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魏坤琳著的《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Dr.魏的科学养育私家课)(精)》是家庭教育类图书,是新中产家庭的科学养育读物,从根本上厘清家庭养育误区。孩子需要的,不是今天学校教授的技能,而是面对未来世界的竞争力。北大心理学教授、最强大脑科学判官魏坤琳,把脑科学知识和自己的育儿实践相结合,把“聪明养育”的知识系统化,从智力、情绪、语言、运动和创意五大方面,为家长带来前沿脑科学研究成果,打破家庭在儿童养育中的谣言、传言,纠正不科学的教养方法,提供更有科学依据、更有效的实践指南。这本书将告诉家长如何让孩子控制自身情绪,如何提升孩子专注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等,让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开发培养孩子的情绪力、社交力、阅读力、语言能力、创造力等对未来非常重要的多种能力。 内容推荐 如何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怎么才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 孩子爱发脾气怎么办? 如何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魏坤琳著的《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Dr.魏的科学养育私家课)(精)》,Dr.魏在科学育儿领域的专著,给家长营养、实用的科学养育私家课。 十几二十年前,没人能预测到今天互联网、智能手机会如此改变我们的生活;同样,十几二十年后,当你的孩子长大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又会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出现哪些新的工作,又有哪些东西会消失?我们谁都无法预料。 但有一点确定是:未来生存需要的底层基础能力是不变的,那就是孩子的思维能力、专注力、情绪理解和表达能力、语言发展能力、运动能力和音乐绘画等创意能力。《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Dr.魏的科学养育私家课)(精)》把这些能力归结为大脑的五个方面: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创意脑,从这五大方面入手,教你如何根据孩子大脑发育规律,发展孩子相应的能力。 不管未来如何变化,这些能力都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赢得未来! 目录 序 引言 第1部分 智力脑 1 什么样的智力提升法才靠谱? 2 观察、思考、互动,锻炼孩子的科学思维 3 多用空间词汇,在游戏里升级空间认知 4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5 破除右脑开发误区,三个技巧提升孩子记忆力 6 跟孩子一起把数学“玩”起来 7 一万小时不靠谱,刻意练习是正道 第2部分 情绪脑 1 坚持这三步,搞定发脾气的娃 2 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3 六大策略冷却孩子的冲动 4 克服“害羞”,帮孩子提升社交力 5 在假装游戏中玩出社交小达人 6 还在夸孩子“你真棒”吗?夸奖批评有技巧 7 培养孩子独立性:在保护和支持间找到平衡 8 避免过度养育,从孩子的“绑架”中解脱出来 第3部分 运动脑 1 精细动作:小动作促进大脑瓜 2 粗大动作: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 3 有氧运动:最强大脑的有机肥 4 孩子学走路慢,怎么办? 5 预防孩子近视的最好方法 6 妙用手势,促进孩子大脑发展 第4部分 语言脑 1 讲好故事:帮孩子搭建通往真实世界的桥梁 2 互动阅读:提升孩子智力有诀窍 3 绘本阅读是舞台,爱“演”才能赢 4 学外语:晚一点不如早一点,背出来不如玩出来 5 巧读古诗:让韵律和节奏刺激大脑发育 6 识字不怕早:启动孩子阅读的马太效应 7 阅读障碍:孩子学习路上的拦路虎 第5部分 创意脑 1 多玩思维游戏,激发孩子创造力 2 巧用三种分类法,培养孩子想象力 3 问对三个问题,养成孩子好习惯 4 孩子天生爱音乐,如何进行音乐启蒙? 5 一支画笔打开孩子的多种可能性 6 电子产品:合理约束,巧妙选用 7 如何保护孩子强大的学习潜能? 后记 试读章节 0~6岁大脑可塑性那么强,你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你真的了解大脑吗? 2011年,我的第一个女儿出生,我开始关注市面上的儿童教育知识。出于科研工作者的本能,看到跟“脑”有关的知识时,总会多关注一下。结果却发现,市面上很多号称“指导幼儿发展的脑科学”里,有很多流传甚广的谣言,比如: “大脑只开发了10%”。——我们的脑细胞占大脑重量的10%,但不意味着你的大脑能力只开发了10%。大脑中其他的90%,包括支撑结构和细胞,也非常重要。 “右脑开发”,说右脑比左脑容量大一万倍,还传言左脑是关于运算、逻辑思维的,学校教育都是在开发左脑,所以我们要开发右脑。——这是对脑科学的误读。我们的大脑的确有分工,但不代表我们的右脑需要刻意的开发。 还有关于“能否摇晃婴儿”,网上有两种声音特别极端。网上流传过一个视频,剧烈动作拉扯小孩给宝宝做健身操,宣称给大脑足够的刺激,促进其发育。另一种声音来自某育儿百科,有个在美国生了两个孩子的妈妈的所谓科学经验,说抱起婴儿不要摇晃,不要剥夺孩子躺在床上享受快乐的权利。事实上,有规律的晃动可以刺激大脑的前庭感受器,这是感知头部角度和身体加速度的重要知觉。全世界每个角落、每种文化下的小孩都希望被父母晃动,有规律的晃动可以给大脑有规律的刺激,可以有效地安抚孩子。当然,不能剧烈摇晃,因为孩子的大脑像果冻一样脆弱。 你看,市面上流行着太多关于脑科学的误解,更糟糕的是,很多机构的整个教育体系都是基于此。要知道,目前很多流行的育儿体系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那个时候没有脑科学,没有认知科学。如果一个教育体系从根基上就错了,在实践中可能就会有很大偏差。如果一个孩子年幼时获得的养育方案就出现偏差,那么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影响。因为,0~6岁是人类大脑发育非常关键的一段时间。 我们的宝宝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时就出生了。一方面人类需要有一个很大的大脑;另一方面,受产道的限制,人类的宝宝必须早点儿出生,这样母亲才能顺利分娩。新生宝宝的脑重只是成年人的25%,之后疾速发展,3岁时就达到成年人的85%,5岁时是95%。大脑发展可不光是重量上的变化,也不光是脑细胞数目的增加,最关键的是神经元之间建立的连接,连接的部位叫“突触”。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交换信息。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大脑里突触的数目非常少。在生命的第一年,在新鲜刺激的作用下,神经元以每秒700~1000个的惊人速度建立着新的连接,3岁时连接的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一旦某个突触成功参与大脑某个功能的运作,它就会受到强化;相反,没有用到的突触就会变弱,最终被剪裁掉。神经元连接和修剪的过程就是塑造孩子大脑的过程,后天的学习与经验对于这样的修剪过程非常重要,特别是孩子在0~6岁早期发育的时候。所以我们说,孩子的早期经验及其在幼年时期获得的教育,能影响他的一生。 聪明养育,从脑开始 你可能没办法想象,大脑、大脑功能与孩子的表现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举两个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反应敏捷,有的孩子却处理信息速度慢呢?他们的“工作记忆”不一样。为什么有的孩子一生气就大哭大闹哄不住,有的孩子可以被安抚好?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一样。 当前科学界大多数人士认为,人的大脑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又可以分成几个子网络,其中神经元相互连接,这也构成大脑运算的基础。对于人类的神经网络,脑科学上有不同的分区方式和分类体系,比如执行控制网络、突显网络、默认模式网络、注意网络、躯体运动网络等。 P1-3 序言 2016年,在我的眼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我的二女儿出生,另一个是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下围棋赢了李世石。人工智能发展飞速,正在渗入我们的生活。我该如何养育我的孩子,让她们从容地适应未来? 世界一刻不停地在变化,信息和技术更是呈指数级发展。50年前,我们的祖辈不可能想象可以和远在南非的孙子视频对话。30年前,我们的父母无法想象,网络上一段文字可以在2分钟内触动地球另一端的人的心灵。这个世界的时空在不断被压缩。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一个报道指出,现在的小学生这一代人将来工作的时候,人们在今天从事的65%的工作都将不存在。可是,传统教育的变化却极为缓慢。我们小时候,老一辈人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你不妨想想,你过去学到的数理化知识有多少在工作中确确实实被用到了?或者可以想想,你在大学4年中学到的东西和你现在的工作是否匹配?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具体学科知识的掌握,是面向过去的,并不能适应现在的时代。 