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自此,“一带一路”便迅速成为一个“热词”。但是,大部分人只知其“热”,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意义却了解不多。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丝绸之路更是由人走出来的。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各国第一次与中原王朝建立官方联系,“到西域去”成为汉朝经济的新热点,由此拉开丝绸之路的序幕,到近代德国探险家李希霍芬正式将这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过汉晋、盛唐、宋元、明清、近代几个朝代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成为中国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今天,“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的。
吕文利撰的《丝路记忆(一带一路历史人物)》沿着“一带一路”的轨迹,追寻那些曾经行走在这段历史中的人,回味他们书写下的故事。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光彩,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那么,现在的“一带一路”和古丝绸之路有什么差别?丝绸之路是何时由何人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又形成于何时?丝绸之路上有哪些消失的神秘古国?丝绸之路是怎么得名的?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何现实意义?
吕文利撰的《丝路记忆(一带一路历史人物)》选取了34个历史人物,从历史学的角度阐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根据,挖掘其历史纵深。这些人,不但有丝绸之路的决策者,也有参与者;不但有帝王将相,也有使者、商人、留学生、科学家、音乐家、宗教家、探险家……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及其背后的丰满时代,为读者展现了丝路的艰辛开辟、盛世年华和曲折前行,更展现了贯穿其中绵延至今的丝路精神。
联合乌孙
当汉朝和匈奴正式闹掰的时候,早就出使的张骞已被匈奴扣留好几年了。为了笼络张骞的心,匈奴单于还给他娶了妻。尽管张骞与匈奴妻子生了孩子,但家庭的温暖并未磨灭他出使西域的意志。他始终持汉节不失,终于瞅准一个机会逃出来,一路向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家,历尽千辛万苦,于前126年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了出使西域的情况。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是官方历史上第一次与西域诸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所以有“凿空”西域之功。这次出使除了开通了经西域向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外,张骞还发现了一条经今天云南过印度而至中亚的南方丝绸之路。于是汉武帝就听从了张骞的建议,派人至云南一带探索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结果这些使者历经千辛万苦到云南后,却被阻挡在一个个的小国中,其中滇国和夜郎国的国王还大大咧咧地问汉使:“汉朝与我国哪个更大啊?!”弄得汉使哭笑不得。这也说明汉朝与西南夷处于隔绝的情况。
此后,汉武帝着力经营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犍为郡、样□郡、越□郡、益州郡、沈黎郡、汶山郡、武都郡等,对此,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七郡的功劳特别大,足以“万代推功”。他用“万代推功”四个字来歌颂汉代在云南设置郡县的功绩,这实际上是在强调汉朝为后世在云南的统治合法性打下了基础,设郡置县本就是中央政府对云南地区统治意志的表达。
公元前115年,为联合乌孙,游说乌孙东迁,断匈奴右臂,汉武帝继续使臣外交的战略,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这次出使张骞虽未能游说乌孙东迁,但汉朝也根据张骞提供的信息,适时地调整策略,加大经营河西的力度,向那里迁移人口,设置酒泉、张掖、武威和敦煌四郡,此四郡成为进一步经营西域的后方基地。
与此同时,武帝还进行了统一南越的工作,在其地设置九郡: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这其中,海南岛的儋耳、珠崖与今越南境内的交趾、九真、日南为武帝时期新设置的郡。
汉武帝也是凡人一枚,随着文治武功的建立,他也要学习秦始皇,不但去泰山上封禅,还要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皇帝也是天子,在古代,“皇帝”印玺主要用于内,更像是政府首脑,“天子”印玺主要用于外,以昭示天下无外,四夷归服,其合法性就在于,“天子”即“天之子”,所以要经常祭天,而且最好去最高的山上封禅,以与天通。因为最早记载封禅的是《管子》,最早讨论封禅的是齐桓公和管仲,而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所以后世就认为,有功业的帝王应该到泰山上去封禅。第一个去封禅的帝王就是秦始皇,他认为自己统一天下,功高五帝,应该去封禅,这没什么可说的。第二个去封禅的人就是汉武帝。当然除了强调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外,汉武帝去封禅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祈求长寿。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得到了一只宝鼎,方士公孙卿就忽悠他说,宝鼎出现了,就能与神仙相通,应该举行封禅,上泰山祭天后,就可以成仙升天了。说得武帝心里痒痒的,于是就与大臣议论封禅,经过一系列准备后,终于于公元前110年,到泰山进行了第一次封禅,终武帝之世,共到泰山进行六次封禅。当时的人对封禅是极为重视的,认为是盛世的到来。当武帝第一次封禅的时候,司马谈因故未能随武帝去,见到儿子司马迁时,他握住司马迁的手,边哭边说:“天子去泰山封禅,我没有能够随行,这是命吧,这是命吧!”实际上,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下,武帝不惜劳民伤财地去泰山封禅,还是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长久,武帝也学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道,妄想成仙,但是他寻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到,后来对大臣们说:“我原来真是愚蠢啊,为方士所欺骗,天下哪里有什么仙人啊,全是鬼话!”
