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
分类
作者 陈来秀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成长,不分年龄阶段,它是每个人终其一生要面对的课题,而父母的“放手”则是让每个生命体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成长、努力体现自身价值的必须。何时放手、如何放手是个让人困扰的问题。

《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一书的作者陈来秀一直从事学生心理教育,在本书中,作者把一些有趣的人、有趣的故事和具备可复制性的教育方法在各专题板块介绍给读者,让读者走进去和书中的人物的人面对面交谈、产生共情、激发自身向上的力量。

内容推荐

《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一书的作者陈来秀从一个母亲和教师的视角,以儿子为主要叙述对象讲述了她认为家长在孩子不同成长过程中如何“为所当为”,如何“放心地放手”,如何培养一个思想、精神、经济、心理和行为上足够独立的人:各阶段家长需要做些什么?婴幼儿期(入学前)——及时呼应——构建安全感;少年期(小学阶段)——走到前面——引领方向;青春期(初中阶段)——站到身侧——陪伴共情;青年(高中阶段)——站到身后——守望相助;青年(大学阶段、入职初期)——与他并肩——聆听、分享、欣赏。

本书的另一重点讲述了“空巢期”的中年父母怎样调整心态、调整重心,规划好职业生涯、提高生活质量,让“空巢不空”,让孩子放心地走自己的青春路。

目录

前言

序篇

 孩子的成长得益于父母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家庭

一、原生家庭的影响力会直接作用于子女的婚姻

二、父亲在子女教育中要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第一章 扶枝正苗 培塑自幼

婴儿期、儿童期(入学前)——及时呼应——构建安全感

 第一节 初见之时 爱上他恣意生长的模样

1.孩子出生 是他的第一份独立宣言

2.独自睡觉 安全保障与入睡习惯培养

3.读懂“拒绝” 理解孩子的本能反应

 第二节 入托日起 从小家庭走向大世界

1.入托是孩子首个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的里程碑

2.独立行走是孩子成长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3.在理解“拥有感”的基础上培养“分享意识”

4.“好习惯丛书”引导孩子学习、拥有好习惯

5.会说整句话的孩子和外界的沟通更顺畅

6.声情并茂的亲子共读让孩子领略文字的魅力

7.入园面试带来如何协助孩子“社会化”的思考

@ 陈老师

1.孩子对玩具摆放顺序的坚持让人焦虑

2.要不要教30个月大的孩子认字

3.6个月大的孩子怎样培养阅读习惯

4.一周岁的孩子适合接触哪些读物

第二章 养教并重 流贯不息

婴儿期、儿童期(入学前)——及时呼应——构建安全感

 第一节 家有慢热的孩子

1.当孩子的画作被放到教室墙角

2.海婴老师教会了宝贝穿脱衣服

3.不尿湿裤子的宝宝才是健康好宝宝

4.有些要求对人对己有双重标

5.无意犯错也要道歉

6.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7.小儿感冒后易得中耳炎

 第二节 在很多个“第一次”中,他越来越能干

1.第一次搬家后的适应期顺利度过

2.第一次自己系鞋带

3.第一次自己洗头洗澡

4.第一次面对亲人离世

5.第一次受伤后的意外收获

@ 陈老师

1.我不喜欢幼儿园,我要回家

2.一不高兴就扔东西

3.无视规则的“自由”宝宝

4.孩子的眼泪

5.“欠揍”的孩子

6.好想有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第三章 璞玉初雕 锋芒始露

学龄初期、学龄期(小学阶段)——走到前面——引领方向

 第一节 入学是孩子的成长新起点

1.慢热小孩的入学初步

2.小二那年开始的改观

3.你的学习就由你做主

4.少年扮酷 方式多样

 第二节 学龄童的家庭支持力量

 一、学习习惯与生活技能习得篇

1.关于“陪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2.如何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3.家长怎样给孩子的作业和考卷签字

4.细节中培养好习惯,评价中找到自信心

5.让孩子写作正能量爆表——听说读写评

6.巧借多媒体技术提高低年级学生写作能力

7.家长碎片化阅读对小学生阅读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8.怎么看“强妈”为九岁孩子出国准备的超强攻略?

