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怀特著的这本《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从战争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这一全新的视角切入,将从古至今因战争而产生的科学技术进步和新的发明创造展现出来,是一部从独特的角度书写的科学史。从中可以看到,许多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都曾经与战争有关:手机当初是英国军队为解决通讯问题研制的,互联网是美国军队为解决信息传递问题研创的,麻药是为战场手术发明的,青霉素是因战场救护普及的,南丁格尔护理方法是为战场急救设计的,心理疗法是为克服战场恐惧症出现的,连美容术最早都用于在战斗中毁容的战士。书中讲述了许多历史上真实的战争故事,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汽车如何从马拉的战车演进而来?是什么促使人类开发了新语言和书写方法,以及加密解密技术?古代的烽火台如何发展到互联网?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出海远航,铺设了横跨大洲的铁轨?战场上的经验教训如何使巫术转化成了21世纪的尖端医学?……
迈克尔·怀特著的这本《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通过历史上真实的战争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充满技术的当今世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由于贪婪和攻击的本性,人类无可避免总会发动战争。然而,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毁灭,还有毁灭之后的浴火重生。对享受着科技成果的大多数人来说,世界仿佛因为战争而变得美好了。
历史上最有远见的外科军医当数法国医生安布罗伊斯·佩尔(Am-broise Pare)。1536年,学徒期刚一结束,他立刻奔赴战场。尽管在巴黎受训时,他已铸就了一副铁石心肠,但他仍然被战场上亲眼所见的景象惊呆了。佩尔特别痛恨的是用火燎法处理外伤,即,利用开锅的油脂或烧红的通条处理外伤。之所以如此,绝不是因为他惧怕那种恐怖的场面,而是因为他确信,这一技术的弊大于利。与佩尔同一时期的一位青年外科医生汤玛斯·盖尔(Thomas Gale)曾经动情地写道:“……烧烫的烙铁烙在伤口上的恐怖情景如此骇人,以致许多伤员心想,反正难逃一死,宁肯带着伤死去,也不愿惨遭那可怖的火刑。”
有一次,佩尔的上司下令,让他对某人使用油脂和热烙铁。作为下级战地医生,佩尔除了服从命令,几乎无计可施。然而,某天夜里,佩尔孤身一人被留下来处理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一批伤员。他打开储药柜才发现,油脂已经用完。考虑了一小会儿,佩尔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对这些人施用他一直在试验的一种混合剂——蛋黄、玫瑰油、松节油的混合物。
佩尔后来作了如下记录:
那天夜里,我没有睡踏实,心想那些没用油脂处理过的伤员要么会死掉,要么会中毒。所以我一早就爬了起来。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敷过愈合剂的入几乎没遭什么罪,伤口既没有烧灼感,也没有肿胀,而且夜里他们也休息好了。按命令用开锅油处理过的那些人却发着高烧,忍着剧痛,伤口及周边都肿得老高。那时我便下了决心,永远不再用火燎法处理受枪伤的人了……再也不能继续那种我尽力,其他听天由命的办法了。
深受此次成功的鼓舞,佩尔开始转向长期以来困扰军事外科学的另一个麻烦,以便寻找解决方案。对待四肢严重伤残的人,以前常用的办法是将他们丢弃在战场上。如果将他们救回来,唯一的办法是静观两天,看看他们能否挨过坏疽病。闯过这一关后,他们还必须忍受在非麻醉状态下截肢。毫无疑问的是,大多数人在手术台匕就吓死了;许多闯过第二关的人也会因失血过多而毙命。佩尔相信,以当时的火燎法作为标准技术,烧烫的通条只会加重血管创伤,为伤员截肢后,用此种办法处理创面绝不是最佳方案。在意大利北部的一次战地救护中,佩尔设计了一种方法,他用一种半月形的针刺穿血管,用一把镊子夹住弯针进行缝合,然后将线的两端系死。就这样,佩尔发明了缝合术,此种方法沿用至今,几乎没发生什么变化,直至激光手术刀问世。激光手术是现代形式的精准火燎法,在显微镜下施行,可愈合血管和外伤。
虽然采用佩尔的技术有时需要使用多达40块纱布,缝合40针,他的方法通过被他施以手术的人得到了验证——经他施以截肢手术的人,其存活率三倍于采用传统方法截肢的人。尽管佩尔当年渐渐成为事实上最受欢迎的医生之一,并且连续为四朝法国国王担纲御用外科医生,他却得不到同辈们的认可。直到300年后的19世纪,他当年的激进想法才被世人广为接受。声誉卓著的巴黎医师协会(Paris Faculty of Medicine)的一位成员(佩尔的对手之一)甚至如此贬低他的创新:“一个无知的误入歧途的家伙,由于其知识的贫乏,最近竟如此大胆,拒绝在遭受严重损伤的创面上使用烧红的烙铁为动脉止血,并且违背常识,用一种所谓的新方法代替。殊不知用绷带给动脉止血,绷带本身远比用烧红的烙铁给动脉止血危险许多……事实上,采用这种残忍的方法进行手术,谁要能在术后活下来,真得谢大谢地了!”
P4-5
出版说明
在今天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的出版史上,介绍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图书曾占有很大比重。熟悉三联的读者也都会记得,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们曾以“新知文库”的名义,出版过一批译介西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图书。今年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20周年,我们再次推出“新知文库”,正是为了接续这一传统。
近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知识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涉及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新发现、新探索和新成果层出不穷,并以同样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类的社会和生活。了解这种知识成果的内容,思考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固然是明了社会变迁趋势的必需,但更为重要的,乃是通过知识演进的背景和过程,领悟和体会隐藏其中的理性精神和科学规律。
“新知文库”拟选编一些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新知识及其如何被发现和传播的图书,陆续出版。希望读者能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取新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年3月
春节过后,承蒙三联出版社邀约,将本书译成中文,以飨读者,我深感荣幸。
简言之,这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然而,在翻译初期,我有时会想,作者为何没有将它做得更完美些,又不是没有能力——迈克尔·怀特是个多产作家,年龄不大,他已经出版了20多部大作!后来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正因为迈克尔具备多产能力,他经常会受到来自出版商们的压力。他肯定经常赶稿子,因而导致本书正文的不少章节和整部书均在结尾处出现匆匆收笔的痕迹。
不过我相信,迈克尔已经尽了力。另外,在翻译本书时,我也尽了力。
借本书出版之际,我谨向南希·欧文思(Nancy Owens)女士和詹姆斯·梅(James May)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他们曾经给予我许多帮助。
译文中凡有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宽容。别忘了,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译者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