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将道(彭雪枫将军的戎马一生)(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侯玉强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彭雪枫将军,1907年9月9日出生于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户农民家庭,天资聪慧,加上受家学颇深,少小即怀鸿鹄之志,后投笔从戎,历经反“围剿”、红军长征、太原统战、豫皖苏驰骋……奇勋驭烽火,雄光昭丹青。在沙场之上,一代名将走完了光辉的37年人生岁月。

由侯玉强所著的《将道(彭雪枫将军的戎马一生)(精)》这部作品有着厚重的道德力量,有着恢弘人间的正气,有着爱憎分明的情感,不但泼浓墨重彩,绘将军平生,更展现了共和国创建之艰辛,让人备感今日的繁华盛世来之不易。

此书书写了传主的大爱,那便是大爱至上,以及传主与共和国休戚与共的情感,这种令天地动容的大爱铸造了将军英雄的一生,也成了本书的书魂。而这种大爱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从小事人手。

此书的笔法,首先是史家的笔法。人物、事件、基本情节绝对忠于历史,有根据,有出处,是信史。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抛弃了可信,这将是传记文学的悲叹!本书作者做到了,并且做得较好。应该说,这部书较之先前的书在史与文的结合上迈上了一个台阶。

内容推荐

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的彭雪枫,文韬武略,戎马一生。从参加学生运动到担任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从肩负统战任务到创建抗日根据地,从开办学校培养人才到担任新四军重要领导人,浴血豫皖苏,由侯玉强所著的《将道(彭雪枫将军的戎马一生)(精)》一书记录了将军投身革命二十年的光辉历程,也记录了一代名将在重大历史和人生关头的抉择与坚守。

目录

序一 缅怀先驱,守望理念

序二 历三载艰辛,绘将军风采

写在前面的话

引子 魂断疆场,归去来兮

第一章 伏牛之子

 钟灵毓秀的黄土地,哺育了一代代才俊

 石榴红了,黎明时分,诞生于一个耕读世家

 少年聪慧,崭露头角,小伙伴们的“诸葛亮”

 乌云遮蔽,疾恶如仇

第二章 恰同学少年

 挥泪别乡,抵达天津,人生从这里转弯

 危难时刻,校长伸出援助之手

 拜堂之日,不知去向,夜色中,偷偷跑了

 塞外清风,磨砺着一颗稚嫩的心

 光焰万丈,汇文燃烧青春

 美丽同窗,莞尔一笑,拨动了彭修道的情感之弦

第三章 另一片天地

 浮云遮蔽,生活落魄,卖文为生

 桑梓情深,丝瓜秧下,与五叔畅叙明志

 风尘仆仆,辗转于汴京、扶沟、北平

 一气之下,顶了伯父一句:“革命不是为了小家!”

 黄海之滨,青春激扬,无奈,浊浪滔天

第四章 杜鹃花开了

 不恋繁华,看山恰似走来迎

 湘江水畔,初露锋芒,彭德怀连声叫好

 稻花香里牵牛鼻,绰号“讲道理的政委”从此生

 墨香飘瑞金,儒将美名扬

 铁赣州,易守难攻,彭雪枫临危不乱

 血胆驰援,“乐安事变”立场坚

 势如破竹,八角亭下,血流如注

 人海茫茫,得一知己,足矣

第五章 血色征途

 于都河畔,悲情告别,彭雪枫心如刀割

 月下行军,敌机无可奈何,血战湘江,良将徒叹

 夜郎大地,乾坤扭转,柏公馆邂逅邓颖超

 雄关漫道,残阳如血,彭雪枫大喝一声:“跟我来!”

 老鸦山大刀飞舞,皎平渡再立新功

 生死攸关,风雨兼程,泸定桥上感慨多

 彭德怀深夜至军营,帽子一摔:“张国焘这龟儿子要反了!”

 山坳里的笑声

 黄河鸣溅溅,喜多,忧也多

 如小鱼游人大海,不料,好景不长

第六章 夜幕下的星光

 古城疾风劲,亲情晚来急

 牢记毛泽东的叮嘱:“待人诚恳是不会失败的!”

