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越国公汪华原名叫汪世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汪华,是隋唐时代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是统一徽州六郡的吴国王,是汪姓第四十四代显祖,在归顺唐王朝后,被唐高祖封为上柱国越国公。汪礼俊编著的这本《唐越国公汪华年谱》以年谱的形式,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传奇人生,汪氏一族的恩荣历史。
| 书名 | 唐越国公汪华年谱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越国公汪华原名叫汪世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汪华,是隋唐时代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是统一徽州六郡的吴国王,是汪姓第四十四代显祖,在归顺唐王朝后,被唐高祖封为上柱国越国公。汪礼俊编著的这本《唐越国公汪华年谱》以年谱的形式,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传奇人生,汪氏一族的恩荣历史。 内容推荐 汪礼俊编著的这本《唐越国公汪华年谱》分谱前、年谱、谱后三大部分,内容包括约三万文字和六十四张珍贵图片。本书的主体部分当然是年谱部分,收集整理了与汪华当年相关的很多重要史料,在“年谱”前面编写了“谱前”部分,介绍了汪华出生前汪姓氏族的发展,在“年谱”后面编写了“谱后”部分,介绍汪华去世后的历史影响,这样,通过“谱前”、“年谱”、“谱后”三个部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汪华一生的历史经历以及展现汪华作为伟人的光辉历史形象,旨在让更多的汪姓宗亲和研究汪华的人们了解汪华,感受汪华,从而树立汪华形象,弘扬汪王精神。 目录 序 前言 谱前 年谱 谱后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即陈至德四年)1岁 农历正月十八日子时,在新安登源里(今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里乡大庙汪村)世袭戴国公、历任休宁县令、稷州长史汪僧莹的妻子郑氏产下一子,僧莹公为其子取名:世华,字英发,又字国辅,名字里包含着父辈对汪世华殷切的期望。后来,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华”,后世统称“汪华”。 相传,汪华出生时“香雾覆室,三日始散”(宋·胡伸《越国公行状》)。这一记载,预示着汪华的一生注定不同凡响。 汪华到底是什么时间改名的,汪氏家谱上没有确切记载。据《资治通鉴》十二卷十五章记载:“先是,太宗二名,令天下不连言者勿避;至是,始改官名犯先帝讳者。” 《全唐文》卷四唐太宗《二名不偏讳令》里面对此更有清楚的记载。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谦虚开明的君主,他在世时,名字带有“李”或“世”或“民”任一个字的,皆不犯讳,也就无须避讳,只有将“世民”两字连在一起的才须修改。由此可以看出,汪华避讳一事,应是在唐太宗之后的事。 李世民逝世后,高宗即位并颁布诏令,凡是名字中有“世民”任一字的都需修改。此时汪华已逝,后世只是在他的牌位、墓碑上做了修改,后来为了上谱,也为了便于后世申报功名,凡在出现他名字的地方都作了修改。 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2岁 汪华健康成长。传说汪华母子的住房及其住地,“雾绕屋顶、云盘上空”(宋·胡伸《越国公行状》),始终有吉云祥霭护罩。 588年(隋文帝开皇八年)3岁 戴国公汪僧莹去世。 父亲僧莹公去世后,汪华等兄弟三人便成为失去父亲的孤儿了,母亲郑氏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孤儿寡母的家庭,其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僧莹公享年54岁,葬歙北云岚山,因仕功显著,后来,宋时被迫封为世惠垂贶善应灵显侯。 汪铁佛出生。汪铁佛,字懋族,是汪华的叔父僧湛的儿子,也就是汪华的堂弟,后来成为汪华的得力助手,被唐封为开国公。 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4岁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母亲郑氏携带幼小的世华(即汪华)、世英、世荣离开登源里,回到歙州(隋朝将新安郡改为歙州,后期又恢复晋时名称“新安郡”)郑村的舅父家。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据《唐书》记载:晋前的“新都郡”在晋朝时改名“新安郡”,隋朝时改名“歙州”,后复为“新安郡”,唐朝时又恢复原名“歙州”。 590年(隋文帝开皇十年)5岁 汪华及其弟弟跟随母亲寄居在舅父家。 年幼的汪华性情与弟弟不同,活泼可爱,勤于动脑,经常向母亲郑氏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让母亲难以回答。 591年(隋文帝开皇十年)6岁 汪华继续在舅父家生活,有母亲的照应,童年时代初期生活比较稳定。幼小的汪华,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帮助母亲去照顾弟弟。 