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始于“反应”,“反应”源于“七大欲望”
很多烦恼都是从“心灵的反应”开始的,这是我们“理解”的第一步。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碰到厌恶的事情而感到不爽”的时候,不爽的理由其实一目了然,那就是碰到了“厌恶的事情”。但是在人生中,我们也常常遇到“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反应”的事情。有的人会通过占卜、心理咨询等方式寻找“理由”,但其实透过佛陀的智慧,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例如,假设你现在有如下烦恼:
·最近你对周围的人总是看不顺眼,他们的一举一动你都觉得碍眼;
·亲戚的言行,很早以前就让你觉得不快了;
·最近在职场中对同事和朋友也有不满情绪。
说实话,你的压力越来越大,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如果找周围的朋友聊天,大家可能这样回答你: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啊,就应该活得洒脱一些。”
“你也太无中生有了,这样对身体不好。你多想想别的愉快的事儿吧。”
确实,朋友说得也没错,但你就是无法排遣内心的积郁。
每当你回到日常生活,就又会陷入“总觉得看谁都不顺眼”的状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调整这样的状态呢?
佛陀把现实人生比作“激流”
对于这种看似找不到根源的烦恼其实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反向思考“产生反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于人们内心的不满和不足,佛陀是这样说的:
我们需要理解究竟是什么引起了痛苦。
带来痛苦的,就是不停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
——选自《初转法轮经·相应部》
佛陀认为“索求之心”(Tanha)就是“不断做出反应的心灵的能量”,这是始终流动于人们心底的意识。产生“索求之心”后,它又分化为“七种欲望”。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这七种欲望可以解释为:
①生存欲——想要活下去;
②睡眠欲——想要睡眠;
③食欲——想要进食;
④性欲——想要交合;
⑤懒惰欲——想要放松;
⑥感乐欲——想要体会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上的快感;
⑦承认欲——想要被认可。
我们的心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欲望,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来理解人生。 ①我们都有“索求之心”。
②它会产生“七种欲望”。
③我们被这些欲望所动摇,产生反应。
④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喜悦。
⑤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这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由“索求之心”构成的充满了喜悦、悲伤、失望、不满的人生,被佛陀比喻为“激流”或“奔流”。笔者认为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
“索求之心”激荡起轮回的洪水——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化作奔流,让我们的心随之动摇。于是人们深陷于无法跨越的欲望的泥沼之中。
——选自《尼波多经·战手》
我们该如何面对“不满的心”
在佛教世界中,“索求之心”被称为“渴爱”,它是指“不断索求、总是感到饥渴、无法满足的心”。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
重点在于,我们必须理解人类的心灵就是这样构造的,人心永远都在索求,因此才永远感到饥渴。
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对“索求之心”不停地做出反应的话,就会被不满所驱使,不断寻求“人生的变化”。比如常常回忆过去:“最近总觉得很空虚,以前的时光可真快乐啊!”或者对工作感到不满,频繁跳槽;或者沉溺于出轨这样危险的快感之中;又或者永远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变成傲慢的人。
通过索求,我们有时候确实能够找到“前进的可能性”但是佛陀的教义却告诉我们:“不断索求却总感到不满足,这就是人心。”过多的心灵的反应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可能有的读者会认为这种“没有梦想”的思考法很无聊,但是当我们理解了“人心永远都在索求”这个真相以后,心境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也就是说,类似“维持现状的话似乎不妙”或者“总觉得有什么不满意”等这些不知晓根源的失落感、焦躁感和内心的饥渴情绪都能得到平复,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的事实并且接受它。(P21-28)
能够解决任何烦恼的“佛系”思考法
人生中的每一天都会发生各种事,我们时常有这样的体会:人生,就是一条艰辛的路。其实,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走出人生的迷思。
实际上,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唯一的原因”。只要明白这一点,再加上“正确的思考法”,那么任何烦恼都能迎刃而解。这便是本书最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旨。
那么,我们每天究竟在烦恼什么呢?
