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永绰所著的《海盗往事》小说可读性很强,清末,东南沿海一带民间海盗辈出。他们依靠各种海上营生积累巨额财富,并拥有强大武装,日渐成为盘踞一方的海洋势力。这其中,六旗海盗帮(分红、黄、青、蓝、黑、白旗)人数竟达7万之众。他们大败清军、痛击英国舰队,就连葡、英组成的联合舰队也被六旗帮打得落荒而逃,读来荡气回肠。
| 书名 | 海盗往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荆永绰 |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荆永绰所著的《海盗往事》小说可读性很强,清末,东南沿海一带民间海盗辈出。他们依靠各种海上营生积累巨额财富,并拥有强大武装,日渐成为盘踞一方的海洋势力。这其中,六旗海盗帮(分红、黄、青、蓝、黑、白旗)人数竟达7万之众。他们大败清军、痛击英国舰队,就连葡、英组成的联合舰队也被六旗帮打得落荒而逃,读来荡气回肠。 内容推荐 荆永绰所著的《海盗往事》描述了清朝嘉庆年间,面对渐趋普及的官府腐化和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海盗女王郑一嫂(电影《加勒比海盗》中清夫人的原型)在反击清廷水师围攻的同时,联合中外江湖同道抗击英、葡、美殖民者官商一体的入侵及罪恶的鸦片贸易。正是她,把中国海盗的力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红旗帮轻取朝廷水师 第二章 会数学的洋和尚 第三章 蓝旗帮望风而逃 第四章 海上买路钱 第五章 中英双语词典 第六章 天地会批发鸦片 第七章 红旗帮一统六旗 第八章 秘密组织 第九章 最大的英国商船 第十章 朝廷水师联合英国战舰 第十一章 官匪一家 第十二章 要人还是要货 第十三章 白莲教来广东干什么 第十四章 巡抚大人的计划 第十五章 一网打尽 第十六章 女海盗王时代 第十七章 建造虎门炮台 第十八章 向六旗帮借五门炮 第十九章 吓跑东印度舰队 第二十章 灭门 第二十一章 朝廷派来新的巡抚大人 第二十二章 与葡萄牙海军结仇 第二十三章 黑绿旗合力擒水师 第二十四章 打赢了也投降 第二十五章 狭路相逢 第二十六章 包围与反包围 第二十七章 去公海劫商船 第二十八章 南海之战 第二十九章 二次联手 第三十章 血战大屿山 第三十一章 海盗的胜利 第三十二章 战列舰要来了 第三十三章 埋伏 第三十四章 远走他乡 第三十五章 大英海军主力登场 第三十六章 惨胜 第三十七章 招安 第三十八章 海盗公主 第三十九章 最后的蓝旗帮 第四十章 恩怨已了浪迹天涯 第四十一章 海枭迟暮 第四十二章 从此再无六旗帮 后记 试读章节 当年努尔哈赤龙兴,而后满人人关,征战四方,耗费经年岁月,才把疆域稳定下来。然而除了康熙平台动用降将施琅统领水师之外,这花花江山全是靠鞍马鏖兵打得天下,所以建政之后,水师并未成为独立兵种,沿海各省水师归各省总督军务衙门节制。而海疆的划分也颇为粗放,从海参崴往北的水域经年冰寒,神人共弃,海参崴往南到朝鲜东岸的元山,以土门色钦的出海口为中心,则是大清朝的海疆禁地。因为,就如同黄河流域滋润了中原古文明一样,土门色钦是满族的母亲河。土门意为“万众”,色钦意为源流,土门色钦在满语之中的意思是“万水之源”,所指就是今日的图们江。 大清的版图横过朝鲜边界,从丹东到葫芦岛属最精锐的辽东水师防卫区,明朝降将与少数懂得海战的满族将领集中在此,镇守老祖宗的海域。从这里一直到山东的青岛以北,陆地东面海域乃是传统所谓的北海,往南一直到闽北的闽侯是东海,再往西南延伸,则是南海。 大清嘉庆十二年五月十一日,也就是公历1807年6月22日,这一年是丁卯年,时当仲夏,午末未初,中午的骄阳在海面曝晒正炽。这时,东海的海象还算平稳,海面出现一支庞大的舰队,正在往南疾驶,值更官范振声走到船桥前仰首报告: “禀告督帅,我军方才已通过北麂列岛,是否在前方的南麂岛海面暂停?再过去就是福建地界了。” “继续前进,经过宁德海面立刻放飞鸽传令,通报闽侯,就说一切顺利,按预定计划进行。