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的“丧”文化
“每天走进办公室都觉得喘不过气,胸口一阵污气排不出去。”
Kiki如此形容自己不想上班时的状态。她之前在一家小型广告公司做AE(客户经理)。公司地点位于一家联合办公场所,从电梯走出去就是一个个玻璃格子间。办公室一年中有70%的时间都开着空调,门窗关闭,感觉很闷。而工作上准备了好几个月的案子,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办法顺利推进。
在她的感受中,上班的日子就好像一团黑雾,污浊,沉闷。
Kiki公司里其他几位同龄的同事也都是一样的感觉。他们经常下午约好一起去公司楼下的便利店,哪怕并没有什么特意想买的,也要出去“透透气”。几个人一边喝着便利店里的机器做的咖啡,一边互相抱怨着作妖的甲方和三天两头改主意的上司。
在年轻人群体当中,类似这样的表述还有“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生无可恋”“感觉身体被掏空”等,在社交环境中被频繁使用。舆论将这类现象统称为“丧”文化——颓废,什么也不想做,不想上班,只想瘫在某个地方放空。
HR(人力资源)们习惯性地给90后贴上“任性,不负责任”的标签,其实在各个公司里面加班最多的也是90后们。
这群天天抱怨着不想上班的年轻人其实并不是完全不想付出劳动,但是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愿意在重复、无趣的工作中消磨自己的时间。而且的确也有更多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不再只有在传统的就业岗位上爬升这一种可能。
当这群年轻人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厌倦的时候,他们会问:“有没有什么工作可以边做事,边拿钱,边旅游的?”
不想上班的十万个理由
艾音决定辞职是在她用上班的时间刷掉一部16集韩剧之后。“可想而知,我的工作内容有多闲。”
这份工作是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处理商务方面的事情。
因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青岛,所以大学毕业后,她特别想去北京工作,体验独立生活的滋味。
公司上下有百来号人。到后来,她发现自己这个位置可能恰好是公司的一个“管理漏洞”。在她上头并没有直系管理的小领导,基本上每天都是等待大老板发话。有事做的时候,会跟着同事一起出去跑跑市场,没事的时候,一整天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打发时间。
公司上班是打卡制,章程规定上午10点30分上班。但是有时候她下午两点才到公司,也没人责备。
以前挺“宅”的她,在那段时间的周末反而安排得比工作日还要紧凑,见朋友,聊八卦,看电影,看剧……不过这些活动并没有缓解她心里逐渐累积起来的焦虑和毫无产出的工作所带来的无意义感。
她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目前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否应该继续下去。
而在外贸公司做业务员的Lydia,想要离职的理由则是因为每天的工作都忙到基本“没有什么个人时间”。最夸张的一次是连续一个月从周一到周五晚上12点之后下班,而且星期日下午还去公司加班到晚上11点左右才走。到后来,她爸妈都劝她赶紧辞职,因为二十四五岁的人,“工作这么忙,都没有时间找对象了”。
太闲和太忙,都不符合年轻人对于工作的期待。
根据国内某大型求职网站发布的《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近三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离职率持续走高,2016年应届生的离职率更是高达26.5%。另外,一线城市员工的离职率增长较2015年高出4.1个百分点,为22.4%。
豆沙在毕业后的两年时间里,就换了三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坐在那种隔断式的办公室,当时的工作需要负责的事情不多,偶尔会被总经理秘书差去帮忙听译会议内容,她感觉在那里没有太多发展前景就辞职了。第二份工作在一家电商公司,做了挺久时间的,但是后来部门解散了,如果要继续做下去的话就要接受转岗到客服,这显然不是一个让人乐意接受的决定。而最后一份工作,从入职前的雄心壮志到气愤地提出辞职,前后不过两个月左右。
辞职前夜,她还在赶老板布置的工作,通宵写了一晚上的稿子。但是因为任务量实在太大,只好先交出了一个半成品。结果老板看到后,立马就拉了一个微信群,和部门经理一起责问她,最近工作态度是怎么回事。
“他摆明就是要赶我走啊。”豆沙生气地说。
豆沙刚开始接触美食自媒体这份工作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挺新鲜的。因为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美食界的大亨,认为这里将会是自己可以大展宏图的地方。但其实接触久了,豆沙发现老板三天两头改主意,今天刚谈好策略,明天又突然说公众号总体要改一个全新的走向。
2015年,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年轻人创业,小型创业公司遍地开花,给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也给他们带来全新的挑战,比如说豆沙遇到的创业公司里存在着老板独断专行、公司整体发展方向不明晰的情况。
