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青年雅克来到英国实习,邂逅了一位秀雅明丽的姑娘阿妮,两人一见倾心,但他生性胆怯,没有抓住机会向她求爱。不久阿妮的妹妹罗丝来此度假,罗丝更加妩媚动人,雅克于是疏远了阿妮,企图亲近罗丝,但同样没有抓住时机倾诉衷情。当他获悉罗丝已经与吕西安订婚时,黯然神伤,转回来再找阿妮,可是为时已晚,阿妮已另有所爱。他痛不欲生,想用书写回忆录的方式重新找回过往……
米歇尔·布托编著的《时情化忆》是部爱情小说,同时也是部掺有破案情节的侦探小说。
| 书名 | 时情化忆(精)/译文经典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米歇尔·布托 |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法国青年雅克来到英国实习,邂逅了一位秀雅明丽的姑娘阿妮,两人一见倾心,但他生性胆怯,没有抓住机会向她求爱。不久阿妮的妹妹罗丝来此度假,罗丝更加妩媚动人,雅克于是疏远了阿妮,企图亲近罗丝,但同样没有抓住时机倾诉衷情。当他获悉罗丝已经与吕西安订婚时,黯然神伤,转回来再找阿妮,可是为时已晚,阿妮已另有所爱。他痛不欲生,想用书写回忆录的方式重新找回过往…… 米歇尔·布托编著的《时情化忆》是部爱情小说,同时也是部掺有破案情节的侦探小说。 内容推荐 米歇尔·布托编著的《时情化忆》巧妙利用时间的分解与组合,以日记体形式,通过对一桩疑案的追踪、一段爱情的回顾,记录了主人公——法国青年雅克对英国一座迷宫般城市的探索、反抗与追忆。作品段落布局匠心独运,极富形式感与象征性,作品呈现的跌宕悬念、异国情调、宗教隐喻等,又使其不同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无情节、无主要人物”的新小说派小说。该作曾获得法国费内翁文学奖(1957)。 目录 译本序 第一章 进城 第二章 前兆 第三章 “车祸” 第四章 姐妹俩 第五章 永别 试读章节 1 5月1日星期四 灯火越来越密集。 此时,我独自坐在火车厢的一隅,挨着窗户,面朝着列车前进的方向,列车进入了这个我准备逗留一年的城市;当我慢慢地从蒙咙中醒过来时,这一年已过了大半时间;车窗外黑洞洞的,窗玻璃外面缀满着水珠,一颗颗水珠像一面面小镜子一样,反射出车厢肮脏的天花板上的电灯颤动的微光;火车行驶发出巨大声响,犹如一床厚厚的被子,连续几个钟头把我紧紧裹住,现在终于松开了,掀掉了。 车窗外,一缕缕褐色的蒸汽、一根根铁杆迅速地往后退,然后慢慢地滑过;铁杆间挂着一盏盏路灯,上面罩着涂釉铁皮,大概,是从煤气灯照明的年代就开始使用的;每隔一段距离,便出现一块长方形的红色牌子,上写着白色大字:“布勒斯顿·汉密尔顿车站”。 车厢里只坐着三四个旅客,这不是一趟直达列车,我本可以乘直达列车,而且到站时有人接我,只因我在尤斯顿车站耽搁了几分钟而没有赶上它,所以我不得不在一个中转车站等候许久,才等到这趟邮政列车。 要是我早知道到达这里的时间是那么不适当,当初我会毫不迟疑地搭另一趟列车,或者推迟一天动身,只消发一个电报以表歉意。 我站起身,用手抹平沙茶色的雨衣上的褶痕,此时,我才明白这一切。 我仿佛觉得我在行李架上准确地找到我唯一的行李——一个沉重的手提箱,把它放在通往门口的座位之间。 我眼里的泪水还没有变黑;从那时起,每一天往里掉一撮灰。 我下了火车,站在冷清清的站台上,才发现因刚才的碰撞把旧皮箱的把手弄断了,我得小心地用拇指按着断开的地方,手指痉挛,格外地费劲。 停下歇一歇,重新挺起腰杆,两腿微微叉开,以便在这陌生的土地上站稳脚跟;我看了看周围,左边是我刚乘坐的红色车厢,厚厚的门还在摇晃着;右边是其他铁路线,几道强烈的灯光照在铁轨上,远一点的地方,几列火车熄了灯,一直停在用金属杆和有机玻璃搭成的穹形棚顶下面,透过雾气,隐约能看出棚顶的裂缝;在我面前,一位车站职员正准备等我走后关上栅栏,栅栏上方一个闪光的大钟时针正指着两点。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显得发苦、发酸、有煤味,闷得很,好像每一小口雾气都含着一粒煤屑。 一阵微风拂过我的鼻翼和脸颊,风里夹着又涩又黏的毛味,好似一床潮湿的毛毯气味。 我难道要在这样的空气中生活整整一年吗?