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陈伟、张新刚译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是西方学界较早、较著名的一部阿伦特传记性著作。作者从书面材料和那些尚健在的认识阿伦特的人那里收集资料,以传记的方式,展现阿伦特的思想发展过程,描述她的哲学、政治和文学的背景与状况,介绍了她所有的重要著作,并提示了这些著作对理论界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这些著作的评价和解读。书中,还阐释了比如反犹太主义、邪恶、权力、革命、民族国家、极权主义等一些贯穿在她全部著作中的关键性概念和构思。阿伦特的故事折射着那个时代,她的著作也是为了寻求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就本质来说,传记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生活,但它向我们展示的是她思想的历史基础,是激发她进行思考的特定经验,是滋养她的友谊与爱,以及展示她的思维方式或思想风格。在阿伦特那里,对立的思潮碰到一起,这使她的思想丰富而又激越。通过此书,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阅资料,了解和把握阿伦特的生平、著作、主要概念和观点。

内容推荐

阿伦特是20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伊丽莎白·扬-布鲁尔著陈伟、张新刚译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第2版)/走近大思想家》讲述了汉娜·阿伦特一生的故事。传记材料一方面来自阿伦特留下的文稿,另一方面来自作者对阿伦特的亲戚和周围友人的访谈,全书叙事细腻,注重对阿伦特内心经验的揭示,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位伟大女性思想家的形象。阿伦特的故事,不仅揭示了阿伦特的思想背景,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点。

目录

中译本序言

第二版序言

前言

第一部分 1906-1933

 第一章 我们的孩子(1906-1924)

哥尼斯堡人

阳光童年遭遇阴影

艰难和悲伤的年代

狂飙突进

 第二章 影子(1924-1929)

激情的思考

“非同寻常的”与“神奇的”

邻人间的爱

 第三章 一个犹太女性的生活(1929-1933)

哲学的保卫者

作为自传的传记

转向政治

白天和黑夜

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反抗

第二部分 1933-1951

 第四章 无国籍者(1933-1941)

她的人民

海因里希?布吕赫

法西斯主义的教训

在移民的路上

 第五章 忠诚是真实的标志(1941-1948)

方向,义务

为犹太人军队的建立

时代的重负:“最终解决”的岁月

慰藉

极权主义的起源

 第六章 公共生活的私人面(1948-

欧洲人

“面向现在”的政治理论

玛萨?阿伦特的去世

确认

未来哲思的基础

第三部分 1951-1965

 第七章 在这世界如在家中(1951-1961)

双王制

各种形态的反共产主义

美国和欧洲:思考革命

欧洲的“颂词”

在美国的论战

Amor Mundi(对世界的爱)

 第八章 延迟的治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961-1965)

审判的报告者

恶的平庸

艾希曼论战

反响

未回答的问题

第四部分 1965-1975

 第九章 黑暗时代的美国(1965-1970)

共和国

在公共场合露面

论革命

再评极权主义

1968年的《论暴力》

告别雅斯贝尔斯

道德和政治行动

布吕赫

 第十章 “不再”与“尚未”:心灵生活(1970-1975)

哲学的慰藉

思考事务

De Senectute(论老年

最后一年

理解的工作

附录 阿伦特博士论文概要

部分译名对照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汉娜早年与沃格尔斯泰因牧师的关系更为私人:她对他有巨大的征服力。玛萨·阿伦特经常告诉她的朋友们,汉娜已经宣布长大后有意嫁给这个牧师。玛萨回答说,如果汉娜和沃格尔斯泰因结了婚,她就必须不吃猪肉,汉娜便会立刻以她的方式回答:“那好,我就嫁给一个吃猪肉的牧师。”当汉娜是一个小学生时,沃格尔斯泰因牧师一周要出现好几次,以给她宗教方面的指导。这样的指导,在汉娜七岁时开始,是她所受的唯一的正式宗教训练——尽管数年后在巴黎,她确实非正式地研究过希伯来文化。基督周日学校是所有幼儿园学生都要去的,她也受到了这一训练以及阿伦特家族中信基督的女仆在家里的实践的足够影响,女仆向沃格尔斯泰因发表意见,毫无疑问,这使他十分惊讶——祈祷是提供给基督的。

