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棋王谢侠逊
谢侠逊,1887年生,浙江温州人。其父精通棋艺,他幼承庭训,六岁解棋识法,九岁时已能将《百局谱》背诵如流。同时谙熟《适情雅趣》《梅花谱》《橘中密》《竹香斋》诸棋书,十岁时已是“战遍平阳无敌手”,十三岁起即扬名温州城。那年他赤脚乘小船去温州找曾获象棋大赛银牌的名棋师陈笙对弈,陈笙以轻蔑的态度嘲笑这个后生。经谢侠逊竭诚请战,陈笙应战,最后二人战了个平局。
1905年,弱冠之年的谢侠逊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开辟棋艺论坛,张扬棋道。此为中国报刊开辟棋坛之伊始。他曾创作《八国联军》《沙俄割地》等棋局,表达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之无比义愤,表现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之气概。辛亥革命胜利后,他精心创作了《鄂军起义》棋局,发表时还特意附上两行诗句:“匹夫倡义武昌城,扫尽鲸鲵草木惊。”其振奋之情,跃然纸上。
谢侠逊不仅精通中国象棋,对国际象棋亦颇有研究。1925年,他在上海倡导国际象棋,并于1927年参加上海国际象棋比赛,与国外名手角逐,名列前茅。这是中国人参加国际象棋公开赛最早的一次。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谢侠逊数次北上平、津,南下广东,与海内师友协力提倡棋道。在辗转奔波中,他眼见祖国古老的象棋艺术日趋衰弱,深感痛心。他认为要振兴象棋艺术,必须诉诸理论。于是他苦心孤诣,搜集古籍遗谱,潜心研究整理,历经数载,于1928年撰成《象棋谱大全》。此书被列为棋界之经典巨著。此后他著书更加勤奋,先后出版了《金鹏梅花诀着谱》《海外象棋谱》《新编象棋谱》等著作近三十本。
1927年,棋坛上发生了一件趣事,即谢侠逊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随即,谢侠逊以总司令名义宣布成立“象棋点将台”,分别委任各路棋手以“军衔”,一时轰动四方,弈林随之活跃。翌年2月2日,为纪念棋坛总司令部成立一周年,谢侠逊特发表文章,畅叙各地棋坛风起云涌之势,为象棋运动的发展击鼓吹角。
1935年,谢侠逊为推动中外棋艺交流,首次出征南洋。当时,东南亚棋坛有号称“虎将”“金刚”的八大高手。谢侠逊一到,八位高手纷纷前来“领教”。谢侠逊抖擞精神,一连数日与他们展开轮番大战,所向披靡,八大高手招架不住,个个拱手称臣。
在1935年6月5日的马来西亚报纸上,曾以“棋王谢君到了”为题,报道谢侠逊和东南亚象棋高手进行比赛的消息。消息中说:“棋王谢君侠逊曾任十七国棋坛联总军总司令,这次挟其高超棋艺,负着宣扬国粹的使命,南游马来群岛,一登星岸,即把星岛各棋坛健将,杀个淋漓痛快!后集合全星十八路诸侯同一战线进攻,亦给谢君单力所胜!随而乘战胜之余威直人吉隆坡斩杀,弄到吉方战阵只有招架之势,而无反抗之能。后虽曾拨二十员大将会攻,作最后之反扑,卒为谢君帅威所服。棋王!棋王!斯真名不虚传也。”
抗日战争初期,谢侠逊接受委托,到南洋一带筹款购买军火。凭借着在象棋界的崇高声望,他在南洋华侨中筹得五十万元巨额捐款。此举受到周恩来的赞扬,章士钊曾有诗赠之:
自古长安道,兵戈靡定家。
棋王神自主,圣手智无涯。
袖遣河湟复,胸容龙象挝。
唯羞双燕子,到处受风斜。
谢侠逊纵横棋坛八十年,对中国象棋技艺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对名谱《橘中秘》重“当头炮”和《梅花谱》重“屏风马”做了新解。
谢侠逊棋艺风格幽柔缜密,对各方都应用娴熟,尤善用马,有一套“以兵制马,以马制炮,以士制车”的实战经验。他临阵稳健坚韧,不贪不怯。他以为“贪则无功,怯则必败”。
谢侠逊一百岁时据说仍精神矍铄,被港澳报界称为“百岁棋王”。
P310-313
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但这儿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
——冰心
不论是对像我这样怀念老北京,一心希望重温一下故都旧梦的老年人,还是对那些急于了解昨天的青年人来说,这都是一套可心的书,可以放在枕边或揣在旅行包里随身携带的好书。篇幅都不长,既能解闷儿又长知识,必然会越看越有滋味儿。
——萧乾
作者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微末处见全而,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这种精神的享受,是别的文章无法代替的。
——季羡林
老报人周简段先生,曾是我的同事,因长我十多岁,而且知识渊博、采编经验丰富,所以我一直把他奉若长辈。
周简段先生是个“老北京”,青少年时代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艺苑趣闻,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他曾和我谈起早年间与张恨水一起办报的时候,常常逛天桥,游故宫,访名胜;还谈到抗战末期到香港去办《星岛日报》;当闻讯共和国诞生,欣喜若狂,马上回到祖国的怀抱,返回朝夕思念的北京,又干起了轻车熟路的老本行——新闻工作。孰料,1957年反右时他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他又蹲了“牛棚”。凭着一个老知识分子的一颗正直、善良、爱国的心,他总是充满信心地说:“祖国将来肯定会繁荣富强的!”
