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不是彩排
我到32岁时才开始下厨,在那之前,我只会吃。
——朱莉娅·蔡尔德(Julia child),美国名厨、美食家
喝茶闲聊一会儿之后,我的老板倾身向前,双手交握,收起笑容。“有件事真难以启齿。”她说。
我早该料到。你刚度完假,老板却要你别进办公室,这肯定不是好兆头。更糟的是,她执意要我在下飞机两个钟头后到某家饭店大厅和她碰面。我点点头,强自镇定,婉拒她再为我添茶,然后起身,顺了顺裙子,大步离开。
就这样,我丢了一份早就超不想干的工作。松了一口气之余,还是因为被摆了一道而很不是滋味,这就像你男友竟然有脸在你没甩掉他之前,就先把你甩了一样。
我推开饭店大门,扬起头,很高兴自己听到消息没当场崩溃。本姑娘也不是好惹的,我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大不了。20分钟之前,我还是一间大型软件公司的主管,手下有24名部属,执掌着可以调度上亿美元资金的部门。
但眼下我是谁?住在伦敦的美国人,没了工作,英国也待不成了。我竞同时被这家公司和这个国家联手扫地出门。
在大街上,我猛地停下脚步,午后的阳光刺得我直眨眼。我要上哪去?人行道上熙来攘往的人群簇拥着我,人人皆有目的地,唯独我茫然。那是某个星期一下午2点23分,我压根儿不晓得要上哪儿去,接下来要做什么。打从16岁至今,我没失业过。
从16岁开始,我做了大多数人认为该做的事:努力工作,出人头地。上大学,出社会,一开始当报社记者,拼命用每一则报道来证明自己的能耐,有时候一天可以写上两三则新闻。最后在机缘巧合之下,我进入这家公司,一待就是8年。为了晋升,我卖命地工作,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到十四个钟头,假日也不得闲,把所有感情的事抛到脑后。这一路走来,我得到了巴甫洛夫式的报偿,今天被加薪,明天又被拔擢,尝到愈来愈多的甜头。这一切都很令人满意,直到一年前升上资深高阶经理的职位。
“作家在公司里没有出路,”人力资源部一个女人扬起眉毛对我说,“你当然会接受这次升迁,对吧?”
我是个女人。在许多方面,我被制约成必须迎合别人。于是我接下那职务,花大把时间埋头钻研数字、预算、图表和会计年度计划。我很努力,但实在恨透了那些东西。
“做一件不喜欢的工作,和天天蹲牢房没两样。”我爸以前常这样说。一点儿也没错。我被响亮的头衔、可以到处出差旅行、在人前神气活现以及一份优渥的薪水所囚禁。内心深处,我既悲惨又寂寞,而且觉得愈来愈不认识自己。周末我得加班赶一些没人会看的文件,经常上台报告一些自己一点也不关心的事。我觉得出卖了自己,更惨的是,我觉得自己到处招摇撞骗。
而今重获自由,简直就像刑满出狱一样,我得好好想想接下来的日子该怎么过。我转进一条小巷里,避开以往上班的那栋大楼,绕了一段远路,慢慢晃回我那坐落于柯芬园附近的公寓。
每每碰到伤心难过的事,我都会打电话给我妈。这位退休的人力资源经理,一听到消息,恐慌大作。“你得马上再找一份差事做,”她在电话另一头催促我,“要不然从今以后,没有人会再聘你做事啦!”
但我拿不定主意,于是上楼去听取别的意见—不是祷告请上帝指点迷津,而是去听听我的邻居杰夫怎么说。“别急,靠你的遣散费休息一阵子吧。”他说。他本身也失业了,所以可以在下午3点钟倒给我一杯灰皮诺(pinot grigio),让我待在厨房里看他做蔓越莓塔。
酒毕,我回到自个儿的公寓,打电话给我最要好的朋友劳拉。她一面要给出务实的忠告,一面还得管教小孩。“你应该回西雅图本部弄一份差事来做。娜塔莉。把那个放下,不然你给我试试看!……他们会付你搬家费,再说——娜塔莉!把玩具士兵还给你弟弟!我管你是不是帮玩具兵穿了洋装也一样!……你可以回西雅图和迈克在一起,这不是你想要的吗?”
