,我现在可以更有把握地告诉你,死亡是一个不但有用而且十分理智的东西。没有人想死,即使是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不想死,但死亡却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归宿,没人可以逃避它。 事实本该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中一个最好的发明。它是生命里的改革推进者,推陈出新。现在你们是新生事物,但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就会慢慢地变老,最后被清除掉。抱歉我用了如此戏剧性的说法,但事实就是如此。 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它去过别人的日子。不要被教条所束缚,按照别人的想法去生活。不要让其他人的噪音淹没你自己的心声,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去追随你的心和直觉。只有它们才知道你真正会成为什么,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因为我们都会死,所以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在每一天里活出自己的精彩。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在死前不留遗憾。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自己的真爱,坚持走自己的路,为自己活好每一天。到了那时,我们自然就会找到只属于我们的成功,因为我们已经把自己送到了拐点的面前。 书评(媒体评论) 我相信吴兵无意贩售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学,个人的成长轨迹极具价值,静心度过,可以体悟到一段时代的峥嵘岁月,可以感知生活的真实质感。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斌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努力是不可或缺的。但唯有那些提前洞察到趋势变化和努力追求拐点的人,才可能真正走到成功。 ——天合光能创始人、董事长高纪凡 《拐点》不是一碗心灵鸡汤,也不是枯燥的谈经论道。它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我相信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得到启示,为幸运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颜德岳 Bing是个言谈很有魅力的老板,记得十年前有一次,我们所有人,挤在大会议室里,听他说洗衣机理论,到现在都觉得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他说老员工好比洗衣机,并不是工作年数越长经验越丰富贡献就越大,的,洗衣机在使用中有折旧,人也一样,时间越长工作效率递减,价值也降低。 作为老员工的我们细思极恐,开始有危机感,也开始思索职场之路的正确打开方式,之后,很多中层管理者考MBA念管理,我这个小兵也继续读书提升自己,为后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汉高亚太区域安全分析专员李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