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的边角余料
分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作者 阿溟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当精子与卵子相爱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生孩子更古怪的事情了。首先,它的过程充满了血腥。“万马军中勇者胜”,从最勇猛、最强壮的那个精子到达了卵子的那一刻开始,一个生命就开始了他生物学意义上的一生。为了完成精卵结合,成万上亿的精子细胞前赴后继地死在赶赴与卵子相会的路上。我们每一个个体的成活背后都是从残酷淘汰了无数精子的道路开始的。一个成功,其他的全部失败,也就是说,一个成活,其余的去死。比起我们叫苦连天的社会竞争,我们最初的生命竞争要残酷得多。我们怎么成了今天这个模样?我们当年的英勇到哪里去了?如果人的记忆可以从精子时期开始,我想当年那胜利的一幕,足以激励我们一生奋勇前进。你想想,从数亿同类中脱颖而出的感觉,那是怎样让人兴奋的画面呢?那之后,你又有过几次机会尝试过这种感觉呢?当然,事实上,就算是真的有那段回忆,我们也未必能够一直因此而被鼓舞。你不能天天在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社会压力的时候,高喊:“我,曾经英勇的精子战士!”而且不要忘了我们的血液里还有另一半——卵子的力量。在卵子看来,当年奋勇的征战不过是那个她根本没看上的穷小子幸运地跌倒在终点线上而已。谁知道呢?而另一方面,其实精子也死得起。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物种,当男人们制造出数百亿精子的时候,女人们却只有一个可怜的卵子,还要是在其生理周期正常的情况下。所以,千万别再信奉“男女平等”了,不管合不合理,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两性差别从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是不平等的。于是乎,有区别的生理结构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区别。动物社会学认为,男人的精子生产过剩是直接导致其好色、多外遇的生理原因。因为其多生产的目的就在于多繁衍。而雄性动物担任的职责就是传播更多自己的基因。很多人讨厌这个说法,不是不认同其背后很可能存在的生物学意义。只是担心,男人以此为借口,更加肆无忌惮。

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作为人类,这种事情决不是男人找到了借口就可以不必承担道德责任的问题,相对的,即使没有这种借口,男盗女娼也是不会灭绝的。所以,又何必怪罪我们的生理特征呢?

同时,你也得清楚地认识到另一个问题,单纯去看这些生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果说男人因为精子的数量导致了他们好色的特征的话,相对的,女人们保守也不过是因为女人卵子的珍贵,而非洁身自好。显然这样的结论也会让女人的道德形象瞬间崩塌。不愿认同男人生理特征影响论的你,就能接受女人生理特征造成的影响论了么?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你看过人类的染色体电子显微镜照片,你会发现处于最后两个的性染色体中,极大的区别就是一个高高大大的X染色体和一个又小又丑的Y染色体的鲜明对比。如果你还有幸研究或者看过数万年前的人类性染色体的话,你就会发现那时候的Y染色体比现在要高大许多。也就是说Y染色体在变小!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人类46条中唯一代表男性的染色体在不断缩小。而且在经过仔细的研究之后,科学家们还发现,不仅仅只是“尺寸”,连内部的构造Y染色体都比X染色体要差得多。X染色体中含有2000—3000个基因组,而Y染色体中只有数十个而已。而且还有许多X染色体无法对应的基因组存在。数年前,科学家们发现这些现象的时候着实恐慌了一阵,因为如果照此下去,男人们将要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了。如果是这样,我的可爱的女性同胞们,不会再有人让你整天疑神疑鬼了,也不会再有人为情所困,你喜爱的、讨厌的、浑身臭汗的男人不再存在了。这个世界成了女儿国,LES成了主流。当然,相对的,那时的人类可能已经进化到可以不必依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那时候的人们可能需要依靠我们这个时代的照片来辨认曾经主宰着世界大多数领域的人类的一个分支——男人。说不定那个时候的人们还会嘲笑这个时代的女人们为何会对这样一种看起来很丑的人类分支而疯狂过。

不过,男人不必忙着哭啼,女人也别急着反省。后来的科学研究证明,Y染色体缩小到一定程度之后将不再缩小,而且关于决定男性性别的基因组也从未出现减少或减弱的迹象。也就是说,男人不会消失,虽然Y染色体看起来不怎么好看,但是还管用。并且一直以弱小的形象出现,制造出最强壮最自大的一族人类出来。或者男人们从潜意识中知道决定自己的染色体是46条中最丑的一条,所以才总是这般死要面子,故作坚强。不过,这或许也仅仅是一个借口而已。

让我们再回到那个美丽又血腥的孕育生命的瞬间,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奔向卵子的精子们,难道没有一刻担心过自己无法到达,没有一刻思考或者怀疑过前方等待自己的是否是自己的“女王”么?而默默等候精子的卵子又会不会在某一刻焦躁过,担心自己没有机会等到赶赴过来的“王子”呢?又会不会在相遇的一刻笑着问对方,你还好么?