 二、有效沟通与个性发展提升:

1.有话慢慢说 我在用心听

2.依赖,是放手的准备期

3.怎样做个让孩子信任的家长

4.由《虎妈猫爸》热播引发的教育思考

5.孩子考砸了,怎么办?

6.你是“大嗓门妈妈”吗?

7.如何认识和帮助“熊孩子”成长

8.由“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看家校合作

9.花季雨季青春期,沟通安度烦恼期

10.怎样做个合格的毕业班家长

@ 陈老师

1.“一个人睡觉”的成长约定

2.孩子入学后不懂得守纪律怎么办

3.孩子作业不抓紧怎么办

4.如何引导内向的孩子和人相处

5.家有贪玩的孩子怎么办

6.发现孩子撒谎该怎么办

7.孩子动不动就生气怎么办

8.隔代教育中该听谁的?

9.孩子遇到难题求助时父母该怎么做

10.如何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

11.家有沉溺游戏的孩子怎么办?

12.寒假,我与爸爸妈妈的“战争”和“止战法宝”

第四章 青春少年 亲子同心

 第一节 家有青春期男孩

青春期(初中阶段)——站到身侧——陪伴共情

1.进入预初的状态总体不错

2.又见“环境适应困难”

3.自己做主找到合适的学习节奏

4.家长不要不打招呼就去学校见老师

5.父母和孩子相处时要多倾听、多沟通、多约定、少命令

6.少年郎潇洒出游 爸妈初尝“空巢”滋味

7.远离惯于苛责的“教师职业病”

8.哭鼻子的男孩是妈妈的小棉袄

9.家长会后信息分拣处理的积极意义

10.中考 需要自己去面对

11.准高中生的正确姿势

青春期(高中阶段)——站到身后——守望相助

12.上高中 开局顺利

13.对高中生发怒有效吗?

14.儿子邀我共读《孩子你慢慢来》

15.成长方程式:剃须、获奖、和老师的“君子之约”

16.高二学生的体智发展

17.高三 终于等到你

18.这封信 是给你的成年礼

 第二节 基于信任的放手让孩子更好地自主发展

1.小林的中考故事

2.高一那年,我们这样面对你的“烦恼”

3.远离“控制欲”,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4.强势妈妈部分“缺席”备考,也许是最好的安排

5.后高考、中考时期,你还好吗?

@ 陈老师

1.家有“反复确认”少年

2.给寒暑假出国游学学生的几点建议

3.色情、暴力直播节目对青少年的危害

第五章 弱冠朝夕 大学春秋

 第一节 直面分离 共同成长

1.送他潇洒去走青春路

2.第一次返家击中爸妈泪点

3.年轻人构筑自己的社交圈

4.下厨、打扫是基本生活技能

5. 青春期是家庭教育的考验

 第二节 羽翼渐丰 独立前行

1.入选“中国100青年英才培训计划”

2.在理想与现实中走向独立

3.启动准“交换生”模式

4.放手、离别、目送,不是说说那么简单3

5.适应良好 放心放手

6.一个人的德国自驾行

7.惊险、惊艳的北极圈圣诞游

 第三节 游学归来 愈渐成熟

1.病中作乐的“朝北党”

2.面试、实习 踏上求职路

3.初次实习收获丰

4.独立日 话独立

5.再读《目送》

附:

 一、天上掉下个好闺女

1.老师,节日快乐!

2.女儿的甜言蜜语

3.丫丫,很高兴和你笔谈

4.为爱祝福

5.520(我爱你)、521(此生就爱你一个)

 二、重生——够同甘共苦的夫妻、朋友都是生死之交

1. 惊闻噩耗

2. 9岁的孩子懂事到让人心疼

3. 艰苦卓绝的抗病战役

4.一张照片赢得的爱的聚集

5.最值得祝福的结婚纪念日

6.一起过大年

 三、年轻人的现在和未来

1.和你聊聊婚恋、家庭的话题

2.迎接二宝,你准备好了吗?