但是武帝晚年还是被我们今天看来是迷信的“巫蛊之祸”给害惨了,年老的武帝总是怀疑有人搞巫蛊要陷害他,偏偏武帝所信任的江充又借机兴风作浪,打压异己,搞到最后竟然成为武帝晚年的一场浩劫:皇后、太子自杀,被刑讯逼供而死者前后数万人,太子被迫起兵后,死者又数万人,人人自危,社会弥漫着一股恐怖气氛。
P11-13
由人民日报社下属《环球人物》杂志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青年学者吕文利撰写的《丝路记忆》即将出版,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应该向读者们推荐。
《丝路记忆》是为了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背景而写作的。这是一本历史书,一本通俗的普及历史知识的读物。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构想;10月3日,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统合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后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现在已成为国家级顶层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学术界特别是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与现实紧密相关学科阐述“一带一路”意义的研究文章和著作较多。“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需要加以阐述,但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根据是什么,更应该加以说明。这是历史学家应该做的事。《丝路记忆》一书是自从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从历史学的角度,尤其是从历史普及读物角度出版的第一本论著。只有从历史学的角度把“一带一路”的历史根据讲清楚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纵深才清楚了。
大略翻阅一下,我以为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史实为准绳。
近些年,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历史剧很热,无论是《芈月传》还是《甄嬛传》,无论是《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都赚足了粉丝的眼球,可是另一方面,严肃的历史学家却不屑于做历史普及工作,致使“戏说”、“恶搞”历史的情况愈演愈烈。一些网络写手随便查找些资料后就根据想象天马行空了,一些历史剧不顾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任意裁剪、割断联系,甚或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张冠李戴的情况比比皆是,甚至出现了“我孝庄”的笑话,其直接后果是误导大众,造成人们历史知识的混乱,导致人们以轻佻的态度对待历史,对历史缺乏应有的敬畏,这种不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现象是值得警惕的。
我认为,只要本着尊重历史真实精神来书写历史,来演绎历史剧,就是对读者负责,就是对历史负责。本书写作态度严谨,尊重史实,绝不因为是一本普及性的历史读物,就可以随意编造。本书的每个篇章都是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基础上写成的。如康熙皇帝在内蒙古设置五路驿站,每个驿站以50户养站的制度,应该是作者在韩儒林先生等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详细考订后形成的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今天的内蒙古各地,有一些叫五十家子乡、五十家子村的地名,甚至河北省平泉县还有北五十家子镇、南五十家子镇。为什么这么多地方偏爱“五十家子”这个地名?寻访村中老人,大多推测之词。看了本书《康熙帝》一篇就都明白了,原来这些都跟康熙时设置的驿站“五十家子”制度有关。本书《马可·波罗》一篇,说元代“在各个驿站之间,每隔三英里的地方就有一个小村落,大约由40户人家组成,其中住着步行信差,也同样为大汗服务”。这是不是就是“五十家子”制度的原型?养站的人员为何由元代的40户人家变成了清代的50户人家?我曾经向作者提出商榷,他说这正是他最近致力于研究的一个课题,希望尽快看到新的成果问世。把学术研究成果尽快普及到一般读者中去,这至少是历史研究的妙处之一,值得称赞。
二是论断令人耳目一新。