孩子们需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不能把孩子塞到一个教育体系里,试图预测2035年什么热门,再去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我们要引导孩子主动对动态的知识进行探索,让孩子养成通用的学习能力,比如好奇心和求知欲、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创造能力等,无论以后时代怎么变化,孩子都能适应时代,突破时空限制。 谁是孩子面向未来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该怎么教孩子?作为脑与认知科学研究者,我的答案是:父母。0~6岁是孩子大脑飞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几乎是他们的全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可以在脑科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科学养育,孩子的生命会更加精彩,幸福当下,不惧未来。 为了让所有孩子从0岁开始就接受面向未来的教育,在教学研究之余,我与一群科学家朋友共同发起了基于脑与认知科学循证导向的科学养育计划——爱贝睿未来脑计划,通过音频专栏、视频课程、App育儿指导等多样化的方式,为新一代父母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时代变化太快,但不变的是人类大脑的规律。在爱贝睿未来脑计划中,我们挑出父母最关心、对于孩子的未来很重要的能力部分,构建了五大儿童脑教育体系: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基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身心发育指数,帮你清晰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提供具体的育儿方法,你可以据此制定自己的养育方案。我们还把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应用在玩具研发中,开发出个性化儿童玩具,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知识、能力和品格。 在过去的大半年中,作为未来脑计划的一部分,我尝试把自己的科学养育心得分享给更多父母,开设音频专栏、在线讲座、视频课程。本书正是精选我三年来科普的内容后结集而成,也是我在育儿领域的首本专著。其中,在中国领先的知识服务平台“得到”上线专栏《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与近10万名订阅专栏的读者互动,让我收获了无数鲜活案例,从而得以更清晰地了解父母们需要什么科学知识。比如,有读者担心自己的数学不好:“等孩子长大了,只会加减乘除的妈妈该怎么教孩子数学?”有读者则问:“我女儿脾气倔、没耐心,并且很爱哭闹,我担心她变成一个‘女汉子’,该怎么办?”……关于学习、关于运动、关于游戏、关于思维方式,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疑惑。相信这些问题你也可能遇到,打开这本书,了解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儿童心理学可以怎样帮助你和孩子。想了解更多关于未来脑计划的信息,请留意微信公众号“爱贝睿”(iBrainBaby)。 孩子选择了我们,我们和孩子遇见,是一种缘分。那么,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未来呢?打开未来脑计划,让我们一起走这条无法重来的路,共同用科学照亮孩子的未来! 后记 现在,你手上捧着的这本书,称得上是我最近三年在科学养育领域的科普工作小结。 三年前,我和一群科学家朋友一起聊天,吐槽养孩子是一件比造火箭还难的事。制造火箭,我们可以先确认原理,然后画图纸,找材料,制造出来就行了。而养孩子,不仅没有统一的公式和标准图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随时可能出现新的变量。更可怕的是,火箭造不好可以重来,养孩子是一锤子买卖! 孩子到底应该怎么个养法?我们去看市面上的育儿书,发现那里充斥着落后的观点和方法。而一些商家和机构,为了兜售自己的理念,还会篡改、曲解、恶意夸大原有的科学实验结果。作为搞科研的人,我们实在看不下去,因此我与一群科学家朋友共同发起了一个基于脑与认知科学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爱贝睿,希望把真正基于科学证据、靠谱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带给千家万户。 我们从一个微信公众号开始,为爸爸妈妈们服务,不发“鸡汤”,也没有纯粹基于个人经验的方法,而是立足脑认知科学和儿童心理学提供可靠的科学育儿知识。后来我们发现大家需要更多样深入的知识来源,于是又用语音做讲座,还专门制作视频课程普及育儿知识。三年来,我们一共提供3000多篇文章,52堂讲座和12档专栏课程,并逐步完善了循证导向、以家庭为单位的新型儿童教育体系——“未来脑计划”。本书就是“未来脑计划”的成果之一。