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强编著的《阅读人格二十课》所选的人物从王国维到海子,纵跨20世纪的中国,所选的文章中既有子女笔下的父亲,也有弟子笔下的先生;既有后学笔下的前辈评传,也有学者笔下的研究对象;既有记者笔下的人物采访,也有当事人笔下的深情回忆。
让我们走进他们,学习他们的品格吧!
| 书名 | 阅读人格二十课/中学生人生教育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召强编著的《阅读人格二十课》所选的人物从王国维到海子,纵跨20世纪的中国,所选的文章中既有子女笔下的父亲,也有弟子笔下的先生;既有后学笔下的前辈评传,也有学者笔下的研究对象;既有记者笔下的人物采访,也有当事人笔下的深情回忆。 让我们走进他们,学习他们的品格吧! 内容推荐 王召强编著的《阅读人格二十课》中所选择的二十个人,从王国维到海子,纵跨20世纪的中国,他们或为自由而奔走,或为民主而奋争,或为坚守真理而牺牲……成为20世纪中国精神史上当之无愧的“脊梁”,足以给后学者在“人格”上起到“示范”的作用。 目录 《阅读人格二十课》使用指南 第一单元 忧生者王国维和求真者陈寅恪 第一课 01A 王国维的生命绝唱 第二课 01B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第二单元 播种者胡适和反抗者鲁迅 第三课 02A 播种者胡适 第四课 02B 鲁迅的反抗哲学及其运命 第三单元 笃行者梁漱溟和深思者冯友兰 第五课 03A “仲尼燕居” 第六课 03B 向历史诉说 第四单元 鲠直者胡风和骨鲠者雷震 第七课 04A 风雨中的雕像 第八课 04B 万山不许一溪奔 第五单元 自由者殷海光和傲骨者顾准 第九课 05A 爱情、鲜花、梦想的庄园 第十课 05B 走近顾准 第六单元 认真者李叔同和严肃者钱穆 第十一课 06A 怀念李叔同先生 第十二课 06B 犹记风吹水上鳞 第七单元 舍身者老舍和固执者傅雷 第十三课 07A 父亲最后的两天 第十四课 07B 傅雷精神再思考 第八单元 坚韧者沈从文和率真者汪曾祺 第十五课 08A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第十六课 08B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 第九单元 高尚者遇罗克和不屈者张志新 第十七课 09A 我和遇罗克的一家 第十八课 09B 任仲夷与张志新冤案的平反 第十单元 高洁者林昭和纯粹者海子 第十九课 10A 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 第二十课 10B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试读章节 “独学之时代”:从康德到叔本华 作为世纪第一学人,王国维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中的出现,堪称奇迹。 20世纪,在中国乃至中国美学都是一个重估人类一切的世界,而不是人类重估一切的世界。在这方面,王国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起点。历史酿就他,其全部的意义就是要称量过去的全部世界。因此,他似乎不是关学家,而是炸药。他的意义就在于:他所反对的,是国人从来没有反对过的。由于他的诞生,我们必须把美学的历史划分为“他之前”与“他之后”。也是由于他的诞生,我们突然意识到:头足原来可以倒置,平原竟然都是丘陵,而国人眼中的金字塔实际却是海市蜃楼。他的貌似枯槁的短句子中的蕴涵是如此丰腴,简直就是一场风暴,一下子就卷走了中国美学堆积千年的陈腐的思想垃圾。在灵魂的境地从未学会站立的中国美学,也终于得以学会了站立。 显然,王国维不但是世纪第一学人,而且也是曹雪芹美学思想的第一传人。第三进向的人与意义的维度,三百年后在王国维那里再次得以凸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已经并非像曹雪芹那样是依赖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而是在西方美学的语境下得以完成。 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双仁巷。这一年,光绪七岁,慈禧四十三岁,马克思五十九岁,恩格斯五十七岁,尼采三十三岁,严复二十三岁,康有为十九岁,蔡元培九岁,梁启超四岁,而叔本华已经辞世十七年。 与贾宝玉类似,王国维自幼对孔孟老庄就毫无兴趣。他自称“平生读书之始”开始于“十六岁,见友人读《汉书》而悦之,乃以幼时所储蓄之岁朝钱万,购前四史于杭州”。这是在1892年。显然,从一开始,他的“晚”而读书,指向的就是曹雪芹所谱写的“天地所生异人”的谱系。1894年,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未几而有甲午之役,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家贫不能以资供游学,居恒怏怏”。显然,这更是他从曹雪芹所谱写的“天地所生异人”的谱系进而转向西方所谱写的“新学”人物谱系的开始。 王国维与西方思想的亲密接触,主要是在1901--1911年的十年时间。1898年,王国维到上海《时务报》任书记之职,在日本田冈君文集中首次看到被引用的康德、叔本华哲学,顿时心有戚戚。1901年,24岁的王国维开始大量接触西方文化。最初,王国维阅读的是康德的哲学著作,如《纯粹理性批判》等等,然而窒碍难解,于是“更辍不读”,转“而读叔本华之《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书。叔本华之书,思精而笔锐。前后读二过,次及于其《充足理由之原则论》、《自然中之意志论》及其文集等,尤以其《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中《汗德(今译作康德)哲学之批评》一篇,为通汗德哲学关键。至二十九岁,更返而读汗德之书,则非复前日之窒碍矣”。 在《三十自序》中,王国维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独学之时代”。