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
在影视圈内被称为“大哥”很多年。
他获得荣誉无数,拿奖拿到手软。凭借在影坛的成就和影视圈内的好人缘,他成为香港形象的代表,继而成为中国人乃至国际华人的楷模。
他的名字在国际上频频被提及——2007年成龙被韩国民众选为代表
“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仅次于毛泽东、邓小平,高居第3名。2012年8月24日《纽约时报》评选出史上20位最伟大动作巨星,成龙荣登第1位……
从香港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家庭里走出的顽皮孩童,最终成长为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人国际巨星,这其中,走过的路,流过的汗,吞过的泪,付出的艰辛,挨过的苦楚,扛过的委屈,都成为成龙独特的标签,亦成为塑造“成龙形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疑,成龙是独一无二的,更是不可复制的。
他曾主演过一部电影《我是谁》(1998),电影中他对自己的身份懵懂无知,任由本能选择在非洲大草原上挥舞着拳头,不顾性命地打来打去。在镜头外,他比谁都知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他要拍好戏,他要照顾好自己的一班兄弟,他认真地做慈善事业,因为,他是成龙,他凡事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尽量不让他的影迷有丝毫的失望。
在成为成龙之前,他的名字是陈港生、元楼,那时,“成龙”还深深地潜伏在他体内,他并不自知。他以电影界最为卑微的身份——武术指导,懵懵懂懂地闯进电影这个新奇的世界。他带着毫无畏惧的果决和孩童般的稚气,在这个名利交织的世界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世界渐渐向他敞开胸怀,并给予他最为热烈的拥抱。他成为璀璨镁光灯照耀下的一颗巨星,他也由“陈港生”最终涅槃为“成龙”。
他是成龙。
2014年4月7日,成龙的60岁生日,成龙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了“和平友爱北京演唱会”,并在北京JW万豪酒店举办和平友爱慈善晚宴。那一晚,群星璀璨,马云、赵本山、姜文、葛优、李冰冰、黄渤、张佑赫、张瑞希、杨澜夫妇等近百位嘉宾好友现身助阵,为成龙送去祝福。据主办方透露,当晚共募得善款70,552,000元,所得善款将全部捐赠给中国电影基金会,用于中国电影基金会及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共同合作的有益于电影事业发展的公益活动和项目。
60年前的那一天,成龙降生。那时,他还是陈港生。他淳朴的父母亲也根本想不到,这个在母亲的肚子里多赖了三个月才不情愿地出来的小孩儿,以后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经久不衰的“成龙旋风”。
“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后悔,想重新来过的?”
“恢复我的童年,好好读书。这是我唯一后悔的。” 如上对话,是接受媒体采访时,成龙的肺腑之言。
他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对童年错失读书机会的遗憾。然而,那时那日的选择放在今时今日来看,仿佛也是理所当然。是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份遗憾,让他更明白“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的至理,也因此,他比其他人多付出十分、百分的努力,为着须臾的未来而努力。
20世纪50年代,港生的父母与其他移民到香港的人一样,都是还在为生计发愁的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个重约12磅的健康小男孩儿的到来,给家里增添了欢乐,也增加了负担——由于港生迟迟不愿意走出妈妈的肚子,这个贫困的家庭不得不选择剖腹产。这个手术给陈氏夫妇增加了500港元的巨额账单,而这是刚刚从内、地到香港的陈氏夫妇根本担负不起的——彼时父亲陈志平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做厨师,母亲则跟随丈夫给总领事馆做一些浆洗的杂活。这个家庭的困顿被手术的女医生看在眼里,医生便不动声色地和陈家做起了别有用心的工作:如果能将孩子过继给她,那么,她将免除陈家500港元的账单,并且另外支付1500港元的过继费,作为失去孩子的补偿。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血脉亲情终于战胜了暂时的困顿,陈志平最终没有答应这笔交易。1954年出生的属马的港生作为陈家来到香港的第一个男孩儿,被视为家中新生活的开端。在贫穷的日子里,陈志平与妻子坚信,凭借着辛勤的劳动,一定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期待的并不多,就希望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地生活。
