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辟地
讲述:张鹤林教师初中
记录:刘秉忠66岁退休公务员中专
1964年采录于固安县独流村
相传很早以前,天地不分,混沌初开,虽有日月星辰,大地依然暗淡无光。后来,日月星辰渐渐分开,水土沙石凝聚成地,草木鱼虫逐渐繁衍。再后来,地上渐渐隆起一座大山,大山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的照射,便孕育了灵通之性的人胎。有一天,忽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人胎长成。这个人就是后来传说中的盘古。盘古学爬学走,渐渐长成一个巨人。他生活在这浑朦的世界里,总觉得别扭,就试着用手向上托天,用脚蹬地,天有渐渐上升、地有向下沉的动静。盘古心喜,拼命用力,只听“咯吱咯吱”地响,眼看大功告成,可是一看还是分不开,细一看,原来昆仑山顶与天连着。他心想:天地连得这样牢固,单凭自己的力气是分不开的。必须找件家什,断开连接的地方。想到这里,盘古到处寻找,终于在昆仑山下找到一把斧子和一把凿子。他用斧劈,用凿子凿,终于把山凿开!从此,天地两分,轻清者渐渐上升为天,重浊者渐渐下降为地,阴阳相生,万物发展,人类便出现了。
抟泥造人
讲述:王友瑞农民不识字
记录:刘秉忠
1964年采录于固安县渠沟乡孔庄子
人是怎么来的呢?听老人们这样讲:很早很早以前,有个神仙看到世界上有山川、有平地、有江河、有湖、有海。陆地上有花草树木,天空中有飞禽,水中有鱼鳖虾蟹。他想:这么好的世界要是再有会说话、会千活的人该多好哇,那世界就会更繁华、更文明了。怎么造人呢?他就用水和土抟成泥来做人。他做了很多泥人,放在地上晒,想使他们变成会走路、会千活、会说话的活人。他刚摆放不久,天上突然下起大雨,没来得及收拾。这泥人有的淋坏了胳膊,有的淋坏腿,还有的淋成麻子。后来,神仙对着所有的泥人吹了口法气,这些泥人真的变成了活人。据说,那些缺胳膊短腿的人,脸上有麻子的人,就是被雨淋坏的泥人。
人们根据这个传说,认为人是泥土做的。现在的人还有泥土的痕迹,不信,人出汗的时候,在身上随时都能搓下泥卷儿。人一生吃的粮食、蔬菜也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吃的油、肉、蛋也都与泥土有关。人死后“入土为安”,羽化为泥土。
月亮神话
采录:刘秉忠
1963年采录
嫦娥奔月
传说在远古时候曾经有十个太阳,轮流值日,每天出一个与人们会面。后来,他们不遵守天上的规矩,一起都出来,同时出现在天空,这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整个天上成了太阳的世界,地上的庄稼和草木被晒焦了,热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炎热和饥饿使大批人死亡。
正当人们无可奈何之际,老天爷派来一个叫羿的天神,到下界来拯救人们。羿神通广大,尤其擅长射箭,他领了使命带着妻子嫦娥来到人间。嫦娥原本是天上美丽的仙女。他们来到人间一看,到处是悲惨的景象。人们听说天上派来天神羿来到凡间,顿时欢呼呐喊起来。羿搭好神箭,拉开神弓,向那炎热猖獗的太阳射去。过了片刻,只见天空中一团火球很快坠落下来,“砰”的一声落地,流火四溅,金色的羽毛纷纷落地,人们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带着箭的大乌鸦。羿接二连三搭箭,一一射向天上的太阳,只见天上一团团火球爆裂下坠,流火满天,一只只大乌鸦纷纷落地。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照耀天空。天气立刻不那么热了,人们欢呼起来。
除去了太阳的危害以后,羿又继续铲除恶禽猛兽,经过努力奋斗,消灭了各地的害人精。从此,人们逐步过上了正常生活。可是,羿和嫦娥却因为人间还有很多灾难,而不能回到天上,太阳是老天爷的儿子,老天爷让羿到下界是为了惩戒犯了天条的儿子,绝不同意杀死他们。羿连杀九日,违背了老天爷的意愿,对不起老天爷。老天爷对他十分不满,不可能再让羿回到天上,当然嫦娥也会受到牵连。他们回不到天上,就意味着同凡人一样,有老有死,死后还会到阴间或地狱,在那里还会与那些被他杀死的毒蛇猛兽的鬼魂相遇。这是他们特别不愿出现的结果。为此,嫦娥时常抱怨羿。羿一心为民除害走遍天下,也冷落了嫦娥,嫦娥由抱怨变为怨恨,羿发现了这种变化。为了稳定家庭,摆脱困境,他克服重重困难到了昆仑山找到王母娘娘,寻求长生不老药。王母娘娘听他诉说了自己的境遇,对他这个大英雄的不幸遭遇很是同情,爽快地送给他足够两个人用的长生不老药,并告诉他这药一定好好保管,两人吃了能长生不老,一人吃了能升天成仙。羿听了高兴极了,谢过王母娘娘就赶紧往家赶路。
羿回到家里就对嫦娥说,自己在王母娘娘那里求来长生不老药,想与她一同吃下,以便都能长生不老,免得生老病死再去阴间受苦。他把药交给嫦娥保管,想等晚上再吃。可是,嫦娥想,自己本来就是天上的女神,应回到天上过神仙生活。她不愿在人间,对羿的过失也厌恶了。于是,她趁丈夫不在,就偷偷地把两份长生不老药全部吃下。刚吃下不久,她的身体就变轻了,慢慢离开地面升空飞向窗外,越飞越高。她不去繁华神圣的天宫,而是去了月宫,在那里过起了孤独冷清的神仙生活。
