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如诗如画的公园.一座庄严肃穆的牌楼赫然眼前。抬头可见“清风街”三个大字.那是平凹的字体。我们便知来到了仿古一条街。
清风街,长约500米,宽约10米,住着几十户人家。路面是用青砖铺砌的,两旁修有水渠,一旁干涸,一旁还有清水,缓缓地流淌。房屋大多是旧房改造的,古色古香,飞檐峭壁,雕梁画栋,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街上的房屋,有的还在建造,师傅们忙个不停;有的办成百货商店,正在营业,不断地有顾客出入;有的挑出饭店或农家乐的幌子,招揽顾客,不知哪家飘出猜拳行令的喊声,好不热闹;有的办成药铺或杂货店,醒目的招牌上也是平凹的手迹。虽是寒冬,但游人三三两两,络绎不绝。街的东头,一棵高大的柳树。枝条在寒风中摇曳,似乎见证着世事的沧桑。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这棵柳树是清朝乾隆年问栽植的,县政府已经将它保护起来。
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走完了东西方向的清风街。
来到南北方向的一条街道,一块白色的巨石映人眼帘,上面是平凹的字体,写着“宋金街”三个红色的大字。以这块巨石作为宋金街的分界线,东边是宋朝的国土.西边是金国的国土,灰色的地面砖铺出条形的图案花纹。相传,当年金兵侵犯大宋,宋军将士奋起抵抗,在棣花古镇,两军交战激烈,难分胜负,宰相秦桧妥协求和,就以此地作为两国疆界。游客来到清风街,穿越千古,可以享受脚踏两国的美妙乐趣,领略当年的宋金风情。在巨石后面,有两座恢宏别致风格奇特的古建筑,东面的是土地庙,香火旺盛,烟雾缭绕,不断地有许多香客朝拜,祈求神灵保佑;西边的是二郎庙,供奉着杨二郎的塑像,形象逼真,高大英武,威风凛凛。看到眼前的塑像,仿佛当年杨二郎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气势场面浮现眼前,我们三人站成一排三鞠躬,表达我们对这位抗金英雄深情的敬意。
在当地老农的指引下,我们拐过一道弯,踏上九级石阶,见一个小门楼上写着“平凹之家”,才知道让我仰慕已久的贾平凹老宅子到了。门楼两边镶嵌着“流光溢彩追梦人,笔耕不辍文学路”一副对联,让我深情凝思,对平凹产生一种敬慕之情。平凹故里被丹风县政府打造成600里商於古道上一个精品旅游景点,建有“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向世人免费开放。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主要分三大部分:贾平凹文学馆、贾平凹书画馆和丑石小园。
在贾平凹文学馆的门口,有商洛作家孙见喜撰写的一副精美的对联:“布衣傲青云,文章高白雪”,看后心生敬畏,意韵悠长。橱柜中主要陈列着平凹一生创作的各个版本的书籍,这些书籍,大多是我们熟悉的读过的作品,还有几本书,就是我这个文学爱好者也未听说,大概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吧。
在贾平凹书画馆的门口,有一副对联:“画中泼墨见真情,纸上挥毫显山水”。看后耐人寻味,这是对平凹艺术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墙壁上主要展现平凹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书法收藏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佛、儒、道”“商鞅邑城”“棣花”“商於古道”“远瞻”“厚德载物”“中国文学”等几十幅作品,绘画收藏有“骏马图”“老人图”“素描图”“山水图”等不多的几幅作品。这些书画作品运笔帷幄,内秀俊逸,充分表达了平凹先生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和对家乡风土人情的一片深情厚谊。在这里.前来参观的游人摩肩接踵,最为显眼的是平凹的画像,他留着寸发头。上身着圆领短袖,下身着黑蓝色的牛仔裤,双手握一根足有2米长的毛笔,斜抱在胸前,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眉宇间显得坚毅而睿智,慈祥而光荣.整个形象彰显出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风范和富有非凡的、高超的、隽永的文化气质。