这个牧师并不完全受一个漂亮小孩的摆布,然而,在稍后的一个场合,当汉娜宣称她不再相信上帝时,他回答说:“谁问你了?”沃格尔斯泰因认为,个人的宗教怀疑和奋斗并不居于犹太身份感的中心,汉娜·阿伦特后来明白了这一点,20世纪早期德国犹太人意识上表现出一个转变。科特·布鲁门菲尔德在他的文集中,通过引用他的朋友出版商萨尔曼·绍肯(SalmanSchocken)在1914年所说的话,记录了这种转变:“在解放时期,人们会问‘你信仰什么?’,今天人们只问‘你是谁?’”布鲁门菲尔德感到,阿伦特也同意,对这个新问题的真实答案是:不再考虑你是信什么还是不信什么,你生来就是一个犹太人。

在汉娜·阿伦特的童年时代,反犹主义对于哥尼斯堡已经同化的犹太人并不算什么。犹太商人和职业家族居住在一个叫虎峰(Hlden)的地区,靠近广阔的提尔花园(1"iergarten),那里是中产阶级的乐园。工人阶级的犹太人,还有俄国移民的后裔,东部犹太人,居住在普莱格河的南岸,靠近最古老的东正教教堂,那是一座由红砖建造的雄伟建筑,有着典型的拜占庭式圆顶。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和较低阶级的犹太人很少碰面,也很少有低等阶级的犹太小孩到体育馆去,那里每间只有三到四个犹太人。获得地方或州政府的官职对犹太人来说并不寻常,但犹太人为更大的社会贡献了学校教师和艺术家,同时也贡献了更多的医生和律师。犹太人在大学里拿不到教授头衔,尽管他们有着很荣耀的地位,并被允许讲犹太学。保尔和玛萨·阿伦特的犹太朋友们,不像他们父母的朋友,他们不是商人而是职业人员——医生、律师、教师与音乐家。玛萨·阿伦特与一群女性十分友好,她们开办着幼儿园与小学校,阿伦特所上的学校是斯泰因小姐(Fhu Stein)与西兹尼克小姐(Frau Sittznik)所开的,这些女性没有受过大学教育——阿尔贝提那直到1906年才接受女学生——但他们接受过教师的职业训练。自拉尔·瓦恩哈根时代以来,玛萨的那一代是第一批产生大量女性文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的世代;在哥尼斯堡,女性在文学圈、议会团体和政治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玛萨·阿伦特的朋友中,人们认为女儿应当为曾经只有儿子才能得到的职业而进行教育培养。

世俗中产阶级犹太人,像阿伦特一家,他们的同化并不排除在学校或玩耍时听到偶尔混淆的说法,并不排除向他们的孩子介绍他们的犹太特性。汉娜·阿伦特有一天从小学校回来就问妈妈,一个同学所说的是否是真的——她的爷爷谋杀了耶稣。当阿伦特作为一个成人反思此类事件,在1946年的一次电视访谈中说起,她的处理方式是尽量淡化它们的危害,但强调她从中所学到的东西。

我来自一个旧时的哥尼斯堡家庭(阿伦特家庭)。但“犹太人”这个词在家中从来没有提过。我第一次接触到它是我们在大街上玩耍时孩子们所说的反犹言论——尽管实际上这几乎不值得一提,从那个时候起,我开窍了……作为一个小孩子——现在则是一个更大点的孩子——我知道,例如,我看起来就是犹太人的样子……也就是说,我看起来和其他人有点不同。但并不是那种使我感到低人一等的感觉——我只是意识到它,就这些。我的妈妈,我的家,也与其他人家有些不同——甚至与其他犹太小孩相比……对我一切都有些不同——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难精确地指出这种不同包含着什么内容……我的母亲也不是那么理论化的……“犹太人问题”与她不相干。