嫦娥刚刚飞走,羿就从外面回来,一见妻子和长生不老药都不见了。他明白了一切。妻子已经离弃他,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乐园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太大了!他睫怒、失望、悲哀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此,他的性格变得更加暴躁,常常对别人发脾气。他的进取心慢慢消失了,渐渐地脱离了百姓。后来,他的一个家丁也是他的徒弟,用暗算的方法将他杀死,一代英雄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P3-5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廊坊·固安卷》,作为《中国民间故事丛书》的一个县卷本,历经13个月的征集和编辑终于完成了出版准备工作。这是固安县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近30年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的结晶,是固安县乃至廊坊市、河北省和国家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作为固安县卷本的主编,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
我对民间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20世纪50年代,正是我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我听到过父母和乡亲们讲述的大量民间故事,这其中有神话、有传说、有童话、有寓言、有笑话、有生活故事、有案情故事、有鬼狐精灵和动物故事。在那个时代,广大农村和城镇,讲民间故事,讲谚语,猜谜语,唱歌谣,下土棋,做游戏等,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民间故事蕴含着历史、幻想、理想、感情、道德、智慧和生活知识。具有教化、娱乐和传播知识的三重作用。民间故事的讲述人、传承人多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的人。民间故事是我们的先人创造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产,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智慧、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缺失的精神资源。
固安县历史悠久,地处京南,古称方城。公元前680年就有方城的文字记载,西汉初年始建方城县。邻近固安县东北边境的“王力传说”是当年黄帝会盟各部落诸侯之地,他们与蚩尤大战,最后杀死蚩尤,蚩尤坟就在涿州城西,那里距固安县境仅30余里。这里有早在5000年前华夏民族先人活动的遗迹;有西周初年古韩侯国的韩城遗址;有周代实施周礼重农桑推行沟泬制和井田制的遗址;有督亢亭和灌田百万亩的督亢灌区;有战国时代的黄金台遗址和孙膑墓;有汉代临乡侯国遗址;有王莽店和刘秀落难被救处的公主府;有晋代司空张华和唐代宰相张柬之的故里;有遍及全县的宋、辽战场遗址;有萧太后和元世祖忽必烈的行宫遗址;有杨家将后人救驾燕王朱棣的遗址。固安历史名人辈出,三国时代的刘放,晋代的张华,南北朝的张皇后,唐代的张柬之、张说,明代的王复、杨维聪、苏志皋、郭光复,清代的于成龙、杨秀、蒋攸锸,仅明清两代固安就出了57名进士,魁星阁就有4处;本县在近代和现代更是人才辈出。金元以来固安就是京畿重地,民风醇厚,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是民间故事富集地区。全国性的民间故事流传遍及固安城乡;当地的名人轶事如群星灿烂,地名趣话风土人情层出不穷。浑河、清河长期的水患演绎出纪小堂出家的故事,《大义尚》《何吴不分》《真金许窦玉》等故事彰显出当事人的高尚情操。《懒王的故事》《素炒饺子边》警示人们穷奢极欲、腐化堕落是败家亡国的根源;《草死苗活地发暄》《宝船儿的故事》《黄巢起义》警告人们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必将招致天灾人祸;《没有取出的金船》《人心无举蛇吞象》揭示了自私、纵欲贪财的下场;《杨状元的传说》道出“人做损阴缺德之事,鬼神不佑”的忠告。
故事中大量带有惩恶扬善的内容,褒奖善良、勇敢、正直、仁孝、忠义、机智、勤劳的行为,传播历史的、生活的知识。这当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大量优秀的民间文化。优秀的民间文化对孕育优秀的民族素质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挖掘和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国力服务。
1980年,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回忆过去听过的民间故事。到1990年记录未见发表的民间故事240多个,整理近百篇。1987年至1990年,廊坊地区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工作。我县有多人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收集整理民间故事、歌谣和民谚。赵复兴、李怀明、刘秉忠、王秀丽、刘英华等人有部分作品发表。90年代出版的《固安县志》记载:固安县民间故事整理者赵复兴、胡乃臣、刘秉忠都有几十篇或上百篇的作品。可惜,当时我县没有编辑出版。时至今日,胡乃臣已经于7年前病故,上百篇作品不知下落;李怀明1 3万字90多篇的稿件遗失殆尽;王洪义8万字50多篇作品在4年前当废纸卖掉;王秀丽的80多个故事和歌谣也遗失了;我也有30多篇稿件丢失。这些损失令人惋惜。只有赵复兴与我合作编著的民间故事集《穆桂英夜摆迷魂阵》出版了,共收录故事1194。
