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珍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易县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本书适读人群:家长、孩子;老师、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人;文学、历史、民俗等爱好者。
刘金珍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易县卷)》收录了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包括故事、传说在内的民间故事300多篇。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二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燕王寨的传说
讲述:王克勤
记录:杨媛媛
三尖岭的岭头叫燕王岭。岭东有一个凸起的山峰叫燕王寨,四周的山峰叫榔头寨、莲花寨、康王寨、哨门寨、三尖寨等,山上有许许多多的石像生如牛头、马脸、卧羊、石人、牧童等。为什么山峰都以寨命名并留下这些石像生呢?相传在这里发生过一场战争,留下许多既生动又有趣的故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天接到战报说,蒙古军队经常骚扰边境,要求朝廷派兵征讨。朝中能征惯战的将军都在边关,没有人可以带兵。马皇后奏道:“太子在朝中协助皇上打理政务,次子靖王、三子明王都已到自己的封地,唯有燕王虽小,但精通兵法,是将帅之才,武艺也都在他哥哥们之上,按年龄也该到自己封地去,不妨派他去扫平北寇。”朱元璋一听有理,准奏。
燕王朱棣领命,带兵出发扫北。一路穿山过岭,直到三尖岭,岭头突然伏兵四起,燕王朱棣骑马站立岭头,把住要道口,命后军保护家眷,占领东山高坡安营下寨。
燕王军队在岭下与蒙古将领张士城厮杀在一起,双方伤亡J渗重。由于燕王占领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一人把守万夫难攻,张士城败下阵来。燕王一边派人守岭,一边组织人力修筑营寨。但在山上下寨是兵家大忌。这时有一道姑来到燕王大寨要见燕王。道姑说:“贫道有一计策,可击退蒙古兵。”燕王大喜,忙向道姑讨教。道姑说:“此山筑寨,一可挖壕沟作为掩体,敌兵不易发现燕王有多少人马,二可叫军兵割些黄眼狼(一种带刺的植物)挡住路口及能上山的平地。”用手一指前面一片苇地说:“有苇必有水,在苇地中埋伏人马,张士城军或偷营或攻山,上边放黄眼狼和皂角捆,死死咬住军兵,前不能进,后不能退,苇地伏兵四起,上冲下砍,张士城必败。”
燕王用道姑计策,果然杀得张士城大败。燕王留下老弱军兵守寨,自己率领大军乘胜追击,张士城仓皇逃走。
燕王休整军队,招兵买马,不到一个月时间,军队扩充到几万,于是按山头分头下寨,训练新兵,各寨互为照应。
一日探马报道:“蒙古一支队伍开到紫荆关以北。”燕王整顿军兵,轻装前进,就把老营的物资都留下了。蒙古军一路劳累,未及扎营就撞上燕王劲旅,掉头就跑。燕王紧追不舍,一直杀到北平自己的封地。
几年过去,老营被燕王忘掉的那些牛羊马等就变成了许许多多的各种姿态的石像生啦,老营后来被人们叫作燕王寨,四周的山头因都扎过寨,就以寨为名叫开了。
南此畔石的传说 讲述:王克勤
记录:杨媛媛
易水湖小桂林西向阳处,靠山住有几十户人家,村庄起名叫南畔石;易水湖北面,安岗拐弯处靠山住有几十户人家,村庄起名叫北畔石。这两个村为什么都以畔石为名呢?
