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修我们而来。我们不愿接纳的孩子行为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只有父母是无尘的镜子,才能照出本真的孩子。
邓海文著的这本《教孩子不如修自己(父母的修行)》是心理学家给父母上的教育心理课。
每日五分钟,颞骨隐喻调和术迅速启动父母的身心能量。
| 书名 | 教孩子不如修自己(父母的修行) |
| 分类 | |
| 作者 | 邓海文 |
| 出版社 | 中国商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修我们而来。我们不愿接纳的孩子行为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只有父母是无尘的镜子,才能照出本真的孩子。 邓海文著的这本《教孩子不如修自己(父母的修行)》是心理学家给父母上的教育心理课。 每日五分钟,颞骨隐喻调和术迅速启动父母的身心能量。 内容推荐 邓海文著的《教孩子不如修自己(父母的修行)》是一本家庭教育读本,内含5大父母给孩子的“强迫令”、6大父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8大情绪疗愈排毒法、10大父母负面人格自省、11大父母“迫害”孩子的紧箍咒、12大故事治疗的疗愈技术、16大爱与静心的功课、213条国际父母觉醒调和语等内容。 目录 绪论 基本理念介绍及工具使用说明 第一章 教育就是教育父母 影子父亲:拼命找爱的女孩 强势母亲(一)变态杀人狂的母亲 强势母亲(二)我为什么很“娘” 灭门案的背后故事 隔代教育:父母做甩手掌柜 孩子很乖是压抑的结果 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 为什么我会害怕婚姻 为何母亲和我都丧偶 用伤害的方式表达爱 挫败感: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 发展自己,不为孩子牺牲 恨父母就恨所有的男人和女人 早年丧母导致心梗 第二章 爱的疗愈:父母的重建 觉察功课一:最初的都会成为永远 觉察功课二:伤害是修我们最美的礼物 觉察功课三:每一份创伤背后都隐藏着深深的爱 觉察功课四:接通创伤深处更大的爱 第三章 生命养育:养出有灵魂的孩子 厕所女神:故事治疗的隐喻智慧 隐喻沟通让孩子不恐惧没压力 在故事中疗愈孩子的挑战性行为 在故事中推动孩子人格成长——次人格故事的身心疗愈 用故事帮助孩子释放情绪——鬼故事的疗愈 用故事帮助孩子改变吃垃圾食品的习惯 在故事中拓展孩子的内心世界 用故事来断奶——奶精灵的魔法世界 用故事来讲道理——改变攻击性行为 用故事帮助孩子进入意识变动的轻松学习状态 用故事轻松让孩子来吃饭——让食物来玩滑梯 故事治疗提升孩子的自尊心 故事治疗化解考试焦虑 用故事游戏法处理突发事件 故事治疗调和孩子四大叛逆行为 故事帮助孩子心智化:产生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四章 父母十大负面人格特质及觉察功课 心理反哺:为人父母,你们长大了吗 独裁型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骄纵型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冲突型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替代型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批判型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支配型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情感缺乏型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讲大道理型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首尾不一的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心口不一的负面人格特征的父母 觉察功课一: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遇到了好父母 觉察功课二:父母给孩子最伟大的种子力量 觉察功课三:父母心光明,孩子万物生 觉察功课四:你允许你的孩子比你差吗 第五章 反躬自省:成为最好的父母 父母迫害孩子的11大紧箍咒 父母迫害孩子的5大强迫令 紧箍咒与强迫令总结分析 心理游戏:最爱的人总是伤害最深 第六章 关系重建:没有夫妻关系就没有亲子关系 夫妻战争:总拿标尺卡对方 挑起夫妻战争的三大雷区 拯救中国男人的“精神阳痿” 夫妻关系重建:男人的三大心理命脉 夫妻关系重建:女人的三大心理命脉 关系中的痛苦是真我在呼唤你成长 究竟是丈夫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第七章 情绪觉醒:平衡身心的合一力量 情绪虐待自我检查表 进入孩子精神世界的三大通道 情绪教育的三大原则 情绪整合三步法 情绪的七步疗愈觉醒 情绪的十步能量平衡法 呼吸排毒法:释放体内的情绪毒素 触点(ESR)情绪释放法:平衡身心的力量 挂钩(HOOK-UPS)情绪释放法:整合身心的力量 消除情绪心锚法:重建内在身心力量 情绪整合五步觉知游戏法 第八章 沟通调和:创伤的背后都隐藏着爱 驯马奇迹:觉察四大创伤性沟通 代偿式沟通、整合式沟通与闭口禅 拿破仑转世:内在意念创造奇迹 能量沟通:生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 产婆式沟通:RET情绪调和 试读章节 代偿式沟通、整合式沟通与闭口禅 亲子之间的沟通,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为代偿式沟通,一类为整合式沟通。所谓代偿试沟通,就是以发泄情绪为主,无视孩子的情绪感受;所谓整合式沟通,就是以尊重孩子、感受孩子的情绪为先,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代偿式沟通有三种:一是以偏概全式沟通。你从来都是这样,不听我在说什么?你一直就是这样,不爱干家务!二是否定式沟通。就你这点儿水平,还想做成点儿事儿?三是无视式沟通。