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1年到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万人。在世界政党史上,很难找到或者根本就找不到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守信仰,付出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再也没有比生死抉择更沉重的选择。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革命先烈经受住了血与火和生与死的考验,不惜流血和牺牲?在一次次与革命先烈后代的对话中,我找到了答案:信仰就是引领他们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人。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顶天立地的人更有力量?!
1、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马克思说过,“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李大钊是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从未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学术问题或教条,而是将其作为改造社会、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真理和武器,把自己当成革命战士,直至为了“主义”而英勇牺牲。他的孙子李建生之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爷爷选择马克思主义,除去‘主义’自身的科学和真理的因素外,还取决于他从少年时代就树立改造中国的理想,他看到了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旧制度已经开始走向衰败,社会主义的萌芽已经开放,未来的中国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强盛,人民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幸福的新时代。”
现在社会上一部分人,甚至有些共产党员,对“主义”不感冒,甚至不屑,认为“主义”是空谈,不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想法些许像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要少谈主义——“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没用的”,把矛头直指马克思主义。此时,已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反驳了胡适把“问题”与“主义”割裂开来的错误,他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在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显然,李大钊不反对要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要以“主义”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他说,“我们唯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做材料做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的历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一种僵化的教条,恰恰相反,其伟大生命力正在于与实践密切结合,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进步而进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战胜艰难险阻,取得凯歌前行的辉煌事业的。
2、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信心。冼星海谱写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写出呼声”的《黄河大合唱》。自法国留学归国后,他就对延安抱有热切憧憬,他曾在写给妻子钱韵玲的信中写道:“中国现在已成了两个世界,国民党反动派完全堕落了,延安才是新中国的发源地。我们走吧,到延安去,那里有着无限的希望和光明。”1938年,他和妻子来到心中的圣土延安,此后,陪伴着清凌凌的延河水,冼星海把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完全倾注在不知疲倦的工作中。冼星海的独女冼妮娜,与父亲冼星海在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同龄,她在接受采访追忆父亲时说,“母亲经常担心他过于疲劳,劝他早些休息,但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父亲一生夙愿就是要用音乐拯救危难中的中国,不顾一切,为党努力!1939年6月14日是父亲生命中最高兴、最自豪的一天,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十多年过去,《黄河大合唱》依旧震撼心灵,每次唱起这首《黄河大合唱》,她每一个饱含生命力的音符依然敲打人心。而每次唱起这首《黄河大合唱》,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一幅画面:那时,延安的天是碧蓝蓝的,延安的地是金灿灿的,无数进步青年像冼星海一样,朝圣般地奔向延安。战争年代的饥寒和八百里秦川也挡不住他们投奔延安的脚步,他们“打断脚、连着筋,爬也要爬到延安”,这样的热血行为是为了什么?不正是因为他们满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事业的无比信任?!
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向全国。在火红的岁月中,不论是在茫茫雪山的万里征程,还是炮火纵横的千里疆场,都有一批又一批英烈追随着党前行的步伐,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样的信念、这样的信仰正是源于对共产党的信任,对党领导的事业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
3、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左太北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的独女,每每追忆父亲,她总是以泪洗面。采访时,她讲述了父亲在太行地区发动当地群众搞生产的情景。“日寇‘扫荡’期间,父亲发动当地群众开展生产运动,在清漳河畔开垦土地。日本侵略者想把八路军困死在太行山上,可是八路军神通广大,和群众一起开展生产运动,把荒滩荒山荒洼洼都变成了宝地。父亲常说,‘人民是水,我们是鱼,水多了,鱼也活跃了”。
“人民是水,我们是鱼,水多了,鱼也活跃了”,这生动的语言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和生活幸福的核心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前进发展的坚强靠山。只要党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奋斗,人民群众就会把心交给党,党的事业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P2-5