没错,就像我这次假期领悟到的,我想和迈克在一起。
我和迈克慢慢熟起来,是3年前左右的事。当时他是伦敦分部的资深经理,我在他鼎力相助之下,刚从西雅图来到伦敦,争取到伦敦分部的职务。我们见到彼此的第一眼便被对方深深吸引,两人眉来眼去,跳舞调情,情不自禁接吻,又连忙打住,生怕破坏了友谊。直到三个月前,我们各自飞往米兰度周末,才坠人爱河。这段热恋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我邀他到佛罗里达和家人见面,这可是我上大学以来头一回带男孩子回家。
我在海边租了一栋浪漫又奇特的小红砖房,屋顶有个醒目的圆塔,让人联想到诺曼底的小城堡。我开车前往坦帕市的机场接迈克,当他出现在入境大门时,我向他挥手,兴奋得差点没晕过去。随后我们回到租来的平房,打算梳洗一番之后再外出吃晚餐。但我们始终没到馆子里用餐。
我们把主卧房的床压坏了——硬生生断成三段。
隔天,迈克起了个大早,想赶在我家人来到之前把分崩离析的床架修好。不料家人等不及要见迈克,提早两个钟头抵达,一进门正好撞见他忙着把床的大骨架钳合黏好,客厅地板上床架散落一地。我家七个人见状纷纷卷起袖子热心帮忙,整个场面更是乱成一团。
我继父埃迪是个老派人物,他对我和迈克打从一开始便“同居”很不以为然。就在几天前,他还对我为何至今依然待字闺中发表评论:“如果男人不用花钱就可以喝到牛奶,何必买一头母牛?”这会儿,他若有所思地嚼着一根牙签,用怀疑的眼神打量整个情势。
他大咳一声,打断大家的谈话。
“这张床是实心桃木做的,对吧?怎么会裂成这副德行啊,迈克?”他嘴里翻动着牙签,紧盯着迈克,等他给个交代。
“哎呀,我差点忘了,我买了贝果来呢。”我妈朗声说着,刻意要把话题转开。
P3-6
本书记录了2004年至2005年间,我在巴黎蓝带学院学习烹饪的所见所闻。书中每个人物都确有其人,不过这些人的名字大半都经过修改,连大厨也不例外。为了确保当事人的隐私,我在可能致使他们曝光的少数内容上做了更动。也有若干情况在考量到故事的铺陈下,缩短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或调整重组前后的顺序。
读者请留意,我付了全额的学费就学,而且在本书完稿并售出版权后,便知会蓝带学院此事。身为一名记者,我希望校方待我如一般学生,如此我才能不偏不倚地诉说故事。我在就学期间写下了超过600页的日记,示范课上的录音约有120个钟头,从课堂上详细记下了300多道菜色的做法。本书就是根据这些资料,外加我和一些学生及校友的访谈记录写成。
这份记述不代表在举世知名的烹饪学校的所有学生经历——只代表我个人的经历。
追梦的料理之旅
王宣一
在生命的某一刻,你想要改变自己,也许是因为原来的生活轨道弯曲了,也许是午夜梦回突然就有个声音对你说:去做你想做的事吧,去完成你的梦想吧。但大多数时候,你检视自己,有许多放不下的包袱,有很多顾虑,于是,你再度给自己找借口,于是你仍然在既有的生活中打转。
相对于凯瑟琳·弗林,一位美国记者出身,后任职于英国一家颇具规模软件公司的主管,在她被老板扫地出门的那一刻,那个梦想再度回到她的眼前。写过无数和美食有关的报道和评论的凯瑟琳,从小就对美食和烹饪充满热情,心底深处想着有一天可以到巴黎蓝带厨艺学校(Le Cordon Bleu)上课,那一刻,这愿望似乎呼唤着她。她起身踱步,打电话给男友,贴心的男友鼓励她去,甚至愿意放下自己的一切陪着她去,让她没有迟疑没有害怕,于是,她真的出发了,到一个新的国家,开启一份新的学习与追求。
巴黎蓝带厨艺学校是全世界相当负盛名的烹饪学校,历史悠久,只比巴黎铁塔的年纪小一点点。训练过无数的法国料理及糕点师傅,凡是能够顺利从这学校毕业的学生,无疑就是拿到了法国料理的专业证书,在全世界的法国餐饮界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很多对烹调法国料理工作有兴趣的人,都对这间历史传统悠久的“巴黎蓝带厨艺学校”充满向往,当它作学习厨艺的圣堂。在法国蓝带厨艺学校的英文简介封面上就写着“make you drearn come true(让你的梦想实现)”。近几年,除了西方人,大量的亚洲人也努力申请到巴黎蓝带厨艺学校学习传统法式料理,日本及韩国甚至有留学团,也有给观光客的一日体验课程。中国台湾地区的餐饮及糕点业也有一些师傅拿到蓝带的最高级毕业证书。