书中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如以历史划分法提出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分为1.0、2.0、3.0时代,即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明清时代是丝绸之路的2.0时代,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丝绸之路的3.0时代。这三个时代的划分法是以全球视野来关照的。大体来说,1.0时代主要是“中原”与“四夷”互动的过程,丝绸之路成为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桥梁。由此本书提出另外一个重要理论——嵌入式互动,即“嵌入式互动是以战争、和亲、通婚、贸易、和平、互助等为表达手段的一种横向的历史互动”。2.0时代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有大量白银流入。但中国的经济应该是进入了一个数量增长但质量停滞的时代。到了清末,西方商人选择了鸦片作为替代品,当丝绸之路上一旦充斥这种邪恶的商品之后,丝绸之路就衰落了。另外,明清前期都有海禁政策,这是皇权集中的产物,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清代即便是废除海禁之后,乾隆皇帝还是把四口通商改为仅广州一口通商,目的是为了便于集中管理,也是“柔远之仁”的体现,所以统治者狭隘的视界也是丝绸之路衰落的标志之一。3.0时代当然就是现在这个时代。本书划分的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特点清晰,逻辑性强,很令人信服。
丝绸之路衰落,我想在这里补充一点看法。14世纪至17世纪,奥斯曼帝国遮断了陆上丝路通道,是陆上丝路衰败的重要原因。16世纪以后海上丝路受阻,既与明清两代在初期实行海禁有关,也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海上通道被霸权国家控制,和平贸易受到抑制有关。总之,丝绸之路的兴起与衰落,都还值得历史学者下功夫探讨。
三是文字生动活泼。
历史书和历史故事有很广的受众面,人人都关注历史的由来与去向,问题是以什么样的语言、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说:“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下里巴人”式的历史普及读物太少了。20世纪50年代末,以吴晗为首,组织各路专家撰写了普及读物历史小丛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这套“中国历史小丛书”,到1965年时出版147种,累计印数多达900万册。拥有如此多的读者,跟这套丛书语言的通俗性是分不开的。(《丝路记忆》这本书,行文风格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还幽默风趣,把严肃的历史很轻松地讲出,体现了作者的功力,一定会受到读者欢迎。本书中的文章先在《环球人物》发表,据说每期专栏文章刊出后,引起微信各公众号争相转载,点击量不下数万,表明读者如何欢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非常记录”栏目又邀请作者去主讲“丝路历史人物”,截至目前,已经主讲了12期,同样受到海外华人听众的欢迎。
四是由人物来看整个时代。
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正如本书所说,没有了人,没有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将失去意义。所以我很欣赏“一带一路历史人物”专栏的定位,也很欣赏本书以人物为中心来展现整个时代的写作手法。选择的人物也较有代表性,不但有丝绸之路的决策者,也有参与者;不但有帝王,还有使者、商人、留学生、科学家、音乐家、探险家、宗教人物等等,领域广泛,而且注意选择较为“新鲜”的人物,如开闽三王、三娘子、斯文、赫定等等。有些人物以及他们在丝绸之路中的作用,是我们在其他历史书中不能轻易发现的。
每篇文章几千字,本书试图在这几千字中展现这个人物的一生和他背后所处的时代。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沈括,原来沈括给我们的印象比较固化,他是一个科学家,一生热爱科学,写出了科技史上的巨著《梦溪笔谈》。可是在古代传统社会里没有类似于现在中国科学院这样的研究机构,他靠什么为生?他还是要做官的,这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他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可是因为性格的原因,为了保住乌纱帽,他却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中左右摇摆,最后仕途不顺,从而有时间和精力在最后的人生时光中写下了《梦溪笔谈》一书。从沈括的一生来了解他的贡献,了解他的著作在丝绸之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使读者对这个人物感知得更加丰满,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时代。
在丝绸之路的决策和开拓上,本书也根据各个时代具体的历史情势来写,力图展现出一个个丰满的时代图景。总体而言,丝绸之路历史的大势是在曲折中前行。本书在写张骞时说:“一个国家再有大的战略,还要有能人与决策者一起实现,张骞与汉武帝就互相成就了‘凿空’西域与雄才大略的千古美名。”在“一带一路”这个新时代,更是呼唤具有“张骞精神”的人物出现。作者的描述,有深意在焉。
五是处处体现丝路精神。
本书每篇文章都在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作者也在有意使文章发挥“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功能。在每篇文章的最后一两段话,实际上都是这个人物和这个时代的启示,这是经过仔细推敲后的总结之语,有的甚至有成为流行语的潜质,如“一代必有一代俊彦,一代俊彦必产生一代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一半在实物,一半在书中”等等。相信,各类读者都会在本书中读出自己的趣味。