不忘革命传统 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他先后到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宁夏西吉等革命老区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之所以被视为圣地,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共产党的革命之地、战斗之地,也是英雄之地、光荣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这些革命老区考察,这不仅传达出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情缅怀,更昭示了接续红色基因的殷切期望。
往回看,“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中国革命史、党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三十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面对强大敌人,历经千难万险,锻造出了一个先进的政党,建立了一个新中国,更培育出了历久弥新的优良革命传统。这种革命传统饱含着深刻的历史哲理和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经典题材和丰厚营养。这种革命传统是别具魅力的红色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这种“传家宝”的内容之一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说,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在不同时期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凝聚民心群力,找到正确道路,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政治优势。
向前走,“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革命传统既然是我们共产党的基因,那么我们就应该坚决防止“突变”和“变异”,而应该将其融化我们的血液里,渗透到骨髓里,凝聚的灵魂里,使之生成更为强大的党性,忠实地复制我们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激励着我们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何才能不“缺钙”不得“软骨病”?那就要接续这种优良革命传统。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我们说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经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的失败尝试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主义”的选择也不是天上掉下来了,而是历史与国情的选择。近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亡种的危机,有识之士想尽千方百计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亡种之时,许多有识之士都怀挽狂澜于既倒之理想,抱扶大厦之将倾之信念,千方百计实现国富民强之梦想,如“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戊戌变法的康有为,辛亥革命的孙中山等,他们从思想开化、到学习“器物”,再到变革政治制度,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但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他们有为之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可依然没有带领中国摆脱困境走上现代化呢?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依然怀有带领中国走向国富民强的理想信念,就逐渐走向胜利呢?因为理想信念背后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现阶段,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就是源于对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理想的动摇。有人认为,现在我们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没有跨越,再谈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是“扯远了”;有人在谈到要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时,往往会有一些“微词”,变成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还有人把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等,当作光说不练的“场面话”等。更有甚者,把共产主义视为虚无缥缈的“乌托邦”。遥想当年,为什么在革命岁月里,条件是那么艰苦,物质装备是那么匮乏,我们依然能够相信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必然能够实现?为什么在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我们依然能够相信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必然能够实现?为什么现阶段我们物质与精神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却动摇了共产主义理想?却放松了不懈追求的理想信念?岂不怪哉!
要坚守为美好明天奋斗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理想,更是一面理想信念的旗帜。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正是考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牢不牢的关键期,遇到困难是倒下,还是拿出冒的勇气、闯的劲头,靠的是理想信念的支撑;遇到诱惑是迷失,还是抵制,靠的也是理想信念的支撑;遇到干扰是退缩,还是勇往直前,靠的还是理想信念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树立起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标杆”,“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这就更加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始终握好理想信念的“接力棒”,把坚定理想信念同美好生活的追求紧密联系起来,把行动落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
序一
序二
自序
1.活着就要有用——记谢觉哉夫人、百岁红军王定国
链接:相互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享胜利年——王定国为谢觉哉七十大寿作诗一首
2.家门传浩气学风代代浓——访张太雷的外孙女冯海晴