去年5月,县文联秘书长刘英华找到我,要求我承担起编写《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廊坊·固安卷》的任务。我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多年来想编辑和出版固安地区民间故事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我找出原来的目录,着手回忆和整理过去未发表过的民间故事。8月初,根据刘英华的意见我开始找王洪义、刘旭东、刘斌、李怀明等人整理民间故事。9月底,收到《(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县卷本)编辑出版细则》。我们在编辑过程中注意严格执行“编辑出版细则”,收录作品尽量考虑全面性,尽量保持故事的原汁原味。固安流传的民间故事繁多,在我们掌握的500多个故事中收录了217个。没有收录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很有价值的,只是限于文字篇幅和印刷经费而不能一一收录。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将作品分为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四大类。考虑到神话只包括创世神话和英雄神话故事数量太少,本书中将部分带有神话内容的故事也纳入神话类。传说部分收录名人轶事和地方风物,按序编入。
20多年来,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脑游戏网络的出现,像几十年前那样流传民间故事的情况已经逐步消失。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为这次收集编辑和出版打下良好基础。
2009年10月15日前,我们征集了8个人的200多篇作品,共40万多字,经编排、筛选,保留186篇37万多字。经过两个半月的审稿、改稿、编排、打印、对版校对,于2009年的年底打印成初稿。在春节前后刘英华拿来她和王秀丽、李志涛等人2万余字的稿件,张伯华同志也拿来5000字的稿件。经过再次努力筛选校对,于今天完成35万字的送审稿,申请正式出版。
面对这次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历史重任,我们丝毫不敢懈怠,但限于学识与水平,限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关系,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书稿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疏漏和瑕疵。望各级领导、专家和读者们多加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5月16日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序一)
罗杨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到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是由国家立项批准,属国家级重点社科项目之一。“廊坊卷”这套书经过全市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历经数载终于告罄。刘秉忠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廊坊固安卷)》被列入廊坊市文联“文艺成果出版工程”,是廊坊文艺工程的又一丰硕成果。廊坊1989年建市,是一座淳朴而年轻的城市。作为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土地上的一个开放较早的区域,廊坊有着灿烂悠久的地域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廊坊地处华北平原中东部,远古时代是黄河和燕山河系流经的区域。廊坊境内的县域设置,大都形成久远,除大厂、广阳、开发区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设县区外,其余各县均有千年的历史。该卷本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
刘秉忠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廊坊固安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本书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本书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本书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本书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