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拆开来说/大师语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①

 了解和欣赏是诵读的大部分目的;

 诵读的另一部分目的是当作写作的榜样或标准。

编者注

一般人讨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都只从写作方面着眼;诵读方面,很少人提及。大约因为写作关系日用②,问题的迫切显而易见;诵读只关系文化,拿实用眼光去看,不免就是不急之需了。但从教育的立场说,国文科若只知养成学生写作的技能,不注重他们了解和欣赏的力量,那就太偏枯了。了解和欣赏是诵读的大部分目的;诵读的另一部分目的是当作写作的榜样或标准。按我的意见,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为了解和欣赏而止,白话文的诵读,才是一半为了榜样或标准。照历年中学生诵读的能力看,他们对于报刊体的叙述、说明和议论的文字,不论文言或白话,似乎大体上都能懂,不至于弄错了主要的意思。这在日用上原已够了;因此中学生诵读问题,便被一般人所不注意。但说到细节,他们就不免常有弄错的地方。再说到所谓古文,乃至古书,不能懂的地方更多;往往连主要的意思也弄不明白。白话文学作品里(一些新诗姑且除外),许多复杂的表现样式(句子和结构),和有些比喻,一般中学生也往往抓不着它们的意思。

现行初中国文课程标准第一条目标是,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第五条是,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第三条目标是,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这些目标并不算高,可是现在一般中学生的诵读程度,能够达到这些目标的,似乎并不多。在文言文的诵读上,更是如此。只看学生作文里所用的成语,往往错误,如折衡尊俎①、儿孙满膝②、狗头濆血③之类,便知道一般中学生对于诵读是怎样的马虎了。这些成语大部分从文言文来,可也有些从白话文来如狗血喷头便是的。应用成语的正确或错误,是测验诵读程度一个简易的标准,特别从书写成语上看。因为写得没有误字,没有倒字,未见得就是用得确切。如他的笑容不翼而飞之类;但是写先写错了,即使放在上下文里很合式①,也还是了解得不正确。诵读没有正确的了解,欣赏的兴趣自然是有限的。

文言文的表现样式(包括句法)和词的意义,也常叫中学生迷惑。去年西南联大举行平津高中毕业生甄别试验,国文试题里文言译白话一段,是从《晏子春秋》卷六选出的: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这可以说是浅显易懂。但许多考生却在相望那个熟语和那内字上栽了跟头。译得对的自然有:如前者译为很多很多不知其数层见不穷(该是层出不穷或层见叠出),后者译为宫内的女子。但是很少。有些人用取巧的办法,不译相望而不止这一语,只直抄在译文里;有些人单译不止,却略去相望,如但没有能制止。前者是懂了这一语的主要意思没有,无从知道;后者是懂了主要的意思,可是不懂相望的意思。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那一句,似乎不便直抄,有些人却译为,你何以不先教里面的不要穿男子的衣裳,则外面的也就不敢再穿了。用宽泛的里面的来译那内字,等于没有泽;这些人自然是没有懂得那内字。

有些人望文生义,将相望译成但女人们却只互相看看大家而已,甚至译成让来往行人观看不止。君使服之于内那一句,也有人译成你叫你的夫人穿,而禁止别人穿,已经够错了。更有些人译成你的意思是女子在家里可以穿男子服,而在外面就不可以;还有译成王命衣穿内面,但是不禁穿在外面的。不懂相望,也许还可懂得全文的主要意思:不懂那内字,全文就成了一片模糊了。又有人将晏子对卫灵公的话里的君和公都译成先生;那不但是不明白古代社会情形,并且似乎是缺乏一般的社会常识对于一国的元首,哪有用对于一般人的普泛的称呼的道理呢?

P26-29

目录

知识与技能

(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一斑

论朗读

论诵读

诵读教学

论诗学门径

了解与欣赏

论校本与写作

文病类例

写作杂谈

关于月夜蝉声

文学与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工具)

什么是文学

文学与语言

语文学常谈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人话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鲁迅先生的杂感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经典训练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止在实用,还在文化。)

古文学的欣赏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说文解字》别论

《尚书》别论

《诗经》别论

《春秋》三传别论

 四书别论

《战国策》别论

《史记》《汉书》别论

《古诗十九首释》前言

 王安石《明妃曲》

序言

 怎样学习国文

国文这科,在学校里是一种重要的功课,与英、算居同等的地位。可是现在呢?国文只是名义上的重要了,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一般学生存着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是中国人,学中文当然是容易的,于是多半对这门功课不很用功。无论白话文也罢,文言文也罢,在学习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的地方很多,这就是没有对国文这科下过一番功夫的缘故。

最近的舆论,以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很低落,这种低落,指的是那方面?所谓低落,若是在文言文这方面,确实是比较低落,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中学生学做文言,许多地方真是不通。读文言的能力也不够。但从做白话文这方面来说,一般的标准是大大的进步了,对于写景、抒情的能力,尤其非常的可观。可是除此而外,对白话写议论文及应用文的能力,却非常的落后。

中学生对于读的功夫是太差了,现在把读的意义简单的说一说。读这方面,它是包含着了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看一张图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么得由你自己去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

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胸腑,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文字里隐藏着他的灵魂,使旁人读了能够与作者共感共鸣。我们现在读文言,是因为时间远隔,