不想上班的年轻人能找出十万条“不开心”的理由:公司管理不当、和老板三观不符、同事太闷、对个人生活感到迷茫……
其中有些问题,其实是几乎每一代年轻人都会遇到的职场难题。比如职场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新人如何快速融入行业等等。只是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将就自己,委曲求全。相比于职业上升渠道单一的传统行业,更多年轻人趋向于到新兴行业里的小型创业公司谋职。
“我有朋友找工作一年半了,越找越不好。我有种她今年上半年还是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很夸张吧。”豆沙说起自己一位朋友的经历。她并不是完全没有工作机会,但是觉得已经拿到offer(录取通知)的工作工资太低,或者感觉自己应付不来工作场合的应酬,便一再放弃,继续面试下一家。总之,“毕业以后没工作,一直到现在”。
P3-7
在“时代”那样的大词面前,我更相信“个人”。三明治让素人动笔,个体发声。未被描述却各具特色的生活状态扑面而来,仿佛街道两边的景物忽然有了名字,照亮了道路本身。
——战地记者 周轶君
当下的信息环境里有着太多新颖的概念、光鲜的大词,鲜活细密的文本细节却并不多见。人们习惯于高谈阔论概念与逻辑,却丧失了探求细节的热情;人们热衷于为人与事贴标签下定义,却忽略了现实世界往往是由混沌复杂的细节构成的。能够*大程度引发读者共情效应的内容永远都不是观点和概念,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细节。而这正是三明治多年来努力探求的东西,在这本书中,三明治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个体故事,理解了他们,也就理解了当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生存境况。
——非虚构写作者、《智族GQ》总主笔 何瑫
此书读罢,上学时候学到的文学理论今天终于理解:以故事为手法,*终以刻画人物为目的。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看到自己想看的,但在这本书里,透过每篇文章里描述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背景和故事,我想我可以试着拼凑和还原这个时代真正的样子。
——民谣歌手 安来宁
“三明治”的本意是指夹层:一手推着婴儿车,一手拿着保温杯,白天看老板脸色,晚上听老婆良言。可“中国三明治”不止于此。
在我看来,“中国三明治”是人生的种种可能:书写我们人前的神采飞扬,也记录我们私下的局促慌张。它把万千触角伸向生活的边界,在那里,无需过多想象,只要耐心发现。因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青年作家 傅踢踢
有没有一本书能勾勒2010年以来中国年轻人群的变迁轨迹?
很少。但我们力图做最好的那一本。
移动互联兴起,一切文化以碎片形式飞舞,中国年轻人几乎每隔3~5年就自我划分出一代人,大量的网络热词盛行,又迅速如秋叶凋谢。人人皆焦虑,因为怕知道得太少、跑得太慢。新的文化出现是不和你商量的。
研究青年文化的机构甚多,但是专注于收集真实的年轻入故事的机构不多。我们便是坚持得最久的那一家。作为国内创立时问最早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中国三明治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记录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和社会变化轨迹。
这些年中国年轻群体的最大变化,就是混龄感的出现。青年经常哭诉自己提早进入中年,而有的中年人则自感年轻。人们对新的生活方式不再完全感到难以理解,却也越来越容易麻醉于娱乐和消遣当中,在这当中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和小群体岛屿。
所以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意义所在,它如一架航拍飞机,掠过一个个文化小岛屿和港湾,试图告诉不同区域的人们:其他人在想什么,做什么,将去向何方。
或许有一天,你就会遇到他们,或者与他们一同上路。
中国三明治也马上就要进入它的第八个年头——2018。我们也在路上,去往各种不同的生活。
它们不在别处,就在此地。
第一次和三明治写作工坊打交道是在2015年初。李梓新带着那时10岁的儿子其乐和十多位写作工坊的学员来厦门“采风”,我是他们这趟旅行的采访对象之一。
李梓新为学员们整理和联系好了一些采访对象,然后大家一起自费旅行到厦门,开始上课,做踩点、约见、写作、修改成稿等一系列功课。除了梓新本人曾是资深的媒体从业者,其他人都不是文字行当的。采访我的两个女孩,一个是在读学生,一个是家庭主妇。她们分别从北京和广州赶来,在厦门与大部队会合。这趟采风一共要采访六位对象,再经过好几遍的讨论和修改,然后发布在三明治的公众号上。那个公号的阅读量当时还只有两千上下。
当时对李梓新的作为很费解——一位正值青壮年的男子,有着漂亮的履历,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和家庭栋梁,全职做一个这样不赚钱也没什么名声的组织,是为了什么呀?