来到一片小园,地坪草青翠碧绿,显示出蓬勃旺盛的气象。草坪中间卧着一块巨石,相传是几千年前天空掉落的陨石,那就是被选人高中北师大版第十一册课文《丑石》中写道的丑石。正如丑石后面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写的《丑石》原文中说的,“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丑石的伟大,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P12-13
杨富安先生的散文是从生活底层岩石下喷出的清泉,自然本能地冲刷着生活的污物,保持着自身的清水本色,向着东方,向着太阳,流向大海;他的散文有文采、有文气、有文思、有文韵、有文情、有文理,如一朵孤寂的花,迎着深山峡谷的阵阵清风,在山岚云烟中含露开放,喷霞吐雾,鲜美亮丽;他的文学作品质量和水平,不亚于当今奔走于省报、省刊,欺世盗名,“炒做”走红的一些所谓的“作家”。
——常智奇
春天是诗意、曼妙和盎然的季节,我无暇顾及自然的花开花谢,日月的斗转星移,时光的脚步便匆匆地接吻了立夏。在这段岁月静好的日子里,我播种了春天的希望文学的梦想——《总有一朵花为你开放》。
这个书名,源于我散文集里喜欢的一篇散文。它不仅获得2016年中国散文年会等级奖,得到《散文选刊·原创版》副主编黄艳秋的肯定和称赞,而且具有深邃的艺术思想,释放出强大的正能量,某种程度上寓意我的散文创作走过几年艰辛的历程得到花开的回报。
《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文学大师冰心强调:“讲真话,写真情。”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林非也主张:“一切出于真挚和至诚,是散文创作唯一可走的路。”这本散文集近30万字,就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声音,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有饱览大好河山纵情山水的热爱和追求,有对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真谛的思考,有对工作的责任和担当,有对亲人的情愫和感念,有对文字的敬畏和诠释,有对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讴歌和赞美。这些文字和语言,也许还不成熟,只是春天里的一粒嫩芽,一点新绿,抑或是一瓣花絮,但是,它在金丝峡谷地.在云烟山岚的清风中悄悄地绽开,散发出缕缕清香。这些文字和语言.也.许显得稚嫩苍白,只是语言大海里的点滴,茂密森林里的一木,但是。它照亮了我的内心世界,绽放出人生的精彩,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真实。
爱好文学,心仪已久。我青春年少时就读商山脚下丹江岸边的师范学校,对阅读充满着浓厚的兴趣,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知识,还不时拿起笔写些内心滚烫的文字。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后步入社会,对生活、人生、社会有了新的体悟。人生转折时期,来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都西安,进一步提升文学素养。到不惑之年,是文学的力量,又一次激发我开始舞文弄墨,走上文学写作的道路。回眸几年的写作历程,抚摸眼前厚厚的一摞文稿,有感慨,有辛酸,有欢喜,终于在文学前辈的鼓励下,成册问世。不管书中的观点和思想是否正确,文字和语言是否温暖人心,最终与读者见面了,让读者去评说雅正吧。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至少有一点,是被共同认可和尊重的,那就是文学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又引领着我们的时代和未来。散文写作是一种内耗性极强的文体。它需要作者站在艺术的高度,端正方向,洞察社会,体悟生活,投入情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在我看来,防止灵魂的干枯,与时俱进,不断进发思想灵感的火花,才是一个散文作者最难逾越的鸿沟。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人生前进的路还很漫长,不管沿途的风景如何变幻,我依然怀揣一颗虔诚的心,一路欣赏,一路感念。感念我文学前行的道路上,有中国作协会员、商洛市作协副主席胡中华老师的悉心教诲,有商洛市作协副主席、商南县文联姚家明主席的倾情指导,有陕西省地税文学协会会长、汉中市作协副主席朱军先生的激励厚爱,有为这本文集不辞劳苦作序的陕西省著名文学评论家、原陕西省文学院常智奇院长,有为这本文集出版付出心血的许羡霞女士,在此一并致谢。
