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厓山(精)/长河文丛》这是历史学者虞云国教授先生关于宋史的一部论集,分为“人物篇”、“事件篇”、“文化篇”、“制度篇”、“总论篇”。作者在对大量史料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看法,颇成一家之言。文字流畅,有可读性,富有启发性。这是一部优秀的通俗历史著作。
| 书名 | 从陈桥到厓山(精)/长河文丛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虞云国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陈桥到厓山(精)/长河文丛》这是历史学者虞云国教授先生关于宋史的一部论集,分为“人物篇”、“事件篇”、“文化篇”、“制度篇”、“总论篇”。作者在对大量史料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看法,颇成一家之言。文字流畅,有可读性,富有启发性。这是一部优秀的通俗历史著作。 内容推荐 《从陈桥到厓山(精)》是专论两宋的随笔与书评集。作者虞云国先生兼具历史学家的专业眼光与人文学者的生动文笔,通过对君臣名人的肖像摹绘,重大史事的独到解读,文化现象的别样诠释,制度层面的透辟剖析,最终殿以高屋建瓴的宋代总论,宏阔而纵深地展现了宋朝兴亡成败的逻辑轨迹,堪称是一部深入浅出而雅俗共赏的历史佳作。 目录 自序 人物篇 宋仁宗的仁恕与雅量 明道废后前后的吕夷简 狄青的传奇与命运 两代君主同堂时 朱熹梦断帝王师 政变老手史弥远 文天祥哭妻文的前前后后 事件篇 也说“更无一个是男儿” 再说王安石变法 换个角度看苗刘之变 绍熙内禅前的时局与谣言 大逆转:从新政到党禁 晚宋的一桩离奇冤案 文化篇 中国古代学运的极盛时代 从一篇祠堂记说宋儒气象 吃菜事魔及其他 一张宋代的御筵菜单 鹅湖三叠 三千年间,人不两见 制度篇 祖宗家法:在因革两难之间 从王安石的“非常相权”说开去 漫谈宋代监察制度 总论篇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宋朝? 宋代士大夫与政治生态 中国为何会转向内在 当病夫坐上龙庭 帝都,气象不只是气象 宋朝能为“中国模式”背书吗? 试读章节 宋仁宗的仁恕与雅量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中国皇帝中,平心而论,他既不是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但他最大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在他的治下,不仅台谏官,即便其他官员和士大夫,也都能享受到君主制下罕有其比的言论自由。他的谥号曰“仁”,《宋史》本纪说他“恭俭仁恕”,不失为盖棺论定。 在中国清官册中,位居第一是包拯。他当谏官时,宋仁宗最宠幸的是张贵妃,而贵妃的大伯张尧佐正担任三司使,号称“计相”,这可是掌管全国财政的要职。这位大伯尽管干不好本职,却大有觊觎副相的念想。包大人就和其他台谏官纷纷上疏,仁宗只得免去其三司使,出于安慰,任命他同时兼任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铁面包拯上奏,不仅怒斥他是“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而且直接抨击仁宗“失道败德”。说一个皇帝“失道败德”,这可是最大的恶评。仁宗为了张尧佐的任命,置之不理。朝会之日,包拯联合了全体台谏官,率领百官面谏仁宗,动用了台谏向君主集体谏诤的强硬手段。仁宗先是勃然大怒,但迫于舆论,最后还是做出了让步,免去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保留了其他两使。 过了不久,张贵妃又吹枕边风,仁宗见舆论平息,重新任命尧佐为宣徽使。包拯得知,不依不饶,领衔与其他谏官上殿争辩。一天,张贵妃还想为大伯子说情,仁宗抢白道:“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溅到我的脸上。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为了谏诤,包拯居然把唾沫喷到皇帝脸上,仁宗尽管不乐,却对他畏让三分,足见中国第一清官的出现,与仁宗皇帝的仁恕雅量是分不开的。倘若搁在更专制的明代,即便不将他打入天牢,也非动用廷杖的酷刑让他半死不活。 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一死,25岁亲政的宋仁宗顿时有了一种谁都管不着的解放感,没日没夜在后宫倚红偎翠。著名学者石介给即将做宰相的王曾上书道:“听说皇帝好近女色,渐有失徳,倡优日戏上前,妇人朋淫宫内,饮酒无时节,钟鼓连昼夜。以至传闻,皇帝圣体因此不豫。”话说得不能再尖锐:“不豫”是专指皇帝病危的用语,而这却与“妇人朋淫宫内”有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一大帮子宫嫔乱搞所致。石介希望王曾能“以此为谏”,“感动上心”,而他即便因此“受斧钺于天子之前,以狂讦得罪于相府,亦死得其所”!不清楚王曾是否转达过这番话,但他走马上任后没有治石介“狂讦”,则是肯定的。 与石介不同,时任谏官的滕宗谅(就是那个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滕子京)就直接上书,严词抨击宋仁宗沉迷“内宠”,指斥他“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则多羸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临朝则多羸形倦色”,把仁宗上朝时被女色掏空而萎靡不振的模样都描摹得淋漓尽致。