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绿、王辉耀主编的《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是一本能让有意创业或刚刚创业者读了豪情满怀的书。
书中收入40位在不同行业创业成功大佬的经典经历——每一个人的想法、行动,分别被提炼为几幕简明的特写,读者一目即可了然他们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而悟得创业精髓。这是一本注重实战、活色生香的创业指导书。
本书40成功企业家有如下特点:
1.大多有海外留学的背景,这使得他们眼界开阔;
2.他们所开创的企业都属于引领当代社会前进的“高科技”企业;
3.大多有着丰富的创业经历且取得一定成功。
基于上述,他们的经验体会更具有指导性,因而就具有了普及性。
苗绿、王辉耀主编的《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运用实地调研、采访与文献梳理方法,选取曹德旺、宗庆后、李河君、李彦宏、刘永好、沈南鹏等40位企业家,讲述他们的创业历程和关键抉择——每一个人的想法、行动,并分别被提炼为几幕简洁明快的特写,读者一目即可了然他们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而悟得创业精髓。每位企业家都附有创业年谱、创业心得、感悟、现身说法等,从而加强创业指导的作用。
被逼出来的富豪
福耀做大做强之后,1991年春节过后,福建省体制改革委员会和人民银行来了一个工作组,专程前来讨论福耀上市的事宜。1991年6月22日,闽发证券发行福耀股票,第一批1600万股,每股1.5元,发了2400万元。两三个月后,有流言开始传播:福耀股票不能上市,曹德旺圈了钱想跑到国外去。那些持有福耀股票的人,不少打电话来要求退股。曹德旺只好要妹妹曹华帮忙筹钱,从外面高息借款,按照市价每股2.5元买回,不知不觉地收了400万股。
欠了一屁股的债,曹德旺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又不能说。想办法让股票上市,一则为自己解套,二则也要为当初购买股票的股东们着想。1993年6月10日福耀玻璃(600660)上市首日,收盘40.05元,创下福建首批上市公司股票的天价。这下子,曹德旺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竟然有近2亿元的进账。因此,曹德旺曾经开玩笑说,自己这个富豪,是被“别人逼出来的”。
股票获准在上交所交易后,曹德旺也被获准移民香港。1993年7月23日他持单程证入香港,因为需在港办回乡证等,在香港住了两个月,相当于强制休息了两个月,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未来。
当时,福耀涉足房地产、IT、玻璃、贸易、装饰,有很多公司,只差赚不到钱。将来的发展是混业经营还是专业经营?艾尔·赖兹(AlRies)的《聚焦法规》(FOCUS)启发了曹德旺:企业经营跟聚焦是一样的道理,多元化是经济落后的一种产物,而专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曹德旺已然清醒,决定选择制造汽车玻璃作为主业,并为之奋斗终身。
1994年,曹德旺在美国参观了福特博物馆,在那里看到美国经济发展的脉络,获得很多启示:100年前的美国在做什么?卡耐基钢铁。PPG玻璃。佳殿玻璃。现在它们仍发展得很好。为什么?它们都是传统工业,是基本建设所必需。在国家产业转型期,传统产业总是排头兵。福耀该做什么,已然明晰。玻璃。他还发现董事长不一定是大股东来当,应由有号召力的人来当。独立董事,人格首先是独立的,必须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来当。新的产品一旦被市场认可,发展速度会像流星一样快。
从1985年涉足汽车玻璃,到1995年,曹德旺已将科学管理方法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成效卓著。
1994年7月,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在福清注册成立,以助力福耀在1996年前实现产能翻倍计划。
1995年,组建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9月,福耀集团长春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为在中国建立全国性跨省区生产网络迈出第一步。截止2015年,福耀在吉林双辽、上海、重庆、北京、广东广州、湖北荆门、河南郑州、内蒙通辽、海南文昌等地均建立了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形成全国的产销网络体系。今天的福耀在15个省有企业,工厂占地面积超过6平方公里。
福耀是曹德旺亲手组建的,是从非常小的企业发展过来的。它,就像曹德旺本人一样,秉持着勤劳、学习、朴实、创新的价值观,一步步长大。
P8-9
这是一个需要创新创业的时代,也是一个创新创业好的时代。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并表示要破除束缚,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之后,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国社会逐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同时,我们正身处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当中,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让创新创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无尽的可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对新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呼吁创新创业局面的开启。