在这个以传达法国料理的精神、技法与理念的蓝带学院里,扎扎实实三阶段的学习课程中,要学习数百道的法式料理,还不包括法式点心的制作。本文作者凯瑟琳就怀抱着对蓝带的梦想进入了这里学习,这本书就是依据她在蓝带学习的记录写出来的,她在就学期间,写下超过600页的日记及上课的录音记录,以及300多道菜色的做法。读了《巴黎蓝带学厨记》,你看到她专注热情的学习态度,她几乎放弃对巴黎这个有趣的城市的基本探索,每天就是上课实习,回家再反复练习,偶尔和朋友出去吃饭,也是不停地研究别人的菜单和做法,最后终于顺利地毕业,并且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不经意地获得了米其林主厨的赞美。
书中有泪水有欢笑,有甜蜜的爱情,有更多围绕在那个特别的实习厨房里的真实故事。每天上课都像上战场,学生们无不战战兢兢,老师都是一流人选,在餐饮界的经历都赫赫吓人,不是出身米其林星级的大厨,就是知名饭店的主厨,参与过无数大小宴会制作。但那些厨艺高强的老师们,大都遵循着传统餐饮界师徒制的教学方法,相信严师出高足的道理,不留情面地批评和指责,几乎没有学生不被老师骂过或被学长欺负过,严格密集的课程,不只是体力上的劳苦,更有着心灵上的煎熬。
巴黎蓝带厨艺学校的知名度高,课程内容丰富,相对学费也不便宜,因此到这里来研读的学生们也有很多特殊的背景。有的是放下一切既有成就,孤注一掷的中年逐梦人,有的是省吃俭用好多年,存够了学费来此餐饮殿堂寻求精进的小厨师,有的是穿金戴银的贵族子女,一有的是商场强人选择不同的步调,为事业为人生寻找第二春,更有原本就已是一级专业厨师,来此名校镀金招牌好提高身份地位。每个人不论是哪一种背景和动机,每天面对挑剔监督的师傅,任何一个程序都偷懒不得。从笨拙的切菜技法,慌慌张张无法用法语反驳不苟言笑的知名大厨的责问,只能忍泪吞声。面对一只未经解剖的兔子、瞪着大眼的羊头、没有洗过的猪内脏,得要镇静细心地动手。开肠剖肚杀一整条鱼,断筋去骨杀一只鸡,学会使用器材、认识工具、认识食材、处理食材、采购食材、熬煮高汤、制作面团、调制酱汁、摆盘装饰几乎无所不学。
考试更是艰困的挑战,学生们大都最害怕考试时抽到的食材是鱼。鱼大概是所有食材中最复杂最难掌握的,肉质变化极多,不论杀鱼或烹调,过程只要一点不当心,就可能会毁掉一盘菜。但是有考试就有状况,烤箱忽然坏了,酵母菌突然找不到了,慌张之下,肉烤得过头,酱汁煮焦了,食材每天有不同的状况,做菜是活的艺术,老师们耳提面命地说着“试吃、试吃、试吃”,每一天每一种状况都会不一样。然而不止上课要做,下课后更要一遍又一遍地操练,作者在身心的压力之下,在考前竟然累出了病来,在蓝带学院学习,看来真的不是普通的辛苦。
除了烹饪的演练,书中最生动地记录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性格的老师与同学的面貌。课程结束,作者看着她满布刀伤烫伤的双手,细数这段学习过程,她做了三百多道菜、上了九十堂课、用尽了数年积蓄,还吃掉了难以计量的卡路里。一切一切如梦似幻,终究完成了年少的梦想,虽然她并没有想要拿着这张毕业证书去追求什么,但是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在和老师与同学的互动中,她省视自我,寻找生命的另一层意义,一切得到了满足。
在世界最知名厨艺学校的笑声与泪水假如你可以做任何事,任何你这辈子很想做的一件事,你会做什麽?
创立於1895年的巴黎蓝带学校,享誉全球,在全世界十五个国家有二十七所分校,它是爱好厨艺者的朝圣之地。要得到蓝带厨艺学校的毕业证书得熟悉法国美食与文化,了解前菜、主菜与甜点之间的搭配关系,经过基础、中级与高级三段课程才能毕业。
凯萨琳怀抱到蓝带学习的梦想已经十年了,她十六岁起,努力做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做的事:卖力工作、出人头地,一天工作十二至十四个钟头。三十岁成为二十个员工的部门主管後,有天渡假回来,一夕之间却被老板开除!接下来的人生路该怎麽走?
应该还是得拚命工作吧?但是,心里有点什麽得去完成……?
既然现在什麽都没了,不妨就从新学习,从人生中出走吧!即使只会一点点法文、即使存款没有多少,即便蓝带学校的校规严厉得很:制服一定要洁白无暇;除了婚戒之外,一律不准戴珠宝;不准迟到;只能缺席四次,绝无例外。但那又何妨?就前往厨艺与热情的充电之旅吧!在《巴黎蓝带学厨记》一书中,凯瑟琳·弗林并公布了她在蓝带学院三个阶段的食谱,正如这段做菜之旅所兼有温暖的友情与爱情,阅读本书正是如此动人与美味!
作者凯瑟琳·弗林怀抱到法国巴黎蓝带厨艺学校学习的梦想已有多年。在三十余岁终于奋斗成为部门主管,却被老板开除之后,她决心完成自己心里这个唯一的愿望——前往世上最知名的厨艺学校学习。在《巴黎蓝带学厨记》中,她记述了在蓝带学习厨艺的点点滴滴,汗水与泪水之余,更分享了更多做菜的趣味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