“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独学之时代”也就是“独上高楼”之时代。1903年,王国维在《哲学辩惑》中提出“异日昌大吾国固有之哲学者,必在深通西洋哲学之人,无疑也”。1905年王国维又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中把西洋思想称为“第二之佛教”。这充分显现了王国维的目光之卓越。 P007-008 序言 《阅读人格二十课》使用指南 编选一套阅读手册的念头,在我的头脑中萦绕了四五个年头了。在这四五年间,我一直留意比较适合高中生阅读的精品文章,每看到一篇就把电子稿保存下来。在正式编写之前,已有了将近两百篇的文章。绝大多数的文章,我都复印给学生看过,按照我当初的设想,每周至少要推荐一篇课外长文给学生看,少则五千字,多则一万字,A4的纸张刚好是四张或八张,一点都不浪费文印室的纸张。 很多人都对现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满,但是光止步于批判,不开展建设性的工作,对于学生,一点也没有益处。所谓的校本教材,不一定都要像马小平老师那样,编出自己的教材来,但是有总比没有好。马老师的选文,我认真地拜读过,而且推荐给学生使用过。不过,这本书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选文总体上还是少了一点,虽然已是厚厚的一册,但是学生一个学期就读完了。其次,体例上也没有创新之处,或者说没有体例,只是选文而已,至少应该把单元目标写出来,否则学生读了也不知道要达到什么目的。单元主题也是我非常激赏的,至少没有现行教材中那种鲜明的说教性,而是努力在向教育靠近。可惜缺少一个总体上的设计,每一个主题都很重要,但是似乎都可以替换棹.没有指向一个课程的总目标。 基于此,我想在编选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有总体上之设计。课程总目标要非常明确,那就是指向“培养独立自主的完整的人”(爱因斯坦语),指向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中国台湾学者吴乃德认为:现代性的核心是“人的自觉和自主”,其中包括“对世界好奇,对自己的判断自信,怀疑教条、反叛权威,对自己的信念和行为负责,为过去的古典启发却同时献身于伟大的未来,对自己的人性感到骄傲,体认身为创造者所具有的艺术力量,确定自身对自然的理解力和控制力”。以上几点基本上囊括了我在编选阅读教材时选文的标准。 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我把阅读教材分作六册,每册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两篇文章。基本的出发点是高中三年,每个学期一册;每个学期以平均20周计算,每周阅读一篇,两周完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要有总体目标,每篇文章要有分目标。最终的指向都是教育。我暂时把六册的主题定为:阅读人格、阅读记忆、阅读上海、阅读世界、阅读文艺、阅读理智;先后顺序不是很重要,因为选文的难度差不多,每篇文章都在8000~12000字之间。长一点的文章比较好办,删节就是;短一点的文章比较麻烦,只好再附录一篇相关度比较强的文章,凑到接近的字数为宜。这样每个单元都显得比较匀称,不会有“环肥燕瘦”之感。 6本手册的体例大体上是相同的,每个单元都会有200字左右的导语,大体上阐述了单元组合的意图,每篇选文设定了4个目标,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来,放在正文的上方,提示读者阅读本篇选文主要关注的问题。这里的问题绝不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之所以用疑问句而不是用陈述句的形式写出来,是不想先人为主,不想预设阅读的成果,从而剥夺了读者独立思考的权利。所以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连参考答案都没有,只是起到一个导引的作用。 根据每篇选文性质的不同以及相关资料的多寡,在每篇选文之后,都附有2~4则拓展阅读,以供学有余力的读者,如有深入研读的兴趣,可以有所选择地读起相关著作来。选文本身反而有点“导读”的意味了。不过这正是公民阅读手册想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远比“刷题”要重要得多。 读者手上首先拿到的这一册,是“阅读人格二十课”,在本书中所选择的二十个人,从王国维到海子,纵跨20世纪的中国,他们或为自由而奔走,或为民主而奋争,或为坚守真理而牺牲……成为20世纪中国精神史上当之无愧的“脊梁”,足以给后学者在“人格”上起到“示范”的作用。 虽然有些人也曾苟且过,也曾屈服过,也曾违逆自己的良心迎合过“上意”,阿谀奉承过当权者,但是他们最终都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倘以“完人”作为标准,可能一个人也选不出来。 这里一个古人也没有,一个外国人也没有。不是说古人和外国人不重要。古人,我是放在“古文阅读”的文本中来推出的;外国人,我是放在“阅读世界”和“阅读理智”中来品读的,不过侧重点,就不是放在“人格示范”上了。对于读者而言,20世纪的中国人,毕竟要来得亲切些。有这份亲切感作为阅读的背景,他们的人格魅力再示范起来,就不会显得“格格不入”了。 在选文类型上,尽量呈现出不同文体的面貌。这里既有子女笔下的父亲,也有弟子笔下的先生;既有后学笔下的前辈评传,也有学者笔下的研究对象;既有记者笔下的人物采访,也有当事人笔下的深情回忆。基本上囊括了书写人物的各种可能,尽量避免了文体类型上的单调重复(见附表)。当然,有些选文未必就是最佳的选择,编者囿于能力所限,目前只能做到如此了。希望同行和读者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在此谨对一直支持本书编写的黄玉峰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复旦附中 王召强 乙未年正月草识于依仁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