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这种想法,连保佩都觉得很奇怪,她说她从来没这么想过啊。
虽然我们是姐妹,但是保佩并没有经历过这一段时期,所以也不会有这种想法。就像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保佩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普通话却远不如我。她离开上海时才三四岁,到我离开上海时,我差不多十五六岁,除了上海话,当然也说得一口普通话。
后来保佩嫁人了,住在澳大利亚,在夫家她是大嫂。广东人的大家庭里大嫂可不容易当,得担当起家长责任。没想到完全难不倒她,她把一家大小里里外外都照顾得有条不紊,难怪她婆婆生前把她当成宝。
我那小妹夫,他才该把我小妹妹当成宝呢,他能娶到我的小妹妹,真不知道是哪辈子修到的福气。
当然也不能说他完全不知道,不然也不会每件事都非得他老婆亲自动手才满意。
比如冲茶那么小的事吧,不是他老婆冲的,他就不喝;不是他老婆洗的菜,他也不吃;就连洗澡水都只有我小妹妹才能调到冷热正合他的心意。 他少爷只需动口,就可以叫我小妹妹心甘情愿地做,看在我这做大家姐的眼里,怎么能不心疼呢?
为了表示他也很疼惜老婆,他也会给我小妹妹一点惊喜。就像有一年我小妹妹生日,他突然心血来潮,煞费心机,一定要给我小妹妹来个q晾喜”。
那时我正在马来西亚拍戏,我的宝贝妹夫就想到把我请过去,作为送给保佩生日的“最佳礼物”。
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飞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得八个小时,来回加起来是十六个小时,但是我只有三天的空档,再扣掉机场往返有的没的,算下来我真正能待在悉尼的时间不过一天而已。到了悉尼他还得先把我藏起来,等到生日会开始才能亮相,我真觉得有点儿开玩笑。但我妹夫当时的态度诚恳得有点惊人,所以我还是依了他。
当我这个“礼物”出场,确实给了我小妹妹一个莫大的惊喜。她顿时完全沉浸在无限幸福中,似乎这些年来,她日日夜夜做牛做马的,都心甘情愿了。
当然我看到她那副满足的样子,也算是我澳大利亚一日游最大的安慰吧。
不过就算有时我不买他账,基本上我这个妹夫还是拿我没办法,因为我“救过”他一次。
他特别钟爱他的车子,每逢休假在家,他就会洗他的车子。他是那种非常仔细的人,洗车时不仅把车身擦得锃亮,还会把轮胎拆开来一个个地擦。
那天大概是星期天,我在他们的农场休息,他在洗车,我和保佩优哉游哉地在荡秋千。突然保佩惊叫起来,原来支撑车子的千斤顶松了,整辆车压在他的手上。情急下我都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蛮力,居然把整辆车抬了起来,让他把手赶快抽出来,不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保佩每次说起此事,一定要说明那辆车是宝马(BMw),以证明我的力气有多大,并且强调直到现在她老公手上还有疤痕。
自从我重出江湖之后,保佩更成了我的经理人,虽然说我不至于坐在她的膝盖上,但我不确定若不是有她在“保佩”,我还能像现在这样,完全无后顾之忧地不断向前闯吗?
或许就因为我们四个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我们都特别珍惜。记得我刚从内地出来不久,思想特别“左”,整天会因为左啊右啊地跟弟弟妹妹吵,当然那也不算什么吵,只是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我们吵架的形态,让人看到了更不觉得那是在吵,因为我们是在“对歌”:
我说这个你来听,咚咚锵……
还咚咚锵呢!你说怎么吵得起来。
不过我后来告诉谁也不相信,可能天底下只有我们四个会这样吵架。或许就因为我们这辈子能聚在一起的机会太少,临到老来,我们还是各分东西。我虽说住在香港,大半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工作,弟弟业成是澳大利亚公民,小佩更远移欧洲英国,小妹妹保佩后来跟着丈夫从澳大利亚回流香港,她更是我的经理人,所以我们还算比较近一点。我们四个子女可能十年都无法一起相聚,但是每个星期都至少相互通一次电邮,我们将之命名为news week,把一个星期里发生的事情互相报告一下,这样也就拉近了我们之间天涯海角的距离。
P10-11
这是任何文史资料者都编不出的香港影坛流年史记!佩佩姐是亲历者,以小我视角,记录影坛风云,背后是中国的大时代变迁。
——媒体人、专栏作者甘鹏
漫漫七十载的人生历程,说起来并不算平坦,可是从佩佩老师的文字中,看到的都是积极和坦然,宽容和真诚。难怪已经七十岁的佩佩老师浑身都充满着消耗不完的活力,似乎永远都不觉得累。
——编剧童芸
我突然想为自己的七十年作个总结,或许是因为赖声川导演请我演舞台剧,焦姣认为这是对我“演技的总结”而来的灵感。于是我跟我的经理人妹妹保佩说,我是不是应该把我出版过的三本书,改成简体字出版,让内地的朋友可以共享一下呢?她一声“好啊”,我就开始行动了。
