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徐志摩·陆小曼
爱情是一种自由,对于诗人而言更是一种浪漫。
遇见陆小曼之前,徐志摩有两段恋情。他和张幼仪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包办婚姻对于追求自由的诗人来说显然难长久,终以半篇《离婚通告》结局。他和林徽因则相识于英国留学时。自由的学术和恋爱气息下,徐志摩遇见心中的女神。
康桥的柔波荡漾着徐志摩的不舍和柔情,浪漫的诗人追求着理想化的人生,对于女神的过分迷恋,让他产生了澎湃的激情,也让他创作了无数诗作。然而康桥的水波终归平静,理性的林徽因意识到徐志摩无法给她想要的婚姻,不辞而别。
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徐志摩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对于感情选择不强求的态度便是对彼此最好的祝福,这也是能和林徽因从恋人成为挚友的原因,徐志摩的洒脱性格是极好的,不被爱情的枷锁套住诗人本性的浪漫。
徐志摩终究不懂林徽因对现实婚姻的理解,而陆小曼的出现,让他终于明白,爱是朴素,不是奢华,激情终究归于平凡,归于茶米油盐。奢华的爱情是建立在充裕的物质上,否则就会一步步走向瓦解。
名媛大多是指受过良好教育且出身名门的美貌女子,而陆小曼就是这样的一个风华绝伦的名媛。陆小曼才华卓越,活泼轻灵,一张小巧的瓜子脸,秀气的五官,生性风流浪漫,使无数男子为之倾倒。
也许徐志摩对陆小曼早有耳闻,只是无缘相见。陆小曼多才多艺,担任三年外交翻译,成为当之无愧的顶级名媛,此时的她已经闻名于北京社交界。
然而她却走上和徐志摩一样的命运——包办婚姻,不同的是徐志摩抵触,而陆小曼毫不反抗,甚至没想过反抗。陆家出面为她挑选夫君,最终选上青年才俊王庚,淑女配绅士顺应社会潮流,也许她本人也觉得理所当然,物质充足,前途广阔,而她对爱与不爱毫无概念。
陆小曼追求华丽的人生,蜜月的激情褪去后,便开始不适应枯燥的生活。现实中的婚姻没有她想象中的激情和快乐,不解风情的王庚专心于事业和前途,美貌的娇妻却被他异常冷落,陆小曼热情的心渐渐被冷冻。
爱情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偶遇,而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合适的人。
徐志摩留学归来,常去朋友王庚家玩耍,陆小曼的才情和浪漫吸引了性格相似的徐志摩,两人相处十分融洽。后来陆小曼吵着让王庚相陪,王庚不耐烦时便让徐志摩陪她。陆小曼和徐志摩便有了更多时间单独相处。
他们一起去长城游玩,喝茶,看枫叶,浪漫温情的徐志摩深得陆小曼的喜爱,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默契十足。绅士和名媛是时代的绝配,才子和佳人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P1-3
那注定是一个要被无数人追忆和仰望的时代。那里烟花缭绕,曲声慢慢;那里布衣长衫,行色匆匆;那里青砖绿瓦,人才辈出。站在街角,揭开历史厚重的帷幔,哗啦啦的流水声、悠扬婉转的曲调声、嗒嗒的马蹄声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攒动声扑面而来,迅速将历史的游人包裹了起来。
不知何时,我已换上一身青色旗袍,像任何一个民国的女子,在人群中,喘息和走动了起来。
周围的一切如梦似幻。我走上民国古老而干净的街道,用手指细细地抚摸着每一片青砖绿瓦,抚摸每一块青砖石板。缓缓地,我抬起头,向历史深处走去。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堆微黄的,泛着久远年代气息的旧纸堆。纸堆上有些许微尘,还有一些青色的,轮廓清晰的手指印。
抖落信笺上的灰尘,烟呛了起来,字迹却也渐渐清晰: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形状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无可名状的欢喜。”
“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我沉溺于这些让我着迷的文字,仿佛信件的主人就是我自己。
我乘着风在历史中穿行,看到奋笔疾书伏案书写的鲁迅;看到妙笔生花、单薄瘦弱的徐志摩危坐在桌前;看到钱锺书眯起了眼睛,看着书信上的文字;看到戴着眼镜框的梁实秋,砚台上轻落几滴墨汁。他们都在细细地看着,脸上浮现出微笑来,又时而沉思着,仿佛纸上每一句呢喃、每一句轻声细语,都像可以从纸上吹拂到爱人耳边。
我把那些沾满温情的信笺一个个收集、整理、晾晒,把那个时代的怀想与热望也一同封存了起来,封进这个信封里,邮寄给一个个百年之后同样怀着爱恋的人。
你在心上,便是天堂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那个慢节奏的时代,爱情缓慢而悠长,像储存很久的老酒,入口留香。
酿酒的人已经不在,喝酒的人却醉在甘醇里。
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理想的爱情,因为爱情从来都是苦与甜兼备,你喝到了甜,是否也懂得那味苦?
有时候它毫无道理,就算美貌和才华并存的于凤至,也败给妩媚多情的赵一狄;
有时候它不那么公平,你的一见钟情换不来日久生情,一部《从文家书》,一声声“三三”,卑微至尘埃,只为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
有时候它又让人遗憾,你抱着自己的固执,未曾来得及吐露真情,便错失挚爱,比如石评梅只能在心爱的人坟头忏悔,以一颗象牙戒指祭奠这苍白的爱情。
世间的爱情千变万化,从来没有定数。似乎每一场缘分都需要几世的修炼,才能在人群中匆匆一瞥。
若不是留美船只上的阴差阳错,冰心和吴文藻就不可能成为人人称羡的模范夫妻:
若不是课堂上的会面,沈从文不会就此沦陷在张兆和的裙下:
若不是那一场盛大的舞会,徐志摩走到了陆小曼面前,就不会有日后那场传奇。
爱是刚好,是早一步不行,晚一步也不行。
存在于诗文中的爱情,唯美而浪漫,但浪漫是婚姻的色调,物质生活才是婚姻的基础。当诗画般的爱情与现实产生不可磨合的冲突时,朱湘跳入滚滚长江,隐没了一世的才华;徐志摩负气远行,终坠滚滚红尘……
虽斯人已去,幸书信犹存。
多年前流传下的旷世之恋,或遗憾,或唯美,大都随着历史远去,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追求爱情的书信,更是一部如何守护爱情的哲学。
这些故事或许让你潸然泪下,或许让你扼腕叹息,而阅读别人故事的你,也会在自己的舞台演绎属于自己的爱情。
愿这民国书信里的爱情哲学,能让你在情路上走得清醒,看得清明。
白凝著的《我在等风也在等你》是一本洗涤心灵、遇见爱情的书。
沈从文、钱钟书、朱生豪、徐志摩、鲁迅……等民国大师的爱情哲学。
听爱情“朗诵者”的肺腑之言,邂逅更好的爱情。
白凝著的《我在等风也在等你》按照爱情这个主题对民国时期的情书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封信件所涉及到的爱人之间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轶事、趣事进行了温情而细致的叙述。
民国时期流传下的旷世之恋,或遗憾,或唯美,大都随着历史远去,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追求对爱情执着的诗歌追求,更是一部如何守护爱情的哲学。这些故事或许让你潸然泪下,或许让你扼腕叹息,但是而阅读别人故事的你,也终归在自己舞台演绎属于自己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