对方说完话,自己自顾自地说自己想说的,而丝毫没有听到别人在说什么。 代偿式沟通很大程度跟前面章节中提到的那几类无效的沟通方式相似。而整合式沟通则不同,其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感受当下。是否可以时刻感受当下你的心,是否可以时刻感受到孩子的心、他人的心?觉察自己将你的内在焦点放在心的感受上,还是情绪上? 二是学会区分。区分这句话背后的情绪,而非在情绪的语言中对抗和发泄情绪。感受到对方情绪的同时,区分这个情绪或这句情绪的语言背后他们想表达什么?是我的哪句话或哪一个情绪触发了他的情绪?他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我如何做可以整合这份内在的情绪? 三是用心交流。用心交流指的是不去对抗、指责、批判、抱怨、贴标签、评判、不去否认。当我们无视对方的需求和表达,只想到自己想表达的,就会产生代偿式交流,而非整合式交流。比如,当孩子说:“我真讨厌我们的那个语文老师,她就像个巫婆。”你的反应会是什么? “你怎么能这么说?!老师管你们是为你们好。”(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不是这样吧?刚开始你不是还挺喜欢她的吗?”(拒绝了孩子的感受) “不可能吧?我见过你们老师,她人挺好的!她发脾气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师) “你千万不能让老师听见你这么说,不然你的语文就难过关了。”(表示同情) “好了,别生气了。用不着小题大做的。赶紧做你的作业吧!”(给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老师做的事情让你感到不公平,你心里一定又委屈又气愤。”(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 在上面这些沟通话语中,哪种沟通能将谈话持续下去呢?想必很多家长会有所感触。在不被重视与尊重的谈话中,谁还愿继续下去呢?前面的几种说法,家长采用的都是代偿式沟通方式。只有最后一种方式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谈话才可以继续深入下去。我们与孩子交谈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进行正确情绪表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理清思路,而不是说一堆没有效果的沟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使沟通打折。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不是说得过少,而是父母说得过多。当父母说得过多的时候,说的话里面就带着很多指责、埋怨以及对孩子深深的不满,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在沟通中让孩子感受到。所以很多父母以为和孩子不断的讲道理,孩子就可以听话,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止语俗话叫“闭口禅”,这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止语,就是要杜绝所有世俗往来,断绝一切凡心杂念,以求更大地精进。止语不是不说话,而是父母学会如何说。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让自己闭嘴,让孩子表达出来,你会发现,很多孩子都会说出问题背后的答案。但是当我们经常习惯摆出教育的姿态,你把想说的话全部说满了,孩子就不再反省。 止语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看到万事万物都可以止语,静观,觉察,懂得境随心转。很多人烦恼习气很重,遇到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就会发牢骚,看人不顺眼就想去纠正人、批评人。譬如见人说话太大声,就想去制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鲁,发出巨大的声响,又想去纠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评他。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过失,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地就会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渐就会懂得“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渐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所以,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积极使用整合式沟通,尽量规避代偿式沟通。还要学会“不用语言沟通——止语”。 当你遇到亲子教育的问题时,尝试着放下自己想说话的冲动,静下来,做一个吐纳呼吸,感觉一下孩子在这个问题背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减少自己想法的进入;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内心所想,不干涉、不限制、不否定、不建议、不质疑、不批判、不抱怨、不指责、不说教,只使用“嗯”“哦”“你觉得呢?”“你认为呢?”“还有呢?”……由孩子总结自己所讲,拿到收获,并给孩子做一个定位。 无言是一种境界,好辩是一种执著。我们因为太多的争辩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想想看,争辩会有什么结果?争不过别人,只会徒增烦恼;争得过别人,也没有高下。真正有境界的沟通就是不争而取得成果,这样不仅对父母是一个考验,也是对孩子的一个福报。将来孩子就会承继父母传承给他的这种不去做无畏争论,做一个真正会说话、会沟通的人。 P224-226 序言 天上被贬的文曲星 “你知道你出生的前一夜,妈妈梦到了从天而降的一颗星星飞下来,变成一根很长很长的黄瓜。