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父亲和他的兄弟(精)/中国书籍文学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宏兴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书籍文学馆”并非一个场所,它是一套中国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的大型丛书。这里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所以“中国书籍文学馆”又真正构成了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我们不仅能鉴赏当代文学中那些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更能怀着发现的惊喜,去寻访当代文学中那相对安静的区域,那里或许是曲径幽处,或许是别有洞天,或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赵宏兴著的《父亲和他的兄弟》是该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赵宏兴著的《父亲和他的兄弟》是一篇写亲情的小说,在扭曲里放大人性,描写生活的本质,表现人性的挣扎,灵魂的安放,呈现出中国底层百姓坚韧、善良、多难的光芒。著名作家张炜认为:“《父亲和他的兄弟》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更像一部家人回忆录,因而也更亲切、更朴实。情感都落到了实处,生活也落到了实处,没有任何的突兀和夸张。通篇的文字也是这样踏实安稳,没有刺耳的文艺腔。小说的文字需要这样回归,虚构作品需要这样真切。在事事张扬的网络时代,过于尖叫和大声已经很熟悉了,最后成为不出预料的常态。而我们正读的这部书,却是另一种沉静朴拙的面面貌,也就是超越了常态的。”本书在未出版之前,一些篇章就作为中短篇小说在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出来,2016年10期《中华文学选刊》点评中认为,父亲“这是一个隐忍、克已、宽容、善良的形象,是一个成功而动人的形象,他受够了委屈甚至是侮辱,但他还是以自己的道义和担当支撑起了家庭,也支撑起了不灭的人性光辉。”本书的结构,打破传统的按时间先后的线型叙事,而是每篇围绕一个主题集中写,但整本书的人物不变,主题不变。

目录

第一章 父亲

第二章 兄弟

第三章 供销社

第四章 苦鸹命

第五章 伙牛

第六章 挂面

第七章 借钱

第八章 土地

第九章 下杜村

后记:天下父亲

附:生存焦虑下的亲情旨归

试读章节

第一章父亲

这次父亲在我这儿住下,是为了来看病的。

父亲和母亲住在乡下老家下杜村,到了年老,身体就有了这样那样的毛病。这次父亲进城,是想好好看看的,父亲相信城里的大医生。

父亲住在家里,但这两天我心里老是在想着一篇小说,和父亲很少说话,偶尔在吃饭时说上几句,也是简短的。城里的话父亲说不好,总是把厨房叫成锅房,把客厅叫成堂屋,把汤、稀饭叫成粥,把所有面做的馍、饼子、馍头等,都叫成粑粑,听起来觉得十分别扭,我每次纠正后,他又照自己的说。

有一次,看到父亲坐在阳台上,凝固似的,臃肿的身子一动不动,我就走过去想看父亲在看什么。父亲可能是受到了惊扰,他嘿嘿地笑着。我顺着父亲的眼光看去,远处是公园里茂盛的树木,一个个硕大的树冠,像一把把巨大的伞,公园的围墙外面是车水马龙的马路,再远处就是错错落落的楼群,无边无际。在这些熟视无睹的风景里,父亲能看到什么?

今天下班回来,看到父亲捧着一本书看得入神。我走了过去站在父亲的面前,父亲才发觉,从书中抬起头来。我问父亲看的是啥书?父亲递给我一看,原来是我的小说集,这让我吃了一惊。

父亲喜欢看书,但都是一些故事类或文史类的书,没想到他什么时候找了我的一本小说在家看。我的小说大多写人性的挣扎,不是通俗小说,父亲能看下去,是不是因为我是他的儿子呢?我决定与他交流一下。

我问:“我的书能看下去吗?”

父亲说:“能看下去。”

我问:“你喜欢这里面的哪篇?”

父亲说:“第一篇写你二舅的,那里面的大多是真实的,还有那篇去城里找人的,写出了乡下人的善良。”

看来父亲是真的看了,而且还有自己的见解,这出乎我的意料。

我问:“这本书你看了多长时间?”

父亲说:“一个星期吧,现在的眼睛不行了,看书累。”

父亲坐在门口的一个小板凳上,穿着臃肿的棉衣,慈祥而温和,我知道,父亲是孤独的。

在我年幼的记忆里,我家堂屋里,有一张破旧的桌子,桌面黑黝黝的不平而且裂着长长的缝隙,四条腿也是细细的,不像别人家的八仙桌那么气派。因为地面不平整,桌子的腿下,总是用瓦片垫着。吃饭了,桌子上一般放一盘蒸咸菜,一盘蒸鸡蛋。咸菜黄黄的,可以随便挟,鸡蛋算是高贵的菜,盘子里放着一只瓷勺子,一般每个人只可以舀两勺。然后就端着碗,各自找地方坐下吃饭了。父亲可以一直趴在桌子上吃饭,两个盘子里的菜可以随便吃(现在想来,父亲也吃不了多少,盘子里的鸡蛋每人舀过两勺后,所剩无几了)。有时,父亲就在桌子上说我们学习的事,说我们不听话的事,父亲说话多是训斥,有时气愤了,就用筷子把碗敲得当当的响。我们坐在一边不敢作声。这是父亲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家里权威的象征。

