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乎你的人,从来舍不得对你太精明
奶奶出门从来不记得带钥匙和钱包,这已经成为全家集体调侃她的一大“典故”。
关键是她即使带了也只是象征性的。她从不操心钱包里到底有多少零钱,买东西够不够用,因为每次出门旁边都有爷爷,买点心、去超市、逛公园,奶奶只负责赏景怡情就好。
一次,爷爷问她:“家里大概有多少存款你还记得不?”奶奶依然笑着摇摇头。
奶奶喜欢看书看报,一大爱好是看美女。凡是报纸上看过的美人照片,她总是拿个小剪刀仔细地沿边剪下,夹在她的笔记本里,闲着没事就看看,美其名曰“审美”。每天爷爷都上午下午两次准时开报箱收报,把新鲜出炉的报纸放到里屋让奶奶先看。直到前不久爷爷生病要住院,临走前递给奶奶一张手写的字条,上面工整地写着:“出门记得带钥匙,记得取报纸。”奶奶才恍然,原来报箱虽近在咫尺,自己却从没取过报纸。
其实,奶奶一直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早年教书时,她带的班成绩总是学校第一。她曾同时教过语文、数学、书法、美术四个学科,教案一丝不苟,讲起课来魅力十足,可是一到家,奶奶好像变了个人,时常糊里糊涂,处处需要照顾。
奶奶喜欢戴手表,她说戴上后手臂上亮晶晶的,看着就欢喜。出门散步或者买菜,她总是第一时间戴好手表,再思考穿什么外套。每次一到家,她的第一个动作也是去里屋把手表摘下,再换上家居服和拖鞋。
有次我忍不住好奇地问:“奶奶,你手表的优先级好高啊。”
“习惯了嘛,一到家就放松了。”奶奶笑答。
是啊,家是她可以放下所有戒备的地方,再也不用像手表那样有序地绷着指针。家里有爷爷,有她熟悉的环境,她也不需要时时戴着手表提醒自己。
奶奶是在乎爷爷的,只是从来嘴上不说。因为在乎,才会依赖,自觉收起自己所谓的精明,把一颗心踏实而彻底地交给那个人。
都说爱情里的女人都透着一股傻气,男人又何尝不是?其实谁都不笨,因为在乎,所以并不舍得对喜欢的人太精明。他们宁愿把自己坚硬的一面放在外面,在你面前,彻底放下所有戒备。
这让我不禁想起我的先生。
隐隐感觉他对我有好感的时候,我们还在同一个大楼上班。有次我感冒了嗓子发炎,他偷偷买了润喉片,却不好意思直接下楼送给我,于是隔几分钟就发微信试探,问我难不难受。
“有没有多喝水呀?”
“现在在忙什么事?我来帮你吧。”
“嗓子还疼吗?”
“一会儿想吃什么午饭,我去替你打来。” 看着这一连串看似平常的小关心,我在手机那头不由得笑出声。
还有次我逛街时手指不小心被划破,他知道后,立马坐地铁赶来,说是要给我送创可贴。当放下手机看到他从远处气喘吁吁地跑过来的时候,心里觉得又好笑又吃惊。我所在的商场就有超市,买个创可贴还不是轻而易举?可他却绕路过来,这让我很难把他和那个工作中严谨而斯文的人联系到一起。那一次,我的心被暖暖地感动了。
我是个吃货,又天天手机不离身,一刷微博刷到些诱人的美食图片,就会自动艾特他。其实在我脑海里,艾特过后,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可他会默默地分类收藏,傻傻地以为我最近就要吃到这些美食,于是有条件的自己学,没条件的就去搜索哪家餐厅有这道菜。
“其实我只是觉得看图片应该很好吃而已啦,别太当真。”有一次我调侃他。
“可是你艾特我了就表明你很想吃到啊,那就该让你吃到嘛。”他一脸无辜地说。
看着他笨拙的样子,心里好像已经吃到了这些美食一样。
在乎你的人宁可对自己精明,也不会对你精明。
其实这世上谁都不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过人之处,可为什么总会出现遇到一个人后就完全没有抵抗力的现象呢?P48-51
后记
世界这么大,
遇见你真好
作者:紫健(抹茶)&清嘉(晴天)
作为闺密,我和晴天合开公号已有一段时间,昨天后台有人问我们是怎么认识的,我于是立马写了一篇对晴天的印象放在了素材,睡了一觉后醒来一看,远在英国的晴天利用时差已经默默补上了她对我的印象,感动之余特此把两部分放到一起,以资纪念。
【抹茶眼中的晴天】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遇到过很多段友情,有的清澈,有的炽烈,有的润物无声,有的一笑而过,而我一直所向往的,其实是一种彼此无比舒服的状态,就像和晴天那样。
晴天是她的化名,而我是抹茶。
那年暑假,北京本像一张过度曝光的照片,晒在皮肤上,每一寸都滚烫欲燃。可我到达的那天,却是乌云密布,暴风骤雨。这突如其来的大雨让飞机晚点,我狼狈地拖着行李箱去面试地,后来总算在规定时间内赶到并顺利拿到了实习,那时,我并不知道会有什么惊喜。
直到几天后,每天按点下楼去饭堂吃饭,同一批来的实习生总是喜欢抱团扎堆坐到一起,那时,我才第一次见到晴天。