链接:张太雷致妻书——现在觉悟富贵是一种害人的东西
3.“这样的人格无愧于‘后来人’的身份!”——访夏明翰烈士的独生女儿夏芸
链接: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夏明翰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
4.“要像爷爷那样对党忠诚”——访兴国首任县委书记、革命烈士胡灿之孙胡续生
链接:革命烈士胡灿小传
5.十年采访,十年写作——方志敏的女儿用余生“续写”《可爱的中国》
链接:为了救可爱的中国,我俩甘愿赴汤蹈火——方志敏与妻子在婚礼上的誓词
6.人生的底色是追求真理——记刘志丹独女刘力贞
链接:为救国救民我可以献出一切——刘志丹写给妻子的信
7.父亲将赵一曼三个字刺在身上——访赵一曼烈士的孙女陈红
链接:临刑时刻,赵一曼最牵念儿子——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
8.精神财富世代相传——访“双枪芙蓉”贾春英之孙潘平
链接:国无宁日,谈何家全——潘涛写给妻子贾春英的信
9.一块桦树皮,珍藏六十多年的传家宝——访抗日英雄杨靖宇之孙马继民
链接:杨靖宇将军小传
10.学习父亲优秀品质,不迷失政治方向——访袁国平独子、海军指挥学院袁振威教授
链接:战死沙场以博一快——袁国平写给母亲的信
11.仰望太行——怀念左权将军
链接:我俩的心紧紧地靠拢在一起——左权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
12.一朵“傻”云——记“刘老庄连”指导员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
链接:待凯然以报父母恩——“刘老庄连”原指导员李云鹏写给父母的家书
13.把祖国的需要视为最高指示——访马本斋之子、海军少将马国超
链接:英雄母子的故事
14.踏遍万水千山只为追寻前辈足迹——记毛泽民的外孙曹耘山
链接:家书寄舅母,暗语传信念——毛泽民写给舅母的信
15.我和父亲都是“书报资本家”——访陈潭秋次子、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志远
链接: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陈潭秋写给哥哥的信
16.清凌凌的延河水,明亮亮的星海辉——冼星海独女冼妮娜和父亲的故事
链接:两地遥隔,能不依依——冼星海写给妻子钱韵玲的信
17.相聚虽短,亲情绵长——访任弼时之女任远芳
链接:带着知识回国——任弼时给女儿任远芳的信
18.“硬骨头精神”传后人——访“独臂将军”贺炳炎的长子贺雷生
链接:“趁着还活着,多为党为人民做点事”——妻子姜平写给贺炳炎的信
19.从父亲的日记中重获父爱——访著名抗战将领王孝慈之女向里南
链接: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著名抗战将领王孝慈写给弟弟的信
20.他不知父亲是“狼牙山五壮士”——访“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长子葛长生
链接:葛振林烈士小传
后记 不忘革命传统坚持理想信念
从英烈门风重温理想信念
看了其庆同志《英烈门风》的书稿,深受启发和教育,引起了我的共鸣。抚今追昔,钩沉史海,这本书难能可贵地通过对后人的采访,从门风、家风这个角度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财富,别开生面,真实感人。
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族的价值观,是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对晚辈们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20位英烈故事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英烈家风的共同属性,英烈的家风体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这种变化和进步,我们都有切身体验。过去我们吃粗粮、穿布衣、住平房、两脚赶路、骑自行车,现在是吃细粮、穿时尚、住楼房、开私家车。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深刻的。这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奇迹,而且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对于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国家的现实和未来,我们应该充满自信。但是,从人的精神生活来看,从人的理想信念来看,现在确实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奢靡之风,使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在新形势下,一些人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物欲横流,信念动摇,丧失根本,“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烧香拜佛,抽签打卦,迷信风水,走火入魔,甚至“一边烧香拜佛,一边贪污腐败”,美其名曰:“权有多大,利就有多大”,让人匪夷所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并反复多次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离不开教育引导。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财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教科书。回望党的九十多年的历程,面对命运多舛、满目疮痍的祖国,面对受尽凌辱、苦不堪言的人民,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革命战士站了出来,经受住了血与火和生与死的考验,不惜流血牺牲,为的就是一个理想,靠的就是一种信念。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习近平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毋庸置疑,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革命理想高于天”。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祝贺其庆同志这本书出版,这是一本正能量的书,让我们能够看到革命英烈浩然正气的门风,并鼓舞我们向前奋进。
吕其庆编著的这本《英烈门风》收集了20位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英烈的珍贵家书,以家书为线索对其后人进行了专访,包括“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百岁老人王定国,张太雷之女张西蕾,任弼时之女任远芳,方志敏之女方梅,夏明翰独女夏芸,左权独女左太北,冼星海独女冼妮娜,毛泽民外孙曹耘山,赵一曼孙女陈红,“双枪老太婆”贾春英孙子潘平,等等。书中附有珍贵历史照片与革命后代近照,生活化、故事化地真实再现了革命英烈的家风、家训。
由吕其庆编著的这本《英烈门风》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英烈在战争年代的家书、家信;二是提供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英烈的书信的后代专访,真实再现革命英烈的家风、家训,以及革命英烈后人在传承前辈革命传统方面所发挥的特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