 彭公馆里有条不紊,声波飞向宝塔山

 春光烂漫,行走在平、津、济的大地上

 脚步匆匆,虎穴之地,应对自如

 火光在胸,侃侃而谈,从容应对各界名流、记者

 依依不舍太原城,学兵队里赞誉声

第七章 运筹帷幄之中

 黄鹤楼下,欣然受命,奔赴竹沟

 有勇有谋,“杯酒释兵权”

 峥嵘岁月,厉兵秣马,“小延安”美名扬

 舌战王友梅,不卑不亢“迎”夏团

 风云乍起,彭雪枫心定乾坤

 故都会程潜,钟声悠远,牡丹更香

 烽火之中,游击支队应运生,出征之际,父亲来了

 拂晓点兵,儒将美誉传四方

 高粱弯腰,歌声回荡群山坳

第八章 风雨途中

 麦场里,三军会师尽开颜

 初战告捷,打出威风

 星夜兼程,豫东大地点烽火;高瞻远瞩,随营学校喜诞生

 军中奇葩——拂晓剧团

 练兵白马驿,风雪结情缘

 包河湾躲年,一片赞叹;书案店卖马度饥荒,赢得“天下文明第一军”

 细雨中,他下定决心,进军淮上,度过峥嵘岁月

第九章 山河多姿

 金秋时节,一名神秘的来客,忽至新兴集

 “后院失火”,彭雪枫拍案而起:“丧心病狂”

 雪枫沟,鱼水情

 悲痛长叹:“在公则损一良将,在私则失一良友”

 六一战斗,处乱不惊,镇定指挥,扭转乾坤

 雨后彩虹,黄克诚来了

 白鸽,飞翔在新兴集的蓝天下

 鏖战板桥集,痛快淋漓

第十章 勇斗魑魅魍魉

 皖南惊雷,举世震惊

 风云突变,血雨腥风骤来,陈团起义,反戈一击

 暮雨潇潇,挥泪告别:“我们会回来的!”

第十一章 洪泽湖畔

 仁和集,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只待时日

 骏马啸啸,淮北大地起劲旅

 九月的天空,霞光万道,美丽而多姿

 峥骨柔情,战地黄花分外香

 奔赴程道口,途中遇顽军,化敌为友

 八载喜逢,并肩作战,程道口枪声激

 肝胆相照,友情难觅,相见时难别亦难

 诤言润丹心,未雨绸缪;辞旧迎新谋未来,根据地里唱新歌

 晨钟暮鼓,古刹月光书生情

 宝剑锋从磨砺出,民主政权得人心

第十二章 浴血奋战

 临危不乱,巧施良计破夙敌

 再接再厉,再破敌“扫荡”

 沉着应对,一鼓作气,反“扫荡”高奏凯歌还

第十三章 军政双赢

 山子头战斗,活捉韩德勤

 韩德勤绝食耍滑头,彭雪枫铁证如山

 义释韩德勤,一片赞誉

第十四章 友情,亲情,鱼水情

 酒香浓浓,大柳巷里,陈毅诗兴大发

 寸草报得三春晖

 淮北屏障,华中干城

 无情未必真豪杰

 律己的楷模

 心中明镜,智断冤案

第十五章 大军纵横驰奔

 黎明来了,彭雪枫心潮汹涌

 厉兵秣马,彭雪枫大手一挥:“我们报仇雪恨的时候来了!”

 8月小朱庄,王传绶插翅难逃

 风卷八里庄,铁骑滚滚惊敌魂

第十六章 英魂永存

 将星陨落八里庄

 冥冥之中不测生,黄花塘边,晴天霹雳

 山低头,水哽咽,大地同悲

 归来兮,洪泽湖畔泪纷纷,两淮人民欲断魂

 雏凤清于老凤声,将门虎子彭小枫道:“爸爸,我们想念您!”