希望能够帮助你科学育儿,培养聪明的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书能够出版,首先要感谢爱贝睿的黄扬名博士、王薇女士、阳志平先生,他们是未来脑计划的总设计师。正是他们的远见卓识,才有了今天一个华人本土化的、基于脑与认知科学循证导向的新型儿童教育体系——未来脑计划。同样感谢爱贝睿参与未来脑计划项目的众多优秀小伙伴:曹莹、秋晓晓、罗植文、洪一嘉、赵昱鲲、张琳琳、黄润悟、石晓娜、滕明博、王超、许逸红、其林等人。我非常高兴与一批专业素养高、热爱儿童教育事业的小伙伴协作,也很高兴能在其中贡献自己的些微力量。 我还要感谢一群科学家朋友,他们是爱贝睿的家长教练团:王贞琳博士、陈忻博士、张斌博士、郭歆博士、施乐遥博士、刘建鸿博士等。我在跟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受益良多。本书中有些观点和方法.便是受到他们的启发,比如读古诗是跟施乐遥老师学习的,过度养育的概念是从郭歆老师那里了解到的,儿童运动方式源自跟张斌老师的交流,关于语言学习源自跟王贞琳老师的沟通,关于情绪与社交技能则从陈忻老师和刘建鸿老师那里受益匪浅。 我在科研和教学之余,还能够做这么多的科普工作,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方方院长和同事们,感谢你们对我工作上的支持。在做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科普的过程中,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侃老师不断给我鼓励,谢谢你! 感谢得到CEO脱不花女士,以一个妈妈的敏锐视角发现科学养育的重要性,与我们共同打造面向家庭的儿童教育专栏,本书不少读者案例即来自得到专栏。感谢中信出版社经管社社长朱虹女士和本书编辑石北燕女士,多亏她们的认真编辑策划、整理文字,本书才能与大家见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感谢我的家人。谢谢妻子,你是我的育儿合伙人,更是生命合伙人,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谢谢岳父岳母,帮我承担很多琐碎的家事,让我有更多时间工作、科普。你们给了孩子们毫无保留的爱,谢谢你们。 啊,我的两个女儿,感谢你们选我当你们的爸爸,你们的哭声和笑声,都是我听到过的最美妙的音乐。我爱你们,直到永远。 书评(媒体评论) 当妈妈比当演员可难多了——演员有剧本,有台词,而妈妈这个角色,我们都是零经验上岗。因为《最强大脑》,我认识了Dr.魏,也因为孩子,我经常请这位懂科学、懂教育又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来“叨叨”,我获益良多。听他“叨叨”,你也一定会成为聪明的父母,给孩子科学、放心的教育。 ——章子怡,醒醒妈妈 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谁都不知道,但认知能力作为人的底层能力,始终很重要。它源自从小培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孩子适应未来世界的根基。Dr.魏的《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不只是能解你育儿的燃眉之急,更多的是教你为孩子的未来搭好脚手架。 ——脱不花,罗辑思维CEO 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建构人脑。0-6岁是大脑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在孩子发展早期多掌握一些靠谱的脑与认知科学知识,那么孩子就能成长得更好,国家的未来就会更好。Dr.魏一直在传播和推广科学养育的理念和方法,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父母。 ——张侃,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脑科学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它们仍在广为流传,甚至有很多教育方法据此发展而来。作为脑科学研究者,我们特别希望能把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传播开来,应用起来。魏坤琳教授凭借他扎实的专业背景,给出了科学养育的实用指南,值得所有父母一读。 ——方方,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 作者简介 魏坤琳 人称Dr.魏、“叨叨魏”,美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脑的工作方式。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入选青年长江学者。《强大脑》节目“科学判官”。 教书研究之余,致力于脑与认知科学知识传播。自从两个女儿出生后,与一群科学家朋友共同发起了新型科学养育计划——爱贝睿未来脑计划。