我的第一本书是《擦亮心灯》,由佛光文化出版,现在想出简体版,刚好人在上海,当然第一个要请教佛光山在上海创办的星云文教馆的住持满莲法师。满莲法师这盏灯就引我去见了上海大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执行长、《传灯——星云大师传》的作者符芝瑛小姐。符小姐看完《擦亮心灯》后帮我联系了负责编辑出版简体字星云大师口述历史《百年佛缘》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麻俊生先生。麻先生爽快答应出版这本简体字的书,于是就变成我给自己七十岁的一件礼物了。
开心!却没想到这是一项艰巨任务,因为麻先生认为不能只是综合之前写过的文章,一段段地摘录改成简体就算,应该把我整个七十年的人生故事一气呵成收在这本书里——那不就成回忆录了吗?于是推倒重来。
因为一开始,我就说了这是要给自己七十岁的生日礼物,所以就有了出版期限,一切要根据倒计时来进行。
痛苦!那些往事我早就丢在脑后,重新一件件又翻了出来。很快代替痛苦的却是无限欢喜,原来正如我在人生道路上一样,我遇到一个又一个的贵人,让我得心应手地把这件“礼物”完成。
所以我的后记会充满这么多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师父星云大师,我把初稿交给他不到三天,他老人家就把序寄来了,连麻先生都说,还是师父侠义!
另一个侠义心肠的是资深媒体人彭早慧小姐,在最后关头,她整整花了一星期的时间帮我整理稿子。
还有我的老朋友蔡澜老蔡,一开始他担心会在序里提到什么我不想提的,我说都七十岁了,什么话没听过呢,后来他也还是把序写过来了。
因为本书,也让香港电影资料馆的同仁费心帮我找照片。当初我把所有的照片捐赠给资料馆的时候,并没想过有一天会出回忆录,结果现在变成给资料馆添麻烦了。同时还要感谢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橙天嘉禾娱乐有限公司、天映娱乐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还要感谢Post(《邮讯》)杂志为我拍照的摄影师,我未来得及获得他的许可,就使用了那张黑白照片。
当然我更要感谢我的家人们。感谢弟弟业成,妹妹小佩和保佩,我四个宝贝孩子,以及女婿的参与,他们都写来了他们心中对我的感受。可因为他们写的是英文,麻先生请了复旦大学的博士常方舟代为翻译成中文。为了让看不懂中文但听得懂中文的他们确信,用中文说出来的意思跟他们用英文想表达的一致,麻先生特意声情并茂地把译好的中文朗读了一遍,并录好音发给他们听。
书稿完成后,我接受麻先生的建议,请了不同年龄段的朋友看看,再发表一下读后感。本来我一直担心“90后”的孩子没有兴趣看,没想到,青年编剧童芸一口气看完了,也写来了读后感。其中媒体人甘鹏跟我说的几句话说到我的心里,他说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我用一颗佛法的心,使用了大家都能接受的笔触来写。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甚至于是基督教徒,或者没有信仰的人,看了都会把人生看得很平淡,因为人生好的坏的都要经历,而且都会过去。正所谓逆境有时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面对它最好的方法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种说法能起到一个传播佛法的作用,但是并不在说教——而这,确实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期望。
郑佩佩
2015年12月于上海
序一 侠义人生
序二 佩佩印象
序三 最亲的人
第一章 不会笑的童年(1946—1961年)
与家人情深缘浅
弟妹们的小妈妈
从小跟着外婆去拜佛
美好的女中岁月
母亲突然来电报
第二章 在邵氏的那些年(1961—1970)
舞蹈影响我一辈子
进“南国”人生转折点
最难忘“烂仔”方盈
偶像非江青莫属
第一次反串林黛姐夸帅
永志不忘岳老爷教诲
潘垒导演的慧眼
何琍琍又嗲又真
我为焦姣当伴娘
永远的白马王子张冲
《春江花月夜》与轮回
《艳阳天》体悟人生如戏
我与《大醉侠》
堕马事故有隐情
张彻找我拍《金燕子》
不倒翁何梦华导演
罗维、岳华和我铁三角
第三章 十九年婚姻一个使命(1970—1989年)
夫妻不在同一条线上
四个孩子和四个流掉的孩子
教舞养孩子同时进行
带李翰祥看房子
把健康舞蹈带到东方
坚持是儿子才生下来
我的妈妈经
第四章 在黑暗中看见佛光(1989—1992年)
我的第五个“婴儿”华语电视
为“理想”离婚破产
回首一笑七十年目 录
星云大师引领入佛门
第五章 生活考验在度我(1992— )
“华夫人”带我复出
写作启蒙老师黄沾
用文字擦亮心灯
划时代的《卧虎藏龙》
在电视剧里轮回
主持港台《佩佩悄悄话》
《邵氏大牌档》重温黄金岁月
《轻轻摇晃》摇上国际
真人秀《花儿与少年》
第六章 生死、轮回、因果
在死别里修行、看透
与你一起实现梦想
尾声
跋一 繁华落尽的真觉
跋二 不说教的佩佩姐
后记
认识郑佩佩是在1988年。那一天,美国西来寺落成,她带着美国亚洲电视公司的工作人员前来采访,从而见到了有“武侠影后”之称的她。
后来应她要求,将当时在台视播出的《星云禅话》节目录像带,交由她在南加州十八频道主持的节目播出,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播放一集。听说反应不错,郑佩佩说受益最多的是她自己!