后记

试读章节

引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魂断疆场,归去来兮

公元1944年9月11日,凌晨6时许,曙色熹微。

突然,一颗闪亮的流星,拖着长长的银光,在湛蓝的天宇画了个休止符,坠落在遥远的天际。

恰在此时,豫东,八里庄,在寨墙堑壕里指挥战斗的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突然被一颗呼啸而来的冷弹击中,身子摇晃了一下,旋即便倒下了。

师长走了,走得匆匆,来不及享受一下胜利的喜悦,来不及为身边的战友叮嘱一番。

英年37岁,正是生命辉光灿烂之时,却走完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天亮了,在一座高大的教堂内,他,安然地躺在一张帆布软床上,嘴角微带遗憾,仿佛还在运筹帷幄。

师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警卫员等悲痛地围成一圈,泣声一片。

四师的健儿需要他啊!

一颗熠熠生辉、光芒夺目的将星陨落了。

一个饱读诗书、横戈马上的儒将闭上了眼睛。

一道气势雄浑、色彩壮丽的风景在华夏大地消失了。

匪夷所思的是,九月,在彭雪枫的生命中极不寻常。降生、别乡、入党、结婚、魂归大地,都是在九月,冥冥之中,难道这是彭雪枫的不解之谜?

一位哲人曾经讲过,在历史的长河中,要想成为一个伟人或者英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历史的非常时期;二是个人的非凡才能。

而这两个条件,彭雪枫都拥有了。

彭雪枫降生的1907年,正是华夏大地满目疮痍的时刻,奄奄一息的清王朝,已病人膏肓,民主革命的波涛汹涌澎湃:

1907年2月13日,著名维新人士康有为将保皇会改称“国民宪政会”。

1907年7月6日,革命党人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吹响了革命党人前进的号角。

1907年7月15日,清末志士秋瑾为推翻清王朝而英勇就义。

1907年12月2日,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领导了镇南关起义。

老中国的儿女们,慢慢地睁开了双眼。

当彭雪枫懵懵懂懂的时候,满眼都是民族的积弱与国家的屈辱,之后的五四惊雷,辛亥巨变,军阀混战……灰暗的历史风雨,无情地吹打在彭雪枫童年的心灵里,影响着他对世界的看法。

家庭贫困,使他走出偏僻一隅的故乡,开始了生命轨迹的转弯。在天津、在北京,革命浪潮使他视野开阔了,入团、入党,苏区岁月,长征转移,西北统战,豫皖苏抗战……非常的历史际遇,为他施展人生抱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任何生命个体,偶然地来到人间时,身外环境都是先天存在的。而个体总是渺小的,正是这种风云跌宕的非常时期,才使渺小的个体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从而改变了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或者说“乱世出英雄”。

同时,彭雪枫是一个聪明人。人的智商是有高低之分的。诺贝尔奖人人向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除了后天的因素之外,先天的禀赋、天资极其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童年启蒙,少年发奋,育德求学,彭雪枫崭露头角、名列前茅,显出不凡的天分。

喜爱读书,是彭雪枫的人生亮点,特别是在洪泽湖畔他的“密室”里,他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香的萦绕,使他妙笔生花、侃侃而谈。

侠骨柔肠。对爱人林颖的80余封信中,一位思想深刻、情感细腻的儒将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几许感动,几许景仰。

出众的才华,使他在将星如云、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中,脱颖而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言:“性格决定命运。”

在生命的长河里,特别是人生命运的转折时期,总能看到每一个生命个体其性格的影子。彭雪枫是一个秉性要强的人,再加上远大的抱负,因此,在他的一生中,处处闪耀着锋芒。

这也是彭雪枫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另一注脚吧。

历史人物,后人自有定论。

1988年,彭雪枫被确定为共和国33位军事家之一。

1997年,彭雪枫诞辰90周年之际,党的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欣然提笔,写下“文武兼备一代英才,功垂祖国泽被长淮”的题词。

2005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郑重地提到八位抗日英雄的代表,而彭雪枫,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8年五一节,在北京一座古朴的公寓内,彭雪枫的昔日伴侣——林颖老人,愉快地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当笔者问到“倘若彭雪枫不牺牲的话,新中国成立后,该评为什么军衔?”时,老人微微一笑,脱口而出:“大将!”