现在父亲的到来,起初我感到有些不适应,因为从小父亲在我们的心里就是高大的,有着威严,父亲住在家里,就像多了一个人侵者。

有时,我想陪父亲坐坐,但我与父亲总是没有多少话说,两个男人常常坐在沙发上沉默着。父亲的头发花白了,面孔上多的是安详沉静,像一条经过了大风大浪的船,现在晒在海滩上。而我坐在沙发上,心里总会有一些事冒出来,有时,也想对父亲讲讲,又觉得没什么必要,父亲是一位老农民,他对我的事又能理解多少呢。

坐的时间长了,有时我们就端起茶杯喝口茶。父亲喝茶总是发出深深的响声。有几次我想对父亲讲,改掉这个毛病,但我还是没有讲,他一个农民身上总是有许多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是一种距离,也是一种根本。

曾经有一次,我和父亲谈到写作,父亲说这是他的遗传,这又让我吃了一惊,生命可以遗传,文化还能遗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可从没教过我如何写作、看书什么的。父亲见我不信,笑着说,我年轻时写过诗,说着背了几句,原来这是“文革”时期写大批评的打油诗,听着我不禁哑然。

今天下午,我和父亲聊着聊着,不知道就聊起了小叔。

父亲长叹了一声,问我:“现在谈他干啥。”父亲的叹息往往是突然的,有着金属的质地,声音消失了很久,仿佛还在地上能够捡起。

我说:“从小就听你们和小叔不和,有许多事我不明白,现在想知道当年到底是怎么回事。”

父亲平静地坐在沙发上,喃喃自语着:“他走过的路草都不长。”

我不止一次听父亲说过这句话,这在乡下是形容一个坏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我知道父亲的心中隐藏着太多的沉重和伤痕。P1-3

后记

天下父亲

从我记忆起,家里就在不断说着父亲的各种事情,如父亲怎么受别人的欺负,怎么为了成为“公家人”而一次次奔波。本来平静的生活,因为父亲的事情而波澜起伏。

后来我决定写他,因为父亲的形象烂熟于心,写起来似乎得心应手,但写着写着,就觉得文章里的父亲已不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物,而是我们生活的坐标。父亲已从我的笔下延伸开去,到达了远方,远方也一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父亲,我要写出他们。

在写这篇小说时,我的耳边一直响着鲁迅《兄弟》小说里的那几旬对话:

“到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我怎么喝也喝不住。”他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该自己赔出来……。”

“你看,还是为钱,”张沛君就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

起来,两眼在深眼眶里慈爱地闪烁,“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

何必这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

“像你们的弟兄,哪里有呢。”益堂说。

鲁迅写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兄弟,而我写的兄弟却是现在的。

在一个大家庭里,兄弟姊妹会发生许多故事,因为亲情呈现的更多的是正面感情,所以亲情也是最难写的,作者往往一下笔就在读者的预料之中。这对于作者来说是痛苦的。我尝试把亲情扭曲着来写,写小叔对父亲的伤害,亲情的丧失。在扭曲里让它疼痛,让它流血,让它露出骨头。在扭曲里放大人性,截取生活的本质。

在这本书里,我努力想表现人性的挣扎,灵魂的安放,不知道可做到了?我把父亲放在灾难里,让生活不断地击打他,让他在“本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让他的人性在小叔的击打中,呈现出代表中国底层百姓坚韧、善良、多难的光芒。

在结构上,我打破传统的按时间先后的线型叙事,而是每篇围绕一个主题集中写,但整本书的人物不变,主题不变。

这本书在未出版之前,一些篇章就作为中短篇小说发表了出来,评论家认为:“赵宏兴不愿将生活撕得太碎、太烂,也不愿让读者对人性过于绝望,所以父亲在小说中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是一个隐忍、克己、宽容、善良的形象,是一个成功而动人的形象,他受够了委屈甚至是侮辱,但他还是以自己的道义和担当支撑起了家庭,也支撑起了不灭的人性光辉。”

说一千道一万,一本书最终还是要面对读者,不知道我所表达的现实世界是否得到读者的认同,是否写出了文学作品中“这一个”的父亲形象。

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架永动机,平常的日子运动到那一环,就会出现一个动力,就会要向前奔去。

2016年12月30日周五下午于办公室

2017年1月26日春节前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1: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