是为后记。
2017年5月5日于鹿城
21世纪以来的中国散文创作,呈现出气韵生动、意境高妙、情感饱满、思想博深的局面。贾平凹、王蒙、雷达、李敬泽、铁凝、马丽华、张承志、筱敏、杜丽、斯好、洁尘、格致、周晓枫、周涛、祝勇、傅菲、刘醒龙、郭文斌、任林举、吴佳骏、彭学明、苍耳、南帆、李晓君、阿慧、帕蒂古丽、穆涛、冯秋子、冯六一、蒋蓝、耿立、陈恭怀、崔济哲、北岛、刘心武、苏叔阳、王安忆、-5识途、陈洪金、庞培、谢宗玉、蒋子龙、陈希来、王彬、敬文东、茱萸、王开岭、王跃文、白描、王学泰、阎晶明、杨献平、迟子建、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江子、薛忆沩、孙郁、叶兆言、丁三、塞壬、安黎、周闻道、宋唯唯、郑小琼、张生全、潭延桐、纳兰妙殊、闰文盛、吕向阳、陈长吟、黄国钦、朱鸿、王冰剑……这些人在新世纪的散文创作中,从他们自己的内心出发,从时代精神的需要出发。在“小我”与“大我”的融合中,精心辨识、筛选和提炼,盯准自己熟悉的领域和题材,深入到生活和思想的深处,写出了真挚、热爱、忧郁、有诉说、辩解、剖析,有心灵震撼、战栗、煎熬与疼痛的优秀散文篇章。
在丹江之滨,金丝峡谷地,有一个文学青年,在税务工作之余。潜心散文创作。他对文学怀着一股崇敬、膜拜、神圣感。当他走进西安市建国路83号院,领取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证时,是那样的激动、虔诚、卑恭、喜悦、新鲜,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令他永远记忆的;他有“人不亲行亲”情结,没有“文人相轻”的芥蒂。他与文学圈内的每一个人打交道都是看人之长,看到心仪已久的一位作家的一本书时,是那样的高兴、激动、急不可耐地去阅读。他,就是质朴、善良、正直、坦荡,文思奔涌的杨富安先生。
在秦楚之交,商於古道,有一朵孤寂的花,在崇山峻岭中为你静静地开放。这朵花就是杨富安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精心浇灌和深情培育的散文之花。这朵花迎着深山峡谷的阵阵清风,在山岚云烟中含露开放,喷霞吐雾,鲜美亮丽。山溪为她弹琴,云雀为她歌唱,似幽兰,像秋菊,若红梅,疑山桃……
不!她是金丝峡中的山泉开出的浪花,清新、自然、明快、澄澈、纯洁、素净、光鲜,婀娜多姿,流光溢彩,形态各异,映日照天。时而隐入草丛。然默流淌;时而绕石而过,潺潺作响;时而静波缓流,鱼翔浅底;时而飞瀑直下,飞珠卷帘;时而聚凹汇潭,莹莹如镜。她在山中洗仁玉,在水中流智慧,在高山流水中传递着人与自然、相伯牙与钟子期的琴声。
不!她是又闻梅香的情感体悟,诗思、哲思、神思、妙想、情采、心志、魂灵、通感、意象,随风而来,文思泉涌,丰富多彩,思接千载,万萌竞发,春意盎然。时而小径独步,香草漫道,秋虫声声,望尽天涯路;时而凭栏遐思、浮想联翩,神与物游,睹物寄情;时而卷帘思乡,闻鸡起舞,浇花弄草,王顾左右而言他;时而读书感怀,道德、文章、立言、立德、辞章、意境、人品、文品,不禁意绪绵绵,移情多端,亦真亦幻,灵犀沛然;时而窗前掩卷,扼腕感叹,遥望蓝天,心事浩渺,情溢广宇。
不!她是亲情、友情、民意、国运的锦绣文章,在端午节的粽香中,他思念远去的每亲;在1993年秋天的一个星期五下午,他在陕西省教育学院遇见了陈忠实,是那样的激动;他在“与地税同行的日子”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其磨砺、艰辛、酸涩、苦楚、冷暖、体悟,灌注字里行间;他在扶贫结对的工作中,牵挂十里坪镇中棚村的父老乡亲,牵挂村中的周焕福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他赞美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的为官之道。他人微情重,言轻心诚.位卑忧民,草根忧国,身居山野,心系社稷。
这是一本大山深处青年作家的处女之作,其作品大多发表在不显眼的地区报纸内刊上,其作品的文学质量和水平,不亚于当今奔走于省报、省刊,欺世盗名, “炒作”走红的一些所谓的“作家”。