592年(隋文帝开皇十年)7岁 汪华跟随母亲继续寄居在舅父家,生活比较平稳。 7岁的汪华虽然性格与众不同,但很少让母亲生气,而且还知道替母亲去照顾两个弟弟。 593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8岁 母亲郑氏因病去世,留下年幼的汪华兄弟三人,这对于只有八岁的汪华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从此,汪华真正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 家庭的重大变故,让幼小的汪华突然长大了。面对两个尚不太懂事的弟弟,他意识到自己就是他们的保护者。他有责任要带好这两个弟弟。 贞观二十二年,汪华在写给自己儿孙的《垂裕录》里对自己的身世有这样的记载:“吾少也孤,既壮有室。” 母亲郑氏,歙西人,归葬歙北云岚山,去世时年仅54岁。所生三子:世华、世英、世荣。 594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9岁 汪华开始为舅父家放牛,在放牛的孩子中,他逐渐成为孩子之王,放牛时,常常坐在高处的石头上,吩咐、指挥小同伴们做事,如同将帅指挥部下一样,雷厉风行,有条不紊。小伙伴们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10岁 汪华继续在舅父家放牛。 据《汪氏宗谱》记载:在一次放牛中,有一名叫张士埙的同伴因迟到违纪,按照当时放牛伙伴们事前规定,该受重罚。汪华是首领,执行处罚。张士埙被击昏倒,同伴们都吓得拔腿就跑,张士埙的父亲也来找汪华要人。汪华对着在场的人说:“我能把他打倒,也能让他复活。”说罢,采取急救措施。果然,张士埙慢慢苏醒过来。在场的人都觉得很神奇,对汪华更是恭敬有加。 P12-16 序言 百代汪氏筋骨相连 无论赵钱孙李,华人都是炎黄的子孙。汪氏亦不例外。上溯姬汪,系黄帝第59代嫡传。封侯于颍川。如此推来,31世为“江南世祖”的汪文和乃黄帝第90代传人,44世统揽六州的汪华,乃黄帝163代传人。吾辈以及汪氏93世,应为黄帝162代传人。 黄帝传人、汪氏后生汪礼俊就职于安庆市太湖县赵河中学。其平日忙于耕耘,仍数典记祖,成就《唐越国公汪华年谱》一书,资料搜集、甄别,耗许多时日、心血,实乃不易。该书不落窠臼,把年谱惯于起生止逝之章法创造出新,列有谱前,续有谱后,我赞同此举。近日粗读《毛泽东年谱》,其后也有续篇,可助闲人闲读也。 当今汪氏宗亲,在黄山树起“汪华文化研究会”之旗帜,携手武汉、滇黔川渝、江浙沪、中南地区,灌河流域……各地子辈,修祖墓、编祖谱、建祖祠、写祖文,操汪家事业,异常红火。汪氏宗亲网,天天见亲情;《天下汪氏》刊,季季传家温。每到清明,更相聚于徽州歙县云岚山下,祭祖佑孙,传情续脉。“国要一统,家要团结,忠字当头,宗字当先”。“天下汪氏千年的血液是一样的滚热,百代的筋骨是一样的相连”。凡汪氏子孙,共识如此也。 是为序。 后记 曾有一位做编辑的朋友对我说,想编一本好书,不是容易的事。我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算是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自己显祖的历史性撰写,更不敢有半点懈怠,只能是边研究边写作,几易其稿,力求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本书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图片)部分来自于汪氏宗亲网,感谢这些为汪姓宗亲和汪华文化竭诚奉献的人们。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本家的大力支持。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会长汪炜为本书作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汪德平,黄山汪华文化书画院名誉院长汪寅生分别为本书题写了书名。黄山学院教授汪柏树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诚恳的修改建议。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桐城汪兴吾、池州汪长富等本家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这些都让我深受感动。他们不仅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而且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保证和文化价值保证。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安徽省太湖县天高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旺林、上海威正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胜、安徽省太湖县圆山酒店总经理汪献国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疏利民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15年3月15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