后来找高人来解梦,高人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这是天上被贬的文曲星下凡来了。因为是被贬凡间,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要经历一些磨难,只要肯吃苦,坚持住,就一定会大获成功。” 在我的童年时期,只要我碰到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困难,母亲就要给我讲这段故事经历。因为讲的次数太多了,我已经完全相信了母亲说的话。所以再大的困难,我都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实现梦想。 母亲经常告诉我,地上的每一个人,在天上都会有一颗星星去护佑他。 我就会很好奇地问母亲:那属于我的那颗星星呢?是哪一颗呢? 母亲就让我去看一下星空,看看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护佑星星。 我经常会很兴奋地找那颗最亮的星星,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告诉妈妈:妈妈,那颗最亮的星星就是我的护佑小星星。 可是有一天,天空下雨,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我很伤心地哭了,告诉妈妈:我的小星星没有了,它丢了。 母亲很认真地看了看夜晚的天空,轻轻地指了指乌黑的天空:你看,星星在休息,补充力量呢。我们声音小一点儿,不要打扰到它。于是,那一个晚上,我都睡得很香。 后来,母亲给我讲了很多小星星的故事,虽然讲的具体内容现在已经忘记了,但是我对星空未知领域的探索却始终没有减少。慢慢地,在研究儿童心理学的路上,我也越发地喜欢不断研究并获得其中的乐趣。即使在遇到很多挑战的时候,我依然感觉到内心的力量永远是满满的。 妈妈最初的故事的暗示作用,成为我后来每次遇到困难时,都可以坚定走出来的最大动力。 “最初的”会成为孩子的未来,在孩子童年时期父母说的每一句话,就像在孩子的心灵沃土种下了一颗颗种子,并慢慢化作了潜意识的力量,最后变成孩子未来的一部分。 犹如《阿拉丁神灯》中,每当我们召唤内在的巨人出现后,巨人都会告诉我们:“你的愿望就是我的命令!” 这就是种子的力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自有因果。现在的孩子,待到未来,他们心中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记呢?成人价值观的动画片、手机、电视、父母关系的紧张、家庭经济的浮躁、人情世故的冷漠、学校学习的压力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在孩子的心中永存。 想一想我们的童年,没有这么多作业,记忆中放学就是出去和小伙伴们玩儿,玩儿到忘了父母叫自己回家的时间,但是心里却很开心。 童年,我们没有声光电玩具,但是我们可以玩儿泥巴、木头,甚至盖在被窝下,被父母假装找不到却乐此不疲、开心不已。 童年,我们没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中斗来斗去、阴盛阳衰的成人化动画片,但会看到《聪明的一体》《黑猫警长》《巴巴爸爸》等很有正能量的动画片。 童年,我们吃饭时都是父母先吃饭,我们再动筷子,由此我们懂得了敬畏。现在,孩子已经不再是孩子,全社会都在捧着孩子,过度消费孩子,过度娱乐化,过度教育泛滥化,使孩子过早地透支消耗掉了自身的能量。自从药家鑫杀人、韩磊摔孩子、复旦林森浩投毒、复旦研究生张亮虐杀猫、云南大学女生张超杀人碎尸等恶性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在孩子的童年都给了他们什么! 进行儿童心理故事治疗多年后,我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着来自爸爸妈妈的无条件的爱,但是当孩子出现一些挑战性行为的时候,父母给孩子的往往不是爱和教育,而是情绪的宣泄。事实上,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在召唤着父母唤醒爱的能力。 一颗爱的种子,一份爱的念力。大愿天成的所有伙伴们发起萤火虫儿童心理公益计划的活动,计划在全国招募1000名故事教练,将0岁至15岁的孩子所面临的挑战性行为,分门别类,与父母们一起编故事、写故事,和孩子学会使用隐喻故事交流,让孩子的心和我们的心在一起,更期盼天下的父母可以自由觉悟。 世界上本没有优秀的父母,只有不断进化、平衡、修行中的父母。他们可以放下外在的期待,回到内心的本真,和孩子共同感受生命幸福的本源。 只有觉醒的民族才有未来的希望。只有觉醒的父母才能养育整合的孩子。从今天开始,没有说教、没有打骂、没有指责、没有抱怨,只有爱!让我们与天下的父母们一起,将希望、幸福、快乐、爱的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滋养孩子的灵魂,使孩子有力量去面对未来的人生风雨,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是我们能够给孩子做的,也是我们应该给孩子做的。萤火虫的亮光虽然微弱,但千万只、亿万只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行,其亮光足以点亮生命的夜空。 一起成长,让生命影响生命! 2017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父母是孩子天生的催眠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自我关系品质会投射到亲子关系中!邓海文导师的《教孩子不如修自己》犹如镜子、指南针和催化剂,让父母经由自我修炼遇见更好的自己,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周杏林(江苏大学心理学教授幸福中国幸福家发起人) 不去修行的父母,永远活在自己的局限中;修行的父母,可以看到更大的可能。我们之所以困顿,是因为我们只停留在自己的局限中,而看不到外在的发展。邓老师用十年时间,从几千个案例中提炼的父母修行书,值得我用一生去觉照、学习。 ——毛雪慧(萤火虫儿童公益计划联合发起人、教育投资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