1976年以后,周先生到香港去继承遗产,便在那里定居了。从1 980年1月起,他在香港《华侨日报》副刊开辟了“京华感旧录”专栏,每日一篇,千字左右,一直到1992年该报易主改版方罢。一人主持一个专栏能持续十多年不辍,这在中外新闻史上实属罕见。
中间,他经常回北京,每次见面,我们总是畅饮畅聊。他拿出香港报刊对他文章的评介给我看:有的报章称赞他“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写老北京的权威”;有的刊物评介他“以古都北京为经,短小精炼的文字为纬,系统地缕述京华旧日,细说当年,使昔日事像重现读者眼前,又具探源究始之功,兼且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事,对保存历史文化贡献殊大”;还说,读了周先生的文章,“备觉亲切,似与周氏把臂遨游,细诉从前,令人低徊不已”。
他还拿出不少读者的来信。尤其是三四十年代著名明星夏霞女士在读了他写的《夏霞演(人之初)》之后,给他写的一封上千字热情洋溢的信,对文章中提到她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照非常感动。信中说:“由于这段旧闻,把我的思潮又带回四十年前的上海去了。”接着她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演《赛金花》和《人之初》话剧的详细情况。最后她感慨地写道:“人年纪大起来,总喜欢怀旧、回忆,如果能找个对象谈谈往事,温温旧梦,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另外,周先生的不少文章,如《宋哲元及其大刀队》《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等,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转载,在华人中影响很大。
周先生的专栏文章,1 986年曾由香港南粤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京华感旧录》,由溥杰先生题签,梁漱溟先生作序,分《艺文篇》《风土篇》《人情篇》《掌故篇》和《名胜篇》五卷,附历史照片多帧,印刷精美,弥足珍贵。书中文章短小精练,兴味盎然,于茶余饭后,品读一番,实是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该书成为当时香港十大畅销书之一,周先生由此一跃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史作家。
此后,周先生越写思路越宽,逐渐取材已不限于京城一隅,而是遍及神州大地。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感旧,而是忆旧述新,加上一些现实的见闻和感受,使台、港、澳和海外读者更感亲切和感慨。
1992年,北京的华文出版社要将周先生十几年的专栏文章辑录成书,周先生找我来选编。因全部文章有4000篇之多,我只好精选一下,分成六卷出版,定名“神州轶闻录”。请冰心先生写了总序,请萧乾、季羡林、候仁之、胡絮青、于若木诸先生为各分册作序,封面请启功先生题签。
书出版后,社会效益颇佳。《文汇报激新闻出版报涨人民政协报》《中国艺术报》等竞相转载其中的文章,影响愈大。周先生也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有赞扬,有鼓励,更多的是希望周先生笔耕不辍,给读者更多的精神食粮。此后,周先生又先后以周彬、周续端、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的《大公报》开辟了“神州拾趣”专栏,在《港人日报》开辟了“京华内外”专栏,在台湾的《世界论坛报》开辟了“神州感旧”专栏等。
1997年香港回归,周先生更是精神振奋,壮心不已.笔耕愈勤。先生之作与日俱增,影响愈大。今将其二十多年来之全部著作,重新进行分类精选,按十卷出版,书名分别为《字里乾坤》《朝野遗事》《民俗话旧》《文坛忆往》《大戏台》《画坛旧事》《故都文化趣闻》《美食妙谈》《名胜游记》《武林拾趣》。除保留冰心、萧乾、季羡林、胡絮青、侯仁之和于若木诸先生的序文外,又请了著名作家钱世明、赵云声、昌沧、书画家米景扬、民俗学家成善卿等先生分别为新增书作序。从整体看,比之前的版本更全面地展现了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文史专栏写作的成绩。从内容看,蕴涵的民族韵味和时代精神更丰富、更有深度。
《神州轶闻录》中的文章,虽然篇幅不长,内容也都是轶闻琐事,看似细碎平淡,然皆韵味悠长。现在引当代哲人季羡林先生在原《文化篇》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哲学家们常说:于一滴水中见大海,于一粒沙中见宇宙。难道在我们这些小的文章中不能见到大的文化吗?所有这些戏曲、文玩、学府逸事等等,又哪一个与文化无关呢?只不过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
冯大彪
2017年6月修订于北京
让我为《神州轶闻录》这部很有分量的丛书作序,使我惶恐!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我住过“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从西直门骑驴到过卧佛寺,吃过赛梨的萝卜和糖葫芦_…但是看起《神州轶闻录》,那几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首次到北京的外国朋友和国外华侨,往往问我:“你是老北京,请你告诉我逛北京要如何逛法?”我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你首先要去的是天坛公园,那座祈年殿,是我觉得在欧、美、亚、非的任何建筑,都不能与她相比的;再就是去登上景山之巅,俯看北京城全景,故宫的设计也全看到了。此外去吃顿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其他就是我认为可去可不去的地方,你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吧。”
我自1980年伤腿之后,不良于行,新北京的建筑,我都没有看见过,但这不是古迹,也不在我们谈话之列了。
我所能写的,就是这些。
冰心
1991年2月26目
中国功夫人,中华武术魂。江湖豪客传奇,武艺棋艺趣谈。没见过旧时的北京吧?无缘与当年的武林豪侠结识吧?没关系,周简段著冯大彪主编的《武林拾趣/神州轶闻录》带你见识武林高人,浏览北京故地。武术棋道,修心养性,强身见智。看武术大家人生,读功夫养成故事。
周简段著冯大彪主编的《武林拾趣/神州轶闻录》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书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生动披露鲜为人知的文豪文坛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