“大将”已去,风范长存。历史华章,令人炫目。让我们共同走近彭雪枫,重温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触摸传主那五彩斑斓、轰轰烈烈的传奇一生吧。(P1-3)

序言

序一

缅怀先驱,守望理念

时逢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将道》一书杀青付梓,红色文库又添力作,英雄壮歌新谱乐章,是谓适逢其时可喜可贺。

《将道》视野开阔,气势雄沉,全景介绍抗日名将彭雪枫将军灿然炫目的37年英雄轨迹。其于当今中国社会重铸民族魂魄,凝聚文化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守望崇高理念,走出价值误区无异于注入了一缕清风。引领我们共同回顾中华民族那百年苦斗的强国之梦……

1907年9月9日,彭雪枫将军生于河南镇平七里庄一农民家庭。1944年9月11日,捐躯河南夏邑八里庄抗日疆场,时年37岁。

将军原名修道,生逢满清崩塌在即,先睹列强凌侮,山河飘摇;又见民初乱局,混战连年。少年雪枫哀斯民倒悬,忧民族势危,素怀高远之志,长索救国途径。故自北平汇文中学求学之际即四处寻阅马列书籍与进步报刊,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洪流。此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运动,并于1928年辍学民国大学,踏上职业革命家的漫漫征程。

将军的戎马生涯1930年起始于中央苏区红三军团。在长沙城垣、广昌山口、八角亭畔、五哨林间……名将之星耀然升起;在遵义城头、赤水两岸、金沙江畔、娄山关上、大渡浪间、雪山草地……长征虎将声名遐迩;在直罗古镇、黄河渡口、山城堡外、东进西征……靖廓三边威风八面。而后驻节三晋、举旗竹沟、挥师东下、雄踞淮北、纵横敌后、威振华中……日伪顽匪闻风胆落。

将军通史知兵文武兼备,儒雅博学从谏如流。作为坚定的革命家,将军理念坚定激情四射;作为成熟的政治家,将军雍容儒雅思辨睿智;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将军足智多谋坚忍勇决;作为杰出的领导者,将军高瞻远瞩平易民主。将军是我党我军方圆可施的文武全才,上受中央倚重,下得将士拥戴,广为民众颂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抗战奏凯在即,将军血溅沙场浩歌西去。英年早逝,未能亲睹其以血描染的宏图尽展,却为后世留下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短促的37年英雄征程,将军为华夏民族重新崛起留下灿然生辉的人生轨迹。

先烈情思,潮汛年年。每逢九月,新四军四师暨淮北抗日根据地老同志暨下一代遥岑云天深处的巍巍丰碑,无限怀念敬爱的老师长彭雪枫将军。2007年金秋,将军百年诞辰纪念之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淮北)分会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委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摄制的四集电视文献专题片《彭雪枫将军》,在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如今《将道》曲响,不独为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献歌,更是向在民族危急时刻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们表达永恒的敬意。  作为新四军四师子弟,雪枫伯伯入云丰碑高山仰止,更兼二伯张爱萍和父亲张灿明与其长期并肩战友情深,故而不避僭越之嫌,斗胆应命撰文代序,以寄殷殷缅怀之情,并借此代表四师子弟昭告时空:雪枫不死,英名不朽,旗帜不倒,信念不移!

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

四师(淮北)分会会长张淮流

2010年10月28日于北京

后记

后记

2009年隆冬的北京,天气格外寒冷。

一个月光清冷的夜晚,当我为本书圆满地画上句号时,窗外已是鸟儿啁啾、霞光一片了,此情此景,望着电脑里密密麻麻的字眼,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起了三年来难忘的日日夜夜……

这事还要从头说起。

我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那还是一个英雄主义和革命主义继续燃烧的年代。清楚地记得,公社的电影队一来,就是我们一帮孩童欢呼雀跃的时刻,《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侦察兵》《地道战》《智取华山》等电影,对沐浴血雨腥风在炮火中诞生的新生政权和对英雄们的礼赞,如轻风细雨吹拂滋润着我稚嫩的内心世界。至今,每每忆起,那些故事场景、细节台词,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84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南阳地区团地委向全区中小学生发起了“为彭雪枫将军纪念馆捐款”的号召,这时,我才知道离我们故乡不远的镇平县还有一位著名的将军。从那时起,“彭雪枫”这三个字走进了我幼小的心灵。