如果会,那是怎样矫情的一出肥皂剧啊。

P2-4

后记

小的时候我常常躲在被子里睡不着觉。因为我看到电视上说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我很担心明天起来世界上再不会有空气,再不会有洁净的水,再不会有可以居住的地方。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沉重的问题折磨着我。或许只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恐惧。恐惧是个好东西,它让人类懂得使用大脑来解决问题,消除恐惧。可是,当我长大之后,我发现我当年恐惧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或者并没有什么合理的答案,但是恐惧感却消失了。我们学会了许多先进的科学理论,因此不会担心空气被过多的人口消耗一空,也不会担心60亿人口会带来什么真正可怕的东西。或者,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地球很大,人类很多,那些可怕的问题距离我们很远,至少,这些并没有威胁到我的生活。

而实际上,只要稍微想一下就会知道,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既然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这么重要的问题怎么会与自己无关呢?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问题所在,成长让我们不断成熟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认知,就是学会逃避暂时不伤及自身的问题,也学会用科学的口吻来粉饰太平。我们学会了逃避和拒绝思考一切与我们切身利益相关不大的问题。是的,我们都喜欢幸福安逸,讨厌恐惧不安和杞人忧天。但是,缺乏恐惧感的我们将停止思考,拒绝改变,并因此而变得更加盲目和无知。

而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处处存在着有意或者无意的定向思考的束缚。比如我们的生活,比如社会,比如政治,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科学。民众的盲从和“传教士”们的游说,使得我们深信不疑我们的世界一切都是合理和欣欣向荣的。我们缺乏的不是思考的时间,而是思考的方向。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企图跳出束缚的先驱们都被当作异类,遭受不公,甚至危及生命。世界在进步,社会在变得更文明,可是人类对待不愿屈服于模式化的思考者们的态度却并没有太多变化。这是可悲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民族的可悲,而是全人类的可悲。

冷静思考一下的话,如果说被架在火堆上的哥白尼,是因为当时的宗教控制和人们缺乏科学观念的意识的话,如此科学至上、思想开放的今天为什么依然如此呢?而今天,主导这样的禁锢思想的不再是宗教,不再是人们狭隘的见识,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模式,使得一切学术领域被迫与经济成为利益捆绑。任何不见经济效益的学说都会被冷落,任何与人类生产活动关联不大的学科都会门可罗雀。而且,人们对此报以同情和理解,有用论和无用论的观念早已植入人心。那些苦苦思索答案的数学家们,那些争论观点的哲学天才们,早就不是这个时代人们所羡慕、所崇拜的偶像了。工学的发达换来的是其他所有学科的没落。

而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工学甚至任何今天人类的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学科都是建立在基础学科之上的。没有那些默默在背后思考人类今天所面对和将要面对的一切的基础学科研究者们,人类才会真的停滞不前。这无关喜好,无关国情,这只是一个眼界大小的问题。像序言中所说得那样,我没有勇气像其他人那样,为科学的发展粉饰太平,甚至我要表达的并不是科学本身,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思考模式,需要如何正视科学,正视我们这个世界。如果你从这本书中只读到了风趣和调侃,或者只是学到了多少关于人类的真实。那说明你被这个社会的主流思想毒害深重,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你应该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苦苦思索,甚至彻夜难眠。是的,这不是一本为了让人放松的书,这是一本需要你意识到个人责任从而去思考人类自身、世界未来的书。

如果有更多的人如此深邃、如此严肃地去思索书中写到的这些问题的话,我相信,这些就不再是不被人们关注的边角余料,而是科学世界,甚至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伟大的飞跃。

