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嫉羡与感恩/克莱因文集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英)梅兰妮·克莱因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继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之后,梅兰妮·克莱因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极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克莱因一生致力于儿童精神分析,成就卓越,被誉为“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儿童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一直吸引人们的探索,她为认识儿童的精神世界打开一个窗口。

本套书收录了克莱因一生全部作品,共四卷,读者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儿童精神分析。

本册《嫉羡与感恩》收录的论文涵盖了克莱因从1946年到1960年逝世之前的著作,还包括1963年她辞世后才得以出版的未竟之作。

内容推荐

《嫉羡与感恩》几乎囊括了梅兰妮·克莱因毕生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然而,克莱因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目录

第一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感的理论(1948)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 (1952)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 (1952)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 (1952)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 (1957)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第十三章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短论

附录一 注解

附录二 恩斯特·琼斯对梅兰妮·克莱因作品之前版本的介绍

附录三 克莱因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在这篇论文中,我试图研究孤独感的来源。我所谓的孤独感,不是指被剥夺了外在陪伴的客观情境,而是指内在的孤独感。即不论外在环境如何,都觉得独自一人;即使在朋友之中,或者正在接收到爱,却仍然觉得孤独。我认为,内在孤独的这种状态,是随时随地渴求一种无法企及的完美内在状态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这样的孤独。它源自偏执焦虑和抑郁焦虑,也是婴儿精神病性焦虑的衍生物。这些焦虑,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在病患中最为强烈,因此,孤独也是病患的一部分,具有精神分裂和抑郁的性质。

为了理解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和其他的态度和情绪一样,我们必须回到婴儿早期,并追溯它对后面的生命阶段的影响。就像我们经常描述的,自我从出生开始就存在并运行着。起初它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凝聚,并由分裂机制所主导。死本能对自体的破坏威胁,造成冲动分裂成好的和坏的。因为这些冲动被投射到原初客体,原初客体也被分裂为好的和坏的。结果是,在最早期的阶段,自我好的部分与好客体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保护,因为攻击被导离它们。我将这些特殊的分裂过程描述为非常小的婴儿相对安全感的基础——就这个阶段所能达到的安全感而言;而其他的分裂过程,例如那些导致碎裂的分裂过程,是不利于自我及其强度的。

伴随分裂冲动的,是一种从生命一开始就朝向整合的驱力,它随着自我的成长而增加。这种整合的过程是基于好客体的内化,最初是一个部分客体——母亲的乳房,虽然母亲的其他层面也进入到这一最早的关系之中。如果内在好客体被相对安全地建立起来,它就会变成自我不断发展的核心。

与母亲之间令人满意的早期关系(不一定以乳房喂食为基础,因为奶瓶也可以象征性地代表乳房),意味着母亲和孩子无意识上的一种亲密接触,这为得到完全理解的经验奠定了基础,它从根本上与前语言阶段相关。在后来的生命中,他对志趣相投的人表达思想和情感,不论这有多么令人满足,依然会对无言的理解有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求——归根结底是渴求和母亲最早的关系。这种渴求会造成孤独感,它源自对一种无可挽回的丧失的抑郁感。

然而即使是最好的状况,对母亲及其乳房的幸福关系从来就不可能不受干扰,因为势必会产生被害焦虑,它在生命的前三个月达到高峰,即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的期间:它从生命一开始就出现,是生本能与死本能冲突的结果,出生经验也是造成它的原因之一。每当产生强烈的破坏冲动,母亲及其乳房通过投射被感觉为具有破坏性,因此婴儿不可避免地会经验到某种不安全感,这种偏执的不安全感是孤独的根源之一。

当抑郁心理位置升起(通常是在出生后三、四个月),自我已经较为整合,这表现在一种更强烈的整体感中,所以婴儿更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与母亲建立联结,后来是与其他人建立联结。然后偏执焦虑(作为孤独的一个因素)逐渐让位于抑郁焦虑。但是整合的实际过程带来一连串的新问题,我将讨论其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它们与孤独的关系。

刺激整合的因素之一是:早期自我试图用来抵消不安全感的分裂过程,从不只是短暂地有效;自我被驱使着尝试接受破坏冲动。这种驱力就产生了整合的需要,因为如果可以达成整合的话,结果就能通过爱而缓和恨,这样就能减少破坏冲动。自我会觉得较为安全,不仅是在它自身的存活方面,还在好客体的保留方面。这就是为什么缺乏整合是极端痛苦的理由之一。

然而,整合是难以接受的。破坏冲动和爱的冲动、客体的好坏层面汇聚在一起,会引起焦虑,担心破坏的感觉会胜过爱的感觉,进而危害好客体。因此,在寻求整合(将整合当作抵制破坏冲动的防范措施)与恐惧整合(害怕整合会使破坏冲动危害好客体及自体好的部分)之间是有冲突的。我听过病人表达整合的痛苦,由于陪伴他们的只有他们自体坏的部分,他们感到孤单,觉得遭到抛弃。而当严厉的超我对破坏冲动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压抑,并试图维持这种压抑时,这个过程会变得更加痛苦。

P330-332

序言

这是《梅兰妮·克莱因文集Ⅲ》,包含了她1946—1960年过世之前所有的晚期作品,唯一的例外是《儿童分析的故事》(Narrative of a Child Analysis)另行出版于第四卷。不像构成第一卷《爱、罪疚与修复》(Love, Guilt,and Reparation,1921—1945)的文章(大部分最初发表于《对精神分析的贡献》),本卷的文章是从未被收集在一起的,其中一些最早收于两本书,《精神分析的发展》(Developments in Psycho-Analysis)和《精神分析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 in Psycho-Analysis),这两本书包括了梅兰妮·克莱因之外其他作者的作品。《嫉羡与感恩》原本是一篇专题文章,其中一些是在身后发表于《我们的成人世界及其他随笔》(Our Adult World and Other Essays)。另外,这些文字有些是为精神分析师所写,有些是为一般读者所写,所以内容与其余几卷相比并不十分一致,但是它们囊括了梅兰妮·克莱因生涯晚期最为成熟的著作,因此包含了对学习克莱因学派的学生们来说最为重要的作品。

与第一、二卷相同,本书结尾部分也有附录,旨在指明每个重要的主题在梅兰妮·克莱因思想演进中的位置所在。最后,见于较早版本中,由恩斯特·琼斯(Ernest Jones)所写的一篇引言与两篇序言,因其历史价值而被保留下来。

马尼-基尔(R.E.Money-Kyde)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