古今语法不同,词汇差别很大,你能否从文字中体会古人的感情呢?这需要训练,需要用心,慢慢的去揣摩古人的心怀,然后才发现其中的奥蕴,这就是一般人觉得文言文了解的程度,比白话文实在是难的地方。

再进一步,可以说,白话与文言固然不同,白话与口语,又何尝一致呢?在五四运动的时候,有人提出口号:文语一致。这只是理想而已。文是许多字句组织起来的,语则不然,说话的时候,有声调,快慢,动作等因素来帮助它,可以随便的说,只要使对方的人能够了解。总之,语确实是比文容易。

 文言文,大学生与中学生都不大喜欢读的,大半因为文言文中的词汇不容易了解,譬如文言文中的吾谁欺?在白话文中是我欺负那一个?的意思。如果你不了解古代文法,也许会想到别的意义上去。然而只要多读它几遍,多体会一下,了解的程度就不同;所以读的功夫,我是以为非常重要的。

 我们之所以对于典籍冷淡,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里面的事实与我们现在不同。电影、汽车、飞机等类,在古代书籍中就见不到。反之,古代许多事物在我们现在也无从看到,譬如官制、礼节、服装等等,必须考据才能知道,这都阻碍我们阅读的兴趣,然而,只要用心,是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的。

生在民国的人们,学做文章,便不须要像做古文那样费很大的力量,只要你多读近代的作品,欣赏过近代的文学作品,博览过近代的翻译书籍,文学名着,那么,你写的文章,也可以很通顺,这是不用举例证明的。文言文中的应用文,再过二十年,必定也要达到被废弃的境地,因为白话文的势力,渐渐的侵入往来的公文和交际的信函中了。

由于文言文在日常应用上渐渐的失去效用,我们对于过去用文言文写的典籍,便漠不关心,这是错误的思想。因为我们过去的典籍,我们阅读它,研究它,可以得到古代的学术思想,了解古代的生活状况,这便是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认识的任务,你多读文言,多研究历史、典籍、古文,这阅读工作的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

读文言最难的一步工作,是须要查字典,找考证,死记忆,有一种人图省事,对这步工作疏忽,囫囵吞枣的读下去,还自号不求甚解,这种态度,太错误了。假若我们模仿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那是有害无益的。他的不求甚解,是因为学问已经很渊博了,隐居时才自称不求甚解的,这句话含着他的人生观,青年人是万万不能从表面去仿效的。如果你以为他的不求甚解,就是马虎过去的意思,那么你非但没有了解不求甚解这句话的意义,对于你所读的书,就更无从了解。

碰见文言中不懂的词汇,除了请教国文老师而外,必须自己去查字典,以求甚解。如文言中的驰骋文场这成语,有一个人译到外国去是人在书堆里跑马的意思,这岂不是笑话吗?又如巨擘,原意是指拇指叫做巨擘,而它普通的意义是用来表扬第一等或刮刮叫等意义的赞语,这些地方就得留神,才不会出错。再举一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上一层楼。

 它在辞句上直接表示的意境已非常优美,但这首诗更说出另一种道理,它暗示人生,必须往高处走。所以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要懂得言外之意。又如下例:

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

这两句新诗,它的含意似乎更深了,有些人不解,但如果读了全文,便知道是非常容易明白的话。由此可见,诗里含着高尚的感情,要你多欣赏,多诵读,必能了解得更深刻。

此外关于了解文章的组织,也是必须的,须得把每篇文章做大纲,研究它怎样发展出来,中心在哪里,还要注意它表面的秩序,这种功夫,须得从现在就养成习惯,训练这种精神。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关于写作方面,那你必须了解创作与写作的性质是不同的。自五四运动以后,许多人都希望成为一个作家,可是在今天,我们所能看见成功了的,出名的,确是寥寥无几。推究失败的原因,是到处滥用文学的感情和用语,时时借文字发泄感情,文学的成分太多了,不能恰到好处,反而失去文学真正的意义。

要纠正我们这些坏习惯,必须从报章文体学习。而我们更要学写议论文,从小的范围着手,拣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练习写,象关于学校中的伙食问题,你抓住要点,清清楚楚的写出来,即是有条理的文章。新闻事业在今世突飞猛进,发展的速度,可以超乎其他文体之上,因为它是简捷而扼要。这种文体,我希望大家能努力去学。与其想成功一个文学家,不如学做一个切切实实的新闻记者。

选自1944年《国文杂志》第3卷第3期,署朱自清讲演,段连媛笔记

内容推荐

《拆开来说》是一本较全面的关于朱自清先生对于语文学习方法的小书。朱自清先生认为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的能力和练习表现的技术,因此全书也正围绕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朱自清先生超乎寻常地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的崭新意义上,重视经典训练。同时竭力主张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语脉,并进而推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该书对学生及老师而言具有实际的效用。

编辑推荐

《拆开来说》精选朱自清多篇关于经典阅读的文章,力求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

从《说文解字》到《诗经》《史记》,均有精彩论述。我们始终相信,有效的阅读才不会浪费生命,而经典阅读才是练就扎实知识系统的基础。

全书拆分为知识与技能&文学与语言经典训练三个章节,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对文章中出现的不易理解的词语均做有注解。同时每篇文章均在文前写有简短的编者注,做到阅读引导。

书中所有文章内容始终贴合新课标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力求让学生通过本书能够明白怎样学习国文,并且获得一般人应有的中国文学常识,最终都能成为做自己的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0: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