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老画报之民国风物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凤文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凤文著的这本《民国老画报之民国风物志》内容为独家开发,首次与世人见面,选取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北京三地最典型的一百二十多种时尚画报,依据翔实史料遴选撰写文稿18万余字,配发各种鲜为人知的画报图片近300幅,多视角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文人雅趣和世相风物。

内容推荐

徐凤文著的这本《民国老画报之民国风物志》全方位、多视角地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岁时风土、饮食游乐、文人雅趣和世相风物。

文章多为老画报、档案编辑研究专家搜集散落民间的老画报资料。在这些凝练细腻而丰富的叙述文字中,那些旧时光与老物件恍然昨日重现,这些东西原本都有其价值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艺术品,又在今日之繁华世界渐渐被人忽略而隐去。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外,本书另配有几十幅精美图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美好,在优美的文字与生动的图片中领略民国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

目录

第一篇 春事

 放风筝

 过家家

 耍耗子

 耍猴儿

 河豚鱼

 北京鸭

 放鱼鹰

第二篇 夏令

 端阳节

 消夏记

 荷兰水

 西瓜摊

 竹帘子

 修伞匠

 搓衣板

 推草鞋

 编柳货

 做竹货

第三篇 秋时

 三秋记

 秋三果

 吃螃蟹

 蒲包儿

 炒栗子

 喝罐儿

 嘎嘣脆

 大白菜

 津冬菜

 酱园铺

第四篇 冬景

 玩鹰的

 铁匠铺

 拉大锯

 卖水的

 担头冰

 澡堂子

 驼铃声

 取暖记

 锔大缸

 打小鼓

 补牙摊

 剃头匠

试读章节

凌淑华生活在北平的年代,流传着几句顺口溜:“气象预报,纯粹扯臊。晴有大雨,阴天日照。说是无风,电线呼哨。捕风捉影,不如不报。”虽然那时候的气象预报不准,但小孩子玩的玩意儿,却是有严格季节性的,各有各的谱儿:夏景天到小树林粘知了、逮老鹤(蜻蜓),秋景天去城根儿下捉蛐蛐,冬景天怀里揣着蝈蝈葫芦。放风筝,一般要等到开春以后,河也开化儿了,天儿也暖和了,黄沙天也来过了,老北京的屋子里的炉火也撤了,经过三四个月漫长的冬天,终于到了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令,就可以糊一个风筝,买一个屁帘儿,撒丫子疯跑了。

春风骀荡的时节放风筝,旧时也叫放晦气,有病的人家还要故意让风筝断线,好把“病根子”带走,有讨个吉利的意思。《潍坊岁时记》称春天放风筝为“放郁”,意思也是把一冬天郁积的闷气都放出去。你想呀,春寒料峭的时候,大人小孩儿跟着风筝一通游耍,抻脖子瞪眼,再出一身透汗,能不强身健体吗?

风筝源于春秋时期,最早用于作战,后来成为民间极受欢迎的一种玩具。隋唐以后,风筝渐趋普及。清明前后,上自内苑,下自士庶,“俱立秋千架为乐,童子郊外放纸鸢”。宋代潍坊人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均有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绯衣梦》以一个书生“买一个风筝放着耍子”作为开端,明代戏曲家李渔的《风筝误》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以风筝为媒唱和恋爱的故事,《红楼梦》中更是多处写到风筝,而据传由曹雪芹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专讲扎、糊、绘、放风筝技法。据说,后来名扬京师的哈记风筝即得自这套风筝谱的真传。

1915年,北京风筝艺人哈长英、天津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的风筝,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分获金奖和银奖。民国时期,各地即有风筝比赛,以潍县、青岛、安庆、台北等地的风筝赛最为知名。

“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向碧云端。”民国时期,北京、天津、潍坊风筝最为知名,并称为中国风筝三大产地。许多人谈到民国时期的北京风物,都会提到北平的风筝。熊佛西在《怀北平》一文中曾称北平是天下最可爱的地方,在他看来:

我觉得北平的可爱倒不一定是因为它那古老辉煌的建筑物,也不是它那恬静风雅的生活方式:例如玩玩古董,画画字画,逛逛胡同,放放风筝,养养鸽子……更不是因为它那佳肴美食,例如:正阳楼的涮羊肉,便宜坊的挂炉鸭,同和居的烤馒头,东兴楼的乌鱼蛋,致美斋的脍鸭条,灶温的烂肉面,砂锅居的白肉,月盛斋的酱羊肉,信远斋的酸梅汤,王致和的臭豆腐,六必居的酱菜……我觉得北平最可爱的是“北平人”!

风筝,正号“纸鸢”,又称风鸢、纸鹞、鹞子、纸老鹞等。风筝的“筝”,说明最早的风筝都是带响器的,飞上去后迎风而鸣,能发出铮铮之音,故称“风筝”。北方一般称风筝为鸢,南方称鹞子,说的都是老鹰,由此可知最早的风筝都是老鹰形状。老鹰型的风筝多为软翅,放到天上几可乱真,能把鸽子吓跑了。

老北京的风筝花样极多,沙雁(后多写为“沙燕”)为风筝的正宗,有肥沙雁、瘦沙雁(又称瘦腿子)、黑锅底(酷似乌鸦,全部涂黑)、雏燕(为小小胖胖的燕儿型)、比翼燕(为两只燕身合并)等,这类纸鸢的特点是“上有头,中如椭圆形,下有尾”,哪吒、钟馗、老虎、猫、蝴蝶等风筝均由沙雁衍化而来。此外,龙睛鱼、鲇鱼也由此衍化。大英博物馆和美国一些博物馆中至今还收藏有明末清初的沙雁纸鸢。

风筝分为硬翅和软翅两大类。如蜻蜓的两大两小四个翅子,为软翅,即上面有骨子,下面没骨子,软纸边。最早的纸鸢多为硬翅风筝,大多为五角星形式,即一头两翅双腿,后发展出老鹰、蜻蜒、蝙蝠、彩蝶、螃蟹、龙睛鱼等软翅风筝。若按大小分,小的二三尺,大的肥沙雁五六尺的皆有。还有拍子形、蜈蚣形的风筝。一般放沙雁的未必放得了拍子和蜈蚣,因拍子形的多为无头无尾的方形,没有御风心得的,玩不了;而各种纸鸢中,属蜈蚣最难放,因这种风筝为很多小节联成一体,稍一外行,就缠到一起了。此外,还有水桶、方盒子、灯笼等物形风筝。人形的风筝有福、禄、寿三星,哪吒、韦陀和大美人等。《红楼梦》中第七十回写到大观园的小姐妹放风筝,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急得满头大汗,急赤白脸地说:“要不是个美人,我一跺脚踩个稀烂。”

一般的风筝都是用竹篾扎骨子,再糊东昌纸,上施彩画。高级的用藤条扎骨子,用绢糊成,彩画也就重彩,桃红、翠绿、洋蓝、描金,金碧辉煌,尺寸也很大,一般都是四五尺以上的,背后都带有单弓或双弓。民国时,北京人玩儿的风筝一般宽窄都在三尺左右。这种有声的纸鸢制作方法是:以竹青或红藤缚成薄片,浸之以油,俟其浸透晒干,以之做成弓,缚于纸鸢适当位置,或一片,或多片,风吹之则作响,声震天际,日夜不停,因随风势徐疾,其音时高时低。风疾其声洪而厉,风徐其音舒且和,听且观之,使人叹为观止。这样的风筝在民国年间要卖到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个,一般人家买不起。

P2-6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