都是没有名利,当养熊猫的志愿者我可以理解,收集全世界的蝴蝶也好懂,专门打捞海洋里的垃圾也很容易解释。但是这个,采访和写下别人的故事,那不是记者的事情吗?怎么会有人从媒体出来以后,致力于帮助普通人动手写作?这个活儿职业记者编辑不够吗?而且,竟然真的有这么多人追随而来,学这不实用的手艺。我觉得好惊讶:怎么会有人花这么多精力和钱,做这样的事呢?
后来的事又让我惊讶了:那一次她们做的采访和稿件很精彩。我其实已经有过许多次被采访的经历,会被问什么,要答什么,最后会写成什么,心里是大致有数的。但这次采访,原有的“套路”却不怎么用得上。我当时主要的身份是“文艺小店的店主”,基本上媒体会侧重这个社会身份,把重点放在店的特色上。而三明治的采访更侧重于这个人——开文艺店经营状况如何?和自己的爱好是否冲突?当小老板还有没有工作和业余之分?她们甚至问到《哈利·波特》里喜欢谁,问出了我的“遗愿清单”。我的理解是,作为新闻人物我是缺乏新闻性的,但作为个体户同时是一名业余作家,没有把生计和理想对立的故事,也有自己的价值。
后来我发现,这就是三明治成员的特点,更是作品选题的倾向——新闻性没有那么强,但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尤其和当下的潮流变化息息相关。时代浪潮滚滚向前,这些人不是最受瞩目的,不是河床或弄潮者,而是开在波纹中,曾一度成为浪花,也会再度回到河流;既有朝气活力,也有迷茫焦急;既有华彩篇章,也会平静向前;热情守护着自己的领地,在平凡的生活中全力以赴。
再后来我们打的交道就非常多了。梓新领着三明治团队做了不少写作项目,我因为“破茧”项目的写作课,开始跟三明治团队的许多成员有沟通。所以三明治成立的这六年,不仅发掘出许多故事,还攒下了一批为这些写作项目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同时也是这本书的部分作者。
这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了:不是媒体,不是文献机构,却在组织和记录着真实的故事,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认出伙伴,画下彼此的印记。
于是我就自然地理解了这个工作:这个工作的对象包括作者、读者和被记录下来的人;故事,就是他们的蝴蝶、熊猫和海洋。
张春
2017年7月于厦门
李梓新主编的《生活不在别处(年轻中国人的焦虑与狂欢)》讲述了:即使手头紧,也要蜗居在帝都(北京)或魔都(上海)中心的年轻人是怎么想的?拿出所有积蓄贷款买下一套不能住的学区房,到底是为什么?下一代的教育,他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处在婚姻中的三明治,如何面对备孕艰难或出轨危机?年纪轻轻遇上少见的怪病,该怎么办?……
在现实困境和梦想的夹层中,仍有许多不断寻求创新、破茧、突围的故事,比如远离家乡,到危险地区当无国界医生,在朝九晚五之间思考上班与自我的关系,探索自由职业的可能,离开一座城市、离开一种不喜欢的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不能从他处寻找自己,因而他们焦虑,却因而和生活狂欢。他们不甘心于沉溺于琐碎,不断向内关照,思考并发现关于生活和自己的更多可能。
三明治人群,上有老,下有小,同时也是社会中坚力量,这个人群数量庞大,问题繁多,李梓新主编的《生活不在别处(年轻中国人的焦虑与狂欢)》不仅聚焦了这个人群遇到的主要问题,也描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现实的压力下对梦想的追求。三明治的人生经历精彩,故事很吸引人,也很激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