通过音频讲座、视频课程、App育儿指导等多样化的方式,为新一代父母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前言 2016年,在我的眼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我的二女儿出生,另一个是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下围棋赢了李世石。人工智能发展飞速,正在渗入我们的生活。我该如何养育我的孩子,让她们从容地适应未来? 世界一刻不停地在变化,信息和技术更是呈指数级发展。50年前,我们的祖辈不可能想象可以和远在南非的孙子视频对话。30年前,我们的父母无法想象,网络上一段文字可以在2分钟内触动地球另一端的人的心灵。这个世界的时空在不断被压缩。 2016 年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一个报道指出,现在的小学生这一代人将来工作的时候,人们在今天从事的65% 的工作都将不存在。可是,传统教育的变化却极为缓慢。我们小时候,老一辈人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你不妨想想,你过去学到的数理化知识有多少在工作中确确实实被用到了?或者可以想想,你在大学4年中学到的东西和你现在的工作是否匹配?传统教育往往强调对具体学科知识的掌握,是面向过去的,并不能适应现在的时代。 孩子们需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我们不能把孩子塞到一个教育体系里,试图预测2035年什么热门,再去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我们要引导孩子主动对动态的知识进行探索,让孩子养成通用的学习能力,比如好奇心和求知欲、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创造能力等,无论以后时代怎么变化,孩子都能适应时代,突破时空限制。 谁是孩子面向未来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该怎么教孩子?作为脑与认知科学研究者,我的答案是:父母。0~6岁是孩子大脑飞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几乎是他们的全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可以在脑科学、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科学养育,孩子的生命会更加精彩,幸福当下,不惧未来。 为了让所有孩子从0岁开始就接受面向未来的教育,在教学研究之余,我与一群科学家朋友共同发起了基于脑与认知科学循证导向的科学养育计划——爱贝睿未来脑计划,通过音频专栏、视频课程、App育儿指导等多样化的方式,为新一代父母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时代变化太快,但不变的是人类大脑的规律。在爱贝睿未来脑计划中,我们挑出父母最关心、对于孩子的未来很重要的能力部分,构建了五大儿童脑教育体系: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基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身心发育指数,帮你清晰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提供具体的育儿方法,你可以据此制定自己的养育方案。我们还把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应用在玩具研发中,开发出个性化儿童玩具,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知识、能力和品格。 在过去的大半年中,作为未来脑计划的一部分,我尝试把自己的科学养育心得分享给更多父母,开设音频专栏、在线讲座、视频课程。本书正是精选我三年来科普的内容后结集而成,也是我在育儿领域的首本专著。其中,在中国领先的知识服务平台“得到”上线专栏《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与近10万名订阅专栏的读者互动,让我收获了无数鲜活案例,从而得以更清晰地了解父母们需要什么科学知识。比如,有读者担心自己的数学不好:“等孩子长大了,只会加减乘除的妈妈该怎么教孩子数学?”有读者则问:“我女儿脾气倔、没耐心,并且很爱哭闹,我担心她变成一个‘女汉子’,该怎么办?”……关于学习、关于运动、关于游戏、关于思维方式,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疑惑。相信这些问题你也可能遇到,打开这本书,了解脑科学、认知科学和儿童心理学可以怎样帮助你和孩子。想了解更多关于未来脑计划的信息,请留意微信公众号“爱贝睿”(iBrainBaby)。 孩子选择了我们,我们和孩子遇见,是一种缘分。那么,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未来呢?打开未来脑计划,让我们一起走这条无法重来的路,共同用科学照亮孩子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