P10-11

序言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之杰出女性大家,独汉娜?阿伦特一人。她的人格与思想,皆有着十分独特的魅力。阿伦特1906年出生,1975年去世,属于20世纪的人物。从她去世至今,已经过去四十余年。她的著作,虽紧扣时代脉搏,多直接取材于现实,却并不因时过境迁而被人淡忘。如今,阿伦特在中国,还呈现出颇为热门之象;阅读阿伦特,蔚然成风。而研究阿伦特,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学界,迄今仍不显得“过时”。

阿伦特曾说,历史叙述的要义,不是构建某种理论图式,不是揭示某种必然法则,而是要学会讲故事。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故事是喜剧,有的故事是悲剧,有的故事是正剧;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的离奇;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伤感,有的叫人压抑。阿伦特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被她的文字打动后,我们特别想知道,她那充满激情的文字背后站着何等样人?

阿伦特到达美国之前,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漂泊生涯。她是犹太人,这个由不得自己选择的出身,在纳粹德国却是一种“罪过”。如彼时德国其他犹太人一样,阿伦特作为犹太人,面临着种族主义的迫害,并因此而流亡。流亡他国期间,她不过做零工度日,还要着手自己的学术研究。其对现实政治主动或被动的介入,亦从未中止。阿伦特著作中常见的“无根”、“无助”、“漂泊”、“无家可归”、“疏离”、“恐怖”、“绝望”、“重负”、“孤独”、“爱”,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些词语,对阿伦特而言,则是真实的生活,是具体的人生经验。好在阿伦特有一批不错的师长、朋友,环绕周围,时时给她襄助,还有其丈夫布吕赫,与她生死与共。他们的存在,给严峻生活境况中的阿伦特以慰藉,以希望。阿伦特曾言,在20世纪生活,如同下雨天出门没带伞,只有在大雨中行走,任雨点打在自己的脸上、身上。然而,日子再苦,也还要过。人们只有期盼雨过天晴,期盼苦尽甘来。然而,这种期盼,绝非消极等待。世界愚陋不堪,我们仍须保持对“世界的爱”。不是遁入私域独善其身,也不是玩世不恭地在与魔鬼共舞中游戏人生,而是人人觉悟,向“生”而生,共同参与世界的建设,俾使自由得以落实,天性得以保存,让我们在世间如在家中。这,便是最大的政治。

阿伦特在德国接受教育,博士毕业后不久,其学术生涯刚刚起步,就赶上了纳粹运动,同样属于“被时代耽误的一代人”。她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美国完成的,彼时她已经是一位中年妇女。阿伦特的著作中,可以察觉出一种顽强的精神,因为她要面对的是20世纪最极端的“恶”,要处理的是最令人绝望的政治经验,而她自己又是恶劣政治经验的亲历者、残酷统治的受害者。即使她后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不再有生命危险,她仍然守望着公共世界,对各种危机、弊政不遗余力地进行剖析、批判。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的《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正是围绕阿伦特与“世界”的互动、交流展开。“爱”与“世界”,皆为本书的关键词,原本也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关键词。阿伦特作为孩子进入这个世界,作为老人离开这个世界。但她的思想学术成就,并不因其去世而化为尘埃,它已成世界之一部分,构成了“后来者”生活的背景与参照。世界记住了她!

