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胜利荣光(芷江受降)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伟大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这本书有特殊的意义。由李松编著的《胜利荣光(芷江受降)》亲历这场战争的美国大兵讲述战争的经过。李松教授搜集200余幅照片,再现芷江受降的庄严时刻,成为不可替代的历史印记。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将永远记住曾经的付出,永远记住中国作出的伟大牺牲。让我们虔诚地祈望恒久的世界和平。

内容推荐

芷江是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第一个举行洽谈投降事宜的城市,“芷江受降”永远地定格在历史中。

由李松编著的《胜利荣光(芷江受降)》以200多幅高清照片为经,以当时的中美亲历者以及美国军官约瑟夫·德的口述为纬,全景观、多视角、细致化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盟军在湖南芷江的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包括日军在芷江受降的历史场景、美军在芷江的通讯工作、芷江的风土人情等等。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严肃性与庄重性,也有个人视角的趣味性和生活化,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了芷江抗战文化的各个层面。恰逢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此书的出版极符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同时,本书收录的高清彩照均是美国军官收藏了几十年的珍贵资料,首次在世界上面世,既弥补了关于“芷江受降”在图片资料上的匮乏,更为专家学者在这一课题上的研究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料。

目录

约瑟夫·德致辞

约瑟夫·德生平

总序

前言

历史选择了芷江,芷江创造了历史

美军驻扎芷江

美军广播及通讯工作

日军投降喜讯到芷江

胜利喜庆满芷江

芷江受降筹备

日军投降代表抵达芷江机场

日军芷江投降签字场景

芷江受降之后

盟军在芷江

芷江军事机场

芷江的战友

大火和废墟

芷江街头见闻

芷江市场一瞥

芷江人民劳作场面

河边风光

结语

附录一:芷江受降大事记(1945年)

附录二:冈村宁次回忆投降及投降后的状况

附录三:今井武夫回忆受降经过

附录四:今井武夫所载《芷江会谈记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旧石器时期,芷江已经开始有人类在这一地区生活。芷江自古属“五溪蛮地”,其名来自屈原的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商周属楚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芷江开始置县,芷江镇六度成为州府治所在地。芷江位于湖南西部,在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和雪峰山西部山脉之间,无水河流经此地。芷江虽小,但是交通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是中部通往西南诸省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便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历来兵家的必争之地。芷江重要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不会默默无闻。

历史的机缘让人们注目芷江。抗战爆发之后,芷江在现代战争史上的战略价值逐渐凸显。国民党政府由南京迁都重庆,芷江作为全楚咽喉成了大西南的军事焦点。1937年2月,国民党从南京迁入了中央政治学校,之后,陆军大学、第六战区司令部特务团、宪兵司令部、航空第九站、航空第二修配厂、美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美军驻中国后勤司令部等二百多个军政部门也纷纷涌入,芷江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湘西边陲小镇,发展为军事辐辏之区、人员聚散之地,以至区区弹丸之地,驻扎了十一余万军民。尤其是芷江机场的建造,作为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苏军、美军,以及中国空军随后进驻,芷江成了阻击日军进攻西南的战略要塞。为了抗击日军进逼重庆、打通东南亚陆上交通线,国民党政府空前重视芷江的堡垒地位。早在1934年就在城东修建了军用机场,1938年底竣工。当时芷江机场保密,不对外公开。芷江机场地理环境好,四周环山,远离京广铁路,十分隐蔽。抗日战争爆发后,凡涉及芷江机场空军作战及战果的报道,从不写“芷江机场”,而称为“红岩机场”“湘西某机场”“湘西盆地机场”或“前进机场”,日本大本营一直摸不透这些机场在何处。1938年易卜在《芷江民报》介绍了芷江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今日的芷江不只在战时交通方面占极重要的位置,她是发动抗战,复兴中华民族,西南诸省的第一重门户;在国防上,在某种战略上,她也不失为是一个支撑点。她在第四期抗战当中,更形成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这一个大时代的前面,每个人,每个地方,都不能逃避抗战上的关系与职责,何况芷江这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

首先,芷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冲。据统计,从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驻芷江各种军队及军事机构多达二百二十个,大到国民政府的陆军总部、方面军司令部及军政部、军令部所属单位,小到高炮连队、防空哨卡。从兵种看,有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及宪兵等多个兵种。既有中国军队,也有苏联、美国的空军。美军地、空勤人员最多时达六干余人。在竹坪铺、七里桥等处的低冈,田垄里鱼鳞板似的黑色营房、仓库、商店连成一片,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形成了美国街。原不足三万人的县城,骤增至十余万人。芷江,成了大军云集的前哨阵地。