我用鼻子、舌头问道;我深深地感到这种空气里含着一种晦气;七个月以来,它压抑着我,使我昏昏沉沉,而我现在刚从艨胧中醒来。 现在我回忆起:当时我突然感到害怕(我那时目光是敏锐的,我害怕的正是这种神志的昏乱和我本身变得昏聩),有一阵子,我荒唐地想打退堂鼓,想放弃,想逃走,但是一条宽大的壕沟从此横在我与早上的事件之间,横在我与熟悉的面孔之间,当我跨越它时,它就无限地扩大,结果我看不见沟深,我仿佛觉得对岸无限遥远,像一条淡淡的地平线,无法看清任何细物。 5月2日星期五 我提着箱子,开始在这陌生的土地上,在这异样的空气里,在这些停着的火车间行走。 工作人员关好栅栏门,离去了。 我很饿,大厅里,“酒吧”、“饭馆”的牌子跃入眼帘,但金属门帘都关上了。 烟瘾来了,我在上衣口袋里摸了摸,高卢牌的烟盒里空空的,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 但是,就在这口袋里,我先前,或几个小时以前,我也记不清楚了,我想是放着马修斯父子公司经理给我的介绍信,信上有预订的旅馆的地址。 我曾在车上最后一次看过信,而这封信不可能是放在箱子里,在整个旅途中我都没打开过箱子,我在外套衣兜里没有摸到,我得赶紧找一找,手伸进内衣里摸一摸,也没有。 P3-5 序言 柳鸣九先生在主编“法国20世纪文学丛书”第四辑时向我约稿——翻译法国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米歇尔·布托(Michel Butor,1926—)的《时情化忆》。这部小说远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无情节、无主要人物”的新小说派小说,它既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既穿插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又掺有扑朔迷离的谋杀疑案。但它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是其新颖独特的形式,这些小说形式象征性强,寓意深刻,容量大,能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现实。总之,布托以其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技巧表现他所谓的“先进的现实主义”。由于作品形式别具一格,作者遣词造句独具匠心,翻译这部小说是一场艰辛的劳作。翻译完毕,译者欲就此书的独特形式、翻译上的技术处理和作品的象征意蕴浅谈些刍荛之言,并略作评论。 首先,译者想谈谈这部小说的题目的翻译。原著作品题目是“L'Emploi du Temps”,直译为“时间的使用”,顾名思义,时间是小说的重要因素,作者独辟蹊径,巧妙地搭配时间,使时间的安排成为这部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形式。我将小说题目意译为“时情化忆”,似乎使其更有了一点文学味、一点美感。“时情化忆”与汉语“诗情画意”谐音,这部小说的“诗情画意”表现在:“诗”指布托的小说的确像一首兰波式的长长散文诗,里面的许多重复就像诗歌的“叠句”一样回旋跌宕,布托本身就是诗人,他的小说就像散文诗一样美;“情”指叙述人雅克对阿妮的“爱情”,在全书最关键的第四章“姐妹俩”中,叙述人如泣如诉地表达对阿妮姐妹俩情深意切的爱,一个个长句像他心田的涓涓细流在向阿妮哀诉衷情,他说:这部回忆录也可以说是他写给阿妮的一封情书;至于“画意”,小说用大量篇幅介绍“旧教堂里的一块彩色玻璃上的画”以及博物馆里18幅挂毯画,前者是描绘该隐诛弟的《圣经》故事,而后者是描绘忒修斯王子闯迷宫探险的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这两个故事是这部小说的基石,这些画的寓意非常深刻,要理解它们的“画意”是解码文本的关键。“诗情画意”是这部小说的第一层意思。 