阿溟

2011年2月25日

于大阪大学医学部

目录

新版自序

原版自序

 1 当精子与卵子相爱

 2 上帝的失误

 3 退化了的爱情功能

 4 身体的王者

 5 生命的方程式

 6 秘密的守护者

 7 腐朽的政治本能

 8 的生命

 9 虚幻的道德圣殿

 10 我们这场睡了26年的觉

 11 颤抖的内心

 12 下载你的想法

 13 男人在左,女人在右

 14 母亲的抉择

 1 留不住的青春

 2 我们有颗“石器时代”的心

 3 被冷冻的时间

 4 生命的后一搏

 5 当科学成为一种宗教

 6 永恒的记忆

 7 医疗,一个善意的谎言

 8 不老的科学

 9 这后的人生美景

 1 要科学还是要伦理?

 2 脂肪这个坏蛋

 3 中医,一个寂寞的传说

 4 谁脑子有病?

 5 大科学时代

 6 药品的竞选之路

 7 预知未来的魔镜

 8 生病的农田

 9 牛排的蝴蝶效应

 10 被辐射的生命

 11 真伪之间

 12 疾病的末路

 1 某年某日,我们死于癌症

 2 我们那21克的灵魂啊!

 3 消亡的血脉

 4 心死症候群

 5 人类的哀歌

 6 请杀了我

 7 在梦中死去

 8 我们怎样杀死所有生物

 9 解剖室里的人生

 10 科学的前世今生

 11 死亡降临时,教会我们一切

特别篇

弗洛伊德的偏执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当我写下这篇自序的时候,距离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版刚好过去了5年。5年前,自己还身处大学攻读博士,每天都进出于科研的“腹地”,每天都深刻地感受到本书中所讲述到的那些科学之中的问题。而今天,我更贴近社会,虽然那些科学的问题似乎逐渐远离了自己的视线,但仍旧能够感受到它们和这个世界所存在着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产生的影响。

科学从来都不是单独而孤立存在的,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它早已渗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所无法解决的那些问题,恰恰是它自己制造的。科学在一路狂奔的同时,颠覆了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构建的世界观。可能是社会的、环境的,也可能是形而上学的。

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科学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为人类开创了全新的生活环境。但,它仍不是完美的。因为我们依赖科学,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它,理解它的力量和强大,同时也需要理解它的不完美和并非无所不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但想看到这一点却又是很难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科技包围的时代里,远离科学的前线,我们都在科学带来的奇迹里生活着。每个人都是科学的信徒,很难会有一个突破口让我们站在另一个冷静客观的角度看待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一切。所以,我很庆幸,在5年前我借助自己的一点点不知深浅的勇气和冲动,完成了这本书。尽管个人的能力和学识有限,独自面对这样一个极富挑战和颠覆意义的创作角度显得十分力不从心,但我想,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传达的内容。它提供了一个可能,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看到科学的另一个我们所不熟知的面孔。

这是这本书存在的最大意义。

而时隔5年,本人的这本拙作能够得到再版的机会,更是十分惶恐。我想之所以可以有这样幸运的机会,更多的是人们对于书中所提供的这样的视角的一种积极回应。对此,我也感到十分欣慰。5年后的再版,我调整了原稿中一些不恰当的语言表述、一些不够客观的理论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删改了部分章节,也增加了一部分这5年间新观察到的科学方面的问题。尽管这可能仍旧无法掩盖这本书的幼稚和不足,但我会尽我所能去改善,给长久以来支持自己的读者献上自己最好的文章是我坚持的写作原则。

在这里十分感谢为本书提供了诸多资料的朋友们,也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努力的编辑和出版机构。感谢他们能够促成这本在科普文学中近乎另类的书稿的出版和推广。

阿溟

2016.2.27

内容推荐

当全世界都是科学的“狂热信徒”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科学或许光芒万丈,但那并不是它的全部。《科学的边角余料》是本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思考的书,因为这里所描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主题。书中,医学博士出身的作家阿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们需要客观了解“科学”背后的真相。

编辑推荐

作家阿溟,医学博士出身,在《科学的边角余料》一书中,作者结合国际医学及生物学成就,从生理角度解释种种社会热门现象,如:减肥、男女性格形成及性取向、癌症、安乐死、药品检查等。以全新的视角揭露了“科学”背后的真相,站在一定历史高度,反思了人类由来、生与死、人类机体进化与退化所带来的得与失、科技进步与人类良心、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生存法则以及中西医辩证原理。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