阿伦特的故事甚为丰富。她与污点哲人海德格尔的师生恋情,藕断丝连,纠缠不清。此事最早正是由该书曝出。海德格尔至死不就他当初与纳粹的合作认错,阿伦特却毫不计较。阿伦特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判,也要等海德格尔耳聋眼花、行将就木时才开始。因为她不想让海德格尔看到她的批判。初恋难忘,刻骨铭心,竟至于此!阿伦特与她的博士论文导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则交流甚好。阿伦特去瑞士巴塞尔看望年老的老师雅斯贝尔斯及其夫人,就如女儿回娘家一样。其情其景,轻松自如,正是阿伦特所说的“如在家中”的感觉。而阿伦特丈夫布吕赫,与阿伦特的母亲关系紧张。当玛萨?阿伦特搬到亲戚家别居时,布吕赫夫妇竟然甚为愉快,有获得解放的感觉。工人出身、自学成才、醉心于密谋革命的布吕赫,与巴黎音乐专业学习毕业的阿伦特母亲,其品味与“礼貌”,过于悬殊,难以共处,可以想见。阿伦特却与布吕赫恩爱一生,足见阿伦特的风格,不是中产式的。

事实上,阿伦特对“中产”、“小资”的厌恶,不仅体现在她的生活中,在其著作中,亦有体现。阿伦特十分重视的,是政治的“人民性”、学术的“人民性”。本书所用的“her people”,固然指她所属的民族(犹太民族),但更为重要的,它是指她的“人民”(相对于精英、暴民而言,当然,也不同于大众)。彼时,犹太复国主义领袖,常在没有民意支持、脱离人民的情况下,试图以外交手段或党派利益交换解决犹太人问题。而有的犹太人社团领袖,竟配合纳粹,将自己的“人民”圈出送入灭绝营。知识精英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规模变节,与暴民联手,促成极权主义,亦令阿伦特不屑。唯有在人民自发革命中,阿伦特看到了希望。在此意义上,笔者不妨赠其一荣誉称号:人民政治学家。

阿伦特在战后曾写下大量时政评论,她关于“小石城事件”、“艾希曼审判”、“五角大楼文件”皆有宏论,也因之常陷于公共论争之中。然而,阿伦特从事的主要还是一项思想事业。她主要是一个思想家,一个卓越的政治思想家或曰政治理论家。她面对采访者,还特别指出,不要把她和哲学界的人相提并论。她有意与哲学家保持距离,原因在于她认为西方哲学自古希腊巴门尼德始,即带有对政治深深的傲慢与偏见。阿伦特既不致力于阐发一套新体系,也并不单单靠断片式的名言警句去启迪人,她的著述,更不能总结概括为僵化的教条。她的思想事业,一直在进行中。她去世时打字机上未打完的《心灵生活》书稿中的一页就是一个象征,她的思想事业,与生命同步。阿伦特曾说,她所做的,是想要读懂这个世界。

我们了解了阿伦特著述的风格,也就明白了阅读阿伦特时的注意事项。批驳阿伦特的观点,或者把阿伦特的观点当成真理,都会造成对阿伦特政治思想实质性的误读与背离,从而失去从阿伦特那里汲取灵感的机会。想当然地去推测阿伦特的意图,信口开河,由此陷入无谓的争论,亦不可取。例如,人们觉得阿伦特一定是极其敌视马克思的,其实没有那么简单。阿伦特的丈夫是德国共产党员,阿伦特对德国共产党甚为同情;她的《人的境况》,是研究马克思的项目成果;对于马克思,她是把他的思想与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区分开来看的。她认为马克思站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终点上,属于19世纪,固然问题甚多,其说与20世纪极权主义意识形态毕竟不同。当然,在雅斯贝尔斯的提醒下,阿伦特后来更多地倾向于否定马克思,亦是事实。再如,关于纳粹战犯艾希曼审判报道引发的争议,阿伦特曾说,她原本可以不用“恶的平庸性”(the banality of evil)这个说法。国内不少中译将这个术语译为“平庸的恶”,实属错译,由此自然也产生了一些错误联想。阿伦特在用这个术语时,讲的不是普通人作了大恶,把纳粹屠杀的责任推到受害者身上,而是恶本身并非来源于某种极端的堕落状态或扭曲心理。她认为,艾希曼的例子,揭示了一种恶的新来源。在艾希曼的例子中,恶,源于“无思”(thoughtlessness)。此种恶和作恶者是平庸还是杰出无关,与受害者是否敢于反抗、勇于牺牲无关。“平庸性”在此描述的是恶的性质。