我军将于明早抵达平潭海面,准备与福建水师会歼红旗帮。” 浙江水师提督徐廷雄胸有成竹,向值更官吩咐完毕之后,他继续站在船桥上,踌躇满志地环视四周,海面上浩浩荡荡行驶着浙江水师主力八十余艘战舰,还有二十艘小哨船在周围游弋。此番远征乃是奉旨联兵,与福建水师提督王柯密议,联合截击今年开始北犯的广东海盗。近年随着海外夷人东来,贸易大兴,海盗也随之猖獗,尤其是发源于新安一带的六旗海盗,其中最大一股是以郑一夫妇为首的红旗帮。据说帮里藏有前明天地会的余孽,原本仅止活跃于广州湾,可是近年来大肆扩张,西至安南、暹罗,东面开始进犯福建浙江,专挑外贸夷船和官船下手。 今年初,红旗帮循迹跟踪北上,竟然在舟山外海掳了一艘前往东瀛的葡萄牙武装商船,打死三十几名夷人水手。不仅葡萄牙领事透过行商向广东巡抚抗议,朝廷也深以为忧,担心海盗与倭匪联成一气,这才有了两广浙闽四省水师的联合行动。 徐廷雄是本籍福建晋江的水师世家,熟知海战兵事,其先祖曾随施琅平定前明郑成功,之后大清海疆平静了百余年,东北面的倭寇和南洋一带的水匪难成气候,他这浙江水师也就难大有用武之地。不过,近年来西夷东渡,朝廷明令,仅限广州口岸通商,广州湾的海面也随之开始暗涛渐兴。 两年前,闽浙总督李长庚剿灭了为患多年的闽台水匪蔡牵,自己却也不幸在海战中殉职。这两年虽然曾经有些浙江海盗和倭人勾结,藏匿于小岛之上,但是徐廷雄指挥下属逐岛清剿,逼得这些散股海匪居无定所,四处流窜。抓捕散匪其实就是干些水面巡捕的小活,此次浙江和福建两省水师会剿北犯的红旗帮,终于有机会打场大仗,扬名立万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根据自己属下打探和王柯告之,这红旗帮主要盘踞珠江口,乃是六旗帮中势力最大的一支。老大名叫郑一,这些年扩张得很快,已有战船五百多艘,海匪四万余人。不过,因为红旗帮并不欺凌本国商渔,以打劫夷船为主,而海夷仅限于广州通商,所以红旗帮以往并不北犯。今年几次现身,与葡萄牙船最大的那一仗也不过来了近二十艘船。 P3-P4 序言 明朝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以商船触礁海险之名,向当时地方政府请准,在澳门这一小岛栖息修补。万历十一年,明朝政府正式准予葡人居住澳门,开启了中西商务交流。清初三朝,宇内渐安,广州被划为海外夷商的贸易专区。而欧洲正在酝酿工业革命,资本勃起,产业大兴,夷商来华者渐火。康熙朝颁定公行十三规,雍正朝署派广州海关专管,乾隆朝制定公行运营科条,夷籍、商检等国门体制渐趋完备。到了乾嘉交替之际,广州湾已经是万商云集,其商业规模日渐壮阔,创造就业拉动经济与赋税收入之于国计民生地位愈显重要。 广州是珠江三角洲的枢纽,珠江下游自佛山水道以降,经过拾翠洲,又称沙面。接着是荔湾,广州府城,黄埔,然后是虎门,由穿鼻水道出海。道光年问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双方大臣在莲花城密谈,拟订《穿鼻草约》。中方代表是全权钦差大臣琦善,英方代表是海军上将,驻华全权代表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liot)。当时官文书把他的名字翻为义律。 广州湾呈钟形,虎门海口是钟柄,钟柄底下有一片水域称之为伶仃洋,左侧西岸的钟底是珠海,珠海旁边的水域称之为鸡颈洋,底下隔着横琴海峡相望,有个芝麻点大的小岛,是为澳门。右侧东岸的钟底是九龙,底下隔着九龙湾相望,有个绿豆点大的小岛,是为香港。 香港和澳门这两粒绿豆芝麻加起来,后来曾经熏得中国人头晕脑胀,掀开近代史中惨痛屈辱殖民的一页,掀开经济发展花团锦簇商贸的一页,更掀开了中西文明撞击美丑俱存的一页。在乾隆年间,澳门已是一个繁华的小岛,因为按当时的夷贸律例,夷籍水手只有在开港贸易季节里可以登岸广州,其他时间只能待在澳门。各夷国领事也只能待在澳门办公,至于当时的香港,只是个蕞尔小岛。艾略特公布《穿鼻草约》后被撤职调回英国,因为英国政府认为他未能坚持全面开放中英贸易的最大利益,遭到时任大英帝国外交大臣帕默史东严词批评。