由此,我根据“诗情画意”的谐音改为《时情化忆》,其实许多法国作家也喜欢做文字游戏,首先是因为“时间”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形式,作家刻意在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上进行精心的安排和实验,新小说的创新就是在“时间”这个形式上表现出很高的诗学价值,翻译这部小说的题目离不开“时间”或“时”,因此,我借“诗情”改为“时情”,从谐音角度突出“时”这个主题,“时”隐含着“诗”意;而这个“情”仍然保留,表现叙述者对两个姐妹的深切爱意;“画意”为什么改成“化忆”呢?因为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回忆录,布托的回忆有点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那样追踪失去的时间;“化”是变化之意,如:梁祝的“化蝶”,春风化雨的“化”之意,小说里的时间和爱情通过布托的艺术手法“化”作一串串的回忆,经过作家的精心安排,组成一曲交响乐般的回忆录。 …… 布托所谓“先进的现实主义”的最大特点是用象征的手法揭示现实。《时情化忆》处处布下象征的陷阱,隐喻暗示,寓意极深。旧教堂彩绘玻璃上的该隐诛弟的故事表明了该隐在人类的创世之初就创造了城邦,由这个凶犯缔造的城邦隐伏着杀机;博物馆挂毯上的忒修斯的故事揭示古雅典是一切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主人公又从新闻剧院放映的风光片里看到罗马帝国的盛衰,罗马帝国这个观念笼罩着布勒斯顿城;古希腊雅典时代的强大和罗马帝国的强盛像一道道回声从历史遥远的深处向现在的布勒斯顿城回荡来。布勒斯顿城——古称“战争之城”——与该隐、古雅典、古罗马、克里特岛等都有历史文化上的血缘关系。城市象征着凶杀、暴力和战争。城市之所以扼杀人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虽然布勒斯顿城是作者虚构的城市,但它却代表着现代城市,叙述者说:“我知道布勒斯顿不是唯一的此类城市,曼彻斯特或利兹,纽卡斯尔或设菲尔德、利物浦等城市似乎也都有一个新建的、有趣的教堂,大概还有那些美国城市——匹兹堡或底特律等都可能对我产生同样的影响,但我感到布勒斯顿,它集中体现了这些城市的特点,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类城市中,它的魔法最阴险、最厉害。”这句话说明“城压人”是现代城市的普遍现象,不仅仅在英国,美国,甚至全世界的都市都存在这个现象,布托试图通过艺术创作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实质,认识西方文明的衰败。在布勒斯顿城,教堂和博物馆象征着传统文化,新建百货大楼象征商业经济,市政大楼象征着政治权力,在这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社会集合体中,人生存在一个“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恶劣环境之中,人与城的对立实际上也是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对立。戈尔德曼认为“新小说是有深度的现实主义创作,因为它创造了一种与马克思、卢卡契指出的社会现象——物化现象相一致的文学形式”。罗伯一格里耶也说过:“新小说关心的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时情化忆》采取象征的方式,通过对城市的探索,触及人与环境这一课题,更具有进步意义的是,小说中的人物面对强大的环境不甘沉沦,敢于反抗,像忒修斯那样不屈不挠地探索,努力从困境中挣脱,争得自由,这种人生态度值得倡导。 布托说:“从一定的高度来看,小说的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和象征性好似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刈的整体。”《时情化忆》是一部试验性的作品,作者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尽管有些不够协调,仍有不足之处,但白璧微瑕,仍不失为一部独特、成功的作品。 译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