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衷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岂非怪事?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著,而对善念一般人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而挥之不去,也无从拒绝的。因为现代甚至有些中国人,曾经留学外国,思想已趋成熟,他们对儒家所持的态度与观点,都显得心悦诚服。由此我认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说有其普遍性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在孔子去世后数百年间政治混乱、思想分歧的时期,儒家思想战胜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学派。在两千五百年内中国人始终奉之为天经地义,虽然有时际遇稍衰,但终必衰而复振,而且声势益隆。与儒家思想抗衡者,除道家在公元后第三至第六世纪盛行之外,其强敌莫过于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佛教虽无玄妙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识论的阐述上,也只能予以修正,然后即将重点移至儒家经典所已有之某些观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视,但也并不能将儒家思想根本推翻。这也许是纯由于孔子个人多年来的声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负,对本门学说精当之信而不移,因而鄙弃佛教理论而侧目视之,或者始予宽容,当时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儒家也以平实的看法否定了庄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实的思想鄙弃了佛教的神秘思想。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敌手,但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与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会思潮,这种西方文明全是工业时代所引起的。儒家思想,若看做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视为陈旧无用;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未免失当。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上,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西方人若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他们会了解中国的国情民俗,会受益不浅的。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语,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孔夫子的威望与影响如此之大,对此一疑难问题之解答,必须另自他处寻求才是。若没有一套使人信而不疑的大道理,纵有格言警语,也会久而陈腐令人生厌的。《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使西方人对孔子之有所知,主要就是靠这部书。但是《论语》毕竟只是夫子自道的一套精粹语录,而且文句零散,多失其位次,因此若想获得更为充分之阐释,反须要依赖《孟子》《礼记》等书。孔子总不会天天只说些零星断片的话吧。所以,对孔子的思想之整体系统若没有全盘的了解,欲求充分了解何以孔子有如此的威望及影响,那真是缘木求鱼了。
简洁地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之特点是在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一伦理性之方法,与法家以讲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也是断然肯定的,要求人对于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全无实用虚无飘渺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置不顾,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神祇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P3-5
《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系语堂先生向西方读者介绍孔子思想之作,列入美国“现代丛书”(The Modem Library),全书约三百页,于一九三八年在美国出版。
本书共分十一章如下:
第一章为林氏之导言,为本书重要部分。本章向西方读者介绍并阐释孔子之思想、人品、风貌。
第二章为孔子传,完全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本文。但分为若干章节,并予标题,以便查阅。
第三章为《中庸》原文,也分节标题。
第四章为《大学》原文,也分节标题。
第五章为《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其中一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所记孔子弟子的话。这部书可以说是一部孔门语录,如今我们所见的《论语》是杂乱无章的,也许是秦始皇焚书后,汉儒据记忆写出,未经分题编辑的缘故。本书作者选辑《论语》中与孔子关系重要的部分,分为十类,并予标题, 以醒眉目。计为:(一)孔子风貌;(二)孔子的艺术生活;(三)孔子谈话的风格;(四)孔子谈话的霸气;(五)孔子的智慧与机智;(六)孔子的人道精神(论仁);(七)君子与小人;(八)中庸及乡愿;(九)为政之道;(十)教育、礼与诗。
第六章为孔门教育六科一一六艺。
第七章为孔子与哀公论政,选自《礼记.哀公问》。
第八章为《礼记。礼运.大同篇》,是孔子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第九章为孔子论教育,选自《礼记。学记》。
第十章为孔子论音乐,选自《礼记.乐记》。
第十一章为《孟子》一书中的《告子上》,以孔门大儒孟子论性善为本书作结。
译者译毕本书之后,心中有两个感想起伏不已,久不消逝。
第一是关于孔子的印象:孔子经过汉宋儒家尊崇神化之后,弄到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了一个泥胎木偶,失去人性,令人敬而远之的超人一一圣人,可能没有什么人愿做他老人家的芳邻了。语堂先生这本书把孔子恢复成有血肉之躯的人,使人觉得他老人家颇可亲近,想到他周游列国,因为坚持理想,不附和流俗,处处坎坷不遇,一生遭人冷落,不由得为他鼻酸, 因而觉得孔子是个可爱的智者,也是个极富美感的艺术家。可以说语堂先生把孔子从九天之上接回到了人间,这是件可喜的事。
第二是关于林语堂先生本人。林先生一九三一年至三七年在上海办《人间世》小品文半月刊、《宇宙风》《论语》《西风》时,在文字上反对左派欧化文体,提倡公安三袁的干净清新的语录体,在思想上提倡自由主义,结果遭左派文人反对。在守旧一派文入学者中,甚至直到今日,仍有人以语堂先生虽精于英文,但不邃于国学,因而讥诮之。林著《中国传奇小说》《京华烟云》《红牡丹》这些纯文学著作姑且不说,先生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著的《武则天传》及稍后根据宋后诸多中文著作而创作出的《苏东坡传》(刀he GayGem'us),我想讥诮语堂先生不邃于国学的腐儒是从未读过的。至于有关中国经学的本书《孔子的智慧》,语堂先生对孔子有崭新的看法,殊不寻常。另外还有《老子的智慧》,更是他们所从未浏览过的。当然这些书都是英文著作,对英文修养欠缺的人,说句有些失敬的话。真是“夏虫不足以语冰”。另外,本书英文版是一九三八年出版的。当时林先生在导言里提出两点,颇具眼光。一、孔子的封建思想虽已陈腐不切实际,孔子主张的个人道德修养,仍是今日社会生活上所不可或缺的。这是孔子学说的伟大价值。二、孔子的学说是顺乎人性的,这话是在四十多年前说的。这等话说出来似属平常,其实太不平常了。
最后,本书英文原著不过三百页,除书前林氏一篇洋洋万言的序言,及其余各章前小序外,则为孔门经典的原文英译。除《中庸》一书为辜鸿铭之英译外,其余《孔子世家》《论语》《大学》《孟子》,及《礼记》中各篇皆为林氏英译。本书内之《大学》《中庸》《礼记》中各章之原文外,为一般读者易于阅读计,皆附有语体译文。《论语》及《孟子.告子篇》,较为普通,白话译文不难见到,未附语译。
关于本书汉译经过是这样:
一九八一年夏赴美国檀岛家中小住两月,原拟在此两月中将本书汉译完毕,殊不料必须查考之处颇多。九月末返台后始正式汉译,直至一九八二年三月初始大致杀青。又细心整理,费时几将两月,因系经典汉译,查证斟酌之处极多,因而延误排印,屡劳读者催促,至为歉咎,尚析鉴谅为感。
又本书系哲学论著,属于中国经典范畴。译者学养不足,译笔有误时,与原作者语堂先生无关,幸明察焉。
译者 张振玉识
一九八二年三月于台北复旦桥畔
林语堂编著的《孔子的智慧(精)/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私藏本》还原儒家的本来面目,重建礼乐文明精神。一代大师呕心沥血之作,解读不一样的儒家思想,再现最真实的孔圣人。
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林语堂,解读中国人无可替代的精神根底。
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
林语堂编著的《孔子的智慧(精)/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私藏本》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全书共分11章,文字风格则是前后一贯的论辩,讲诉林语堂先生对孔子思想的解读,本书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