2014年,一项针对13个国家的年轻人做的意向调查显示,受访的中国年轻人中“考虑将来创业”的比例为40%0与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成正比的是社会创业环境的优化。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6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在孵企业8万多家。其中,北京市有各类孵化机构150多家,入驻企业超过9000家;活跃的创业投资机构超600家,居全国首位。2014年,北京地区共发生629起投资,同比增长69.1%,涉及投资金额413.46亿元,同比增长296.9%;天使投资案例316起,增长338%,占全国的41%,天使投资金额16.75亿元,占全国50%,
社会大众的创业热情可见一斑。然而,创业的成功率却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我国创业的成功率仅为5%。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CEO阎焱从自身的投资经验出发,认为:“创业成功率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大概不超过1%。今天我们看到的创业公司大概95%以上在几年以后会死掉。”优客工厂创始人毛大庆认为:“国际上认为创业的成功率是10%左右,我看在美国要小于10%,在中国也就是5%左右。”2015年,有研究发现目前国内青年首次创业的成功率不足10%。
如何理性地选择创业人生,正确地选择创业方向,恰当地管理运营,让创业理想变为成功现实?长期以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孜孜探究答案。自2008年成立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就专注于人才国际化、创新创业和企业国际化研究领域,先后出版“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海归推动中国”丛书等,既从宏观层面又从微观案例层面进行分析,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2015年9月,CCG还专门举办了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分析国内创业状况,研讨国内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在当前的“双创”形势下,CCG继续发挥智库的研究专长,分析创业案例,总结创业精英们的成功之道,希望对年轻的创业者们有所帮助。
本书收录的40位代表性创业家分别出生于20世纪40、50、60、70年代,他们站在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的潮头,抓住时代机遇成就了各自的传奇。40位创业者按照其创业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两组:一组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乘着改革的春风,“下海”弄潮。这时期的创业者选择的创业领域多半是实业和地产,如曹德旺创办福耀玻璃、宗庆后创办娃哈哈、王健林创办万达;此外,这一时期还有抓住机遇,走在时代前列,涉足民营教育领域的创业者,如俞敏洪创办新东方。大致说来,这一时期的创业者多以本土发展起来的企业家为主。第二组是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期,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批留学人员从中看到回国后大有可为,毅然回国开创新纪元。这一时期的创业者选择的创业领域多半是互联网和资本投资,如李彦宏创立百度、张朝阳创立搜狐、沈南鹏创办红杉资本、徐小平创办真格基金、张磊创办高瓴资本等;这一时期的创业者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兼具中西方的优势,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很大的贡献。
在目前的创业环境下,照搬经验肯定不行。此书的编写目的也不是为年轻创业者们提供一本“真经”,而是用前人的经历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实的创业,帮他们领悟创业之道。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选择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面对创业,他们有新奇和兴奋,也有困惑与不解。成功企业家,特别是标杆式创业人物的经验与智慧有良好的借鉴意义。本书收录了40位成功企业家的创业故事,他们的成功各有独到之处,但仔细研究,会发现他们的共通之处——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领导力、顺应趋势的能力、优秀的团队,不一而足。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创新创业研究课题组梳理了这些成功创业家门的创业历程与创业模式,总结其成功之道,希望予读者以借鉴和启发。
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首先感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理事及专家们提供帮助;还要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对本书的支持;同时感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创新创业研究小组的李苗苗、任月园、张嘉芮、焦春华、王嫄鑫诸位在编写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本书还参考借鉴了一些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辉耀 苗绿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