其次,芷江也是战争的避风港。自从中美苏空军进驻芷江后,他们随时歼灭日机,芷江城渐渐安全了。大批沦陷区的难民纷纷逃入芷江城。于是,大街小巷、院落村旁、庵堂庙宇、祠堂走廊,到处是人家,到处是住户,凡是能遮风避雨的地方都住满了人。当年有首歌谣:“芷江城,人碰人,日各千担谷,才能养活人。”那时,每天都有牵线似的人挑谷运米进城。芷江城的北门外到三里坪这段河边就有十八家碾坊,仅苗子弯(今芷江宾馆旁)那儿连着开有五家碾坊。据当年在苗子弯守碾坊的李高才老人回忆说:“那时碾谷子的人太多,白天忙不赢,晚上还要加夜班,有时加班到通宵。家家碾坊都那么忙。”他说:“那时的人真多,街上走路人挤人,路上行人让行人,天天像赶场一样。”

P1-3

序言

亲爱的读者,您现在看到的这些照片,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士兵的私人战地记录。这些照片属于我,因为我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也因为这些照片的场景是我自己构思、选择、拍摄的。同时,也可以说,我属于这些照片,属于这些照片再现的那些人和事。当这段战争的历史即将被无情的时间尘封的时候,回想七十多年前在中国湖南芷江的、那些模糊不清的往事,我这老迈之躯,还能记住多少?保留多久?

几年前,当我的朋友戴尔?斯特里特提出想看看我那些在退伍军人圈里“著名的中国照片”的时候,需要把这200多张照片从胶片上拓到幻灯机上,但是大部分胶片都已经卷曲,拓不下来,我当时感到非常尴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孩子们及时地送了我一个幻灯片扫描仪作为生日礼物。我很喜欢这个实用的礼物,虽然它的使用效果比幻灯机也好不了多少,但是这份礼物表明,我的家人和我一样,并不认为那段沙场磨砺的岁月已经随风而逝。不过,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还是完成了将胶片图像转换为电子文本的工作。

我在中国抗战的征程中,前半段经历是在印度、缅甸、昆明援助中国远征军。有不少照片记录了我从缅甸到昆明的过程,在第988信号队的工作情况,还有去上海的航程,以及回美国的历程。我确实买过一台二手的柯达35毫米相机,这台相机后来在湖南芷江派上了大用场。

来自中国武汉大学的历史学者李松先生,通过我昔日的长官弗里德里克?施安勒(FrederickF。SchallerJr。)上尉的儿子弗雷德介绍,与我在波士顿郊区的夏日别墅访谈交流,多次从早上到黄昏,无话不谈,相交甚欢。尤其对于二战这段历史的认识,我们谈得十分投机。很高兴结识这样一位来自异国的忘年交。我一直希望这些照片所承载的历史内容能够重新为世人所了解,因此,我请李先生承担整理和撰述工作,我很高兴与他一起用照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重现回到当年的那些人物、场景和事件。尤其是当我得知,出现在这本书里的回忆者还有当时在芷江抗战时期的军政要员、普通士兵和平民,我真的十分兴奋,我很想知道,在同一时间、地点、事件和氛围中,我们每个人都看到了什么、想了什么。

因而,我很期待和各位读者朋友一起翻开这本书,走向历史的深处。

后记

今天之所以能够完成本书的编撰工作,除了应该衷心感谢约瑟夫·德先生的鼎力支持、弗雷德先生的热心帮助外,还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的倾力筹备,馆长吴建宏先生、办公室主任张智勇先生从人力、物力和历史知识方面都为我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本书凡是没有一一注明出处的照片均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提供并授权。

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所所长田均权先生在芷江抗战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他曾发起征集芷江抗战期间的文史资料,这些有关芷江抗战的珍贵史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特此表达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北方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宋玉成先生一直秉持传承中外文明、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在图文书出版耗资巨大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拍板决定出版本书,体现了人文学者的远见卓识和历史担当。责编聂元元女士兢兢业业,耐心细致,一丝不苟,以十分可贵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推进了本书的出版。

对于本书的错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李松

2014年1月26日于珞珈山武汉大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22: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