幼年港生与父母亲蜗居在一个没有窗户的简陋工人房内,并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初的六年。
P3-5
我的老家鲁西南自古崇文尚武,这一带主要流行炮锤、大洪拳、梅花拳等武术样式。记得我生活的老家荣楼村就流行大洪拳,村里的三爷荣本升是武术行的老把式。秋收后的每天晚上,全村的年轻人便聚集在三爷家的大院子里,在他的指导下练习拳脚。我也受这种氛围影响,五六岁的时候便加入到全村的“习武大军”,甚至,有几年对武术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始,香港的武打电影开始流传到内地。记得我第一次看《醉拳》,便被成龙吸引,尤其电影中被他打得出神入化的那套醉拳深深吸引,成为我偷偷模仿的对象,于是,英武潇洒的成龙自然也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影视偶像。1993年,我到北京读书,后经挫折种种。1998年,是我人生面临重大抉择的一年,我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以后的路怎么走?往何处去?我一时举棋不定。一天,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在北京中关村的大街上闲逛,忽然看到海淀影院正在公映成龙大哥电影的《我是谁》,于是亳不犹豫地走进了影院。电影依然是成龙式的精彩,剧中描写杰克因飞机失事坠地,被非洲当地的土著救起,他因剧烈的碰撞而丧失了记忆,自己的名字、来历皆无所知。他逢人只会问“我是谁”。为了查明自己的身世,杰克一路追寻,历尽艰难终于找回了自己。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能解决眼前的困扰。人的一生不都是在寻找自我吗?感谢成龙的电影瞬间让我找回了自己,坚定了自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决心。至今,我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神清气爽地走出影院、信心满满迎接新的生活场景。此后数年间,无论遇到成绩或挫折时,我都会想到成龙的电影《我是谁》,我也不断地诘问自己“我是谁”。真的感谢成龙大哥的电影,从他的诙谐幽默武打中不断给人释放正能量,让人们正视困难挫折,鼓励人们树立“再掘一寸,即见黄金”的信心。我想喜爱成龙电影的影迷大多都有和我一样的认知,但我从来没想到有一天会结识成龙大哥,而且还有机会给幼时的偶像合作。我在本书的引言中已经交代,与成龙大哥结缘多亏了王平久兄!
本书能得以面世,首先要感谢好友王平久兄,是他把我介绍给成龙大哥,并在他的力荐下,成龙大哥将这本书的写作任务委托于我。与平久兄相识于2002年,当时他因为策划新疆达瓦孜传人阿迪力在平谷金海湖走钢丝而声名鹊起,而我还是一位画不成形、字不成文的北漂,但平久兄并不以身份识人,十数年相交性情和志趣越来越相投,其间无论为艺和做人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我遇到困难时平久兄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为了体悟徽州建筑的神韵,又一次麻烦刘涛先生,在他黄山的好友高峰先生安排下,我得以深入体悟徽州建筑之美。
感谢成龙大哥的助手谭祖慧老师的襄助!
感谢上海王国艇先生,他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也是中国古建的维修专家,与成龙大哥相交数十年,深得大哥的信任,早期成龙大哥所收藏的古建皆委托于他维修和保管。他不但耐心地接受我的采访,还给我介绍了苏州市楔古营造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明先生,当时朱先生正在为成龙大哥捐赠新加坡的古建做维修,他毫无保留地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古建附件资料全部给了我,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再次感谢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帮助的师友们!
