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烈王
二十三年(戊寅、前四○三)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倦倦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24)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靡灭几尽,岂不哀哉!
P1-3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中华藏书百部》之《资治通鉴》珍藏版出版前言
被称为标准的“帝王教科书”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继《左传》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为官理政、治世省身的必修教材。
作者成书背景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编。司马光(公元1019—公元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少聪颖,博学多才,宝元年间举进士,历任大理评事等职,后任并州通判。嘉佑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官至龙图阁大学士。神宗时升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为守旧派首领。哲宗时任相位,主持国政,尽罢新法。司马光看到历代史书烦琐庞杂,皇帝不能遍览,曾仿《春秋左传》体裁,以年为纲,将战国至秦二世的历史编成八卷,定名《通志》,进呈英宗。这就是《资治通鉴》的前身。英宗治平三年,奉命自选官属,置局编纂,神宗元丰七年完成此书,共历时十九年。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御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原著内容价值
《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述了上自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在史学方面造诣极深,对编纂工作也极为严谨负责,从发起凡例到拟定提纲都亲自动手,再加上协助他修书的刘恕、范祖禹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书稿编成后,又反复校订,数次删增,最后才成书。《资治通鉴》是经众多史学专家多年呕心沥血而成,故《资治通鉴》一书体例严整,网罗宏富,取材精审,结构完整,考证详密,文字流畅,博约得宜,是中国古代内容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它囊括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历史状况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现今执政实务和经济实践等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库全书总目》称之为:“前古未有”之书,梁启超誉之为“天地一大文”,毛泽东也曾阅读圈点《资治通鉴》达十七遍之多。司马光之后,后世史家甚至形成了专门的“通鉴学”,而《资治通鉴》也一直被后人推崇至今。
本书编辑特点
(一)版本精良,择善而定。
从本书的版本研究上而言,《资治通鉴》历来注家众多,最有名的是宋末元初胡三省的点注本,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本齐名。本书编者在参考胡注本及其他多家注本基础上,杂采众说,择善而定,使本书具有一定的版本收藏价值。
(二)专家指导,全新校勘。
本书特别组织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会等古籍整理专家和教授,在版本和校勘等方面给予本书编委会专业指导和支持。
(三)简体横排,今注今译。
本书为简体横排注释本,尤其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本书编者在《资治通鉴》古为今用方面,作出了自己应有的努力。
由于典籍整理工程浩大,编者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个别错误遗漏,本今注注释本倘有不当,尚祈当世专家学者或正误之,观书君子或鉴谅之。
《中华藏书百部》编委会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记述了上自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全书体例严整,网罗宏富,取材精审,结构完整,考证详密,文字流畅,博约得宜,是中国古代内容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它囊括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历史状况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现今执政实务和经济实践等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徐寒注译的这套《资治通鉴(全新校勘精注版共6册)》在参考胡注本及其他多家注本基础上,杂采众说,择善而定,使本书具有一定的版本收藏价值。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历来注家众多,最有名的是宋末元初胡三省的点注本,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本齐名。徐寒注译的这套《资治通鉴(全新校勘精注版共6册)》在参考胡注本及其他多家注本基础上,杂采众说,择善而定,使本书具有一定的版本收藏价值。
本书特别组织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会等古籍整理专家和教授,在版本和校勘等方面给予本书编委会专业指导和支持。
本书为简体横排白话今译本,尤其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