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玮、吴志菲所著的《见证共和国往事》是当代中国出版社“红墙往事”系列的又一力作!
党史国史重大事件亲历者口述,推动新中国历程的重大事件!
毛泽东生活秘书兼保健医生讲述建国初期毛泽东的生活工作细节;胡耀邦身边工作人员讲述“真理标准”横空出世的内幕;新中国首任公安部副部长讲述开国大典的背后;天安门广场执勤武警的口述1970—1978年天安门广场的风云变幻;庐山会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讲述风云的背后。
| 书名 | 见证共和国往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余玮//吴志菲 |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余玮、吴志菲所著的《见证共和国往事》是当代中国出版社“红墙往事”系列的又一力作! 党史国史重大事件亲历者口述,推动新中国历程的重大事件! 毛泽东生活秘书兼保健医生讲述建国初期毛泽东的生活工作细节;胡耀邦身边工作人员讲述“真理标准”横空出世的内幕;新中国首任公安部副部长讲述开国大典的背后;天安门广场执勤武警的口述1970—1978年天安门广场的风云变幻;庐山会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讲述风云的背后。 内容推荐 回首共和国往事,波澜壮阔,风云变幻。余玮、吴志菲所著的《见证共和国往事》作者采访了一些重要历史场合的见证者,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推动者(这些事件包括:开国大典、万隆会议、庐山会议、“两案”审判等、香港澳门回归);在共和国历史上重要人物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等),讲述这些往事背后的故事,揭开一些内幕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进程。 目录 第1章 知情者披露红墙生活起居细节 走入红墙担任保健医生 “特制”的开国国宴酒水 在中南海所见证的伟人细节 近距离接触不一样的“紫云轩主人” 口罩与书屋背后的红色传奇 王叔叔成为毛家孩子“家长”的内情 红墙内保健医的健康宝典 第2章 从中南海到八宝山 医疗专家全力挽救,卓琳声声泣喊“老爷子” 噩耗随着电波传遍神州,中华儿女一片哀恸 周南两度泪洒灵堂,马万祺悲痛之情溢言表 安南凝视着小平的遗像,整个世界与中国同哀 到八宝山的沿途站满悲泣的人群,洒满动天撼地的悲痛之情 以最朴素最庄严的方式,完成一位唯物主义者生前的嘱托 两个心愿成了总设计师的遗愿,相伴一生的卓琳替他兑现梦想 第3章 “神探”杨奇清的惊天动地与默默奉献 “红小鬼”追寻来时路 长征路上警卫员的援救与中央密令的送达 战火纷飞年代中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死而复生”者的红色之恋 保卫开国大典的幕后与炮击天安门阴谋的覆灭 首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欢腾的背后 护送毛泽东访问苏联和迎接回京的内幕 颠覆亚非会议的暗杀阴谋 惊天大案“神探”原本是慈爱父亲 一家人在非常岁月的非常劫难 第4章 “老八路”的抗日与缔约 “亚洲通”背负众望沟通中日缔约之路 感受邓小平伟人气概与凡人情怀 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符号”出自罗瑞卿的一句戏言 脱下戎装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外交官 他是“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的首批知情人之一 “老八路”与日本战友三十多年后重逢于日本 日军大尉无意间成了外交伉俪美好姻缘的“牵线人” 第5章 执勤在“世界第一广场” 从“红色青年”到红色警卫 忙得不亦乐乎中感受荣光与自豪 红色执勤袖章 换成黑色袖标 平凡而特殊岗位上的红色记忆 第6章 见证庐山风云幕后 “美庐”来了新主人 整个庐山上空有阴云荡来荡去 庐山由热闹到平静的恢复 第7章 风雨沧桑尽传奇 在第二故乡“真枪真弹”到“虚晃一枪” 蘑菇云冉冉升起的背后 非常岁月做周恩来的联络员 第8章 “体育门外汉”让中国体育走向世界 “不太喜欢体育”的“外行”主帅体坛 烙有红色背景的体育运动活动家 “连升三级”的科技少将 “反兴奋剂斗士”的改革之路 积极地看待进退与生死 第9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力支持者 “小脚女人”的革命与被革命 首个中央涉农“1号文件”诞生的阵痛 中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的背后 第10章 同江青在特别法庭上的交锋 “五七战士”成为江青的公诉人 特别法庭上的较量 “无法无天”的历史不能重演 第11章 胡克实与胡耀邦共事之前后 中国青运先锋与中共领导人的神交 个性迥异的“二胡”互补地配合着 “运动”中不倒的精神与信念 好帮手好上级好朋友 永葆青春的秉性与不老的灵魂 第12章 “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来龙去脉 一个普通小兵从此家喻户晓 宣传雷锋新闻战催生题词之闪念 寥寥七字手迹成为学雷锋的伟大号召 作为“好人”的象征活在民众心中 一句口号成为一种精神的呼唤 第13章 18位村民红手印开启中国农村改革 鲜红的手印按在全国首份包干合同上 实践给小岗的包干作出响亮的回答 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工作“1号文件”诞生 燎原社震撼全国的创举注定坎坷 第14章 “真理标准”横空出世的内幕 战斗檄文挑战“凡是派” 历史雄文引发思想理论界上的“大地震” 胡耀邦初创《理论动态》的点点滴滴 还“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真相 破解“真理檄文”的真实作者 第15章 首倡恢复高考背后的人与事 当面向小平同志谏言“恢复高考” “几句真话”让教育的春天回归 名门之后的科研成就同样名不虚传 恢复高考首倡者同样反对“一考定终身” 第16章 香港回归前的风风雨雨 “铁娘子”神情恍惚地在大会堂门外摔了一跤 香港总督麦理浩投石问路 五下香港的邓小平再也不能重踏这片热土 第17章 澳门过渡时期的点滴 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细节安排背后的较量 与澳督亦近亦远的特别交往 特区政府成立主会场的装修与“金莲花”的安置 少为人知的“红花配绿叶”佳话 第18章 国庆60周年大典联合军乐团组建始末 一个无名小镇与一场大阅兵的因缘 有一种自豪叫“参加国庆阅兵” 在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上打“精神仗” 生生死死之中的感动 特别的队伍这样练就 “见荣誉就争,见红旗就扛”的背后 一切为了庄严神圣的那一刻 试读章节 第1章 知情者披露红墙生活起居细节 在北京甘家口一栋住宅楼里住着一位看似普通的老者,他曾负责照顾毛泽东的生活起居多年,他便是毛泽东的第三任保健医生兼生活秘书王鹤滨。