·被生活所迫,心中充满压力。
·对现在的工作不满,考虑到将来的生活,感到不安。
·厌恶的事、不走运的事接踵而至,令人沮丧。
·和身旁的人性格不合,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
乍一看,这些都是自己难以解决、解决起来相当花时间的问题,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烦恼全部来自于“心灵的反应”。
提到“心灵的反应”,或许有不少读者无法马上理解,实际上几乎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动都可以说成是“心灵的反应”。
例如,每天早班高峰期坐地铁时,我们常常会禁不住叹息道:“今天也这么拥挤啊!”这就是心灵忧郁的反应。再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他人板着一张脸,心中总会有些不爽,这就是心灵愤怒的反应。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这是心灵不安和紧张的反应。
综上所述,当我们与他人相遇时,当我们工作时,当我们外出时,我们的心灵总是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由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焦躁、沮丧、对未来的不安、生活中的压力和失败后的悔恨等情绪所致,烦恼便开始在心中慢慢生根。
所以说,大多数人烦恼都来源于“心灵的反应”。我们的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这就是烦恼产生的“唯一的原因”。
找到了产生烦恼的原因,相应地,我们也能找到解决烦恼的方法,那就是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反应,那么人生会变得多么轻松!不动摇,不沮丧,不生气,拒绝压力,在他人面前能放松自我,回首过去时不后悔,也不为将来的事情忧心……这些都是自我拯救的方法。让你的心灵摆脱枷锁,那么幸福也会离你越来越近。
可能有的读者会误解,觉得“避免不必要的反应”是指忍气吞声、无视、不关心等消极行为,但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它是指从一开始就将会增添烦恼的一切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避免掉。比如当你的内心产生愤怒、不安、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时,若能马上将其化解掉,那么人生将会美好很多。 由于这些多余的反应,许多人都有过为失败、烦恼所困扰的糟糕经历,所以从今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种“避免不必要反应”的美好生活方式。
古代印度的圣人佛陀的教义中提到过“如何练习不反应”。原本佛陀的教义就旨在传授“停止心灵多余的反应,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正视心灵的反应;第二,进行合理的思考。
正视心灵的反应包括人们常说的“坐禅”,以及最近常听到的“正念”和“内观冥想”。当你正视自己心灵的反应和动向时,躁动的心就能恢复平静,这对于消除压力和转化情绪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关于这部分内容,请参见本书第1章。)
合理的思考是指为了达成目的而进行的理性思考。本书的目的在于教授大家如何“避免多余的反应”以及“减少烦恼”,为此,
·不进行多余的判断。不管什么场合,都不要否定自我。(见本书第2章)
·不因为不满和压力等负面情绪而痛苦。(见本书第3章)
·不在意他人眼光,活出自我。(见本书第4章)
·改掉过于争强好胜、在意输赢的性格。(见本书第5章)
·在今后的人生中,遵从心的方向。(见本书最终章)
本书将围绕上述这些重要的主题,对照佛陀的教义进行思考。本书的特色也在于,通过“原始佛教”来学习这些解除烦恼的“佛陀的思考法”。笔者会将充满智慧的佛陀的名言翻译成简单易懂的现代文字,并加以生动的解说。
现在我们一提到“佛教”就会联想到宗教性质的内容,但是原始佛教却有所不同,它所传授的是实用性的、合理的、在现代社会也能通用的思考方法。如果每位读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本书的内容,必将获益无穷。
今后的人生,无须烦恼。让我们研习佛陀的教义,不管面对怎样的日常生活,都能避免不必要的“心灵的反应”。
正确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烦恼,这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平静、满足和幸福。
就从这一刻起,开始新的人生吧!
——草薙龙瞬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是一本心灵励志的随笔集。有日本“东大名僧”之称的草薙龙瞬师父,立志传扬“有助改善生活”的佛教思考法。他相信,只要每天练习“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对不友善的事物作出反应”“用正确的思考方式来解决烦恼”,就能让人生更加安宁、满足又幸福。
佛系=一切随缘+自得其乐+LOVE&PEACE
快乐=放下“不满的心”+坦率而主动地满足合理欲望一位致力于用佛教知识改善生活方式的“东大名僧”从原始佛教教义中研习出一套“清·简·行”的“佛系”快乐思考法。
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
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深度解读草薙龙瞬著的《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重塑快乐自我。
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
佛系恋爱:“我们恋爱吧。”“都行,看你。”
佛系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真正的“佛系”不是消极逃避,而是将欲望转化为积极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