乙未年寒露荣宏君于北京品一草堂
引言
序一 感谢骂我的人
序二 成龙: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一章 他是成龙
第二章 艰难的成名之路
第三章 盛名之下的赤子之心
第四章 总要为社会做点事
第五章 结情徽州古建
第六章 徽州古建之美与尴尬境遇
第七章 拯救徽州古建的艰辛历程
第八章 找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第九章 走出了一条古建保护的新路子
第十章 捐赠古民居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始末
第十一章 捐赠北京亦庄古建园
第十二章 再说成龙的上海老路灯情节
第十三章 成龙十二生肖的文物情结
第十四章 成龙的爱国情怀
尾声
附录一 《新闻1+1》成龙:古建之谜!——白岩松专访成龙
附录二 大事记
后记
二十年前经人介绍,我在国内买了十间安徽的古建筑,本来想着找一块地,把老房子重新建好,让爸妈住。不料爸妈都在十多年内相继离开。这十栋包括厅堂、戏台、凉亭的徽派木建筑,便一直躺在仓库里成为白蚁的食粮。这些老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髓,如果不摆出来让人欣赏实在浪费。
2013-4-4 18:38
(接上)十年前,我想把这些老房子捐给香港政府,作为展示用途,但和二届特区政府谈怎样拨地,但几年都没有谈出一个结果。可能有某些原因或者困难吧。两年前我跟一个新加坡朋友谈起这件事,他马上请我跟一位新加坡官员见面,那位官员马上为我在新加坡的科技设计大学找到一块地。
2013-4-4 18:40
(接上)好让全世界的学生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建筑。我随即答应把十栋安徽古建筑中的四栋捐给他们。这次去新加坡,便到科技设计大学看看这些老房子的摆放进行得怎样了。大学里对徽派古建筑有研究的学者和古建教授向我介绍他们准备怎样摆放这四栋古建时,看着那些精致的模型和三维图样。
2013-4-4 18:43
(接上)镭射扫描,我才知道为了好好_陈列这四栋老房子,他们已经做了周详的考证和周边环境的设计。这令我非、常感动,几乎有冲动想把其余那六栋也捐给他们。跟学生和教授们道别时,我们还高兴地来个大合照。
2013-4-4 18:44
国际巨星成龙于2013年4月4日晚连续发出如上4条微博,就其多年来收藏的徽州古建无偿捐赠给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一事向公众做出说明。本来以为这就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新闻,没想到瞬间就引起了公众爆炸性的关注。一时赞扬者有之,批判者亦振振有词,随后成龙捐赠古建的事继续发酵,相关新闻也成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条。
同年8月22日,著名词作家王平久约我一起去拜访成龙。成龙一见到王平久就说起捐赠古建的事,并随手打开电脑里储存的徽州古建的照片,向我们耐心地一栋一栋地介绍这些老房子的来历,并诉说几十年来为保护这些古老的民族建筑付出的艰辛:“二十多年前,我一砖一瓦地将这些即将被丢弃的老房子残件收集起来,那时候根本没有人关注这些老掉牙的建筑。我买了二十年,在仓库里修了十年,我一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它们,就想到有一天让它们恢复往日的光彩……”
当说到一些网民的不理解甚至谩骂时,成龙也不免有几分感慨和委屈。王平久忽然提议:“大哥,宏君是研究传统文化的,让他给你写本书吧!把你这些年来是怎么从事收藏的事真实地介绍给大家,这样也能打消一些人的误解,另外还可以介绍和弘扬民族文化!”成龙与王平久是多年好友,王平久作词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诸如《北京欢迎你》《国家》《民生》等皆由成龙担任主唱,成龙对王平久颇为信赖。听到王平久的建议,成龙大哥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呀!好呀!我把所有的图片都给你。”
成龙娓娓道来,讲述着徽州古建的前世今生。在他的带领下,仿佛跟随成龙进行了一次幽远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旅,走进了成龙的那颗痴迷古建保护的火热的心。
荣宏君著的《成龙收藏人生》是一本成龙亲自讲述并委托传统文化研究专家荣宏君撰写的收藏故事,也是自2013年成龙捐赠新加坡4栋古建筑引发轩然大波后,成龙自己20多年古建收藏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次系统整理。这些收藏经历和故事不同于我们之前在网络上或者其他书中见到的,都来自成龙亲自的讲述,破除了许多社会上的谣言,去伪存真,满满的“干货”,成龙影视之外的另一面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的前三章叙述了成龙的艰难的成名之路,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银幕上成龙的形象及中国功夫已经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后面的主体部分用了十一章大篇幅完整地呈现了成龙在收藏领域的经历、故事和心得,及如何成龙对徽派古建筑的情有独钟,并如何走出一条古建保护的新路子。许多文字和图片资料和故事都是成龙及其团队向外吐露,有着和传奇电影一样的动人心魄。生活中的成龙是大哥,是慈善家,也是一位身体力行通过文化收藏的方式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使者。
荣宏君著的《成龙收藏人生》一书是成龙在中国大陆唯一授权的一部关于他个人成长经历及详细描写其兴趣雅好的传记类作品。作为公众瞩目的明星,成龙有着传奇般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励志大戏,向来为人关注。同时,他也有着不为人熟知的另外一面,多年来潜心收藏、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可见其一斑。本书配以多幅首次公开的成龙个人照片及其收藏保护的古建筑照片,图文并茂,雅俗并重,适合广大读者收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