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他接触到一个不一样的毛泽东,度过了一段难忘的传奇时光。 走入红墙担任保健医生 1951年春节前的一天,毛泽东与王鹤滨拉起家常:“王医生,你的老家在哪里呀?”王鹤滨用抗战时期的语言回答,毕竟家乡人民的抗日事迹让自己也深感自豪:“冀中军区,白洋淀。” 毛泽东听后笑了笑,又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哪?”王鹤滨一口气把家庭成员拉了出来:“家里有父亲、母亲,一个姐姐早已出嫁了,哥哥在保定市工作。” “你回家探过亲吗?”毛泽东关心地问。王鹤滨摇了摇头,说:“1949年初夏我在香山门诊部工作时,父母来看过我,但我一直没有回去过。” “你应该回家去看看父母的哟!”毛泽东带着一些责备的语气说道。王鹤滨解释道:“主席,工作离不开。再说,父母来看我,与我回去一样。” “我派你回家去看看父母。另外,回到家乡看看农民们生活得怎么样。”毛泽东催促王鹤滨早点儿回家看看。于是,第二天王鹤滨就上了从北京到保定的火车,然后再坐小木船,当日就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老家。 1924年4月,王鹤滨出生在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王鹤滨接受专访时回忆说:“父亲给人家当长工,母亲每天编织苇席,尽管很穷,父亲还是要让我念书,他认为自己苦了半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我母亲生了六个孩子,活了三个,我是老六。我的名字是本家一个爷爷取的,‘鹤’是辈号,因为家住在白洋淀,就取名‘滨’,也就是‘水边’的意思。主席曾经在一次有关毛岸青病情的信件上批示时,写成‘河滨同志阅’。” 王鹤滨说,自己从没过过生日。“我是清明节那天生的,可能因为是鬼节,父母一直没有告诉我出生日期,直到七十多岁我才知道真实的生日,这是姐姐告诉我的——这之前,我随便定了生日:5月5号(马克思的生日)。因为我小时候曾问过母亲,可是她只是说我是春天出生的、肚子里来的。我问什么肚子,她说是腿肚子。” 王鹤滨知道父母供自己上学不容易,学习很努力,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当时家里非常困难,自己种的麦子舍不得吃,拿去换小豆、高粱、玉米等粗粮。最困难的时候吃棉籽,小孩吃后大便拉不出来。王鹤滨上学回来到野地里挖野菜、拾柴,还到河里摸鱼虾。后来,他父亲把家里的大门、锅都卖了换粮食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贺龙领导的八路军一二○师在王鹤滨的家乡一带打日本。当年,王鹤滨是村里的儿童团副团长,常常站岗放哨。次年,14岁的王鹤滨高小毕业后就参加了抗日工作,在专署做一名勤务员。由于日本鬼子的“扫荡”,专署转移到雄县和任丘。因为形势严峻,专署缩编,约一多半人被劝回家,等形势好转再回专署。就这样,王鹤滨回到了家乡。 15岁那年,王鹤滨进入安新县政府工作。先是做油印员,后来被调到秘书室当书记员,主要是为领导和机关工作起草文件。 1940年10月,王鹤滨考入了华北联大教育学院中学部,1941年转入晋察冀白求恩学校高二期(相当大专班)学习,1943年夏进入解放区最高医学学府——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 1943年初秋,一天下午上课后不久,同学们正在窑洞里复习功课,一辆美式吉普车驶进了柳树店的山沟,旋即停在学校的操场上。当车上的人走下来时,被附近的几位同学发觉了,他们立即欢呼起来:“毛主席来啦!”这是王鹤滨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校领导指示各大队集合,整队到大礼堂听毛泽东讲话。同学们席地而坐,礼堂被挤得满满的。 当毛泽东出现在礼堂门口时,同学们热烈地鼓起掌来,宛如暴风骤雨,响个不停。只见毛泽东微笑着举起了双手,手心向下,接连轻轻地按了几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枪是可以杀人的!”此时,毛泽东表情严肃,带着沉痛的回忆,是用高昂、激烈的语调,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来的。毛泽东即刻接着讲了下去:“同志们!我们革命党人认识这个真理,代价却是极其惨重的,花去了无数个革命志士的生命,是以革命遭到了失败的教训,才认识到的。于是,我们革命党人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教训,也拿起枪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继续战斗……” 虽然毛泽东带着很浓重的湖南口音,但王鹤滨与他的同学都听得入神,每个人都屏着呼吸,聚精会神,生怕漏掉了一句话、一个字;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望着,生怕漏看了一个动作、一个手势…… 毛泽东的讲话使王鹤滨这些从晋察冀根据地来的学生耳际反复响起了一首他们很喜欢唱的歌曲:“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都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直至晚年,王鹤滨对毛泽东的讲话都难以忘怀,感受很深,正如1938年的那首《井冈山之歌》——“他有一肚子革命理论,上起课来都让他来教,教得好,教得妙……” P1-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