阿伦特从不自言“走出洞穴”或发现了永恒法则,她情愿声称自己的思想是管窥蠡测。她的不少观点,即使在西方,也是备受质疑。她对苏联社会主义有其特定的论述方式,其偏颇之处,相信读者会有所鉴别。阿伦特曾言,人是一个条件性(局限性)的存在,对于阿伦特而言,此理同样成立。相信读者在阅读时,自能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

2017年1月20日

后记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是西方学界最早、最权威的一部阿伦特传记性著作。本书作者伊丽莎白·扬一布鲁尔,是当代优秀的阿伦特研究专家,她是阿伦特的学生,与阿伦特有很密切的交往,曾在阿伦特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的是阿伦特的老师雅斯贝尔斯。

本书所用资料丰富,不仅包括大量阿伦特手稿、书信、笔记,还包括作者与阿伦特的亲朋好友访谈而获得的资料。在内容上,本书涵盖阿伦特的一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十分完整的阿伦特故事,其中既有对阿伦特学术生涯、政治活动的生动描述,也有对阿伦特的人格魅力、情感世界、生活境遇的细致刻画。作者作为阿伦特弟子,虽为恩师作传,却力求不偏不倚,绝不妄加揣测,随意褒贬,亦无所谓“为贤者讳”,只以翔实、准确的材料说话,此种态度,甚为可贵。

阿伦特堪称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伟大政治思想家之一。她忠于真理,珍惜友谊,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爱这个世界。她深刻检讨极权主义灾难,反思“我们时代的重负”,探究“恶”与“思”的关系,为政治正名,为人的自由讴歌,捍卫人与人组成的自由而文明的世界,呼吁人们勇敢地承担起建设家园的公共责任。阿伦特曾把乱世中杰出人物的言行比作黑暗时代的薪火,此种薪火冲破黑暗,给无助的人们以希望,它们愈是稀少,愈是可贵。这一比喻同样适用于阿伦特自己。阿伦特,正是那样一位黑暗时代的伟人,她的作品之光至今仍照亮着我们的世界。她的读者来自世界各国。在中国,阿伦特也正日益引起多个领域学者的研读兴趣。本书不仅适合意欲提高人文素养的社会公众阅读,对于从事阿伦特研究的专业学者来说,也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它为我们理解阿伦特政治思想展开的语境、把握阿伦特政治著述的真正意图、走进阿伦特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读本。

本书翻译工作始于十四年前,它是笔者主持翻译的第一本有关阿伦特的著作。大约十一年前,本书译稿即已完成,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它的出版被一推再推。如今经多方面的努力,此书终于与读者见面,实为来之不易。我们恭奉给读者的,是一幅封存多年的阿伦特思想与生活画卷,是一份迟来的“对世界的爱”。此次出版之前,笔者又对译稿进行了校读修订。

本书翻译分工如下:前言、第一、二、三、四、五章由陈伟译出,第二版序言、第六、七、八、九、十章和附录由张新刚译出。最后,全书由陈伟进行了审校、统稿。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屠玮涓编辑为本书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我的学生赵晨、熊道宏、王宁对译文修订亦有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陈伟

2016年11月6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一本个人生活和思想的传记。它是目前最好的关于阿伦特的传记。

——《纽约时报书评》

一段惊人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最后,我们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汉娜·阿伦特。

——《新闻周刊》

对汉娜-阿伦特的生平和思想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必不可少。

——《波士顿环球报》

一段从纳粹德国到美国成名的冒险故事……以及这段经历如何塑造了汉娜·阿伦特敏锐的政治意识。

——《里士满时讯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