在我看来,丝路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计利当计天下利”的精神,这是一种典型的东方思维,或者说中国思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需要发展。用剥夺别国来求自富,是欧美世界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采用的办法,叫作损人利己的办法。这是西方思维。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思维带给历史的影响是消极的,是不利于世界共同发展的。“计利当计天下利”,是以共赢追求共富的思维,是一家发展、家家发展,一国发展、各国共同发展的思维。共同发展,就是各国人民都要享受发展的红利,各国人民的福祉都要得到保障。“一带一路”就是这样的思维,就是用共赢的手段达到共富的目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受到世界各国广泛欢迎就是这个道理。
这本书是在《环球人物》杂志所开设的“一带一路历史人物”专栏的基础上结集出版的,写作周期为一年,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创作过程,艰辛如此。《环球人物》杂志和吕文利同志嘱我为序,乃勉为命笔,希望《环球人物》杂志越办越好,希望吕文利同志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康庄。
张海鹏
2016年2月16日
回想起与《环球人物》结缘,仿佛还在昨天。
记得那是2009年3月初的一天早晨,北京,正是春寒料峭的时节,慵懒的我正打着哈欠想睡个回笼觉。刚要关机,偏偏有一个电话打来,我斜眼看了看,陌生号码,很不情愿地接了,由此我与《环球人物》结缘。
说来也巧,因为专业是学习清史的关系,当时我正在关注圆明园兽首被拍卖的新闻,看到网上群情激愤,正想写点什么,恰好《环球人物》来约稿,写这个主题。当然现在看来,这个段子似乎可与古代帝王出生时红光满室、余香不绝的预兆相媲美,但不同的是,他们那个是假的,我这个是真的(笑)。
如今掐指一算,与《环球人物》的缘分已近七年,弹指一挥间。七年来,《环球人物》已经亭亭玉立,而我,除了天增岁月人增寿外,还有一些成果问世。这些成果的一部分,就发表在《环球人物》上,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2015年开始主持“一带一路历史人物”专栏,也就是现在结集的这本小册子。
这个专栏10天一期。每当10天期限将尽时,无论我身在何处,那空白的三个版面就在那里等着我,不离不弃。所以我在地铁上、在飞机上、在草原上,更多的是在爱知咖啡馆里完成了我的一篇篇稿子。每篇文章对我而言都是一次学术挑战,我不得不进行一次次的学术考古:查看前人研究成果,搜集一手资料,构思文章框架,尝试提出创新观点…·一
每次读到史书中那血与泪、喜与愁的文字时,我都会跟着人物的命运而喜怒哀乐。千年的丝路,承载着太多人建功立业的梦想、求得真经的梦想、努力致富的梦想、追求爱情的梦想……而我,只是这些梦想的发现者,是历史的搬运工,希望读者能从我的文字中读出丝绸之路上的喜怒哀乐。
感谢《环球人物》谢湘总编辑,正是她的慧眼,选择了这一题材,并支持由我来主持这一专栏,这本小书也是在她的组织协调下出版的。感谢张勉和赵洪俊两位总编助理,可以说,推出“一带一路历史人物”专栏和出版这本《丝路记忆》的小书,正是《环球人物》领导层集体决策的结果。其中张勉女士还负责终审工作,专栏的每篇稿子都是由她最后审定,为此,她付出了大量的心力。
感谢《环球人物》经营公司副总经理李荣刚先生,正是他对读者阅读期待和图书市场的把握,才促成了专栏的开办和本书的出版。
感谢《环球人物》编辑部副主任许陈静和主笔王晶晶女士,正是在与她们的交流中让我获得了诸多的灵感,也感谢她们多年来对我的支持。
感谢责任编辑余驰疆,每篇稿子都是与他经过多次来回打磨而成的,可以说,他为专栏和这本小书的出版付出了太多的心力。感谢编辑郑心仪,她在查找图片、校对以及本书的印刷沟通等方面,付出了太多的汗水。 感谢人民出版社的领导支持本书出版,感谢陆丽云编审,正是在她的组织和催促下,这本小书才能按时出版,也正是在她的出色编辑下,这本小书才能精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感谢中国社科院边疆所的李国强、邢广程、李大路等诸位所领导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感谢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和边疆所图书馆的老师,每次他们都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找书、借书。
感谢挚友吴四伍、水海刚、胡忆红、袁剑等人,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帮助我查找资料,为书中的若干章节提出修改意见。
感谢我的女儿兰兮一次又一次地向坐在电脑前的我冲锋,把我从紧张的写作状态中解救出来,让我给她讲故事。正是女儿的存在,让我有了无穷的动力。感谢我的父母和夫人张蕊博士,正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有了写作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原近代史所所长、原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研究员赐序,并发来大作供我参考。张老师是大家,年近80岁仍然笔耕不辍,但于百忙之中念念不忘提携后学晚辈,令人感佩不已。
这本小书是我研究“一带一路”的第一本书,希望能在这个领域继续耕耘下去。
吕文利
2016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