帕默史东认为,以割让香港这一破岛为满足是一大败笔,他批评香港是个鸟不生蛋的蠢地方,连一间规矩的房屋都没有。 本书试图描绘那个时代的广州湾,当后人道听途说,听任传播肆虐,以为腐败的满清只有贪官污吏之际,其实,每个专制王朝都逃不脱兴起与衰落的因循。其间还是有士大夫立于庙堂之上,殚精竭虑地擘划当时国防之策,还是有能人异士处江湖之远,各逞风流与豪强。当时的香港并无人烟定居,只是渔民避风之地,唯一固定出现在岛上的只有海盗,最大的几股海盗曾经叱咤南海,他们就是:六旗帮! 后记 泰伦诺瓦案是中美交往历史中第一宗牵涉刑事纠纷与司法主权的案子,正史中的本案在调查时搜出艾米莉号载有鸦片,使得案件处理更为复杂。不仅载于正史档案,而且引起中国士大夫与美国学者媒体的百年辩论,影响深远。包括肯尼与佩里两支舰队来华,以及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都可以看到该案对领事裁判权的影响。 史载费丙章审理该案时,美方安排了马礼逊担任译员,但是老马并非大清子民,中方当然不予认可。至于费丙章是不是用得陈道芗?只能说,陈道芗是小说人物,天下事应不至于如此凑巧。 清朝在五口通商以前的对外贸易集中于广东,许多官方文书记载的涉外交往也都是由广东官吏做出第一手报告。基层衙差可没念过四书五经,念过就会说半生不熟的官话了,所以有很多关于夷务的音译都是用方言发音。那位误伤人命遭到绞刑的泰伦诺瓦,在总督阮元上奏道光的折子里称之为“佛兰西士爹刺那非了”,船长考普蓝在奏折中被译为急庇伦。这些可都是大清档案中的正名,今日对照原文观之,未免让人摸不着头脑。 风帆时代西夷海军仅概分为轻重型战列舰与大小炮船,十九世纪晚期才出现巡洋舰这一类护卫战列舰的舰型。至于驱逐舰则是十九世纪末为了驱赶鱼雷快艇而出现的舰种。本书关于西夷海军的描述部分采用现代词语,以免为了解释而纠缠不清。通俗小说哗众取宠,其实那个时代的炮弹多为实心铁弹,不稳定的开花弹用得少,动不动就火光冲天只不过是电影经验,链弹倒是有的。 从1819年到鸦片战争前,其实还有三艘美舰几度来华,分别是宪法号、国会号和星座号。星座号来华时已有船龄四十二年,爷爷的爷爷级的老舰,居然也能在广州湾耀武扬威。国会号更曾闯过黄埔,被勒令退出。因为花旗国“谦卑恭顺识大体”,当时的夷务官员包括阮元和林则徐在内,都曾上奏幻想着联美制英,所以闯港之事在美人笑脸之下不了了之。殊不知白眼狼更阴,趁火打劫,搭鸦片战争的便车,威迫清廷签下了《中美望厦条约》。 张保英年早逝,在泰伦诺瓦案后第二年(道光二年)就死了,享年三十六岁。笔者未能从正史上中找到他的死因,编个铅弹之毒的小故事。 张保和龙嫂是广东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香港岛留有不少遗迹。当年招降时为了跪与不跪小夫妻俩没少和百龄纠缠,至于龙嫂闯广州、百龄闯水寨、嘉庆赐婚这些情节也都是载于史册,倒非笔者瞎编,只能说,那个旧时代的传奇,令人悠然向往。 张保的儿子张桂皮命也不长,倒是龙嫂,鸦片战争前夕还曾经为林则徐出谋划策,真巾帼奇女子也。至于是不是姚莹推荐的笔者也未能考证出来。 林则徐是嘉庆七年进士,姚莹则是嘉庆十三年金榜题名,论年秩差不过六年。姚莹的学问文章卓负盛名,是清朝中期文坛的领军人物,可是论近代史的名气姚莹不如林则徐,不过两人确实相交。后来姚莹第三度赴台湾任官,已是兵备道大员,就是受林的保举,也是他一生宦途的转折点。 姚莹和林则徐是如何相识的暂时也没查到确切记载,不过笔者认为可能跟宣南诗社有关系。姚莹也有几年因龙溪知县任上的旧案而罢官,滞留北京期间可能到这个诗社鬼混过。诗社里有一位跟两人都熟的朋友,就是编写《海国图志》的魏源。此书尽为夷人的民主法治和奇技淫巧吹嘘,是连书带人遭到清廷庸官打压。却有东夷人拿来当宝,促成了明治维新。 马礼逊结婚查到两处记载,一说1809年,一说1814年。不过,那个宝贝儿子马儒翰是1814年出生的。如果结婚生子都是1814年,那只能说明洋和尚挺能干。马礼逊也不是很长寿,1834年病逝于澳门,在港澳地区留有不少遗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