皇帝的脸面都不知往哪儿搁,但处理也不过让滕宗谅平级调动,出朝去做知州。 有一件轶闻最能说明仁宗朝言论的宽容度。据说仁宗“尤恶深文”,也就是上纲上线诬加罪名。有一个举子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他竟然鼓动知府扼守剑门关,一把火烧了入川必经的栈道,把四川变成独居一方的割据政权。毫无疑问这是一首反诗,搁在现在就是颠覆国家罪。我们都还记得《水浒传》“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一回,结果“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直押赴死囚牢里”。成都知府当然也不敢自作主张,囚械了这个举子,向朝廷上报此事。仁宗却不以为然道:“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才写的,没有必要治他的罪。可给他一个远小州郡的司户参军做做。”不必究诘这事的准确度,即便附会,也真实反映了宋仁宗的仁恕宽容。P2-4 序言 自序 进入本世纪以来,虽然仍在生产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但历史随笔书评的写作从未中辍过,尤其在退出饱受诟议的考核体制后几乎成了我的主打。对我来说,宋史相对谙熟,涉笔也最频繁。前年将宋史以外的随笔书评结集付梓,有自序告白:“关乎宋代的文章最多,准备另编专书”。梁由之先生获知鄙意,厚爱如故,慨允将其纳入他所擘划的《长河文丛》。书稿编迄,自应作序交待。 先说书名。记得两年以前,也是由之兄邀我编那册小集,曾代拟书名曰《放言无忌》。沉吟再四,我还是改为《放言有忌》,那自序曾说理由:“既然宪法是划出范围的,更兼之还有某些说之不宜的话题负面清单,放言还是有忌的”;“而每个公民都应在宪法阈度内,执着守护权力与自觉践行义务,继续为这种前行之势放言与助力,藉以汇成大辂无从逆转、覆辙不再重蹈的巨大合力”。《放言有忌》中涉及现当代史若干问题,才有了这番话头。时与世移,如今的集子只说宋史,既无关乎“放言”也不涉及“有忌”之类的话题,但书名总要取的。 我在宋史领域略有影响的大众读物,大概算是《细说宋朝》。这次入集的文章,作年多在其后,不妨视为我对两宋史的新解读,故最先拟名《再说宋朝》,似也顺理成章。私意原以为,为新集子冠名,犹如为新生儿卜名,重要的还是出世之后,新集子的读者口碑或新生儿的将来成就是否看好,命名者预先的煞费苦心或率性而为,似非关键所在。譬如“爱玲”作为芳名,市肆坊间用者必夥,但用在张爱玲身上,因作品光艳逼人,其名也便大俗成就了大雅。不过,策划者与出版方都建议有否更亮眼出彩的书名。寻思再三,既然集子都在说宋朝,何不就两宋起讫切入,从肇始北宋建立的“陈桥兵变”与标志南宋覆灭的“厓山之战”中拈出地名,唤作《从陈桥到厓山》,内涵倒也一目了然,而以《再说宋朝》作为副题,似也不悖初心。 次说文章。披览集内小文,不仅写作年代跨度已过岁星再周,体裁尤其难称整饰划一。大致说来,书评居多,随笔次之,其他则既有报刊所约的历史评论与专题访谈,也有诗文名篇的解读赏析,甚至一两篇还是学术论文普及版。各种体裁的文章收纳入集,仿佛杂拌或乱炖,文章风格也难免随体而用,逢场说话,这是必须坦白的。“文章是自家的好”,向来是最受诟病的文人积习,我在这里却绝无这份自信,天下好文章可多了去!差可自慰的是,其一,我在这些看似轻松随意的小文章上所下的功夫,决不比那些高头讲章的大论文有所懈怠,因为既要追求史实的全面准确性以坚守史学的操守,还须兼顾阅读的赏心悦目感以获取读者的认可(至于这两个目标是否真正达到,也还是不敢自信的)。其二,既然旨在“再说宋朝”,我也竭尽绵力在文章里融入那么一点新意,或探讨前贤未及的若干史事,或以新视角说旧事件,或匡正时人对宋代的误读,在诸如此类中也蕴含着笔者出离世外的关切或隐忧。 末说编排。虽说文体近乎杂拌乱炖,但总得有安顿的架构。于是,根据内容略作区处,归为五辑。原先的排序,先是总论篇,而后继之制度篇、事件篇与文化篇,殿以人物篇。其初衷无非是先读总论仿佛泰岱极顶一览众山,再按重要程度依次进入制度、事件与文化,个体人物的历史涵盖度相对而言毕竟有限,故而委屈其垫底扫尾。出版方则别出机杼,循着先分论、后总论的总体思路,对结构顺序大胆调整,改为人物篇—事件篇—文化篇—制度篇—总论篇。平心而论,这种编排似乎更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逻辑,颇有其合理性。两种编排,让我有趣地联想起周敦颐《太极图》与陈抟《先天图》的异同优劣:《太极图》居高临下,意在“生人”,故从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顺着往下说;而《先天图》拾级而上,排序恰与相反,据说陈抟老祖认为同一模式“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但我却想多说一句,历史学的终极目的也是“生人”(即作育启迪人),无论何种阅读顺序,高屋建瓴地把握对两宋史的总体观,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后,向曾经刊发拙文的各家媒体深致谢忱,他们是《上海书评》、《文汇学林》、《万象》(可惜已成往迹)、《南都评论》、《同舟共进》、《文史知识》、《历史学家茶座》、《中国青年报》与新浪历史频道。为让这册小书面世时尽可能减少瑕疵,九州出版社李黎明先生的不少卓见与诸多辛劳,也是令人感怀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