杨富安先生的散文没有贾平凹散文的开朗、豁达、劲健、静谧、虚灵、妙悟、佛性、鬼气、儒雅、老道,但他笃厚、虔诚、质朴、鲜活、清新、明昭;没有陈希来散文中对生死、爱情、诚实、孤独、时间、永恒、生存意义等问题的追问,但他真挚、真切、真实,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重,对心灵的护佑,对善的坚守;没有穆涛散文中读史明心、借古讽今、寓意深邃、鞭辟入里的博深,但他也有读书见境,藻雪灵魂,与智者高人对话的提升和体会。
杨富安先生的散文是从生活底层岩石下喷出的清泉,她带着地气、地热、地温,在春、夏、秋、冬的时序轮回中,他写小人物生命、生活、生存、生产的基本状况。她自然、本能地冲刷着生活的污物,保持着自身的清水本色。她向着东方,向着太阳,流向大海。涓涓溪涧也有上善若水、大海般的胸襟。
杨富安先生的散文有文采、有文气、有文思、有文韵、有文情、有文理。散文的文采是一种水中映霞的神采;散文的文气是一种“浩然之气”:散文的文思是一种“斩不断,理还乱”,思接千载,弥漫宇宙的情思:散文的文韵是一种叙述的携情带韵,描写的绘声绘色;散文的文情是一种闲适、散淡、意绪飞扬、自由想象的情感;散文的文理是一种喻理、隐理、匿理、释理、化理的“意蕴”。
杨富安先生的散文语言干净、洗练、准确,不拖泥带水,不肆意夸张,不煊赫卖弄,干练中有朴茂,坦荡中有丰裕。他的语言走的是一条书面化、文雅化的路子,由于他从生活感受的真实出发,他的书面化、文雅化的语言具有了个性化、叙事化、抒情性的语意、语气、语境、语感、语调、语式。文而不做,文而不累,文而不僵,文而不板,文而不枯,文而不腐,文而不酸,鲜活生动,意趣盎然。
我希望杨富安先生沿着文学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写生活、写时代、写人民、写感受、写体验、写顿悟、写心灵、写自然、写社会、写人生,写出更新更美,更有意蕴,更有气魄,更有才情,更有深度、高度、广度、强度、力度的优秀作品。
2016年11月13日于古都长安大明宫寓邸
(常智奇,陕西著名文学评论家、研究员,原陕西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协会员)
杨富安著的《总有一朵花为你开放》是一本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互交融的散文集,收录了作者4年来在各大报纸、期刊上发表的大部分作品,分《纵情山水》《人生感悟》《亲情无限》《蓝色情怀》《心灵印痕》《激扬文字》六个部分。书中有作者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融入自然纵情山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有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有对工作的责任和担当,有对亲人的情愫和思念,有对文字的敬畏和诠释,记述了作者人生的心路历程和思变,高雅的艺术生活和情操,充分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敬业奉献、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关爱,对底层大众的关注和同情,对灵魂撕裂的疾呼和呐喊,对伦理道德的继承和批判,对改革开放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赞美和讴歌,向社会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观,向人们传播真、善、美的正能量,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心灵的震颤。
杨富安著的《总有一朵花为你开放》是一本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互交融的散文集,分纵情山水、人生感悟、心灵印痕、蓝色情怀、亲情无限、激扬文字六个部分。书中有作者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融入自然纵情山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有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