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尤其喜欢天文、神仙方面的书籍,这为他以后出家修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一般孩子由学堂老师生硬灌输知识不同,杜光庭有他独家发明的学习方法。他把每月时间分为六个单元,每单元五天。第一天诵读儒家经书,第二天浏览子书与史书,第三天写诗作文,第四天撰写神仙故事,第五天旅游休息、怡养情志。这样,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到五年时间,他学业大进,经籍烂熟于心。
少年杜光庭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史书《十国春秋》说他“为人性简而气清,量宽而识远”。大中十年(856)春夏之交,年方七岁的杜光庭与年逾不惑的著名诗人方干结为忘年之交。
方干(809~888),字雄飞,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方干年轻时特别喜欢吟诗作赋。一日因偶得佳句,欢呼雀跃,而不慎跌破嘴唇,被人戏称为“缺唇先生”。方干虽才华横溢,诗名卓著,但因有唇缺之病,相貌不整,科场之上屡试不中,一气之下,来到缙云镜湖,整日划着一叶扁舟,吟诗作赋,把酒垂钓,过着一船明月一船诗的隐士生活。诗《山中》正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散拙亦自遂,粗将猿鸟同。
飞泉高泻月,独树迥含风。
果落盘盂上,云生箧笥中。
未甘明圣日,终作钓渔翁。
杜光庭经常在休息日找方干聊天。方干见他骨格清奇,聪颖过人,谈吐不凡,落落大方,不禁感叹说:“此宗庙中宝玉大圭也。”“宗庙”,原为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后来引伸为“王室”“国家”的代称。“圭”,古代的一种玉器,贵族朝聘、祭祀时常用作礼器。方干称赞杜光庭为“宗庙中宝玉大圭”,意思是说,这个少年长大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方干虽然隐于僻壤,但经常有名僧、名士造访。喻凫、贾岛、无可、贯休等都是他的座上客。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在一起谈禅论道,切磋诗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诗僧贯休在《春晚访镜湖方干》中说:
幽居湖北滨,相访值残春。
路远诸峰雨,时多擉鳖人。
蒸花初酿酒,渔艇劣容身。
莫讶频来此,伊余亦隐沦。
自从在方干处结识了这些高雅之士,杜光庭在诗歌、书法方面的造诣与日俱增。后来,杜光庭入蜀,与贯休一起辅佐蜀主王建,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方干很喜欢道教,经常与道士往来,去道观听道教音乐,这从他的《夜听步虚》诗可以看出:
寂寂永宫里,天师朝礼声。
步虚闻一曲,浑欲到三清。 瑞草秋风起,仙阶夜月明。
多年远尘意,此地欲铺平。
可以说,少年杜光庭对道教的浓厚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方干的影响。
少年杜光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教的影响,但在他幼小的心目中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仍是主要的。目睹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渴望长大后能建功立业,救民于水火。他曾作诗说:
兵气此时来世上,文星今日到人间。
降因天下思姚宋,出为儒门继孔颜。
烽火连天,生灵涂炭。杜光庭自认为文曲星下凡,降临人间的目的:一是希望能像贤相姚崇、宋璟那样成就经国安邦的宏伟大业;二是传承儒家道统,弘扬儒家文化。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