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我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它用语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宜于诵读,为大众广泛熟知。别看只是三字短句,这本书的内容可是涵盖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对我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被封为必背经典。
这本“圣贤智慧天才儿童蒙学读本”系列之一的《三字经》由史钰编写。
| 书名 | 三字经/圣贤智慧天才儿童蒙学读本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学习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字经》是我国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它用语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宜于诵读,为大众广泛熟知。别看只是三字短句,这本书的内容可是涵盖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对我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被封为必背经典。 这本“圣贤智慧天才儿童蒙学读本”系列之一的《三字经》由史钰编写。 内容推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流传广泛,家喻户晓。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的阅读水平。古今许许多多读者给它以高度评价。在《三字经》出现之前,传统的蒙学读物主要是四言体。《三字经》的三字一句,短而易读,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三字经》中包含了各类知识。它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自”讲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变革;“口而诵,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勤奋刻苦,长大有所作为。 这本“圣贤智慧天才儿童蒙学读本”系列之一的《三字经》由史钰编写。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最早,母子俩住在墓地旁边,经常有送葬的队伍经过,吹吹打打、呼天抢地。小孟子经常和小伙伴儿们跟在队伍后面,学他们跪拜、号哭,甚至挖坟。孟母看到了,皱起眉头,心想:“这怎么行!整天不务正业,用不了多久就会学坏的。”于是,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闹市里。没过多久,孟母就发现小孟子和小伙伴儿们学着做起了买卖,经常讨价还价。孟母又担心了:“整天和商人混在一起,很快就会变得斤斤计较、唯利是图。”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孟母又带着小孟子搬了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在这里,每天听到的是朗朗的读书声,看到的是谦和有礼的君子。孟子总是跟在他们后面,学他们的样子,越来越有礼貌。孟母看到小孟子的变化,非常满意,由衷地高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母不仅给孟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严格地要求孟子。 孟子上学之后,还是很贪玩儿。有一次,竟然逃学了。孟母知道后,特别生气,但没有当场发作,而是把孟子拉到织布机旁,拿起剪刀把辛辛苦苦织了几天几夜的布剪断了。小孟子被母亲的举动吓坏了,慌忙问母亲为什么。孟母说:“学习就和织布一样,不是一天就能见成效。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就像这布一样,会前功尽弃的”。 从此,孟子再也不贪玩儿了,学习勤奋刻苦,终于成为一代思想大家。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因为家住燕山(即今天的天津市蓟县)一带,故又名窦燕山,是五代时期人。由于教育有方,他生的五个儿子,个个都中了进士,这在当时可是人人羡慕的事啊!习语“五子登科”说的就是他家的事。儿子这么有出息,当然与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与父亲的教育分不开的。 窦燕山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什么有为青年,他家境殷实却为富不仁,以势压贫,三十岁之后才悔过自新,积极向善。窦家有一家仆,品行不端、见财起意,偷了主人的钱,担心被发现后受惩罚,就丢下自己年纪12岁的女儿,带着钱逃了。临走之前,在自己女儿的胳膊上绑了欠条,上面写着:“永卖此女,偿所负钱。”就是用自己的女儿抵债的意思。窦燕山看到小女孩身上的欠条,可恨他爹无情无义,又可怜她无依无靠,当即烧了欠条,收养了她,并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抚养。女孩成人后,他还给她备了嫁妆,许配了一户好人家。那位仆人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动,专程从外地赶到窦燕山家里,哭着忏悔自己的过错。窦燕山既往不咎,还劝他浪子回头、重新做人。此外,窦燕山乐善好施,对穷人广施救济,还自筹资金建了40所学校,收集数千卷图书,招聘品学兼优的老师任教,为那些上不起学的有志孩子免费提供食宿,培养出很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窦燕山以德报怨,积德行善的行为当然为自己的五个儿子做出了杰出的榜样。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一门出五个进士也就不足为奇了。 【译文】父母生养了子女,却不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父亲的过错。不严厉管教,是老师的失职。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生有3000人,最优秀的有72人,史称七十二贤人。子路就是其中之一。 子路自幼舞枪弄棒,练得武艺高强,喜欢打抱不平,却不喜欢学习。 有一天孔子走在街头,看见子路头插公鸡毛,身披野猪皮,腰配长剑,鲁莽粗俗,一看就是个不良少年。孔子主动走上前去,对子路说:“年轻人,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以你的天赋,如果能够好好学习,会非常出众的,跟我一起学习吧。”子路不屑地说:“学习有什么用处?还不是瞎耽误工夫!”孔子说:“君主接受劝谏才会变得圣明,君子接受善言才能品德高尚。能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才会学有所成。”子路有点不耐烦,不服气地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用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才能是天生的,根本用不着学习!”孔子因势利导,说:“南山的竹子确实天性优良,可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恍然大悟,先天资质好,再加上后天的磨练,才可以有更杰出的表现,于是立刻拜师。 从此以后,子路一改旧习,勇而好学,终于成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宋朝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家里世代务农,父母大字不识几个,可他却非常聪明伶俐。5岁的一天,他竞主动向父亲要起了纸、笔。这可不得了,家里人都不识字,从来没有这种稀罕东西。纳闷的父亲还是问邻居借来了笔墨纸砚。小仲永很快就在纸上写了八行字。不识字的父亲赶忙拿着这张纸找到本村的秀才给验看验看。秀才一看,原来是首诗,而且文采飞扬,惊呼他为神童。还有更神奇的!后来,随便指个物件,小仲永马上可以赋诗一首。很快,神童小仲永的名声就在乡问传扬开来,时不时就有人请他到家里做诗,还有好酒好菜地招待。后来,有些大户人家甚至还给出场费。父亲心想,这可比种地干活儿来钱快多了。他觉得有利可图,干脆农活儿也不干了,学也不让小仲永上了,天天带着他四处赚钱。有人说:“孩子这么聪明,应该上学才对呀。”可小仲永的父亲却说:“神童还用得着上学?”时间一长,人们发现小仲永写的诗越来越差了。也就三五年的时间,小仲永退步得越来越厉害,不爱学习,也不会作诗了,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孩子天资聪颖对爸爸妈妈来讲固然可喜可贺,但千万别以为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必然有出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优秀人才。 战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在深山里发现了一块璞玉,就是含玉的石头,他如获至宝,兴奋极了,紧紧把它抱在怀里回了家。 卞和决定把这块璞玉献给国王。他换上干净的衣服,来到了王官。楚厉王听说石头里面有玉,赶忙请专家来鉴定。结果那个专家不识货,说:“这哪里有什么玉,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好啊,你竟敢拿假货糊弄我!来人,把他的左脚砍了!”P6-11 序言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与《百家姓》《千字文》并列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的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其中不免有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流传至今。 可以说,精读《三字经》等传统人文启蒙读物,是当代中国儿童不可或缺的一课。 本书的编者匠心独具,在阐释《三字经》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白话翻译,并结合内容配以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力求做到用故事来讲《三字经》,让孩子们通过阅读有趣的故事,从而真正理解《三字经》广博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本书还邀请国内名家绘制了几十幅精美的彩色插图,这些精美的插图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典故,接受典籍中的道理,还能使孩子得到美学上的享受,对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益处。 编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