她亲切中有活力,说话直白又调皮,闪闪发光,就像晴天一样。因为同样具有在国外读书的经历,我们越聊越有共同点,从吐槽国外的小习惯到希冀心心念念的美食。当时实习上早班,我们两个都是对北京不太熟却很喜欢出去嗨的女生,于是一拍即合,见缝插针利用休息日各种扫街。
记得第一次和她是去段祺瑞府,那里旧迹斑驳,树影森森,仿佛一秒穿越回民国,是拍照的绝佳地。经过了十五分钟跟门卫叔叔的软磨硬泡撒娇卖萌,他终于放我们进去。
晴天留学时学新闻方向,也喜欢拍照,所以她总能不厌其烦地去找各种角度然后指挥我,且眼神专注精益求精。那一刻,我恍悟,原来学新闻的拍起照片来会有轻微强迫症。
后来,我们顶着中暑的危险开心收工去吃云南菜,菠萝饭浓郁馨香,吃一口就幸福爆棚,深觉这一下午没有虚度。后来才发现,她对照片拍完加滤镜也有强迫症。那晚回到宿舍,我收到了一连串微信语音,大意就是她最喜欢的一套软件现在下载不了不能用,可是她觉得只有那个才能表现出段府的感觉。听完真是觉得她可爱死了。
那段时间,我们又策划过几次室外活动,每次都清晨出门,走走拍拍累个半死,然后以一顿大吃结束。有一种状态,是和她在一起无论聊遇到的奇葩还是喜欢的人,都特别放松,开怀大笑。她很能调侃自己,而我属于可以顺着竿子往上爬,于是我们常常越扯越远,远到把一个小小的线头,扯成一件斑斓有趣的毛衣。
再后来,我们先后要去国外完成学业,我回美国,她回中东。
隔着诡异的时差,依然可以随时倾诉聊个不停。繁忙的课业中如果偶然刷到她发的异域风情朋友圈便像中了次彩票一样开心。之前看过一个问题说“如何维护异地友情”,想说的是,如果是真的友情,是根本不会被距离打败的。总有个平行空间,让我们依然可以畅所欲言,若是之后相见,也会瞬间像往昔一样毫无隔阂,一秒变成最初的模样。
……
我在“选择和你步伐一致的人前行,如果没有,那就一个人”那篇文章里提到过,人与人之间长久地交往,无论是友情或是爱情,都是因为共性和吸引,而不是一味付出讨好,委曲求全又或是道德式的自我感动。和抹茶的友情,就是我最喜欢的那种,因为我们的关系是共性和吸引,是不委屈任何一方,也让两边都感觉到无比舒适的友情。
后来,抹茶提议合开一个公众号。其实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个想法很有趣,当时也并不觉得自己能一直写下去。公众号刚开始的几个月每篇文章的浏览量都不高,有时候也会觉得很气馁。但也多亏了我们两个一直互相鞭策,互相督促,才一直坚持到现在,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喜欢。
而就公众号这件事,我对她更多的其实是感激。如若不是她提议,我可能永远不会想到用码字来传达我对世界的看法,也不会发现自己原来如此喜欢写东两。而且如果不是她,我们的公众号也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我在去英国之后因为学业比较繁忙,做得最多的也就是每星期写几篇文章,多亏了抹茶一直想办法把我们的文章发到别的平台,才会有更多的人发现我们喜欢我们。
虽然我和抹茶认识的时间不长,真正实地相处的时间也只有两个月左右,但是在她身上我是真正找到了一见如故的感觉。
世界这么大,遇见你真好。
希望你们都能有这样一份友情,舒适且真诚。
写下这句话时,我刚回答完一个小采访。
如果问一句经验或者寄语,这便是我最想说出的话,对此,我只想说说自己的故事。其实我是个骨子里有些倔强的人。大一入学时读的是商学院,一个月后,我无奈地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其实,那是学校里不错的专业了。广东高校的创业气氛本来就浓,每堂课班里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老师们案例与实操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也很有趣,可当时的我,只觉得越听心里越浮躁,完全不想融入其中。那个月,我按课表摆上商学院的书,书底下却在读着金庸的武侠。
就这样,我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先是从学生手册入手把转专业那个章节看了很多遍,得知大一全年所有成绩排在学院前5%才能获得资格,又咨询了学长学姐和辅导员老师,他们告诉了我近几年转专业的名额等大致情况。那晚,我在操场一个人绕了10多圈后,决定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那时我还有个长期目标,就是出国读研,去美国看看更远的世界。很多老师建议既然出国那还是商科更易申请,中文系出国简直凤毛麟角,在他们看来,既然热爱文学,为什么不留在国内呢?