相传,早先南北畔石村没有名字,就叫上庄子、下庄子什么的,这两个庄子的百姓家都很穷,只有两户比较富裕。上庄子姓刘的富裕户养着一群牛,但买不起车。下庄子姓董的富裕户有一辆花葫芦车(过去车轱辘都是用木头做的,人称花葫芦),用一头小毛驴拉车。两户关系很好,刘家经常借董家的车,用自家的牛拉东西。拉重东西时,董家经常借刘家的牛使唤,用完后背一些草料送还刘家。
刘家雇着一个放牛的,整天放牛。一天,牛倌发现牛群中有一头牛不吃不喝,站在山坡梁上向东北方向张望。他把这一情况告诉给东家。东家请来兽医给牛治病。兽医检查后说:“你的牛什么病也没有。”等到第二天,还是和前天一样,整天不吃不喝,站在山坡梁上向东北方向张望。此牛日渐消瘦,兽医再查,也没查出原因。一天早晨,牛倌放牛时发现那头牛浑身是汗,像是从水中捞出来一样。牛倌和东家都注意到了,睡觉前到牛棚看,早晨起来到牛棚查。开始几天,没发现什么异样,只是这头牛浑身是汗。一天,牛倌晚上出来解手,发觉那头牛不见了,忙跑去上房告诉东家。东家起床开门,打起灯笼去看。只见牛棚的门栏都好好的,牛怎么会不见了呢?东家听到街上有车轱辘“吱吱呀呀”的响声,心想:“董老头不对呀,白天又不是不借给你牛使,干吗深更半夜偷着使呢?”于是刘老汉一声不响,熄灭灯笼,打开大门,偷偷出来看个究竟。只见自家的牛正拉着董家的车,车上黑压压的东西。到拐弯处,听到“咕咚”一声响,车上的东西掉下一半,牛继续向前拉着车走。刘老汉不敢吭声,远远地跟在后边瞧。牛车走出八里地,听见安岗村中鸡叫头遍,牛车在易水河拐弯处就不向前走啦,车一转弯,车上的东西就放在易水河北岸。牛拉着空车往回走。到下庄把董家的车停放在原处,牛往刘家方向走去。刘老汉到家,发现大门未开,牛棚门也未开,牛却在牛棚里。
第二天天一明,刘老汉就去找董老头。一进董家,发现车轱辘上的泥还湿呢,开口指问说:“董老头,昨晚使牛拉什么去啦?”董老汉一听很奇怪,说:“我明明在家睡觉,什么也没干哪!”刘老汉说:“不信你自己看看,车轱辘的泥还湿着哪。”二人出门看了看,董老汉说:“老刘头,看你眼红肿的,八成是使我的车一夜没睡吧?”刘老汉把昨夜见到的事一说,二人同到村西头,一看变了样,明明磨岩寺前是一块大平地,当中却出现了一座圆溜溜的小山,像个磨荸荠。二人顺着车轱辘印走,过安岗村东北河边平地上也起了座孤峰,这两座山和起来整好是一座山。这事就传开了,两座山是刘家的牛、董家的车拉来的。此后,居住在磨岩寺旁的庄子叫南畔石,居住在易水河北岸的庄子叫北畔石。村名一直延续到修水库,南畔石村搬迁到清西陵附近,改名新畔石村,北畔石村按自然庄划为南头、北头、马峪三个自然村。
P39-41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易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故事浩若烟海,把它收集整理成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2007年,易县文联为作协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易县卷》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自此,百余位会员深入乡村、景区、农家,开始了艰苦细致的采写工作,至2008年上半年,累计投稿3000余篇100余万字。
期间,我们请民间文艺家、保定民协原主席耿保仓先生对采写和编辑工作进行了培训;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王涛多次过问此项工作,并给予了多方指导;县文联刘金珍主席和宋爱华女士亲自参与了一些技术性工作,对作协完成此项任务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协主席李文通不仅亲自采写,还对会员的稿件进行了多方修改润色,并从始至终主持了筛选和统筹工作;作协领导王智勇、赵向东、赵克多、卢国章、卢文戈、潘新捷、汤建元、史晓敬也呕心沥血积极参与了书稿的编辑等具体工作;老作者赵剑华、梁冰、李金泉、潘振稳、杨成海、韩永山、尚均、韩锦堂、王公李、赵连勋、刘耀平、陈永泉、王克勤宝刀不老,采写了大量稿件;为把杨成武、白求恩的革命事迹写得真实可靠,李国强同志自费到唐县、涞源等地实地考证,其严谨态度令人尊敬……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易县卷》付梓出版了,由于编写人员皆非专业,书中难免有取舍不当、挂一漏万之处,还望各路专家不吝赐教!
编委会
2011年3月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
——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