1991 年,国际佛光会成立之后,她加入了会员。二十多年来,她热心参与佛光会举办的活动,也担任檀讲师,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法。由于过去拍电影时训练出的口才、演技,她台风稳健,讲说幽默、风趣,很受听众的欢迎和好评。
在中国电影武侠片女演员当中,郑佩佩应属第一!她心性善良、质朴,做事认真负责,脚踏实地。身为演艺人员,在五光十色的环境中,即使曾经红极一时,顶着“武侠影后”的光环,她不曾迷失。难能可贵的是她非常重视家庭,事亲至孝,对弟妹友爱照顾,对子女更是竭尽心力地养育守护。
接触佛光山之后,她很快地把每个道场当作自己的家,和信徒、义工们一样,搭着海青、缦衣在佛前虔诚诵经、礼拜;和大家一起用餐,自己拿碗筷,帮忙收拾善后。
她在各地拍片,每次回到香港,就住在佛香讲堂的精舍,半个月、一个月,和我们一样地清茶淡饭;和几个人一起共住,她也不计较,与人相处,随缘、亲切、和蔼。如此宛如修道人般,不贪图荣华富贵的享受,让她赢得了好名声,可以说是优婆夷的典范。
十几年前,她在佛光文化出版《擦亮心灯》这本书,一篇一篇的散文,写出学佛的心路历程。那时,我见她燃起写作的热忱,便告诉她可以从佛教徒的角色来写她的“演艺生涯”。没想到她真听进去了,在第二年,1998 年就写出了第二本书《戏非戏》。
现在这一本《回首一笑七十年》,是她的回忆录,从出生、童年、演戏、婚姻,写到学佛、重出江湖再披戏服。郑佩佩出生于上海,先后在中国香港和美国、澳大利亚,可说人生阅历丰富多彩。
当然,也不免有跌宕起伏、不顺遂之事。幸好她有着坚韧的毅力,加上她待人有情有义,所以在遭逢逆境、跌入谷底时,总会有人伸出援手,鼎力相助。尤其学佛之后,可以感受到佛法已经在她心中生根,明白因缘法,她能知取舍,学会放下而欢喜自在。
一生热爱表演,以演戏为职志的郑佩佩,年近七十,仍然想做节目,仍然致力于表演艺术。这种生命态度令人敬佩!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郑佩佩这一期的生命,无论戏里、戏外,都在诠释她“舍己为人”的菩萨情怀,都在演绎她“义无反顾”的侠义精神吧!
祝福这位菩萨侠女!
《回首一笑七十年》完整记述了郑佩佩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童年、演戏、婚姻,到学佛、重出江湖,郑佩佩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她始终铭记奥斯特洛夫期基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至今仍在拼命地工作。她出生在上海,很早就成名于香港影坛,旋即远赴美国为人妻人为母,后又回到香港和她的出生地上海,奔波于世界各地,参与近百部海内外影视剧和舞台剧的演出。本书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的、令人钦佩的郑佩佩。
《回首一笑七十年》是由郑佩佩本人执笔撰写的自传性散文,记述了作者七十的成长道路。其中有因父母离异而带来的清冷的童年,有过在香港银幕上红极一时的辉煌的青年,也有旋即远嫁美国的二十年婚姻生活,再又经历了携带四个孩子离开夫家面对生存的艰难时刻。在47岁时毅然重出江湖,出演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而被海内外观众所喜欢。特别是在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广泛声誉。晚年仍活跃在两岸三地,从事电影、电视、主持、真人秀等各种娱乐表演。本书不仅记述了作者的演艺生涯,也与读者分享了对人生、对生死的点滴体会,对年轻一代的演艺人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