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遇批评,情绪失控,大喊大叫,把你的关心当唠叨;
一不如意,垂头丧气,不敢再来,把你的鼓励当嘲笑。
怎么做,孩子才能养成好性格?
跟美国父母一起用尊重来教养二胎;
让男孩、女孩都明白:比起耍赖正确地表达情绪更管用。
由李行编著的《美国父母育儿经(好性格好命运)》是男孩、女孩合篇。美国父母教育男孩、女孩的方式有所不同,又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坚信“好性格,好命运”,所以着重塑造孩子的好性格。此书主要从“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挖掘孩子潜力”“磨砺孩子”“让孩子自由成长”“素质教育”等方面来概括美国育儿经的精髓。
由李行编著的《美国父母育儿经(好性格好命运)》注重社交情商教育,培养大大方方“合群”的好孩子。
面对陌生的环境,您的孩子是否胆怯,不爱说话?
面对合作的场合,您的孩子是否害羞,不敢表现?
面对陌生的客人,您的孩子是否木讷局促,一言不发?
孩子不合群,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不合群的孩子,可以通过社交情商教育,让他(她)开朗大方起来。
一个情商高的人,自然受人欢迎,也比较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什么?难道你自己一个人回来的?”奶奶很惊讶。
“是跟随护送队回来的,他们送到小区门口就走了。”奶奶听了十分生气,心里嘀咕:这两口子疯了!孩子才3岁,怎么可以交给什么护送队?而且还不送到家门口。
正在抱怨着,奶奶忽然看见小孙女抱着板凳往冰箱方向走,于是迅速跑过去制止孙女:“板凳可不是小孩子拿的。”
罗瑞不解地看着奶奶:“我只是想喝杯果汁,但我个子够不着冰箱。”
听到这里,刘女士笑着说:“想喝果汁跟奶奶说,奶奶给你倒,以后不许再自己踩板凳了,万一不小心摔下来砸到自己怎么办?”
晚饭时,奶奶一个劲指责罗瑞的父母,说他们严重失职,罗瑞妈妈反驳道:“孩子明明有能力去做这些事,为什么不让她继续去做呢?”针对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婆媳间产生了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和妈妈两个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升级。妈妈坚持让女儿独自睡一张床,奶奶却认为孩子太小,坚决反对。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奶奶搬到了孙女房间睡,以便随时照顾。
眼看家庭矛盾越来越严重,罗瑞的父母为了不让女儿受到影响,只得选择开诚布公地和老人沟通:“妈,您在中国的教子方式并不科学。孩子不需要包办她所有事情的父母。她需要独立。”
“可孩子太小,怎么独立?”老人固执地说。
罗瑞的爸爸说:“不小了,妈,孩子并不是不会这些。她明明会洗衣服,您却不让她洗,她自己可以倒水喝,您却给她端到嘴边。将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只有独立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看看我们国内,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独生子女,可现在他们如何?”
说到这里,老人突然想到自己的老邻居李姐,从小就把她女儿捧手心里,什么都不让做,结果都快30岁了,连做饭洗衣都不会。想到这儿,奶奶也无话可说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美家庭在对待孩子独立问题上的差异,孰优孰劣也显而易见。所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她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她的独立能力,才能让她更好地适应社会。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在对波士顿地区近500名少年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收入也有较大差距。
因此,美国人十分重视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能力,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还有利于孩子成年后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态度,以便更好地面对各种问题。 大多数美国家庭每周都会贴出一张家务劳动安排表,上面会清晰地列出孩子要做的事情和父母该做的事情。重视时间的美国人,会在表格上明确规定完成家务的期限,到了该完成的时候还要检查孩子完成的情况,每完成一项家务,就会在表格相应的地方贴上一张贴纸或画上一颗五角星,以作奖励。
作为回报,父母会向做家务的孩子道谢,并同时付给她一定数量的金钱,这通常就是孩子获得零用钱的主要方式。在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父母还会真诚地赞赏孩子的积极表现,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肯定。
玛莎刚刚学会走路,爸爸妈妈就开始要求她必须把自己弄脏的尿不湿准确丢入垃圾箱。等到2岁多时,玛莎已经学会了帮妈妈浇花,尽管她很多次因为浇太多水而导致花被淹死,但妈妈从不心疼,并且还悄悄把被淹死的花换掉,然后夸奖孩子的勤劳。玛莎4岁的时侯,俨然成了家里的小主人,会自己收拾玩具、喂养宠物,帮妈妈铺床,叠衣服,去门口拿报纸。
在每周一次的小型家庭聚会中,玛莎的妈妈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学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她的动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她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并勇于为家庭负起责任。
P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