3.年轻夫妇的家庭承担和老人的适当助力

4.当你爱的、爱你的那个人走了

后记

卷末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扶枝正苗 培塑自幼

婴儿期、儿童期(入学前)——及时呼应——构建安全感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时期。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有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第一节 初见之时 爱上他恣意生长的模样

1.孩子出生 是他的第一份独立宣言

还记得24岁怀孕不久,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成长。稍大些了,他就在他的乐园里拳打脚踢地运动、翻腾,常常把我的肚子弄成各种奇怪的形状。有时走着走着,我就不得不停下脚步安抚他、跟他说说话,让他乖乖跟妈妈一起出去看世界。当他调皮地跟我玩儿时,我都能感受他的手指在我腹内轻划的触感,尖锐细碎的微疼,非常美妙。

我相信,在医院所有的科室里,产科该是最欢乐的科室,这里每天都在迎接新生命啊!准爸爸准妈妈们在产前、术前和同一病区那些产后、术后的新晋爸爸妈妈们聚在一起,眼里看着,耳里听着,口口相传着各种重要的注意事项、心理准备。当被安排去医生办公室进行术前谈话和签字时,爸爸们不必胆儿颤。当听到、看到母子平安出现时,那份安心和幸福远胜于此前人生的任何一刻。

记得那天早上突然被通知要在上午第二台手术做剖宫产时,孩子他爸还在单位上班。托了同在待产的室友帮忙到护士站给他的呼机留言,然后就躺在平车上,被推去手术室。印象中,等在手术室外的走廊里好长时间,听到里面正在给前一个产妇的手术收尾。那时,我觉得又冷又怕!就在心里跟宝宝说话:宝宝,我是你的妈妈,很快我们就要见面啦!真想知道你长什么样儿啊!你是不是也很想见到爸爸妈妈呀?你爸爸接到传呼信息,是不是已经赶过来了?

终于轮到我了,麻醉师一边和我聊天一边试着麻醉药效,然后,感到针刺的疼感不那么尖锐了。再后来,清楚地意识到手术开始了,肚子被划开了一层,又划开了一层……然后医生通报是“儿子”,又看到他被托在护士手里从我眼前经过,很小的小人儿,皮肤白白的。等医生做完各项处理后,我要求再看看孩子:嗯,眼前的小人儿闭着眼睛,单凭那发际线就绝对是他爸的翻版,绝对错不了!也许这就是遗传的力量吧。就这样,这个跟我合体了10个月的小家伙在医生的帮助下完成了和我的分离,尽管他是那么小:指节比嫩葱还细、小脸皱成一团、头盖骨的骨缝都没有拼接好……他依然正式宣告了他的独立。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我是一个母亲了,此后的人生我不仅要对自己,还必须对这个小生命负责。这个日子,也可以说是我的“新生”,是作为母亲的诞生日。

是啊,那一年,我们集全家之力,全是为腹中的他了。医生在产检时告诉我们:小家伙的脐带只有18厘米,顺产根本没可能,鲁莽行事就会酿成悲剧,选择剖宫产是对的。那一刻,我相信“老天自有安排”。

从此后,每次婴儿车推出来时,其中那个头发黄黄、个子小小、哭声轻轻的小家伙一定就是我们的宝贝——我最亲爱的洋儿。一次次的怀抱他,尝试着、努力着,出院前我们终于成功地进入了母乳喂养模式,他也开始了在万般宠爱中吃吃睡睡、嬉笑逗趣、恣意生长的日子……P8-11

序言

这是一本以时间为序,以亲情、独立、成长、儿童发展性话题为叙述主题的书,从一个母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视角,以儿子为主要叙述对象,结合她在心理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些研究专题,讲述了家长、教师在孩子不同成长过程中如何“为所当为”、适时适度地“放手”,在和孩子相伴的二十几年里,协助他们成为一个思想、精神、经济、心理、行为上足够独立、有趣的人。

“父母”是个需要培训后持证上岗的职业,这里的“证”指的是身为父母角色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能力。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崭新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磨合。而这些和孩子一起跌跌撞撞、磕磕碰碰相伴成长的过程,就是让我们领略生命的厚度和宽度的修行。身为父母,并不表示就一定比孩子“高明”多少,父母更不是孩子人生的“决策者”。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剧本来到这世上的,父母只是比孩子早生了几年而已。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更多的应当是分享彼此在各自的生命时光里看到的不同景致,是因缘际会的那些年心灵上的互相陪伴和牵挂。而所有和孩子共度的时光,都是生命中的美好年华。