“骑马挎枪走天下”几乎是每个孩童的梦想,只是被“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颠覆了,经过无数次考试,从小学到大学,从乡村到城市,我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像当初想象的那样,走上从军的道路,但对烽火硝烟中叱咤风云建立不朽功勋的英雄们的崇拜与向往,仍一如既往,成为我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

大学毕业后,我曾一度辗转不定,苦闷之余,热爱文学创作的我,总是写上几笔,聊以自慰。此时,彭雪枫将军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为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童年的那个情结吗?

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拨开历史的迷雾和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不难发现,彭雪枫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体现了“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的乐观主义,体现了共产党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信仰坚定的情怀,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廉洁自律、热爱群众、关心群众为他人着想的崇高境界……彭雪枫已成为一个在中华民族进行伟大复兴道路上理想人格的符号和象征!

这才是穿越历史的时空,彭雪枫岿然屹立在无数人们心头的原因!

于是,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我要为将军树碑立传!

说干就干,2007年五一节,我前往将军的故里——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从此,踏上了漫漫的采访征途。

奔竹沟、走夏邑、赴天津、下泗洪……三年来,我忘记了多少个节假日是在旅途中度过的,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矿泉水……寒来暑往,我终于收集了一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

历史人物,只有放到他(她)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才能理解他(她)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秉着这个理念,我在写作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公正,还历史本来面目,还将军成长经历、内心世界、青春爱情、挫折教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这一个”,而不是扁平的脸谱化人物。黑格尔说:“历史题材中有未来的东西,找到了,作品就永恒。”是否做到了,我拭目以待。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在写作过程中,我数度潸然泪下……将军书案店卖马度饥荒,战士们冬天在雪地里光脚行军打仗……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当然,这不是伤心的泪水,是感动的泪水。共和国的确来之不易,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所以,当今天人们享受着太平盛世的天伦之乐时,更不能忘记那些为共和国建立而倒下的先烈们!

春去秋来,历经三载的采访、写作、删阅,《将道》一书即将付梓了,面对着这厚厚的文稿,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和感恩之情在胸中荡漾开来……

首先要感谢彭雪枫将军的生前伴侣林颖老人,她不顾年迈体弱,接受笔者采访,让我感激不尽;彭雪枫将军之子彭小枫上将亲切关怀,才使本书终于面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耿成宽,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冯文纲等老师,指点迷津,使我在写作的羊肠小道上多了几分勇气和力量,少走几分弯路;中国青年出版总社韩亚君副总编辑、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青人分社总编辑、本书责任编辑林栋老师,独具慧眼,拨冗阅示,使本书渐臻完美,我感佩不已;向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四师分会张淮流会长和著名作家陈廷一先生致敬!他们不顾花甲之年在百忙之中欣然作序,向读者隆重推荐,他们那提携新人的长者风范让我钦敬难忘;还有四师研究会赵黎明、徐维国、王玲、宫桂香等叔叔阿姨们,提供资料,牵线搭桥,那种古道热肠、鼎力相助的侠风,使我感念终生;同样,我的二姐——南阳市第三中学的陈玉兰老师、姐夫朱兆华先生,家兄陈玉周,慷慨解囊,解我后顾之忧,倘若不然,此书也是不敢想象的。

还有泗洪县半城镇四师老战士耿超、七里庄彭禹廷之孙彭廷林、汇文中学崔亚兰、桑梓作家赵大河、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魏晓瑞、镇平县工艺美术学校翟丰朝、徐州市计生委杨洪涛、夏邑县民政局李毛权、商丘作家欧阳华、北京某旅游公司徐连博等诸君,也是我要敬志感谢,时刻铭记的。

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本分,我忘不了他们的隆情厚意,在此,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当然,我的感谢也是言轻意重的。

囿于诸多因素,拙作在成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瑕疵、纰漏等,敬希读者朋友们批评斧正!  侯玉强

2010年10月1日夜于北京南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