可是,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因为我热爱中文啊,我想把最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在中文系的课堂度过,而不是隐忍克制地学完一个并不喜欢的学科——这对身心都是一种浪费。
所以,那一年对我来说和高三没多大区别。我一边努力地学着高数现代等必修,补着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科目,一边开始报班买书,开始GRE的备考之旅。
我每天六点起床,去饭堂吃完早餐后,捧着厚厚的一摞书去图书馆等开馆。对于自己并不擅长的科目,只有用时间去换天赋。我不像室友们上课随便听听就可以数学拿高分,我必须一遍一遍地做题,形成一种惯性才行。
记得有次宿舍聚餐,她们问:“你干吗这么拼命学数学啊?”
“为了以后永远不学它啊。”我回答。记得那天阳光很好,我们都笑得好灿烂。
就这样,大一下学期结束时,我达到了转专业的条件,申请顺利通过,成为中文系的一名学生。我的GRE也拿到了想要的分数,还顺带高分通过了四六级。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重新选择了一遍自己的命运。
虽然大二时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班级,很多事情需要重新适应,虽然我需要每学期加补几门中文系大一的必修课才能顺利毕业,但心底存着热爱,我每天都充满斗志、乐此不疲。
以前在文章里写过,当我在中文系课堂上听着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时,方知,爱与绝望一样毫无出路。其实,对于迈向它的过程来说,热爱便是……的出路。 前不久,我看完了范海涛写的《30岁后去留学》,书里描写了三十岁那年她从国内名记者到放下一切出国读口述历史的心路历程。她留学的那两年,刚好我也在美国,美东圈子不大,很多学术盛筵都是互通的。
她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短暂的成就感之后,空虚与迷茫竟然不可遏止地浮出水面。就在此时,一种对未来的强烈渴望涌上了心头,一种走出去看看世界的声音在内心想起。越是在青春的末尾,实现自己‘愿望清单’的想法就越强烈。”
她放下国内已有的工作与成绩,踏实备考英语,终于拿到了哥大的录取通知书。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愿望清单,但当现实的压力袭来时,很多人为了求稳而暂时掩盖了它。
英语里常用一个美好的词是“one day”,只因太美好,所以必须用虚拟时态。
多问问你真正热爱的是什么,这个世上,你的兴趣才是你真正的资本。我想如果一个人活了二十几年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凡事只随大流或听人言语,是件很悲哀的事情。“不放弃”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堂而皇之地实现,而是在心里永远给它留个角落,角落在哪儿,你的动力便在哪儿。
以前我看过一个很触动我的标题,叫《来不及,你就不学了吗?》。的确如此,很多人说学钢琴、书法是小孩子的事情,如果年过三十,未免为时已晚。要知道,我的爷爷退休后才开始练习书法,每天几个小时雷打不动。有些事情,不是你真的来不及,而是你觉得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心里自动放弃了努力。
难做,你就不做了吗?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另一句话: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所以,做事之前,请先问清楚自己的心,然后全力以赴。若是当时我没有一心努力转到喜欢的专业,可能现在也不会走写作这条路。虽然不是全职写作,但能在工作之余记录下自己的内心所想,已是莫大的幸福。至于所谓的天赋,如肖复兴所说,只是一层漂亮的糖纸,里面包裹的内容更重要,那便是勤奋与坚持。
其实结婚也是这样,你选择婚姻,只是因为你想和喜欢的人共度余生。一个人时很开心,有了他以后更开心,你想到与他在一起时的片刻快乐都远胜独自拥有,那才带劲,而不是你年龄到了或是你疲倦了。
何况,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百分百的圆满,只有最大化的圆满。
这本紫健编著的《用热爱成就质感生活》讲述了许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物事,和温馨易失察的爱情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在爱生活、有情趣、拥有悟性和爱的作者笔下都能生出如诗般的花,让我们领略到别样的美和风采。
质感不一定珠光宝气,相反或许触手可及,有心互动,便能发现它们的特别之处,因为热爱,所以质感。
紫健编著的《用热爱成就质感生活》是一本很有生活趣味的书,非常适合在一个惬意的午后,沏上一壶茶,静静地翻阅。你会从作者的文字中获得生活的巧思,也会感叹里面温馨的爱情小故事,同样还会对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小事引起重新发现美好的触动,这些是属于热爱生活。因为有爱,而活得质感的人的相互交流,让那些与美好无关的情绪和心态都羽化掉。不刻意硬碰硬,但也绝不会随便放进生活里,就这样有力量地温柔着,爱着,质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