本书还提到了在普遍习惯了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中,当孩子成年,当“空巢期”到来时,中年父母如何调整心态、调整重心以适应新的生活格局。如何以成熟的姿态和孩子相处,不向孩子过度寻求“心理反哺”,让孩子放心地去走自己的青春路、人生路。这不仅是对自己的善待,也是对“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精彩,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的诠释。

后记

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作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环境和家教便是夫妻相爱、和谐相处。让他有安全感、幸福感,让他相信爱情、相信亲情,让他拥有善良、拥有诚信,让他足够自信、足够坚强……

在孩子小的时候,每一对父母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到了那一天,当孩子成年了、独立去走自己的路的时候,我们要放心、放手,重新调整家庭的内部秩序:夫妻关系位列第一、亲子关系紧随其后、家族关系需要相关关注和维护。同时要做的事情是在中年这个难得的第二黄金时期,做自己想做的、能做好的事情,过出自己的精彩。以成年人的方式做成年子女的榜样,照顾好自己让孩子放心,便是给他最好的后续发展力和安心。

码字成瘾的我和同样爱写的儿子在这二十多年来断断续续地写了几十万字的共同成长记录:有从他出生开始记的育儿日志、他说我记的片段、他会写字后自己完成的日志、我在他中考高考阶段记录下的共同成长的体验,以及在他大学四年期间我写的“空巢日志”……我们相约:我以我的视角记录我的所见所感,记录我们家庭和家庭成员的成长,他的恋爱、交友或是更私人的领域我不涉及,那是属于他的空间。当然,如果他愿意分享,我们很乐意倾听。同时,他要对这些记录保持关注。

对孩子“放手”是必需的,但又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还记得他大学入学时,相对于我们以为孩子离不开我们,需要“心理和精神断奶”而言,也许作为中年父母的我们对此需求更迫切,我们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以面对如约而至的“空巢期”。这阶段,夫妻间互相的扶持、信任、彼此倾诉和倾听尤为重要。他出国学习的半年,和我们远隔重洋,无论是习惯给出的细致到泛滥的呵护,恨不得代劳的关心和唐僧式的唠叨,带有自身经验值的指导都很难贴身送达了!在时差和空间距离面前,不得不放手,却也成就了彼此的独立,我们真的放心了。回国,进入实习阶段后,实践中他靠自身努力获得了团队的认可和成长而令他骄傲与自豪时,更是给了我们的安慰和安心。也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更关注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我相信,孩子是来帮助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贵人,孩子和父母的缘分更是上天的赐予。而孩子和父母紧密的相依相伴也就是十几、二十几年,这期间,恼也好笑也罢,都当用尽毕生力量去珍惜,毕竟,等他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留下一个背影时,能继续陪伴我们的就是这些记忆了。他的渐行渐远,与他是否孝顺无关、与他爱不爱你也无关。世界那么大,他总要去走走;风景那么美,他总要去看看;你能够提供的再牛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也拦不住他想要尝试、验证的决心。

那么,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幼年时好好守护他,把苗子扶正。在他年少时好好引领他,把理想确立。等他成年后好好欣赏他,把前途铺展。某一天,就这么突然发现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学习基于牢固的情感纽带上的彼此放手:在孩子大步向前走的时候,他可以放心于我们能够把自己安排好;彼此间有成熟的相处方式,有明晰的人际边界,尊重他的情感、事业、社交的抉择,也不去给他增添心理反哺的重压。

这里坚持做的每一份记录都源于不舍得让那些和儿子共同相伴成长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回看这些文字,感动依旧、喜悦仍在。现阶段,洋同学和他的她都进入了职业生涯,出差、加班是常事,起降、出发、到达保平安是习惯动作。年轻人,正是打拼的时候,只是如此一来,一家人一起坐下来准时吃顿晚饭都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作为父母,现在最常有的角色就是“听众”,听孩子们讲述工作中、差旅中遇到的人或事,在需要提供参考意见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日子就这样,如水般静静流淌,这就是我想要的安然、本真的生活的样貌——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书评(媒体评论)

《放手》一书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平静。娓娓道来的故事,浓浓母爱中的理性,乃至对孩子教育的反思,都能打动同为教育工作者的我。

“放手”不仅意味着对已成年孩子的放手,还昭示着与先进教育理念的“牵手”。这正是学生家长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更是当今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

——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5: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